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园子遗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新店乡新店村大园子社,遗址长约500米,宽约32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4—3米。暴露有灰坑、灶坑、窑址、白灰面居址。遗址内包含有两种文化类型:一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器形有钵、盆、壶。采集有泥质红陶、橙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饰有圆圈纹、漩涡纹、网格纹、弧线三角纹;二是齐家文化遗存,器形有盆、罐。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片。199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庄浪吴玠墓 位于庄浪县白堡乡赵家坟山村西北200米。吴玠(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将,水洛城人,绍兴九年(1139)卒。墓地原有封土2座,坐北面南,面积约300平方米。已夷平。中为吴玠墓,左上为其父墓,原有石雕华表、翁仲、武士、兽等已毁。现残留石羊、石猴各1对,石碑座1个。石猴坐式,高1.47米,石羊跪式,高1.3、长1.7米,碑座为龟趺,长2.28、宽1.33、厚0.65米。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抗金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
![]() | 位于静宁县城关镇站院巷北端。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5),明清时期多次增修扩建。原建筑面积约3400平方米,按中轴线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礼拜大殿、邦克楼、牌坊,两侧配建厢房,文革中除礼拜大殿外其他建筑均被拆毁。礼拜大殿保护完好,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积377.84平方米,其建筑结构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由重檐歇山顶与卷棚勾连搭组合而成,精巧独特,是甘肃现存不多的的明代创建的清真寺,结构独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详细] |
![]() | 苏苗塬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良邑镇苏苗塬村西南500米,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5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在遗址断面和断崖中发现长60-90米,厚0.5-3米文化层,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陶窑。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的陶片,有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彩陶多见宽带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曲腹盆、重唇口尖底瓶、碗、罐等。采集到10多件常山下层文化玉器,对我国史前玉器的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详细] |
![]() | 通边故城位于平凉市庄浪县通化镇通边村,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长600米。城墙黄土夯筑,残高3-6米,墙基宽6米,夯层厚0.1-0.2米,开东、西、北三门,东北有瓮城,长40米、宽20米。东南角突出,西南面有一小堡,俗称“虎耳城”,夯层中采集到宋代绳纹灰陶片、豆青瓷片、白釉瓷片、黑釉瓷碗残片。城内发现堆积厚约1.3米的瓦砾堆,曾出土宋、金代耀州窑瓷器、宋代铁锅、金代铜镜等文物。……[详细] |
![]() | 吴家川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岳堡镇吴家村南,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长800米,分布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为一处大型仰韶文化遗址。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灰坑、墓葬、灶址。采集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细泥红陶片,纹饰以绳纹、弦纹为主,器形有罐、甑等;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弦纹,彩陶纹样以勾叶纹为主。吴家川遗址对研究仰韶文化在庄浪河流域分布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详细] |
![]() | 平头沟遗址位于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东至石家塬子山,南至平头沟,西、北至汭河。遗址东西宽约190米,南北约长110米,分布面积约2.09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3.6米。暴露的遗迹有袋形灰坑和文化层,以及墓葬等。遗物有尖底瓶、钵、罐、鬲、盂,石刀、石斧、铁器、板瓦和筒瓦等残片。平头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包涵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西周、战国(秦)和汉代文化遗存。……[详细] |
![]() | 西堡子山遗址位于灵台县梁塬乡横渠村北1公里。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4--6米,暴露有墓葬、居址和灰坑。采集有细泥、夹砂红陶片和残石斧、骨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主要饰细绳纹,器形有尖底瓶、钵等;齐家文化陶片主要饰绳纹、篮纹,器形有罐、鬲。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庙底沟类型与齐家文化的关系及陇东古文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
![]() | 景村墓群 位于灵台县独店乡景村西30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1988年清理墓葬2座,相距5.8米,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陶鬲、陶罐和铜簋、鼎、鬲、觯、戈多件以及蚌饰、海贝等器物50余件,其中蚌饰海贝用绸缎包裹,蚌饰用细绳穿联。地表散布黑灰色夹砂细绳纹陶片。墓葬保存较好,也是我省发现保存西周墓最多的一个地点,对商周考古和周文化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详细] |
![]() | 圆嘴山遗址位于泾川县窑店乡西门村南,是一处仰韶、齐家和周文化共存的古遗址,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约500米,文化层厚1米~1.5米,灰层可见白灰面以及丰富的夹砂陶、素面陶片等。纹饰为粗细绳纹、篮纹、蓖纹、蜂窝纹。主要器型为罐。1987年平整土地时曾挖出铜鼎一件,重15.5斤,现藏泾川县博物馆。……[详细] |
![]() | 于家湾墓群位于崇信县九功乡于家湾村内。是一处多时代、多种古墓共存的墓葬群。面积约2万平方米。发现墓葬300多座,先后发掘三次,曾清理200多座,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和长方形土洞室墓,墓深0.46--8.6米。出土铜器有鼎、簋、觚、爵、弓形器、钺、戈;陶器有鬲、罐及骨刀、圭和各种蚌饰等。墓葬保存较好,对我省商周考古和晋至元考古有重要价值。……[详细] |
![]() | 张嘴墓群位于平凉市静宁县红寺乡二河村东1.5公里的张家嘴。东、西两边为冲沟,南面山脚下为县乡油路,北依大山,墓群长约150米,宽约1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残存墓冢10座,高3.5—6.5米不等,底周长25—30米,墓群西南30米处残存东西长约100米的夯筑围墙墙基。墓区地表散见粗绳纹版瓦、筒瓦残片,初步判断为汉代墓葬群。……[详细] |
![]() | 成纪故城遗址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为西汉所置成纪县治。城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今存约14万平方米,西北部和东部残留城墙长490米。遗址文化层堆积深厚,有大量秦汉时期的板瓦、砖和陶器残片等,城外四周秦汉墓葬众多,出土大量文物。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开发利用潜力较大。……[详细] |
![]() | 竹林寺石窟位于平凉市庄浪县韩店镇郭漫村黄草社,窟群分布在长100米、高40米的崖壁上,面积4000平方米。现存洞窟5座,造像8尊,壁画5平方米。其中1号、2号窟时代为宋代,3号窟开凿于明代,4号窟时代为北周,5号窟时代为清代。1号窟保存3尊宋代泥塑佛像及宋元明清题记。4号窟保存5尊北周泥塑造像。3号窟保存5平方米明代壁画。……[详细] |
![]() | 罗汉洞石窟位于平凉市泾川县罗汉洞乡罗汉洞村红砂岩崖面上,分布范围长约1千米。始凿于北魏,唐、宋、明、清均有补修。现存洞窟120个,造像24身,其中泥塑浮雕造像(菩萨、天王)17身。各窟壁画合计约360平方米,其中浅浮雕约10平方米。罗汉洞石窟集石刻、雕塑、绘画于一身,对研究北魏及后世石窟营造、洞窟形制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
![]() | 草脉殿遗址位于灵台县什字镇丁家沟村西南800米。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2.5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和长方形窖穴,窖穴内藏谷粒。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划纹,器形有罐、钵、盆。另外还采集有石斧。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
![]() | 蒋家咀遗址位于灵台县百里镇稔沟村南400米。是一处齐家文化与周代文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采集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及少量灰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罐、瓮、斝;另有周代泥质、夹砂灰陶片,饰绳纹,器形有罐、鬲、盆。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陇东古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
![]() | 姚李遗址 位于灵台县吊街乡姚李村南侧。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4--5米,暴露有灰坑、墓葬、居址。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篮纹、粗绳纹、附加堆纹、锥刺纹,器形有敞口双耳罐、平底盆、鬲,并采集到石斧、石凿。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与发展情况有重要价值。……[详细] |
![]() | 安口杨家沟瓷窑址 位于华亭县安口镇杨家沟村西侧。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长150、宽70米。未发掘窑炉形制不详。采集有圆锥形七孔匣钵、垫片。另有明清时大量施弦纹、划纹的敛口钵、碗、碟等。瓷质较粗,胎呈青黄,釉多黑、黄、绿等色。窑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瓷器烧制技术和陇东手工业发展状况及社会经济情况有重要价值。……[详细] |
![]() | 川口柳家遗址 位于庄浪县水洛镇川口柳家村东500米。属寺洼文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2米,暴露有墓穴、灰坑;采集到素面、附加堆纹夹砂橙黄陶马鞍口罐、鬲等数10件,以及青铜护腕、骨质三孔器、铜泡、料珠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寺洼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