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七农场排灌东站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延政西路北侧,横亘于十字河南北两岸,建于1971年,为一座水泥砖砌建筑,集排灌、通航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约 500 平方米。下层为水闸,上层为排灌站,楼顶中部有水泥质桥拱形匾额,楷书“武进县五七农场排灌东站”十一个繁体大字,左右各有一根立柱,柱顶塑成红旗招展形状,柱体有楹联一副:“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今胜昔”。武进滆湖北端的沿湖圩区围垦耕地面积近两万亩,每年排涝压力较大。自民国时期开始,圩区逐渐开始尝试以机电灌溉农田,但应用较少,大部分还是潮水自留灌溉,或者依赖人力、畜力的龙骨水车,这种原始的灌溉方式扬程低、排水量小,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1954年农……[详细] |
![]() | 济东会馆坐落在斜桥街上,1986年7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原规模较大,后因年久,其建筑或坍圮,或改建。现存建筑为民国十二年(1923)重修,有门厅、茶厅、议事厅三进,坐北朝南,占地329.26平方米,三进均面阔三间,硬山顶,现辟为盛泽图书室。大门临街依河,当年装卸货物、迎宾送客十分方便。墙门前立有四根石柱,每根石柱上蹲若一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墙门中间石库门框内开着两扇黑漆大门,门两侧是清水砖柱,门上方砖刻“济东会馆”四个大字在飞檐翘角的映衬下透射着古朴的气息。墙门内方砖铺地,里侧排列着镂花落地长窗。过门厅,是一个狭长的天井,石板地上摆放着几盆翠竹,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第二进为茶厅,系会客之处……[详细] |
![]() | 石佛新桥位于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新桥村前巷村民小组石佛寺旁,东西向,跨新浦河,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桥。石佛新桥旧名四平桥,后因桥旁为石佛寺,改名为石佛新桥。石佛新桥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石佛新桥为金山石质,桥面由9块条石组成,每节用并列的3块条石拼合成。桥长26米,宽2.8米,桥面两边有石桥栏,高0.5米,厚0.2米。河中两排桥柱支撑桥面重量,每个桥柱由4根立柱和一道横梁条石(承重梁)组成,两岸的实体桥墩也各有一道横梁条石,4根横梁条石长度超出桥面宽度,类似四对桥耳,这种做法在梁桥中比较常见。农村一般的平板石桥是没有护栏的,这座桥却用6块条石做成护栏。桥面麻石侧面刻有“重……[详细] |
![]() | 南京中山植物园是中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建于1929年,前身是“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位于钟山南麓,明孝陵附近,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物之一。其建于1929年,后因战乱,屡次遭受严重破坏。1954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批准,定名为南京中山植物园。现在已是我国植物科学研究、观赏和植物学知识普及教育的基地。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华东工作站接管和重建南京中山植物园,隶属中国科学院,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开始了植物园与植物研究所园、所一体的体制。1970年划归江苏省领导,1993年实行江苏省与中国科学院的双重领导。南京中山植物园坐落于南京东郊的国家级钟山风景区内,……[详细] |
![]() | 文山寺位于姑苏城西北的文丞相弄内,是苏州市唯一的一座尼众丛林(俗称尼姑庵)。它虽然没有像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山寺那样令人瞩目,但历史悠久已越八百载。苏州文山寺背枕桃花坞,面临中市,现占地面积2206.19平方米,建筑面积2889.69平方米,为南宋古寺,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文山寺原址为文山寺、潮音庵、云林庵三寺共处,期间屡经兴废,历经沧桑。文山寺与历史人物文天祥有关。1958年后,文山寺改为比丘尼道场,文革期间,文山寺亦未能幸免,为多家厂房占用。1988年10月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在市、区等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文山寺古庙得以归还、重修,1990正式经批准开放,成为苏州古城区唯一一座尼……[详细] |
![]() | 鹫峰寺坐落于南京白鹭洲公园东北角,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为纪念唐朝名僧鹫峰而得名,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鹫峰寺所在的白鹭洲有着悠远的历史,东晋时为东府城所在地,南朝梁、陈时为大臣、诗人江总的住所。唐朝开元(713~741年)年间,刺史颜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宋淳熙(1174~1189年)时待制史正志将放生池移到这里,并在上面建起楼阁。 明朝天顺年间,鹫峰寺就建在放生池的旁边,属中刹,下领迥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觉庵等。当时,有礼部尚书邹干撰写的《鹫峰寺碑记略》、葛寅亮写刻的《复修颜鲁公放生池碑》等著名碑刻,后均不存。明代原有的建筑布局,从《金陵梵刹志》所载明礼部尚书邹干《鹫峰寺碑记略》……[详细] |
![]() | 静海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沉甸甸的一笔,它刻下的是历史的沧桑,也刻下了历史的叹息.1842年,当英国侵略军用炮火点燃滔滔江水,在下关江面耀武扬威之时,当年为褒奖郑和航海,风波无警而敕建的静海寺就注定要成为孱弱的清政府的陪葬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那曾一度辉煌,几修几毁的静海寺,满怀彻骨之痛却又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耆英,伊里布,璞鼎查在康华丽号上签订了一个为中华民族开启了百年耻辱的<<南京条约>>,又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香港岛被割离祖国的怀抱.历史不会忘记,静海寺不会忘记,断垣残壁更不会忘记,民族史上这流血的痛诉,这深深的耻辱,这沉沉的叹息.百年沧桑,旭日东升,随着历史新纪元的诞生,静海寺也从此得到……[详细] |
![]() | 南京周佛海公馆车水马龙的南京中山北路中段东侧,斜伸着一条幽深的小巷,巷内不远处的民房后面,两幢松柏掩映的西式洋楼夹杂在附近鳞次栉比的高楼当中,显得很是古朴,这便是过去的西流湾8号(今西流湾8号、9号的后面,正门开在中山北路150号国营东方漂染总厂内)周佛海公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各派军阀、政治集团打着“共纾国难”的旗号,展开了一场新的分权战。挤过蒋介石智囊团,号称“文胆”的周佛海因拥蒋有功,在蒋汪重组的南京合作政府中,地位陡升,不仅担任了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还戴上了一顶-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的桂冠。这时,-达官贵人纷纷在京都南京刮起了一阵置地建公馆之风,周佛海不甘落后,偕……[详细] |
![]() | 澄虚道院是周庄一带有名的道观,它是一个道教圣地,道教始创于东汉,由张陵创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身养性,长生不老。澄虚道院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间,已有900多年历史,原名“圣堂”,是吴江澄虚人士来此捐建,故名澄虚道院,非常不幸,由于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坏,1994年周庄政府出资重修,又重现了当年的面貌。进观首先看到的这一位是道教的-神王,叫做王灵官,他手拿金鞭,三目怒视,好像在警告世间一切-之人不可再为祸人间,他有三只眼睛,中间一只眼睛可以分辩好人与坏人,所以他是惩恶扬善的,他手中的鞭子是天地间最长的一根鞭子,所以做了坏事的人,千万不……[详细] |
![]() | 徐州文庙始建于宋,位于现徐州市鼓楼区黄楼办事处永康社区居委会河清路街道96 号。现存大成门、大成殿、月台和尊经阁台基。大成门为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5.8 米,进深7.6 米,高9 米,木直棂门窗;大成殿面阔五间宽20.25米,进深13.1 米,高11.7 米,方格门窗,檐下三层斗栱;月台长20.75 米,宽9.6 米;皆歇山顶覆琉璃瓦。原文庙格局完整,按照朝廷对地方孔庙的要求而建,共3路5进庭院,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占地近2万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大成门前为泮池,左右为配殿,东南角为奎星楼。是徐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后因历史原因仅存大……[详细] |
![]() | 下关火车站初称为沪宁铁路南京车站,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称南京下关车站;汪伪时期,一度称为南京车站;1968年底,位于玄武湖北侧的南京火车站建成后,更名为南京西站。下关火车站初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按当时统一规格“一等站屋”设计,有大小平房18间,建筑面积520平方米。有大厅、票房、电报房、站长房、邮政房、货物经理人房等建筑设施。候车室仅有两小间,木结构屋顶,屋面铺盖瓦楞白铁皮。共有站台三道,分别长216米、229米和203米。1930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对车站进行重建。重建的车站为中间3层、两侧2层的建筑,中部为椭圆形车站大厅,车站站台上盖有雨篷。1947年……[详细] |
![]() | 徐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汉族古代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公园内,“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园构筑于“桃花坞”旧址,位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韩园桃花坞故址。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是馆轩,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而称听鹂馆。整个院落工整而又具变幻。绕过徐园,立于小红桥,小金山耸立,湖面陡然放开。徐园规模不大,占地0.6公顷。但结构得体,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内有听鹂馆、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景,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镇水之物……[详细] |
![]() | 启园的园址原名叶家浜,是太湖边种稻养鱼的十余亩洼地。本世纪三十年代,东山人席启荪买进这块地,在临湖一边挖土,扩展到40余亩,耗资十万(当时币值),历时3年建成这座私家园林,所以又名席家花园。建园时,由著名画家蔡铣、范少云、朱竹云等参照明王鏊所建的“招隐园•静观楼”的意境进行设计,“临三万六千顷波涛,历七十二峰之苍翠”,寓意深邃尽得湖山之胜。园内主体建筑“镜湖厅”是位于山水层林之间的四面厅,为二层建筑,端庄雅致。厅的四面空旷,东面筑“五老峰”、“真竹假笋”,铺地用小石砌成图案,其间花木扶疏,有含笑、山茶、牡丹、桂花、红枫、腊梅、铁牙松,清幽悦目。特别月夜至此,更是媚人。园中复廊的隔壁……[详细] |
![]() | “胡家花园”本名愚园,位于南京城西南隅胡家花园2号,前临鸣羊街,后倚花露岗,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100米,由宅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整个花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水石取胜,是晚清金陵名园之一,号称“金陵狮子林”。其造型甚至可以与号称“金陵第一园”的瞻园相提并论,它的建筑价值也绝不逊色于“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胡家花园最早为明中山王徐达后裔徐傅的别业。后该园易主徽州商贾汪氏,再易主为吴用光。乾隆以后,该园逐渐败落。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代名人胡恩燮辞官归里,购下西园故址,光绪初年构筑愚园,建有清远堂、春晖堂、水石居、无隐精舍、分荫轩、松颜馆、青山伴读之楼、觅句廊、依琴拜石之斋、镜里芙蓉、寄……[详细] |
![]() | 江浦文庙位于江浦县珠江镇东门大街,座落在县城东北隅的凤凰山下。文庙是供奉和祭祀“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庙宇,因孔子曾被追封为文宣王遂得以称名。它与祭祀仁义至上的“忠义先贤”关云长的武庙相配而珠联璧合。据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知县仇存仁自浦子口城迁建旷口山县治东。其中为大成殿,两翼为东西庑,左右为祭器库、为斋湢房。(大成殿)前为戟门,门右为乡贤祠。(戟门)前为棂星门、为屏门,左右栅栏一座,中为泮池,池南为照墙,墙南为天开楼。(大成殿)以东为门屏,(门屏)右为文明楼,(楼)后为明伦堂,(堂)东为日新斋、西为时习斋。(大成殿)最后为崇圣祠。”县志还罗列了这组建筑之东……[详细] |
![]() | 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光福早在西汉初叶就开创了种梅历史。明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一文中写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其时,一年一度的邓尉探梅,早已成为苏沪一带的习俗。原《光福志》载:“所谓二十四香花信风,唯梅信第一,帷时四方名流骚客,或寻胜,或探梅,舟车往来,络绎而至,极一春之盛。”邓尉探梅最好处,莫过于香雪海。香雪海位于光福镇西南的马驾山(亦名吾家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江苏巡抚宋荦,登马驾山赏梅,有感于“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的意境,遂提名“香雪海”,并题词镌刻在马驾山的石崖上,香雪海随之便名扬天下。1960年3月17日,香雪海被列为为吴县文物保护……[详细] |
![]() | 王韬纪念馆位于甪直古镇中市下塘街6号,原为沈氏老宅,1998年在老宅的基础上成立纪念馆以供游人瞻仰,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钱君陶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王韬纪念馆有一路三进,主体建筑有门楼、前厅(王韬生平事迹陈列馆)、鸳鸯厅(王韬故居)和弢园等。大体为清代遗构,近代补修,门票包含在甪直古镇大联票内。王韬(1828-1897)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出生于长洲县甫里村(现甪直镇)的书香门第;少年在甫里度过,常到保圣禅院听松,便有“有如千军万马声,又如千山落叶,万豁泉流”。十八岁时,王韬赴昆山考中秀才,随后赴金陵考试不第。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王韬应伦敦传教士麦都思聘请来到上海墨海书馆……[详细] |
![]() | 高座寺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的雨花台。始建于东晋初年,原名为“甘露寺”。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东晋初年,西域沙门尸梨密多罗南渡来游建康,为丞相王导所敬重,于是在该寺讲经说法。由于他讲经时坐在高处,被人尊称为“高座道人”,时人于是也以“高座”为寺名。另一说法,高座道人后卒于建康,并葬于该寺,元帝为其树塔建冢,于是该寺改名为高座寺。粱代初年,宝志禅师在此主持,有云光法师在此坐山巅说法讲经,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不散,直至感应上天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后称讲经高台处为“雨花台”。高座寺于洪武初年废.后建筑也多毁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间,礼部尚书胡滢前来进香,该寺的规模……[详细] |
![]() | 天主堂,位于常州东北约6公里的天宁区郑陆镇东青和平村委陈家自然村,是武进建堂最早,规模最大的教堂。1988年11月7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天主堂初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清宣统三年(1911)征地24亩,时黄辉烈神甫扩建教堂用房40余间。民国二年(1913)又新建圣堂6间,民国二十年(1931),翻建圣堂和钟楼,并进行大修。随着宗教界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东青天主堂根据“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排除外来干扰,教徒宗教活动正常。“文革-”期间,天主教活动被迫停止。1980年12月12日,中共江苏省委批……[详细] |
![]() | 南京龙泉寺 南京龙泉寺“龙泉古苑”是经国家发政部批准的永久性塔陵。整座塔陵首期占地五十亩。依山傍水,宽畅阴阳,密林如烟,芳草茂盛,祥鸟香花云集,以其自然诱人的风景而驰名中外,可谓灵山翠薇,天日同光,汇集了无尽的地气和灵气。龙泉寺塔陵地处南京市南郊风景区将军山和韩府山之间,紧邻牛首山和“南唐二陵”。是历代帝王将相及诸多仁人志士看好的风水宝地。龙泉寺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由唐代高僧鹤林素禅师募捐而建。唐代以后,渐渐衰落,明末,镜中禅师又募捐重修该寺,并易名为“通善寺”,清嘉庆辛酉年(1801年)又重修改回原名。1995年,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龙泉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并对龙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