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旅游

三门峡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详细]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位于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小寨村一所四合院院内,座北面南,东、西、北三侧均为民居,东侧贴墙有一便道,南侧为临仰韶大街一层平房商店。保存完整,为豫西特色四合院,房屋为砖木结构抬梁式单檐硬山建筑,屋顶为小青瓦。复原再现了朱德住室、接待室、警卫排室和会议室,现已免费对外开放。1938年春,豫东大片土地相继沦陷,河南形势日益严峻,国民党党政机构迁到豫西南地区,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亦由郑州迁至洛阳。洛阳便成为河南军事、政治的中心。中共中央为便于和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建立直接的上层-关系,决定在洛阳设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中央军委-部负责人刘向三承担这项工作。1938年1……[详细]
  段岩村传统民居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段岩村。年代为清。段岩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段岩村位于观音堂街北,全村370户1300口人,大都姓段。相传祖上原来居住在十几里外柏树山村一个叫段家村的地方。清朝,段养全、段养廉兄弟俩从段家村翻越马头山到观音堂赶会时,看到这里蛇鸟争斗,觉得是个好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形成了段家岩村,后来改名为“段岩村”,目前已经传至十七世。蛇争争斗的场景后来演变为“龙鹤之争”的传奇故事。如今,段岩村很多村民住在集体修建的观和苑社区和自己建的楼房,村中老房子也还不少,其中有十座建于清朝的老宅主体保存了下来。中道班有七座院子坐北朝南并肩站立,据说是家族几兄弟做生……[详细]
  贠家大院位于灵宝市豫灵镇底董村焦村自然村。大院建于清晚期。建国后,收归国有,20世纪60年代,乡财政出售给贠承业等八户人家。大院坐北朝南,主院居中部,西侧各有偏院一座,三座院均为二进式,主院大门前有照壁,大门设在主院中部,两边各有门房三间,通宽19米,进深7米,门房后为厅房,厅房五间,中部为通道,厅房后东侧为书房,书房三门间,书房后为二门,二门为砖雕圆门,二门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上房为五间,主院通长140米,偏院,每偏院均宽15米,厅房各三间,偏院、门房、上房均已拆除,偏院通长均140米。该大院对于研究清代大型组群建筑有重要价值。走进贠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石雕,大门的两侧是一对石狮子,……[详细]
  古秦赵会盟台会盟台在渑池城西约1公里的渑水和羊河之间的三角台地上,视野开阔,地势平坦,相传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友好”会见的故地,故称它为“古秦赵会盟台”,其地理座标是北纬34。45,。东经111。45,。秦、赵渑池之会的过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9年,秦在屡败赵的情况下提议双方在渑池相会,以期在谈判桌上达成战争中未获得的利益。宴会上,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赵国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当时,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十五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终了,……[详细]
  北厥山牌坊位于灵宝市尹庄镇北厥山村。年代为清。北厥山牌坊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北厥山牌坊建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为纪念彭太孺人而修建。彭太孺人儿子亢多福,字祝三,三岁时生父离世由母亲彭太孺人抚养成人,并供其读书,后亢多福考取府侯选经历,即为府衙中主管文书档案处理日常事务的首领官,因故未能上任。彭太孺人享年七十四岁,晚年患病卧床不起,亢多福伺候三年孺人去世。在孺人三周年时(光绪十四年),亢多福修建了这所牌坊,以表示对母亲的永远思念。牌坊坐北朝南,面阔2.8米,进深1.9米,通高6.75米,牌坊为砖雕,共分六层。正面:上有砖雕圆棱一周,拐角处为榫头结构。砖棱下有葵花和方环相间图案,……[详细]
  石佛村传统民居位于义马市东区街道办事处石佛村。年代为清。石佛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石佛村传统民居位于义马市区的东区街道办事处,为河南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李家大院与鸿庆寺相邻。石佛村中的李家大院始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李家大院自东至西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一号院和二号院为李氏家族的第九代李一元所建。李家历代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子孙多入朝为官。李一元生前“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经历,盐运司知事”,他的后代有多人在清朝担任过武信骑尉、武德骑尉、布政司理问、太学生等职。三号院……[详细]
  “兀家大院”分东、西两院,西院为主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如果俯视,其整体格局呈繁体“喜”字。东院现已废弃,西院还有一户兀姓人家和一户张姓人家居住。西院的建筑布局为典型的二进四合院,进门有影壁墙,前面是大门厅,穿过二门楼与门厅正对的是正房,东西两侧是厢房,厢房和门厅中间有相对的耳房。迎门的影壁墙上有一幅名曰“百鸟朝凤”的砖雕作品,“兀家大院”也因此又被称为“百鸟朝凤”院。历经百年的岁月沧桑,原来的青砖影壁已呈土黄色,但仍以其意趣盎然、繁复华丽的构图和细腻圆熟的刀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影壁墙高约5米,由正中央一只被百花簇拥的凤鸟和周围花枝丛中数十只鸟儿组成。中间的凤鸟体态轻盈、高雅大度,做展……[详细]
  刘少奇旧居位于渑池县城关镇东关海露大街95号路南王家院内,座南面北,门前为海露大街,东、西、南三侧均为民居。保存完整,为豫西特色四合院,房屋为砖木结构抬梁式单檐硬山建筑,屋顶为小青瓦。展览了以党性考验、党性修养、党性展现和党性锻炼为名称的四个展室,三个复原住室分别为刘少奇住室、秘书:栗在山,副官:李拓住室;兵站创立人:刘向三住室,现已免费对外开放。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为适应新阶段的要求,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化名胡服)任书记。为及时传达贯彻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1938年11月23日,刘少奇由延安出发,带领秘书栗在山,副官李拓,电台机……[详细]
  北厥山牌坊,位于灵宝市尹庄镇北厥山村中。牌坊坐北朝南,面阔2.8米,进深1.9米,通高6.75米,牌坊为砖雕,共分六层。2016年1月入选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正面:上有砖雕圆棱一周,拐角处为榫头结构。砖棱下有葵花和方环相间图案,下为砖雕阴弦纹砖雕图案,下有垂柱四根,垂柱间有葵花、荷花、牡丹花间隔组成。再下为砖雕富贵不断头图案。图案下有人物故事图案五组,从左到右,第一组为状元济塔;第两组为弃官奉母;第三组为安享晚年;第四组五组不清。下有博古图案,再下为垂柱四根,柱头有雕花,柱间施以缠枝花卉。再下为所雕匾框,框内四角雕变形蝙蝠,中间有砖雕“壸政流芳”四字,匾框西边为砖雕鼎炉和如意方瓶。下……[详细]
  邵公碑楼位于灵宝市区东南17公里苏村乡东里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立,距今已有175年历史。碑文记述了邵自省、邵自强兄弟二人为颂父亲邵全仁资宏量大、恤孤赈贫的功德所立。1978年被灵宝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月入选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灵宝市文物志》载:邵公碑楼为砖砌庑殿式建筑。楼顶由三座仿古屋脊组成,中间的一座较高,两边的较低,均为庑殿顶式建筑。四条垂脊高高翘起,脊上饰有立兽。三座檐下均有砖雕图案,中间为福禄寿图,左边为富贵图,右边为松鹤图。内嵌石碑一通,碑高1.03米,宽0.70米,圆额。石碑两面阴刻楷体,正面刻“邵公神道碑 大清道光十五年立”,背面……[详细]
  函关夹辅原名“明代城楼”,位于弘农涧河西岸二层台地,东距弘农涧河约250米,西距孟村约500米左右,1981年调查发现,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保单位。函关夹辅是清末灵宝名人薛书常儿子——直隶州知州薛国仁,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在孟村家门口修建。夹辅分为二部分,下部分为过道式门洞,门洞宽2.39米,高2.33米,下部两边用蓝砖筑砌,1.2米以上以蓝砖侧卧券砌,成拱形,洞内为斜坡式过道。洞外上方有砖框,框内用砖雕刻“函关夹辅”四字,洞后内有“孟尝逆旅”四字,洞外有“灵竹善在”四字。门洞上部为木构建筑,建筑为二层,第一层由主拄纵横四排组成拄网,承托……[详细]
  鹿寺遗址鹿寺遗址位于天池镇鹿寺村西侧的台地上,1958年6月发现,东西宽150米,南北长300米。1959年11月配合鹿寺村修水库,河南省文物工作队陈焕玉领队来此首次发掘,开探方3个,清理出窖穴19个,墓葬5座,发掘面积360平方米。遗址灰层2—3米,包含西周、商代上下两层文化堆积。上层土色灰褐,出土有厚胎粗绳纹盆、翁、矮足鬲、陶豆以及磨光石刀、斧、镰等西周文物;下层土质松软呈深灰色,出土有瓮、盆、豆、罐、簋、器盖、鼎、爵、甑等陶器残片以及石刀、斧、镞、蚌刀、纺轮、鹿角、卜骨等商代器物。商代层堆积较厚,遗物丰富,陶器质料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最多,泥质黑陶和泥质棕陶较少。纹饰以绳纹最多,另有条纹……[详细]
  下原村严家大院位于灵宝市阳平镇下原村。年代为清。下原村严家大院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严家大院现有院落四座,均为传统式民居建筑,其中三座连为一体,一座为月洞式圆门单体建筑。1.三座院为一体,均为四合院,每座院面阔11.8米,门房进深4.8米。大院坐西朝东,大门设在北部,为过道式门楼。门楼上有砖雕花草纹脊,前有垂脊,檐下有斗拱,斗下有垂柱两根,柱下有木雕横额,门两侧有青石质门墩。大门两侧通景为砖雕几何图案。走马板上有木雕图案,外为方形,四角有四只蝙蝠,内为圆形,圆形花草纹图案中有木雕“寿”字。大门内北厢房山墙外有座山影壁,壁心上有五组砖雕图案,下有圆形砖雕牡丹花草中有喜鹊登枝,下有土地庙。门……[详细]
  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位于位于渑池县城关镇东关海露北街二十四号院内一座普通的砖拱窑洞里,窑洞座背面南,上方北侧有一东西向道路穿过,东、西、南三侧均为民房。保存完整,处于民居院内北侧砖拱窑洞里,为砖石结构,一洞三室,中间一门,东西各开一窗,面积相当于民房三间。复原展示了当年的会议场景,现已免费对外开放。刘少奇到渑池后,为了更好地指导豫西地区党的工作,1938年12月20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会址设在渑池兵站附近一所三间相通的砖拱窑洞内。参加会议的人员有:豫西特委书记刘子久,副书记兼-部长王志杰、宣传部长郭晓棠、组织部长席国光(又名纪西)、妇女部长吴应先(又名吴平)、青年部长……[详细]
  位于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部落这一代繁衍生息历史佐证。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据《史记.封祥书》记载,古时这里荆山一带灾情严重,轩辕黄帝从昆仑山来到荆山查看。为炼仙丹个百姓治病,黄帝采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铸鼎于山下。后人到此祭祀拜祖,络绎不绝。现已修复了象征天神、地神和0的三尊大铜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人们把黄……[详细]
  李家窑遗址位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东南两公里,为周代虢国都城。李家窑遗址由城垣、城壕、宫城、宫殿以及制骨、制陶、冶铜作坊和粮库等组成。其中,南墙已被青龙涧河冲毁,现存城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一千至一千零五十米,南北残宽五百六十至六百一十米,周长约三千二百米;城垣外平行环绕两道城壕,内城壕宽十三米左右,外城壕宽十五至二十二米,深四点三至六米。宫城和城垣之间分布着制骨、制陶、冶铜作坊和粮库。其中,制骨作坊发现数以千计的骨器成品、半成品、骨料等,并有制骨工具铜锯、砺石等;在冶铜作坊发现大量的炼渣和陶范;制陶作坊发现的陶窑保存较为完好,并且出土有陶器成品和半成品等珍贵文物;在粮食窑藏区,发现一处排列整齐……[详细]
  重修陈村桥序碑 原位于陈村乡陈村,村庄古老,居住分散,村中有深沟,分为东西两片,由一土桥连结成整体,故此桥成为该村居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建筑。道光七年春发生地震土桥毁圮,村民不便,灾后数月而集资修桥,为垂训后人,立石著序:“斯桥之设由来久矣,被今年二月二十六日地震,东边倒塌,虽不可以通车舆,尚可以通人马,及至三月二十七日地又震,东西边一起俱圯,不惟车不能通,即人亦不能过矣……。道光七年六月初一立石。”石碑为园形顶,中有“皇清”二字,阴刻线条花纹,碑高1.4米,宽0.62米,厚0.115米。陈村桥在该村之东北部,现长34米,宽3.6米,高5米余。下部为单拱石筑,上部是夯土筑成。据老人传说,此桥……[详细]
  渑池龙耳寺位于渑池城西13km之外的张村镇辖区。解放前香火比较旺盛,解放后经历了“破四旧”。每况愈下。后改做过学校。上个世纪末还做过养鸡场。近年,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稍加修缮。面貌有所改观,欢盆友们有机会到那里参观。建于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宋熙宁(公元1068年—1077年)敕为圣寿院。(明)嘉靖间相继重修。有宋熙宁,(金)大,定二碑,,(明)嘉靖二十三年碑,又有八角石柱一,万历四十五年立。寺南面的土岭好象一条龙,应该是一条茫茫苍苍的龙。寺院的位置恰好在龙耳朵的位置,所以就叫它龙耳寺。,偌大一个号称文化积淀厚重的大县,光有记载的寺院就有30多座,可是而今只有这一座了,堪称难能可贵!虽……[详细]
  陕州古城位于三门峡市区,是河南最大的城市园林。那里既可凭栏瞭望九曲黄河的雄浑之美,又可领略小桥流水绿树红花的绰约风姿。更重要的是,这个由古陕州城遗址发展起来的大型城市园林,除了带给你感官上的享受之外,还常常会使你蹙眉凝思,回味2000多年来这里曾经的风云变幻,探寻青枝绿叶间、锦绣繁花中透出的缕缕历史云烟。 陕州古城北濒黄河,南依青龙涧,东指崤陵,西望函谷,不仅是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商贸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特殊的军事和地理位置,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陕州城的建设,北魏、西晋、南北朝时期,陕州城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补和加固。公元627年唐太宗即位,他对陕州城的兴建尤为重视。在他的诏令下,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