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市旅游

渭南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澄城县城隍庙位于县城西门口,最早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现存城隍庙为明代嘉靖二十八年所建,有楼三座,一主楼二侧楼,共立于高台之上,均为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中间主楼高17米,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而成,其中10根为通天柱,内顶为八卦藻井,绘饰“火焰宝珠”图案,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面宽五间,有平座拦杆,楼内下有楼梯,上有空中回廊,登楼可观四方。东西两侧各有十字歇山顶方形楼一座,各用16根柱子构建立体,比主楼矮小,秀丽精巧,如翼凌空。三座楼顶均施碧琉璃瓦,飞檐下有斗拱,各楼回挑角有键铃。看起来虽然陈旧灰暗,但不失精美漂亮,只是周遭环境和这三座楼及不协调。城隍庙神楼,又称乐楼,因庙前旧有神楼两座……[详细]
  华阴关帝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多次筹资修葺,至民国时形成规模,历来受当地百姓爱戴。它的格局以山门、忠义牌坊、东西配殿、正殿、东西偏殿、后殿几大部分组成,工艺精巧、构筑独特,显示着自己的卓尔不凡。走到山门前,关帝庙匾额很是醒目,立柱书有于右任所题的“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楹联一副。顺着台阶下来,就是忠义牌坊,旁边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守护着。忠义牌坊两侧是东西配殿,里边陈列着关羽的生平图。到了正殿,不由得脚步声都变轻了,连呼吸也放慢了,殿内塑有关羽的正身坐像,左侧是关公义子关平执印站像,右侧是大将军周仓持刀站像。正殿东西墙壁绘有桃园三结义、三英……[详细]
  龙首坝龙首坝是一座石拱滚水坝,它横跨于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行政村管辖的状头村村西,处于与蒲城县西头乡交界的洛河下游。因建于汉武帝时创建的龙首渠的渠首段而得名。该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建成的,它位于澄城县交道镇西南8.5公里处,距离县城17公里。坝为石拱滚水坝,坝轴为弧形,坝面为渥奇式。坝高16.2米,顶长187.67米,顶宽5米,坝基最大宽22.5米。坝体用工157669个,用石料20525立方米,用沙7290立方米,用水泥12092桶,支付银元217881元。该坝由著名爱国将领杨虎成倡导,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主持规划,总工程师孙绍宗率队堪测并全面负责工程实施,工程师李奎顺具体设……[详细]
  玉泉院位于华山脚下,在华阴市玉泉路最南端,是华山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游客从华山峪游览华山的必经之地。传说玉泉院是五代时陈抟老祖所建。在当地还流传着几句俗谚:“山是道家山,树是皇王树,华山不纳粮,不得乱砍树。”原来当年陈抟老祖与赵匡胤对弈华山,赵匡胤将华山输给陈抟,又免其赋税,自此有许多方术道士来此修行。华山上72个半悬空洞就是当年道士们的修行之所。道教教义讲究施法自然,以云气为粮,白云为屋,清风为驭,日月为灯,如今华山上的道士也是以此来修行的。玉泉院为园林建筑,背依华山,四周古木参天,院内有一泉,泉水甘甜清冽。相传唐朝金仙公主在山上镇岳宫玉井中汲水洗头,不慎将玉簪掉入水中。返回玉泉院后,用……[详细]
  华仓,又称西汉粮仓,为西汉时的京师粮仓。其遗址在今华阴市东9公里处的矶峪乡西泉店村南瓦渣梁上。仓所处的地理位置东临潼关古渡,北望黄渭波涛,一面依山,三面崖,位置高敞,形势险要,是古代一处难攻易守的地方。据省考古所研究资料考证,华仓的建筑年代当在西汉武帝时。那时,首都长安的陵邑各县人口骤增,关中叫自古以来有“天府”的美誉,但所产的粮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用。所以,西汉王朝不得不考虑从关东调运一批粮食供养首都长安。《汉书*沟洫志》言,这元光年间大司农郑某曾上言“时关东?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至河三百余里,径易?,度可三月罢......”。武帝认为郑的上言很有道理,便令著名水工徐拍“率数万人,穿?渠,三……[详细]
  “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这个重要的兵家之地正如杜甫所言是“艰难奋长就,千古用一夫”。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潼关八……[详细]
  潜龙寺景区位于华县莲花寺的迷糊峪内,属少华山森林公园东部的一个景区。东临白崖峪,西接小夫峪,北起101省道,南至蟠龙山岭,海拔高度600—1300米,总面积360公顷。该景区因“潜龙寺”而得名,称“潜龙寺景区”。潜龙寺坐落于蟠龙山巅,因当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潜藏,后其子东汉明帝刘庄为报答此地潜藏先父性存之恩,敕令当地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名曰“潜龙寺”,属佛教圣地。潜龙寺景区属秦岭低山地貌,踏入景区,一路山峦起伏,层层叠叠,气势巍峨,前山坡度平缓,后山较陡,路旁溪水清莹,长年流淌,滋润着千姿百态的植物,使潜龙寺景区四季花不断,绿长披。林间雀鸟鸣唱,路旁溪水潺潺,谱成欢快的森林乐章。由于山区气候温……[详细]
  宁山寺宁山寺位於陕西省华县莲花寺镇境内。宁山寺是陕西省终南山东部佛教活动开展最早的寺院,坐落在小夫峪口东侧柏树坡的山脚下,四周竹林茂密,溪水长流,鸟语花香,游人不断。相传宁山寺修建与汉武帝刘秀有关。刘秀曾被王莽囚於西安城南王曲青龙岭,後经人解救脱离险境,而小夫峪过圉一带即为其休息藏身之所,迄今当地仍有许多关於刘秀的传说,一些地名如藏驾庄、等驾城、遇驾沟、刘秀沐、刘秀庙、刘秀沟、王莽坡、马刨象、二犬墓等都与此事有关。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尊崇佛教,为纪念真父伟绩,报答此地潜藏幸存之恩,遣王宰相於蟠龙山建造潜龙寺而宁山寺即为其下院。宁山寺建成之後,王宰相及其失心於此技剃出家,故宁山寺亦称“王相府”。该……[详细]
  华县郑桓公墓郑桓公墓位于陕西华县西关螺钉厂后院中西侧。长20米,宽15米,总面积300平方米。郑桓公(?—公元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把姬友分封到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姬友,史称郑桓公,又因为郑国是三等诸侯国,国君为伯爵,郑桓公也叫郑伯友。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郑桓公阵亡,战马驮尸返回郑地,葬身于此。虽历经2700多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接受世界各地郑氏后人的拜谒。郑桓公墓墓地原有3间郑桓公祠及一座功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详细]
  永庆寺又称永庆禅院位于陕西省华县柳枝镇上安村南凤凰山(又名“凤龙山”、“凤居山”下)。据寺中明宣德八年(l433年)的《凤居山永庆禅院碑记》所载,该凤寺“始于汉室,隆唐世”。考之史传,永庆寺约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据当她传说,永庆寺的创建与汉武帝刘秀有关。刘秀曾被王莽军追捕,逃至凤凰山终于脱离险情。后其子汉明帝继位后建造了洛阳白马寺,是为中国兴建佛寺之始。汉明帝为感念凤凰山潜藏其父形迹使之得脱度难,遂诏命于此建“永庆禅院”一座。建成后,漠明帝常与文武百官来此敬香礼佛。永庆禅院自建寺以后,历代皆有高僧大德在此卓锡。三国曹魏时去西域求取佛经的第一位中土僧人朱士行,东晋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姚秦……[详细]
  蕴空禅院,位于华县大明乡乡政府西南六公里的蕴空山北麓。相传始建东汉,旧名“去寂寺”。至于“蕴空山”、“蕴空禅院”的“蕴空”之名,当从大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普乾法师谈起,普乾法师为了遵崇名高望重的“蕴空禅师”才改“云寂寺”为“蕴空禅院”的。蕴空禅院,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东西进深千余米,占地三十亩,佛堂香熏烟浓,热闹非凡,时至晚清衰败。现禅院仅存大殿三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房六间供僧侣食宿之用,禅院南端有一仿木楼阁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宝塔相伴。传说普乾禅师是明崇祯皇帝的四太子,自清灭明后,全家惨遭劫难,唯他一人有缘幸存,于是他便潜身佛门,周游到此,修身待机……[详细]
  高力士墓高力士墓位于蒲城县椿林乡山西村西,是泰陵唯一的一座陪葬墓。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广东潘州人,深受武则天的爱怜,赐姓高,改名力士。他不但聪颖、善解人意,而且处事果断谨慎。后来他在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一乱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多次犯颜谏玄宗,遏制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的权力与野心。在立嗣问题上,他从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善于借机陈述正确意见,避免了多次宫廷纠纷,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这一切都显示了高力士的雄韬武略,所以他深得玄宗宠信,显赫一时,宫拜大将军并内侍监(一品),开了自有唐朝以来宦官不过三品的先例。高力士的晚年是不幸的,“安史之乱”后,玄宗退位。此时,明皇的旧部邀功而宠新主,而唯……[详细]
  铁佛寺位于富平县西北20公里的觅子乡南张村,建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铁佛也于是年铸成。清同治年间,寺毁于大火,抗日战争前夕,对铁佛寺进行了修缮。1990年,国家投资20万元重修铁佛寺大殿,殿中有4根大红水泥柱支撑,高敞明亮,灰瓦房顶,红漆大门。殿内正中为保存完好的金代铁佛。铁佛与站台连铸在一起。站台分上、下两部分,下部高8厘米,为八角形。上部高37厘米,周边铸莲瓣320枚,分内外两层,围成圆形。像高5.23米,身着袈裟,袒胸跣足,两耳垂肩,颐鬓丰满,启唇明齿,隆嘴宽颔,聪耳肃听,悦色和颜,神态端庄,肃穆泰然,右手上举,略低于肩,无名指内曲,掌心向外作“无畏印”。左手举至胸侧,稍高于肘,……[详细]
  在华县高塘镇寺前村北的公路东侧,坐北朝南地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院,这就是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闻名遐迩的华县名刹禅修寺。禅修寺大殿,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中间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带前后廊;两侧朵殿各一间,进深两椽,均为单檐悬山灰瓦屋顶。施琉璃脊,有鸱尾。大殿当心间、次间各辟六扇隔扇门。前后檐下施斗栱;外檐为五铺作双下昂,昂下刻作华头子;内檐为六铺作出三杪,上跳偷心;补间铺作仅用一朵。两侧朵殿前檐施斗栱,为四铺作出单昂,斗栱后尾直接伸至脊榑下方,省去了平梁。禅修寺大殿设计独特稀奇,举世无双。整个大殿无柱无檩,仅用一根大梁直通东西两沿,运用通梁与拐角结合的方法,组成……[详细]
  渭南鼓楼在渭南老城内,今军分区门上。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当时县城中心,明洪武年间又扩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华州大地震时毁坏,次年重建,清代维修过。解放后,又经整修,鼓楼内陈列着渭南出土文物。鼓楼系城门重楼式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房顶。下层宽5丈,进深3丈,周围有庭柱。东西6柱,南北5柱,各有八角窗2个,上层为3间楼阁,砖台下南北向有门洞长5丈,上额“渭南县”,两则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门洞背面上额刻有“具瞻”二字。在渭南老城内,今军分区门上。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当时县城中心,明洪武年间又扩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华州……[详细]
  汉太上皇陵又称万年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姚村南2000米。1983年富平县人民政府立(省保)的标志碑。2006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立(省保)标志碑。汉太上皇陵是荆山塬景区中历史文化园区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也是中华原上现存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汉太上皇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父亲刘湍的坟冢。刘邦迁都长安后,于公元前197年将古都栎阳城改制万年县,辖3万人口,直属西汉王朝中央政府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管理,以奉葬于栎阳城以北十多华里的太上皇刘湍的陵寝。万年县以县制之小,隶属之高,职能之专,用今天的话说,恐怕要算是中国……[详细]
  蒲城博物馆(蒲城文庙)文庙也称孔庙,位于县城中心正街路北,坐北朝南,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文庙共占地约廿五亩,围墙216丈。文庙南北长,东西宽,前后共有四个院子。文庙最南边是一艺术价值很高的“六龙壁”,为文庙照壁,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左右两边为石牌坊,牌坊下边为象征性的大门两扇。再往北为泮池,泮池中吸一单孔桥,上刻蒲城八景,桥北为戟门。戟门后边为第二院落,大成殿是主体建筑。大成殿北为第三院落,北面为明伦堂,系明三暗五结构。东西各有斋房五间,东为掌酒司,西为典库司。第四院建筑为高台“尊经阁”,又起名“敬一阁”。解放前后被毁。景色特点蒲城文庙现为县文化馆所有,东边为“……[详细]
  文庙大成殿文庙大成殿位于富平县老城正街,明洪武三年主薄陈忠信创建,经洪武九年,天顺三年,弘治五年,正德六年四次修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毁。隆庆七年(1573年)知县史灿,县函李果始重修,大殿座北向南,座落于台基上,台基长(东西)21.4米,宽(南北)16.6米,高1.5米,大殿为歇山顶,四角有区檐,有角柱,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面阔17.7米,进深12.7米,砖木结构,中间最宽,向两边递减,中间三间柱础有浮雕二龙戏珠。檐下重叠斗拱并有彩绘等,屋面饰琉璃瓦,大殿内北壁有孔子的线刻画像,前面院中有明崇祯年间朱国栋修筑的丰池,文革中填平,据有关人事讲,丰池基本完好,大殿历经万历八年……[详细]
  嵬东司马氏族建筑群时代:明—清地址:韩城市芝川镇徐村、华池村、高门村保护范围:(1)司马祖茔:两个墓冢及碑楼外扩10米。(2)华池司马书院:院墙以内。(3)汉太史遗祠:祠院以内,影壁四周外扩10米。(4)“法王行宫”石牌坊:石牌坊外扩10米。(5)徐村涝池:涝池分布范围以内及碑楼周边外扩5米。(6)汉太史后裔二门祠堂:现有祠院以内。建设控制地带:(1)司马祖茔:A区四周外扩30米。(2)华池司马书院:A区四周外扩15米。(3)汉太史遗祠:A区四周外扩20米。(4)“法王行宫”石牌坊:A区四周外扩20米。(5)徐村涝池:A区四周外扩20米。(6)汉太史后裔二门祠堂:A区四周外扩20米。2018年……[详细]
  崇宁宫遗址是战国—秦时期遗址,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崇凝镇靳尚村南200米处,尤河东岸,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6万平方米。尚存夯土台基长约50米,残高0.8—1.5米,夯层厚5—6厘米,夯窝径6—8厘米,在田坎断面暴露有排水管道及陶窑遗迹。采集有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几何纹、龙纹空心砖、方形铺地砖。1988年出土铜戈、铜镞等兵器多件。一些学者据《水经注》“游水出石楼山,北流经步高宫东……出新丰原北,流步寿宫西”,所记步寿宫地望与此地基本相合,推测其是秦步寿宫遗址。对研究战国-秦的宫殿分布及布局、建造方法等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