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昭通市旅游

昭通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位于云南威信县扎西镇北部,此地牌云贵川三省结合,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纪念馆由扎西会议会址、陈列馆、红军烈士纪念碑三个部分组成,为纪念在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于此并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而建。扎西会议纪念馆中的扎西会议址原为江西会馆(又称江西庙)和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是当地常见的木结构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庄重。会议陈列馆倚山而建,有上下两层四个展室,展厅面积2590平方米,共展出各种图片170多幅,红军遗物70多件,较全面地反映和介绍了红军长征集结扎西、扎西会议、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和云南游击支队的革命斗争历史与活动情况。扎西会议中,以洛甫(张闻天)代……[详细]
  望海楼位于昭通城南郊凤凰山脚下,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恩安县知县沈生遴建。1983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咸丰年间,望海楼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邑绅杨履乾倡议并筹资重建。楼门题写楹联:“万千气象满垌野,杨柳楼台接凤凰。”2010年再次修缮完工后,“昭阳八景”之一的“恩波蜃影”再次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市民的面前。此楼又名恩波楼,由来是为了感恩当时在位的皇帝其天恩浩荡而建设的,彰显当代皇帝恩德都波及到昭通这些地方,为此有了恩波楼的别称。风景优美,环境优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望海公园依托恩波楼建立位于昭通市区凤凰山麓,恩波楼始建于清乾隆25年,人称“望海楼”。当时此地一片汪洋,楼的……[详细]
  秦五尺道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从此,五尺道成为内地入滇的一条大通道。石门关也一成了内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门户。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五尺道,经历代修筑置驿,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详细]
  昭通清官亭公园位于昭通市区西北隅,为昭通市民最近的一处城市园林,但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其特点。园内最著名的要数清官亭了,此亭建在池水中央,原名为三多塘亭,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王禹所建,亭为二层外回廊水榭,前面有石桥相通,建筑面积305平方米,相传王禹为官清廉,故名清官亭。现在的清官亭,是民国21年(1932年)改建的,昭通人饶起考撰一联挂在亭前:“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1982年,昭通市政府拨款建成清官亭公园,新片土地两公顷,扩大公园范围,开掘曲池,修建凉亭水榭,种植了牡丹、芍药、缅桂、月季等各种花木。在园内增建了人工假山、欣悦园、动物角、鸳鸯亭、……[详细]
  原葬于距昭通市约10公里的后海子中寨,1963年进行清理发掘,1965年迁入市区昭通中学内。墓室呈正方形,由长方形砂石叠砌而成,边长3米,高2.20米。墓中文物早年被盗,室内四壁绘满题材丰富的壁画,画为彩绘,颜色为朱、赭、黄、黑等色,画风古朴,出自民间画匠之手。其中有墓主人、侍从、家丁、部曲、中闾候、金童、玉女等人物形象。墓室北壁即后壁是画面的重要部分,下层正中绘墓主人霍承嗣像,高48厘米。像左上方有题记8行,记载霍承嗣官居持节都督江南交、宁二州诸军事,建宁、越、兴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史,进封成都县侯。霍家是“南中大姓”之一,墓主人是霍峻、霍戈的后裔。墓建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详细]
  云南省五大古寺之一。在该地区被奉为祖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著名古寺。根据寺内碑文记载,拖姑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由清朝武官蔡家地马姓先祖马鳞灿公、马鳞炽公因战功而获得封地拖姑地区,故代头带头捐资建造该寺正殿,作为礼拜之所;公元1755年经住寺阿訇赛焕章牵头,到四川、贵州、陕西、宁夏及省内各地募捐,相继建起了唤醒楼、厢房。以后又几经修葺增建至现在规模。(另有传说为阮氏第四代先祖阮世美老仙巴巴创建)主殿为全寺的主体建筑,高约13米、长约18米、宽约15米,由36根圆柱支撑。殿宇庄严雄伟、雕梁画栋,殿堂中央有一横匾,-“快乐天堂”,大厅内可容纳近三百人礼拜。殿中有两根大……[详细]
  龙云故居,虽偏居西南,近代云南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12年,龙云进入陆军讲武堂步兵科学习,跟他同为校友的,还有朱德、叶剑英等一批叱咤中国近代史的人物。1915年,袁世凯宣布称帝,蔡锷假借出国治疗绕道云南,联合唐继尧、李烈钧誓师讨袁。蔡锷冲锋在前,唐继尧为了保护蔡锷安全,安排身边护卫跟随蔡锷,留下的空缺恰好成全了龙云。耳濡目染,不仅让龙云开阔了视野,坚定了共和信念,也让龙云成为唐继尧手下四大镇守使之一。1928年,龙云被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开始了之后十几年主政云南的历史。护城河、高耸的城墙、配备了粮库的碉楼应该是龙云故居与其他民居最大的不同之处。……[详细]
  该旧址位于威信县三桃乡鱼洞村铁炉村民小组,西距鱼洞村民委员会驻地约3公里。标语均保存于一民居建筑上。此民居始建于1917年,系一般民用住房。1935年4月,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政委徐策同志率队伍进驻铁炉村。游击队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铁炉书写了大量的宣传标语。现存标语近20条,其内容丰富,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1985年11月,被威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曾将军故居位于大兴镇老街社区驿马自然村,始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坐南朝北,仰靠棋盘山,俯临金沙江。图片故居由正堂、戏楼、北厢房、南厢房、北碉楼、南碉楼、门楼等部分组成,属典型的川滇地区汉族民居风格,是极具金沙江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故居内设将军生平、民居风貌、将军族系、滇军抗战、长春起义、抗美援朝等6个展室。图片……[详细]
  湾子陶氏老宅位于昭通市威信县水田镇水田村湾子村民小组。建于清代早期,为陶氏祖上修建。陶氏老宅由 2 组三合头院落和环绕老宅的石墙组成。老宅为穿架式木结构民居建筑,小灰瓦覆盖,墙体为木板镶装。石墙全部以凿平一个面的大石料为材料,采用“人字形”咬合法垒砌而成,墙体三面对建筑进行包围,中间一段平面如城堞样向外突出。……[详细]
  场坝红二、六军团乌蒙回旋战指挥部旧址, 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 镇雄县场坝镇巴溜村,民国初年,鲁姓人家修建。旧址为一幢川南风格三合头木结构民居,草屋顶。1936 年春,国民党郝梦龄纵队、万耀煌纵队在红军之先到达乌蒙山区的镇雄一带,对红二、六军团实行包夹、合围。贺龙、肖克等指挥红二军团四师、六师出其不意地对万耀煌纵队十三师进行反包围,在哲庄坝歼敌300 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经过乌蒙回旋战,红二、六军团把围追堵截的中央军甩在镇雄、毕节一带,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顺利转进云南。……[详细]
  白水庙红军标语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1935年2月,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此地开展革命活动,书写大量标语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并以不同番号落款迷惑敌人,使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仍在川南活动,掩护红军主力回师东进。 1935年2月,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此地开展革命活动,书写大量标语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并以不同番号落款迷惑敌人,使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仍在川南活动,掩护红军主力回师东进。 高田白水庙四合院旧址中现存标语在庙宇南厢房,从西面上坝入院落,右手边开门而入,门后框上为第一幅标语,字体较小,标语为:“为什么要革命,同志们受土豪劣绅剥削压迫,现在我们大家干人要团结一致武装起来,打绅粮……[详细]
  石匠房栈道位于狮子山半山腰。 站在栈道上仰望狮子山,只见其如刀劈斧削,直插云霄;俯视山涧,脚下是悬崖绝壁,万丈深渊。可以想见当年修通此驿道是何其困难。小田坝村中立着的碑刻上记载了古道修筑之法:“隘者劈之,坎者补之,悬岩不可栈者斧凿之,山涧不能船者桥跨之。盖其中,仿佛巨灵之迹者百丈,而蜿蜒长虹之势者十二寻。”因为凿崖修路的石匠们回到蒙姑或娜姑休息要走很长一段路,势必影响工期,于是他们就在沿途修搭工棚,有很多都是石房子,遮以草芥,就成房屋。道成后,刘公感念石匠们的艰辛,因而将此段驿道取名为“石匠房栈道”。据史料记载,石匠房栈道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动工,前后历时四年才修建完成。立身洞中,眼前……[详细]
  卢家祠堂不仅承载着云南乃至全国近现代历史的信息,而且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知名度。这座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价值。卢家祠堂始建于1936年,位于六荫塘,其规模仅为龙家祠堂的三分之一。卢汉先生因参与台儿庄大战而未能亲自出席祠堂的修建,后来也因公务繁忙未曾回来拜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