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永泰县旅游

永泰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联奎塔位于永泰县城南的塔山上,为石结构楼阁式塔,八角、七层,通高21米。石阶式台座,每边长20.05米,周以栏杆。底层塔门外有石雕塔神(文官服饰)镇守,塔身层层收分,各层皆有平坐栏杆,外壁均设有佛龛,各供一尊石雕佛像。塔内有螺旋式石梯直通塔顶,上为葫芦形塔刹。明万历《永福县志》记载:“宋开宝二年(西元969年)建寺于越峰,晨钟暮鼓与县漏相应,作桥以续西山之龙脉,建塔于东南之水口,以应龙象,于是人文日盛,科甲蝉联……”。乾道二年(西元1166年)、五年(西元1169年)、八年(西元1172年),永福县人萧国梁、郑侨、黄定,接连三科中状元,一时震动朝野,传为佳话。元至正二十八年(西元1368年)塔……[详细]
  暗亭寺又名闇亭寺,乃一方之古迹,亦百代之名区,往古有一观音殿在焉,不知创于何时何代。这里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山深林茂,寺藏其中。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嵩口乡卢厝寨卢尔诚32岁削发为僧,云游四方,后在暗然亭(即观音亭)修道6年,辟谷不食。康熙二年九月(41岁)圆寂。火化后,乡人将其骨塑于座像中,称卢公佛像,并集资兴建暗亭寺供奉。暗亭寺整体为重檐悬山顶式木构建筑,布局严谨,庄严古朴。神龛全部雕刻精湛的屏风装饰,古色古香,精美绝仑。全寺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现有大厅佛殿、观音楼、念经堂、藏经楼、菜堂等建筑物,主体为清建筑风格,土木结构,布局严谨,古朴风雅。供卢公祖师和观世音菩萨像。主殿按原貌……[详细]
  方广岩在永泰葛岭镇,方广山腰方广岩,方广岩下方广洞,方广洞中方广寺。方广岩的奇就在“一片瓦”下别有洞天,外观仰角高180多米,宽约百米,深50多米。核心景点可容纳上千人。洞中建五座楼阁如大雄宝殿、脱凡楼、观音楼、天泉阁、生活厨房等;尚有许多客厅、楼道、台阶等通行空间。方广寺始建宋建隆二年,寺以佛经第十部类“方广”名之。既体现方广洞天福地的自然面貌,又符合佛教圣地命名规则,历经千百年被保存下来。方广洞中建寺错落其中,巧妙实现立体空间构图布局。又因借助洞顶广大岩壁俗称“一片瓦”避风雨,无需再添盖寺顶瓦片,既省工,又轻巧。洞口为西南方向,悬寺木构干燥不腐。现存寺阁凌空架构,巨木顶托,天泉阁几乎悬空,……[详细]
  凤凰寺大殿位于永泰县同安镇洋头村,因地形极像凤凰,择此建寺,故名凤凰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年,现存有三宝殿、念经堂和阅经楼,四周围墙均为土木结构。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殿中木梁上刻有“皇明天子崇祯十四年岁二月造”字样。沿寺左侧半里小路可下圣公岩洞,有天然洞穴二层,外高三十多米内穴高12米,深13米,外宽二十余米,内穴12米。凤凰寺古碑2块:一为崇祯辛巳岁(1641年)居士李天立,记当时募捐善士之芳名银两。一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立,碑刻:“凤凰寺者,锦水名邱,杉洋古迹。门临石洞,堂枕钟声。梧水星环,仿佛恒河十二;莆峰雾列,依稀世界三千。花落昙云,邻舍分青松之色;猿啼夜月,空廊闻翠竹之声。烟……[详细]
  方壶岩位于永泰县盘谷乡水尾村,因山势岩形如茗壶状而得名。方壶岩正座由圣君殿、观音殿、伽兰殿、佛堂、文昌阁、书斋楼、禅房、避雨亭、牌坊等建筑组成,均为民间做法,石木结构,歇山屋顶组合。坡度较缓,与北方明清建筑不同。牌坊门前有一对石狮,造型古朴,风化严重,据说为宋代原物。方壶寺后有石径可登山,岩小巧如假山,山上洞窟相连,奇石相伴,景点密集,皆与张圣君传说有关。此外,方壶岩附近的山头上还有一个“天池”,民间传说是女娲补天时遗落的翡翠,实则是近年修坝集水而成,亭桥粗陋。宋绍兴九年(西元1139年),张圣出生于永泰县嵩口镇月州村,绍兴十二年(西元1142年)随母改嫁盘谷连家,长,以采薪、卖锄柄谋生,人称……[详细]
  名山室石刻,位于永泰县大洋镇棋杆村东北4公里高盖山名山室灵龟洞内,周围有峰、岩、石、台、殿、洞、室、潭、池、泉等众多景观,相传为汉代徐登、赵炳学道飞升处。唐文德元年(888年)始建,五代唐天成年间(926~936年)赐额名山室。1926年重建殿堂、楼阁。石窟造像浅浮雕在灵龟洞北侧岩面上,高约2米,宽10余米,分宋、元两期。宋雕残存“华严三圣”像的大象头部及象鼻等。元代雕刻当是凿在“华严三圣”像磨损之后,有“萨埵那太子舍生饲虎”、“太子宣言”、“鹿野苑说法”、“天人赞鹤”、“石佛浮江”等佛教故事系列造像及佛龛、石柱、石香炉、须弥座等。其中尤以一说是元代民间信奉的“白莲菜”莲社七祖造像较为罕见。整……[详细]
  将军堂建筑群位于永泰县葛岭镇蒲边村,年代为明、清。简介:由将军堂、桃源宫组成。将军堂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总面阔15.6米,总进深20.5米,由庙前通道(兼古驿道),门楼、天井、廊庑、正殿组成。桃源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占地面积396.6平方米,建筑面积435.6平方米,由清乾隆石桥、高护坡、建宫碑刻、檐廊、宫门、戏台、观楼、天井、正殿等组成。保护范围:将军堂:东至后山建筑物屋檐滴水外15米,南至排水沟,西至排水沟,北至农田。桃源宫:东至排水沟,南至小道,西至小溪,北至排水沟。2018年,将军堂建……[详细]
  方壶岩摩崖石刻年代:宋~清座落地点:福州市永泰县盘谷乡水尾村简介:现存宋至清摩崖题刻十二方,有王用文、曹学佺、王大壮、张大韶、沈野等人的题刻,为研究福建地方社会、风俗历史以及张圣君信仰起源,提供重要实物资料。附属文物方壶寺是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发祥地,是闽台张圣君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保护范围:东至路,西至狮子岩顶,南至天池口直上,北至门庭牌坊。2009年,方壶岩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闇亭禅寺位于永泰县盖洋乡赤岭村,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此后多次重修,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1896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依山而筑,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空坪、水井、照壁、钟鼓楼、大殿、天井、后殿。两侧有经堂、膳房、僧居、储藏室等。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歇山顶。保护范围:寺庙群四周边界各向外延伸50米。2018年,闇亭禅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姬岩摩崖石刻位于永泰县白云乡白云村,年代为宋—清。简介:保存有宋朝礼部侍郎陈旸,明朝翰林院编修黄文焕,明代闽中三才子曹学佺、谢肇淛、徐渤,清代诗人黄任,清光绪年间状元王仁堪等历代名人题刻。如曹学佺“来天台”石刻、谢肇淛“古鸡岩”石碑,黄任“鬟翠楼”石刻等。2013年,姬岩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三亭路口,西至后山小路,南至仙公楼岩下龙头泉,北至通往白岩横路。……[详细]
  荣寿庄位于大洋镇大展村卞湖39号。又称“洋尾旧寨”。洋尾寨分为旧寨与新寨。旧寨在西,为麟阳鄢氏十三世祖鄢宗尹于清乾隆乙己(1785年)所建,取名“荣寿庄”。荣寿庄依山而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占地面积2894平方米,建筑面积4820平方米,共有260多房间。寨门口大埕前有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炯炯有神的双目守望前方及门埕前一百多级石阶自下而上的一切动静。大厅上方原悬挂有“文魁”、“武魁”、“七叶衍庆”等十多面匾额,这些牌匾于文革-期间被破坏殆尽。1949年,闽中游击队第四游击中队100多号游击队员,在中队长高飞带领下,驻扎在这里,依山而据,守卫着驻扎在新寨中的游击司令部,直至永泰解放,游击队才从……[详细]
  庆丰庄位于梧桐镇椿阳村11号。俗称坂中寨,由陈尧榕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整体建筑历经十余年建造完工。该寨为两进院落式格局,共有三百多个房间。最初连房带院占地仅800平方米,后来随着家业兴盛逐步扩建,现存院落占地3937平方米,建筑面积3856平方米。坂中寨有内外两堵同样具有防御功能的寨墙,-墙以硕大的鹅卵石和夯土筑成,固若金汤。两堵围墙之间,是专门给建造围墙的工人们所设的房间。陈尧榕诚信经商声名远播,在上世纪三十年,陈氏家族的李干生意还可免税出口到香港。陈尧榕共有五个儿子,有做账房先生的、有做民团团长的、还有留学日本的。二儿子在动荡时期为保护乡民义务组建民团,担起了民团团长的重担……[详细]
  香远堂位于梧桐镇溪北村上溪口33号。宋绍兴十年(1140年),郑亮五世孙郑丰隆自盖洋迁居至梧桐溪口,至第二十四世振嘉,于1773年建成“种德堂”,振嘉长子朱孟生三子贤勉、贤琚、贤勃,贤勉、贤勃于1815年始建“香远堂”,贤琚于1838年建“贻庆堂”,祖孙三代共建三堂,三堂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名躁一时,至今传为佳话。香远堂历经19年建设,竣工于1834年,占地面积3708平方米,建筑面积2790平方米,大小房间186间。当时建房选址请的是江西赣州堪舆地理师,雕花请的是仙游工匠,因风水纠纷,上梁扶扇时永泰县知县亲自到场捧场,才得以顺利进行。大厅正面高悬“香远堂”牌匾,此匾为五品永福知事曹文林所赐,……[详细]
  谷贻堂位于永泰县霞拔乡锦安村,年代为清。谷贻堂由黄孟钢始建于庆咸丰十年(1860年),正座七开间,两边双过水,双间横厝,下有书院、下座回照。占地面积1727平方米,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谷贻堂厅内木雕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屋脊多重龙舌燕尾翘直刺天穹,女儿墙处泥塑彩绘色彩艳丽。大门构造别具匠心,单开门就是一个“才”字,把门关上就是一个“本”字,寓意“开门迎财,关门见本”。建房主人曾学得赣州风水术,因此在建宅时极为考究风水。此厝地其势金水,其象为凤,其形为凤浴金盆。但房前隔一溪,土星横案逼压,有捶胸之感,恐二房受损,因此主屋前作一横屋围墙,补救二房。厅两边书院廊架木梯,将屋宇化成水车,木梯化成水车……[详细]
  和城寨位于永泰县丹云乡翠云村10号。始建于咸丰3年(1853年),因主要缔建者林和城而得名,又称翠云寨。和城寨的总体规划源于林和城的父亲林天郁,林天郁曾从榕梅交易中得纯利白银万两以上,至家业殷实后,就筹备建寨。可惜36岁即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时年林和城刚13岁,但年幼志大,毅然担当起建寨大任。他亲率众师工,开山辟土,筑建家园。历时四十六载,耗资十数万两白银,终于1899年完工建成。和城寨呈方形布局,长85米,宽80米,高近11米,占地面积3409平方米,建筑面积5777平方米。总体建筑由四进三院落组成,四角处设瞭望台,与环寨跑马道相连接,四周围墙-眼密布,形成立体的防匪体系。寨内有房156间……[详细]
  盖洋三对厝位于永泰县盖洋乡盖洋村,年代为清。简介:三对厝为郑汝器、郑汝训、郑汝诚三兄弟所建,分别为庆园厝、祥园厝、隆园厝。庆园厝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占地面积约1902平方米,总面阔54.3米,总进深38.1米,堂横式格局。由厝前石铺通道、矮围墙及照壁、风水门庭、书院、内风水门庭、内空坪、正堂、厢房、双护厝及书斋、后轩、后楼等组成。祥园厝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占地面积约2232.5平方米,总面阔59米,总进深41.5米,堂横式格局。由厝前石铺通道、矮围墙及照壁、风水门庭、书院、内风水门庭、内空坪、正堂、厢房、双护厝及书斋、后轩、后楼等组成。隆园厝建于清嘉庆十年至二十年(1805……[详细]
  金山堂年代:清座落地点:永泰县洑口乡洑口村简介:占地面积1650.8平方米,建筑面积513.86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九柱,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由大厅、左右厢房、天井及左右书院组成。保护范围:东至围墙路,西至围墙邻竹林,南至林传广菜地,北至校围墙。2009年,金山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樟板乡贤第年代:清座落地点:永泰县同安镇樟坂村简介:清代后期建,整体建筑保存完好,由屋前池塘、上下厅及左右护厝、后部横屋组成,总面积2737.82平方米。主厅面阔七间,两侧有回廊,进深七柱,前出游廊并有后廊,装修精致。为清代著名理学家、咸丰元年特赐进士、乡贤余潜士的故居。余潜士及其儿媳张瑞贞均为著名教育家,其门人弟子等在闽台二地有较大影响。附属文物有余潜士墓、张太君墓。保护范围:余潜士故居:东至围墙外公路边,西至旧围墙,南至龙乾原生产队仓库,北至停厝外墙滴水沟;余潜士墓:东至水库边,西南北三向均由墓碑中心点起各延伸20.5米;张太君墓:东至余金华厝滴水沟,西至仑顶,南至山坡,北至张守丹厝滴水沟……[详细]
  竹头寨位于白云乡寨里村竹头寨2号。因坐落于两重屏障之间,垅中一仑凸起,形如竹头,寨建其上,故称竹头寨,始建者黄萃容,号明官,又名明官寨。有上寨、下寨之分,上寨仅存门楼,下寨始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寨墙内占地3796平方米,建筑面积5608平方米。整座寨是以戌辰兼乾巽三分为中轴线的轴对称图形,为土木结构、二进布局。全寨进出共有七个门,每条横向通道沟上盖有“过水”相连。各个外通门外均有层数不等的石砌台阶与外环路相接,正面大门外一坡三折共有90层台阶。竹头寨文化底蕴深厚,天井四周均设置卷帘,为保护门口厅、正厅、两旁书院的楹联、字画,寨内楹联丰富而精美,底刷数道桐油灰,中贴沙布,字迹阴刻或双钩而……[详细]
  三捷青石寨年代:清座落地点:永泰县同安镇三捷村明末始建,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横向长方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寨墙用青石砌建,四个转角均有碉楼。寨内建筑有主座、左右边座等,主从有序,计有房屋80多间。寨墙顶部设有跑马道,内有水井两口,具有很好的防火、防盗、防匪功能。保护范围:东至前大门水田边,西至寨仑山,南至水田边,北至长垅边。2009年,三捷青石寨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