![]() | 长生寺阁位于跃进桥东北角的古运河岸边。长生寺本名长生禅林,清嘉庆十六年(1811)僧大茎募建,并改为寺。咸丰三年(1853)兵火后,全寺被毁,余房仅供僧人栖息。光绪三十四年(1908),僧竺仙以画代募,建殿楼五楹,后移锡他去。其徒性莲、普霞继之,岁有营造,规模渐复。如今,长生寺早已不复存在,而清末所建之三层塔式长生寺阁尚在,引人凭吊。其时,扬州最大的盐商遗孀萧唯升心入佛堂,从而认识可端。因潜心学佛,为树功德的萧唯升出资建造了长生寺三层弥勒阁,并常就经书要义聆听可端指点。当时萧氏修建弥勒阁便是现今的长乐寺阁。其阁呈八角形,上下三层,阁顶为铜质葫芦,是传统的佛教建筑,该阁为1982年6月扬州市人民……[详细] |
![]() | 萧友梅旧居建于1937年以前,其院落占地面积833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1幢数间,其主楼坐北朝南,高二层,青砖外墙,人字顶,青瓦,建筑面积为293.6平方米,原产权人为萧友梅,户名登记为萧勤(萧友梅之子),解放前该处曾出租给伪资源委员会使用,解放后该处先代管,后按政策拆销代管并拆价收购,1953年4月拨给华东军区使用,现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干部住宅,其建筑保护一般。萧友梅(1884-1940),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入日本高等师范附中、东京音乐学校、德国音乐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并任孙中山秘书处长。1920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讲师、主任,1927年在……[详细] |
![]() | 江阴素来就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战国时期江阴属于楚地,楚相黄歇,号春申君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时为幽王所杀。江阴在其封地内。江阴人民不忘其开拓之功,将江边的两座山命名为黄山和君山。墓为衣冠冢,位于澄江街道……[详细] |
![]() | 2005年5月,千灯镇南大街李宅辟为千灯馆。这是中国首家古灯博物馆,馆内藏有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历朝历代古灯1133盏,均是北京人殷小林的私人藏品,全摆放在柜子与架子上,一眼扫过去,琳琅满目,美轮美奂。千灯馆(李宅)千灯馆目前也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古灯馆”,这里展示的油灯属于那种已经离我们远去,而且越来越远的事物,但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每一盏灯几乎都能讲出一大堆历史故事,诠释着人类从蒙昧无知步入到现代文明的漫长跋涉的艰辛历程。灯馆内展出最早的灯是一盏原始天然石灯,距今七千多年,在一块盘子圆状的石块上有眼珠样的小洞,放些豆油,点燃灯芯,火苗如豆。最重的灯是汉代石猴顶灯,在一块30多厘米立……[详细] |
![]() | 傅抱石故居是中国美术家傅抱石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定居的住所,共2处。一处在玄武区傅厚岗6号,现为私人住宅,局部开放为纪念馆(预约参观),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处在鼓楼区汉口西路,现为傅抱石纪念馆(长期开放参观),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傅抱石旧居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傅厚岗6号,原为傅抱石执教中央大学芤术系时所置,直到他在1963年搬往汉口路132号前,他一直住居于此,该旧居始建于1948年,是一代画坛宗师傅抱石先生一家在南京定居后的长期住所。由于当时战乱连连,房屋质量不是很好,以后又因年久失修,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2004年,傅抱石傅厚岗故居经过整修后作为纪念馆开放,现有两层小楼及附属平房和庭院……[详细] |
![]() | 万善塔位于丹阳市万善公园中,初称“万寿塔”,建于明崇祯十年。距今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从古运河畔拔地而起,直指苍穹,巍然屹立,雄奇挺拔,因而,又有“通天塔”之称。全塔高有48.6米,塔身外八角形,内室为方形,上下交错。塔檐由数层砖块叠涩,下出木椽,斗拱承托,铎铃悬挂,充分体现了明代古塔的建筑风格。塔体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塔顶安置瘦长铁制塔刹。这在全国数百座古塔中,堪称一绝,所以,它又赢得了“古运河畔第一塔”的美誉。万善塔诠释了明代古塔的特点,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的全面表现,又是丹阳市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在灯光设计上以“保护和利用”原则的前提下,选用绿色、环保节能的高亮度LED光源,替换现有的传统投……[详细] |
![]() | 崔桥朱氏宗祠,号承德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崔桥朱家村,二进三楹,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朱氏宗谱》记载,崔桥朱氏族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从安徽歙县迁徙到此,已有580多年了。在清乾隆年间,朱氏族人始建朱氏宗祠,后经过数次改建和修缮,终于成了一座二进三楹,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解放后,朱氏宗祠作过人民公社的食堂、育蚕室和仓库。“文革”期间,祠堂也遭到破坏,砖雕、木雕都有损坏。所幸,大体上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祠堂又分给族人堆放柴草杂物。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进入21世纪,祠堂已破败不堪。2……[详细] |
![]() | 狮子山炮台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顶,建于清末,为江宁(今南京)沿江炮台之一。狮子山的地形,可以一览无余俯瞰下关段长江两岸。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末,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下令在狮子山上建立炮台。甲午海战的次年,在海战失利、有海无防的背景下,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成立江宁要塞,重修、扩充了金陵狮子山炮台。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也曾多次亲临狮子山炮台,视察江防要塞。狮子山炮台是南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炮台之一。遗憾的是,在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狮子山炮台被摧毁。1949年渡江战役后,狮子山炮台只剩下了部分遗迹。但狮岭炮台作为近代海战中重要的江宁要塞炮台,其在抗击日军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不可磨灭。在参观古……[详细] |
![]() | 之园位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俗称“翁家花园”,系清光绪间江西、浙江布政使,邑人翁曾桂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成。园内曲水回流如“之”字形,故名。园原占地20余亩,由水面、住宅、园林三部分组成。池水与城壕相通,环水筑园,以水中小岛及四面厅为中心,列建松茅亭、船厅、六角亭、曲廊、假山、挹爽轩、半溪亭、花房、依绿草堂、垂虹桥、木香棚、漾碧桥、荷池等。住宅在东北隅,有内外之分,外宅有门厅、大厅、书房、花厅、洋书房、轿厅等,内宅有平房、楼房共三组,为卧室,设回廊,通池中之阁。其砖刻门楼上镌“城市山林”额,两侧镌联:“廿年缔构,一水澄清”。园中“之福堂”、“之园”、“挹爽轩”、“半溪亭”诸题额均为……[详细] |
![]() | 颐和路22号原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旧址建于1936年,其院落占地面积1439.9平方米,共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2幢,平房2幢,建筑面积659.6平方米,原产权人为王文矶。王文矶,字定华,浙江杭州人,生于1889年,曾任国防交通审查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书,国民政府铁道部参事,交通部参事等职,1939年病故。该房1936年建成后,1937年王文矶全家迁居四川,1946年回宁后,此房为陈其采(陈其美之弟,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银行董事长。中国农业银行常务董事等职,1949年去台湾受聘为”国策顾问“)住用,直到1948年9月底,1948年10月该处租与苏联大使馆,原租期3年,但1949年10月……[详细] |
![]() | 南城古民居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南城街道东大街、西横街等。现有保存较好的古民居二十一处,主要分布在东大街(原称凤凰街、海宁街)两侧,分别为新浦区南城镇东大街10-2、12-1、20、27、29、30、32、33、39-2、44、46、61、73、76、80、82、85、88、104、106号,西横街7号。有的为青砖灰瓦、斗拱出檐,但大部分是用片石砌墙,其建筑工艺颇具特色。每个院落门面不大,但进入院中空间颇大,或有二、三道穿堂,或有三、五进庭院,具有江南庭院的民居韵味。每个院落主屋前的右侧部署有“天香阁”,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主屋两侧的墙面上,用石灰膏装饰有各式吉祥图案。其建筑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详细] |
![]() | 为宿迁境内现发现最早的碑刻。该碑座落在真如禅寺山门前广场西侧。三皇庙创建两庑碑1985年7月出土。石碑总高3.84米,额正背面皆为二蟠龙抢珠造型,刻工精致,呼之欲出。碑额正中篆印一方,文曰:“创建两庑”。碑座为赑屃,昂首左视,神态逼真,背纹清晰。正面楷书碑文完整清楚,而碑阴题名大部漫灭难识,碑身断为两截,出土后经粘合,已筑亭护之。碑文乃1337年(元惠宗至元三年)夏历七月乡贡进士济宁路郓城县晏逢真撰,淞江府官医提领宿邑朱应仙书丹并篆额,下邳刘云孙镌。内容称颂邑宰王仲宽捐己俸为三皇庙创建两庑并塑十代名医像之功绩。三皇庙创建记碑此碑立于元延佑五年(1318年),。碑体高2.30米,宽1.02米,厚……[详细] |
![]() | 东门染坊[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东门左所大街85-91号(单号)�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门染坊为东门明清古建筑群中一个代表性建筑,其中87-91号是清末浦口驻区军官乌江人吕统领的房产。该建筑群共有四路二进,前有高大的院墙、前院,门框、门坎等为青石镶嵌,中间是跑马楼和天井,楼上有一圈精美的雕刻栏杆。东门染坊87-91号传说由吕家三个女儿继承,原先楼上以楼道相通,而楼下又分为三个不同的院子。该建筑群曾经做过布店、米厂、茶叶店、酱园、染坊等。而做为染坊存在的时间较长,给当地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继承了东门悠久的手工染布传统。后来该建筑分别用作十七中学生宿舍(现为职工住房……[详细] |
![]() | 导 游 坐落于光福邓尉山(玄墓山)南麓,始建于宋宝佑年间,为佛教南宗发祥地,清康熙、乾隆到光福探梅多次驻足于此。 介 绍 现寺中尚存石坊、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等古建筑,现存结构比较完整、规模较宏伟的一处佛教寺院。 现寺内住持传至融宗大师,已有五十余代。寺内塑有四大天王、释迦牟尼等金身佛像,还保存反映该寺历史的明、清碑刻各两块。 交 通 从火车站坐64路(4元)大约花1个小时15分钟到达光福,或从吴中汽车站乘43、63路到光福,12-18分钟一班,票价5元。镇上交通工具为机动三轮车,起步价5元。江苏苏州……[详细] |
![]() | 沈家弄沈宅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东市下塘街沈家弄3号,是水乡古镇中比较罕见的花园洋房。沈家弄沈宅目前占地面积为249平方米,有大厅1栋、花园洋房1栋、香台1个。该宅建于民国初期,原有两路四进,坐北朝南,规模较大。1954年,曾为甪直镇人民政府驻地。该宅后期多处翻建和重修,至今仅存东、西二路,东路有大厅、西路有花园洋房。大厅面阔三间9.75米,进深8.7米,内四界,前单步后双步,扁作抬梁式。两次间上有阁楼,次间前有走廊,后有厢房,西厢上有阁楼。花园洋房面阔三间10.7米,进深9.2米,清水砖砌置,门框、窗框线条清晰,纹饰大方,做工精细。洋房后有一座穿堂,前有走廊,特别显示了水乡古镇建筑特色的就是……[详细] |
![]() | 大芝麻巷民居群位于大芝麻巷18、20、34、36、36-1号,清末民初建筑。该民居群为以36号为中心,东侧为34号之一,西侧为36号之一,坐北朝南。18号民居,民国初期建筑。住宅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三间两厢对合式住宅,中以天井相连。此宅结构完好,木槅门、窗保持原样。20号民居,清代建筑。水磨砖雕门楼,两开间门厅。入内,北侧原有花厅三间,现已改建;西首二道门,进门为小过厅,中间为天井,北有住宅四进,均为三间两厢。该建筑内部结构及槅扇门、窗,均保存较好。36号民居,前为照壁,上有砖雕“鸿禧”二字,住宅前后四进。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三间,入内中为天井,三面回廊。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前置卷棚。第三、……[详细] |
![]() | 俞济时旧居原为谭少华(伪新华银行董事,后逃往美国)化名潭谦吉,于1928年-1937年间购地873.06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西式风格的主楼,附属楼及平房各1幢,建筑面积434平方米。抗战胜利后,该处为俞济时使用。1949年5月,因业主不在宁空置,后由市房产局执行代管。目前该处仍有主楼,附属楼、平房各1幢,其主楼坐北朝南,假三层,青砖外墙,人字顶,青瓦,其附属楼及平房也均为青砖外墙,人字顶,青瓦,房屋保护很好。现该处为南京军区司令部干部住宅。俞济时(1904-?)浙江奉化人,陆军上将俞飞鹏之侄,黄埔陆军军官第一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参加两次东征及北伐战争,1936年1月授中将衔,……[详细] |
![]() | 朱梓墓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朱屯村西北400米路北侧。朱梓(1542-1616),字孔材,沙河镇人。历任道州知府,天柱县知事,中宪大夫。万历四十四(1616)年病殁。墓穴面积240平方米,高4米,墓四周植松60余棵,墓前立碑一块,墓前20米处立石牌坊一座,额上阴刻万历漕运总督李三才题“旷代奇勋”四字。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朱梓任湖广省靖州天柱御千户所吏目。经一年,荡平境内无视朝廷20余寨;三年,军民安居乐业。朱梓因升任浙江海盐知县,军民闻讯上 书-苦留。朝廷为其所感,赐县天柱,升朱梓为知事,朱梓成为史载因人设县第一人。病逝后,苗民自天柱运石行万余里至赣榆修墓立碑,哭三月始去。其中二人不……[详细] |
![]() | 陶氏宅园位于盛家浜4、6、8号,盛家浜东出游马坡巷,西出剪金桥巷,中段南侧支巷称小粉弄,巷长158米。古称成家浜巷,原有西通第一直河的断头河浜,西端跨有成家桥。民国初年曾由“道养市民公社”主持整修河浜驳岸,增加石护栏。上世纪20年代末填浜废桥拓巷。4号原系民国上海邮务工会理事长王震百宅院,王震百曾于1949年参与国共通邮谈判,宅占地1.07亩,建筑面积358平方米,院内有树龄200年的广玉兰一棵和黄扬树。6号为张姓律师宅院。8号为东吴绸厂业主陶伯渊宅园。民国8年(1919年),由上久坎和大成恒两家纱缎庄投资筹建的东吴绸厂在闾邱坊巷创办,创始人陶耕荪和管受之,主要产品是东吴葛、塔夫绸、东吴绡等,……[详细] |
![]() | 南京方孝孺墓方孝孺墓是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墓区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铜胸像、24块碑刻、墓前平台、墓碑、墓丘及墓后照壁组成轴线对称式布局,依山就势,保持原有的环境风貌。墓区全部由青石筑就。环境幽静,树高林密,古柏参天,自成一景。方孝孺生于1357年,卒于1402年,浙江宁海人。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后来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了皇位。要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坚拒不从,被灭十族(九族加门生共十族),遭难者达873人。明万历年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剧作《牡丹亭》)为其修墓立碑建祠,后毁于战火,清李鸿章任两江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