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平凉市旅游

平凉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阳面岭遗址位于灵台县梁塬乡杜家沟村东1公里。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和窑址。采集有夹砂红、灰陶片及泥质红陶片,饰绳纹、篮纹,器形有罐、盆、鬲;另有石斧和石凿。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刘堡坪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刘堡坪村东南部,中心位置南北向有条水沟将遗址一分之二。遗址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约32万平方米。在遗址内发现大量灰坑和白灰居住面,地表散落大量的齐家文化陶片。该遗址是一处大型齐家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详细]
  武家塬墓群位于平凉市静宁县威戎镇新华、新胜两村。墓群分布在长1380米、宽710米、面积约97万平方米的塬地上,为汉代墓葬群。暴露有砖室墓数座,出土有绿釉陶樽及铜蒜头壶等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05年被静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群内二级提灌蓄水池左侧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北延伸300米至山间林带路西南侧,向东南延伸1000米至上山小路西北侧,向西南延伸900米至新华、新胜村居民区东北侧,向西北延伸450米至河沟东南缘。……[详细]
  平凉隍庙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东南隍庙巷。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补修。隍庙其余建筑已毁,寝宫位于隍庙建筑群中轴线的北端,座北向南,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约166.17平方米。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建筑史和技术有重要价值。……[详细]
  九功塬遗址位于平凉市崇信县九功村,遗址东西长约720米,南北宽约500米,分布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6米,遗迹有袋形灰坑、马坑,遗物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尖底瓶、彩陶钵、石刀,西周、战国(秦)文化灰陶罐、鬲、盆、盂等残片。……[详细]
  告王河墓群位于灵台县吊街乡告王村西北5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暴露土坑墓多处,地表有厚0.3--1.5米的灰层。曾出土灰陶罐、灶、仓和铜镜等。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西汉墓葬的分期断代和西汉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详细]
  东庄墓群 位于灵台县新集乡崖湾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暴露有竖穴土坑墓数座。1982、1983年先后清理墓葬2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并伯作宝彝”铜甗等40余件。地表散见绳纹红陶片和灰陶残片。……[详细]
  靳寺墓群位于静宁县靳寺村东的龚龙山半山腰。1958年普查时有10-12个墓冢。1976年普查时仅存8个墓冢。墓冢高10-12米,底部直径17-24米。墓区内有零星汉代瓦片及绳纹灰陶片。……[详细]
  长尾沟门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中街村西北1公里。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距地表5米的黄土层及其下部的砂砾层中,采集有羊角、羚羊角、牛角、象肢骨化石及白色石英凹刃刮削器等,经测定年代为距今27000±600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上部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0.8—1.8米,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和夹砂红陶片,纹饰主要为细绳纹,彩陶纹样多见钩连纹、花瓣纹等。可见器形有曲腹钵,重唇口尖底瓶等。该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和演进有重要价值。……[详细]
  灵台明昌铁钟位于灵台县城内寺嘴子。金明昌七年(1196)铸,原在寺嘴一寺院中,据《灵台县志》载,该寺建于唐中和年间,宋、金时扩建,明崇祯时寺院被焚。钟现存县博物馆。钟为铁质,人头钮、敞口,有19个击钟牙,通高3.3、口径1.78米。挂环圆顶以下0.7米内铸莲花、云纹图案。再下钟身分三层每层各10格,上层8格内铸“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0常转”16字,每格两字。余二格相对一铸“智炬如来心,破地狱高口”,中为一圈女真文字。另一格内铸六字真言,下二层格内铸铸钟经过及捐款人姓名等。尾题“大金明昌岁次丙辰七月铸”。现存博物馆内。保存较好,是研究佛教发展史和女真文字的珍贵实物资料。……[详细]
  余家塬遗址于庄浪县南湖镇北关村余家塬东南100米处。余家塬遗址属仰韶文化遗存,涵汉文化、宋文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遗迹有灰坑。出土遗物有庙底沟类型彩陶盆、钵、尖底瓶、罐及汉瓦、汉灰陶罐、宋碗、豆青瓷残片和白瓷残片。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