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市旅游

咸阳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前期,马家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1936年底至1939年底,关中特区党政军机关,包括关中特委(特委书记-)、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霍维德)、特区司令部(司令员张仲良、政委-)驻马家堡村,1937年9月,关中特区改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1936年1月,受0中央委派,-同志赴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其中在马家堡工作战斗将近三年时间(1937年3月—1939年底)。为了抢救保护革命遗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红色旅游,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关中特区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于2010年5月份开工,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对旧房屋……[详细]
  东里花园(唐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原县城北郊3公里处的鲁桥镇东里堡村,传为唐大将军、卫国公李靖的故居,所以又称李靖故居,是一座具有明清时代风格的北方园林建筑。据园内碧池石刻记载,部分园林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花园原占地48亩,故名“半顷园”。据《三原县志》记载,东里花园分别于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进行过整修。清末回民起义时,东里花园损毁严重,和尚明经指挥重修,后辗转归于东里堡刘氏。刘氏后人刘季昭对东里花园进行重新修葺,起名“半耕园”,意在希望子孙后代边耕边读,并由陕西督学吴大徵篆书“半耕园”3个字,刻石镶嵌于园门。东里花园遂成为渭北一带风景名胜。1917年,园主人家道中落,……[详细]
  兴平博物馆(文庙)位于兴平市县门街明代文庙内,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1986年建立博物馆。馆内的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殿坐北向南,东西长22.70米,南北宽18.35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琉璃筒瓦铺面。在古建形制及内部构造方面,保留了金、元时代的艺术特点,是我省文庙建筑保存较完整的一座,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平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949件(组),其中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0件,一般及未定级文物1925件。大成殿前置放的隋代贺若谊碑,为国家级书法艺术名碑,碑阴为北宋徽宗御制大观圣作之碑,蔡京题额,碑文为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楷书,两面碑……[详细]
  秦直道是秦始皇两项震惊中外的规模宏大的国防建设工程之一。万里长城闻名遐迩,被誉之为世界奇迹。但对能与其媲美的千里直道人们似乎忽视了它的存在。为了抵御外患,巩固扩大秦帝国之疆域,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委派大将军蒙恬为统领,太子扶苏监军,率20万大军镇守边关,同时承担修筑直道之重任。到公元前210年,仅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秦直道始于秦云阳林光宫(即汉甘泉宫所在地),向北沿子午岭经榆林、内蒙东胜县西,直抵今包头市西的九原县。途中飞渡黄河,横跨陕甘两省,穿越14县,全长约900公里。而且,走向尽求其平直,故谓之“直道”。于是,途中逢山劈岭,遇石凿道,临沟填谷。其间,劳役之苦难以……[详细]
  爷台山战役遗址位于咸阳市淳化县方里、固贤、城关三乡(镇)交界处(爷台山)。1945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肆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矛头指向了英勇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公然调集11个师向陕甘宁边区大举进犯,妄图夺取关中分区,钳制陕甘宁边区部队向日寇的--,进而发动全面内战。7月21—22日,国民党26军暂编59师向爷台山关中分区保安纵队、关中警卫队、警1旅3团和新4旅711团的6个连驻军发起攻击,侵占了爷台山南10多个村庄。蒋介石、胡宗南无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立即停止一切行动,以利团结抗日”的警告,不但不后撤,反而又增加了预备第3师的兵力继续进攻,爷台山守卫部队经过……[详细]
  泾阳文庙是泾阳县博物馆所在地,位于泾阳县城文庙大街,南临南环路,北背北极宫大街。1980年,泾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平面以南北中轴线对称排列,形成完全四合院群落,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58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大成殿、戟殿(山门)、东西庑殿、东西翼室四大部分。清同治元年(1861)毁坏。同治四年(1865),知县黄传绅修大成殿。其它建筑系清光绪十一年(1885)吴周氏捐银所修。建国初,被学校占用,之后改为粮站、种子公司。1985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迁入办公,现为县博物馆所在地。查考旧志,对文庙始建年代均无记载。宋代邑人所著《重修文庙碑记》中载有宋元右五年(109……[详细]
  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位于咸阳旬邑县城东北七公里处的唐家村,距211国道2公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旬邑唐家民俗博物馆的前身是唐家地主庄园,原为私人宅院,修建于明末清初,现存有两进三院和其它两院房子,一百五十余间,园内还有三品盐运使唐廷铨的陵墓和石牌坊,其建筑融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砖雕、木雕、石雕众多,图案精美、细腻。整个庭院屋顶脊卧兽飞,檐牙鸟啄,墙壁为水磨石砖,造型优美,门栏窗棱更是玲珑剔透。唐家轶闻——唐家地主是清朝中晚期驰名朝野的“三水唐家(旬邑旧称三水)”,至-唐景忠时正值清乾隆盛世,唐家亦在此时达到了兴旺发达时期。其以农为本,以商兴家,商号遍及国内十三省,自称“汇兑中……[详细]
  苏武墓‎位于武功镇北1.5公里龙门村,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抚毕沅题碑,同治间(1862-1874)知县陈尔茀等题碣。40年代末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陈,仅存墓冢,高约1.5米。197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遂立标识,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墓面积330平方米,设门楣建围墙。1938年,菲律宾华侨成立有“南洋武功苏氏宗亲会”,1993年更名“世界苏氏宗亲会”,1997年,“宗亲会”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组团回武功拜谒苏氏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苏武墓及苏氏宗亲会】位于武功镇北1.5公里龙门村,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详细]
  平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包括汉昭帝的平陵和上官皇后的陵墓,所在的地势为咸阳二道塬一块稍微突出的平地上,距茂陵东边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阙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础和砖砌八角形水井,估计是守陵人员的居室。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它的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前87—前37),她虽贵为皇后,其实也很不幸。她6岁入宫当皇后,……[详细]
  教稼台为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历史遗迹,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被列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作为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机构,教稼台巍峨矗立于距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8公里处的武功镇。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原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状,中有洞门,为来往车马行人必经之路。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区”。上款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西口上为“教稼台”。此台代有修葺,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详细]
  梁山宫遗址‎梁山宫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乾县县城西郊鳖盖至漠谷河东崖一带。秦代建筑遗址。1992年11月发现。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梁山宫是秦始皇的行宫,兴废年代待考。发现有大型夯土基址、板瓦、筒瓦和空心砖等大量建筑材料,其中有数块“梁宫”瓦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乾县县城西郊鳖盖至漠谷河东崖一带。秦代建筑遗址。1992年11月发现。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梁山宫是秦始皇的行宫,兴废年代待考。发现有大型夯土基址、板瓦、筒瓦和空心砖等大量建筑材料,其中有数块“梁宫”瓦当。梁山宫遗址位于乾县县城以北9.5公里处的瓦子岗上,地……[详细]
  凤凰台位于仪凤西街北口,原为咸阳北城楼,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台高6.1米,占地800平方米,台上有大殿4座,传说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箫史吹箫引凤至此;另一说是其建筑形制颇似凤凰,故名凤凰台 。凤凰台是市区内惟一保存较完好的高台古建筑群,同时又是革命旧址,被誉为“咸阳古城明珠”,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台环境优越,周围有安国寺、文庙、北极宫等建筑环绕,曲径通幽。登台眺望,渭水萦绕,南有终南屏障,北有五陵青冢。台上东、西殿各为三间,中间两座殿前后纵排,前殿略高,台墩两侧有磴道,北面有南海洞,整体建筑形似凤凰。台前有石碑坊及32级磴道,磴道两旁有石栏杆、石墁道,以磴道中间两侧有铁铸八棱……[详细]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暨八路军总部旧址·1936年~1937年·泾阳县云阳镇西街。云阳红军总部旧址位于泾阳县云阳镇南门文家。“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工农红军于1936年12月15日南下关中,进入渭北地区,集中红军主力于潼关附近,准备迎击国民党亲日派“讨伐军”的进攻。同时成立了以彭德怀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邓小平为副政委、刘伯承为参谋长的前敌总指挥部。总部及直属机关参谋部、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皆设在云阳镇。红一军团、三十一军团等红军部队在云阳至安吴一线驻扎。红军总部卫生部、野战医院在云阳以北的马家村。云阳红军总部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进行西安谈判时的强大后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根据国共两……[详细]
  泾阳太壸寺坐落在县城中的二条街上,占地面积不大。寺里主要建筑为明朝建的一座大雄宝殿,殿里供奉着一尊站立的石佛像3米多高,为佛祖释迦摩尼像。《中国佛教史论集》中记载说这尊石立佛是六朝古物,足见珍贵。在大殿周围,散落着北魏石碑、唐朝石碑等等石刻。现在看起来很不起眼,甚至有点苍凉的太壸寺,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甚至辉煌。据历史记载,太壸寺前身为前秦符坚行宫,北周时改作佛寺、叫惠果寺。到隋朝、隋文帝的母亲常来这里烧香拜佛,文帝改名中兴禅寺。唐开元年间改名太壸寺(壸音读坤)。在隋唐两朝,太壸寺不但是皇家寺院,而且是当时日本遣唐使来华留学学习的寺院之一。据《续陕西通志稿》记载一位日本太子就在太壸寺里学习过。……[详细]
  关帝财神庙位于武功县武功镇南关小华山之下,面东朝阳,武杨公路临门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南北宽43米,东西狭长147米,占地九亩五分。据地方志载:“绿野亭原在武安王(关公谥号)庙后稍南崖下,有古洞。”由此推测,关帝庙始建最迟应在宋末元初。又据清光绪八年重修碑记载:“关帝庙神会由来久矣。本自前明中承马公捐资设立。……同治原载,修延至光绪八年,多次修建。”原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体,依次为牌楼、山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正殿、寝殿、左右陪殿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武功供销社占用,多年来一直未曾修缮,风蚀雨浞,再加上不懂事的小孩的破坏,所有建筑脊倾瓦残、破败不堪,凡目睹其惨状者无不痛心。近几年来,县文……[详细]
  望仙宫位于陕西武功县小村镇的下雷村北约200米处的土崖上,处于渭河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交接处,又叫烧台庵,或者烧香台。现存元三清殿、明玉皇阁、明古钟、清文昌宫,清《重修望仙宫》碑,以及高十多米的,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藤,至于柱础、门墩、老砖和古瓦,俯拾皆是。望仙宫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武功县保存比较完整的宫、观建筑群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存、清幽的环境以及神奇的传说,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前来寻古访幽、踏勘觅胜。关于“望仙宫”一名的来历,一说是唐太宗在此曾与显圣的老子谈经论道,后李耳腾空而走,李世民望仙远去;一说是汉武帝来此敬求灵丹妙药,期望长生不老,老子赐药后升空……[详细]
  安金藏墓位于永寿县监军镇永安村。该墓竖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书“唐代国公安金藏墓”碑石一通。198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竖立署名永寿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标志碑一块,并对该墓藏划定了保护范围,建立了保护组织和科学记录档案。安金藏唐京兆人,初为太常工人。则天称制,睿宗号为皇嗣,少府监装匪躬,内待范云仙以私谒皇嗣腰斩,太子被软禁。唯有安金藏等工人能在左右,有人在武则天跟前诬告皇嗣潜有异谋者,乃令酷吏来俊臣刑讯逼供,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唯有安金藏慷慨陈辞:“若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迸出,流血遍地,气绝而扑。则天闻之,遣医人却……[详细]
  秦直道循子午岭主脉北行,南起淳化县北梁武帝村,自七里川入石门关,经庙沟、碾子院、前陡坡、卧牛石、老爷岭,过马栏河,卜杨家胡同,再经刘家店、黑麻湾出雕灵关,纵贯陕甘两省子午岭,直抵内蒙包头,到达鄂尔多斯草原。在旬邑境内长达80多公里。缘梁修筑的直道取近避远,就易舍险,即便今日,全线也是遗迹清晰可辨,不少地段路基完好,依然可行。直道两旁残留的古碑刻、古墓葬、古建筑、栈桥遗迹比比皆是,马蹄驼印,至今仍历在目。清代刘倬有《子午岭》一诗赞日:南北互长岭,纵横列万山。桥陵今古在,驰道有无间。地折庄延回,源分漆沮潺。秦皇开凿后,路上几人还。历代百姓也曾沿着直道躲灾避难。每遇战乱、饥荒或避仇躲债,便沿直道迁徙……[详细]
  长孙无忌墓长孙无忌墓位于永寿县渠子乡永寿坊村北约半公里处。198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竖立署名永寿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标志碑一块,建立了文物保护组织和科学记录档案。长孙无忌字辅机,唐初人,祖籍河南洛阳,世代为官,幼好学,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太宗文德皇后即其妹也。无忌与太宗友善,玄武门之变中,先发诛建成、元吉等,天下初平。贞观元年由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十七年画无忌等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犹豫不决,经无忌、房玄令等周旋晋王乃立,加授无忌为太子太师,太宗病危,封无忌、褚遂良二人为辅政大臣。李治继位后,欲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高宗偏听许敬宗诬陷……[详细]
  武功姜嫄墓《武功县志》载:“姜嫄墓在南门外,南去360步,又西40步,墓在坎上,与东原梅家庄通。”姜嫄为有邰氏之女,考古者认为有邰氏为炎帝姜姓部族的一个支派。姜嫄与儿子后稷,不只是母子关系,在农业发展上还属一种继承关系。姜嫄将姜姓部族的农业经验教给后稷,对他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后稷在农业上的伟大建树,是与姜嫄分不开的。因此,周人对姜嫄的崇敬也是至尊至圣的,如《诗经.闷宫》中就称:“赫赫姜螈,其德不回。”一姜嫄伟大又光明,她的品德最纯正。姜嫄墓是武功县最早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据1956年文物普查登记:墓前有一砖砌牌坊,中门上有石刻“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为光绪丙子年立,陕西提学使吴大澉书。牌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