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清大宁寺,坐落在临清商场街,卫运河东岸,始建于宋朝,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毁于火,后重建。明嘉靖、万历,清乾隆,民国多次增建、续修。全寺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殿、堂、室百余间,寺院平面呈纵长方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佛殿、戏楼、大雄宝殿、伽蓝殿,东西两侧辅以对称禅堂、斋堂,是壮丽于诸刹的建筑群。大宁寺门楣匾额“大宁寺”,原为乡贡士方元焕所书,后毁于兵燹,现存匾额为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长马锐补题,字径尺半,饱满遒劲。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该殿为临清现存唯一完整的佛教寺观古建筑。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大宁寺稳重长老重修大雄宝殿碑记》,记载当时“……[详细] |
![]() | 清平文庙位于高唐县清平镇,始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为又名孔庙、文学,是奉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由牌坊、礼门、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建筑组成,现清平文庙仅存供奉孔子的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4间,占地面积277.8平方米 ,歇山琉璃瓦顶,雕梁画栋,黄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从建筑风格看,清代曾维修过,梁架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文庙四周有汉柏17株,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木参天,枝繁叶茂,苍劲有力。在文庙南有影壁,相距100米 。影壁高5米 ,宽10.25米 ,厚1.27米 ,整体结构为青砖砌筑,琉璃瓦盖顶……[详细] |
![]() | 冠县西街清真寺位于冠县冠城镇西街,该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后逐渐扩建,始为今日之规模,是聊城市境内清真寺中建筑较早、规模较宏伟的一座,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占地面积14亩。其中大殿30间,占地449平方米;南北讲堂、东对厅、水房、门楼等共28间,占地643平方米,院墙周长314米。整个建筑造型完整,错落有致,色调清新,庄严肃穆。清真寺大门内有一座高大的影壁墙。两侧为透花矮墙和角门,门楼匾额一块,上 书“开天古教”。北讲堂正对大门是过厅,两柱上 书有:“终朝梦寐何朝醒,逐日奔忙哪日闲”的对联。大殿古棚下北头有石碑1座,是咸丰年间重修清真寺碑记。南头有石碑3座。大殿前古棚……[详细] |
![]() | 东阿前赵遗址位于东阿县城东北前赵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2006年12月7日,东阿前赵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阿前赵遗址位于东阿县城化工厂的东北侧,1996年12月发现,为龙山时期文化城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舟形,中间宽两端窄,东北至西南走向,长449米,中间宽140米,东北端宽80米,西南端宽90米,总面积约达5.3万平方米。城墙宽8米,城墙外有壕沟,宽约8米,城址中间有南北两处断口,宽约均在30米左右,为城门址.前赵龙山文化城址的堆积呈斜坡状,中间高四周低,四周文化层比中间要厚,南半部房址分布比较密集,龙山文化层堆积厚达1.2-2.3米,包含物……[详细] |
![]() | 王宗汤遗址位于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1500米,遗址暴露面积约2500平方米,灰沙土质,距地表以下0.5米有文化层堆积。采集标本有龙山文化的泥质灰陶罐、磨光黑陶、鼎足、商周陶片、汉罐,纹饰除素面外有绳纹、弦纹等。遗址西部暴露有汉代石椁墓,该遗址为龙山文化至汉代时期文化遗址。传为仓颉墓。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集中民众的智慧,从“鸟迹”、“虫纹”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结束了结绳刻木记事的愚昧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人类进化史上的新纪元。仓颉墓据清道光九年本《东阿县志》载:“在城北三十里(城:指平阴县东阿镇)。”墓前有祠,久圮。据调查发现,该地原有“仓颉墓”与“仓圣祠”(又称“仓王寺”),另有古碑三幢……[详细] |
![]() | 张本家族墓地位于山东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西200米处,年代为明。 2013年,张本家族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本(1366-1431),字致中,东阿县张大人集村人。明洪武年间,自国子生授江都知县。燕王朱棣南下靖难,张本开城迎降,升扬州知府,继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永乐四年(1406)召工布左侍郎。永乐七年(1409)为刑部右侍郎。任宗继位,拜南京兵部尚书,兼理掌督察院。宣德四年(1429)兼太子宾客。张本一生为官清正,时号穷张。张本死后,葬于祖茔。现墓前尚存龟驮墓碑一幢,石坊一座,石翁仲、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对,墓道森然,排列有序。该墓0土墓志一盒。墓志为汉白玉……[详细] |
![]() | 海源阁位于山东聊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进士杨以增所建。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四经四史斋”、“琅环之府、群玉之山”.....众多学界泰斗,给予中国藏书史上久负盛名的海源阁高度评价。海源阁与江苏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瞿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瞿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海源阁藏书楼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详细] |
![]() | 东阿古城遗址又称阿城故城址位于阳谷县阿城镇西北隅王庄村西南。东阿古城遗址春秋时属齐,称柯邑,又称阿邑,历史上齐国晏子曾于此地任阿宰。秦改东阿,设置东阿县,此城为治所。北魏时,东阿县址东迁,此城渐为黄水淤废,今存残垣。东阿古城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仰韶、龙山、汉代文化层厚约2.5米,多次有陶、铜、铁等古器物出土。城的东南角和北城墙段保存较好,其他城墙也略高于现周围地表。东南角城墙(当地人又称南墙)保存长达250米,宽近30米,地表以上高14米,地表以下2米多,较完整地表现了城东南角转角情况。断面上反映着城墙结构,以主体墙和后期修补组成。主体墙为板筑棍夯,夯层平整,夯层厚6~10……[详细] |
![]() | 冠县南街民居(张梦庚故居)位于冠县老城南北大街中段路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街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 “三·一八惨案”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张梦庚就出生在这里。南街民居为四合院式民居建筑,共三处院落。南街民居1、2号院落建于清代,1号院落是一周姓开的元兴成烟铺,2号院落是郭老紫的同和堂药铺,3号院建于民国初年,是聊城的任姓商人所建。民国元年(1911)郭老紫用2号院落的后院与张金针换了路东4间临街房。抗日战争后期,南街民居曾为冀南地委驻地,老一辈革命家宋任穷同志曾在此居住。现在开辟为鲁西特委纪念馆。南街民居虽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建筑被拆除,但仍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格局。目前,南街民居占地1500平方米 ……[详细] |
![]() | 该寺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7年)距今达600年之久。寺院由大门、过厅、讲堂、水房、住室和礼拜殿组成,一条中轴线,规模宏伟,布局完整,风格独特。大门面示三进,石木结构,大木起脊,重檐歇山,斗拱起架,飞檐翅角,宏伟壮观,为全省清真寺大门第一例。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对厅和五通德教碑,东侧对厅为二层楼坐东朝西。大殿为主体建筑,由三梁九檀架起,为歇山双檐砖木结构,有彩绘、雕刻,图象姿态生动。顶脊饰十二生肖和新月。是伊斯兰教穆民礼拜圣地,可容纳数百人礼拜,建于高出地面0.8米的高台上,面阔3间,进深5间,面积218.36平方米。整个大殿由卷棚、串堂殿及后殿组成。卷棚内正面悬有“认主独一”“道之大原”“万……[详细] |
![]() | 博济桥位于阳谷县县城中心广场东南角,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博济桥修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过去北通东昌、南达寿张、东去张秋的必经之路。博济桥又叫“石牛拉石车桥”,因在桥南西数第二块栏板上雕有牛车出行的画面而得名。《阳谷县志》记载:“邑有县丞笪公居官清廉,莅任之时,惟一牝牛驾车而来,及解任日,牝生一犊,公谕令仆人留犊于邑,仍驾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于博济桥上,至今犹存。”后人将此石刻称为“石牛流芳”。石桥建筑由桥基、桥身两部分组成,上有两排浮雕石栏,下有石砌拱券式桥洞三个。桥身东西长10.18米,南北宽5.06米,通高3.70米,整体石砌,做工细致,手法精巧,古朴大方,结构……[详细] |
![]() | 高唐文庙又称李苦禅少年读书处,位于高唐县城内北湖路南首西侧,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唐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原有大成殿、照壁、月宫门、厨房、东门、西门等建筑。文庙是祭祀孔子实施儒学教育的处所,高唐文庙也是历代官办学堂。我国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大成殿南门正上方有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李苦禅大师少年读书处”的匾额。文庙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7.7米,南北宽11.10米。大成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主要以立柱砖墙和梁为骨架,承托着曲线玲珑的屋顶,外檐柱间砌砖墙。檐下的斗拱为装饰性构件,檐向外展伸保护了立柱和梁不受大雨的侵蚀和破坏,也使大殿……[详细] |
![]() | 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又名丈八烈士陵园,是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莘县大王寨乡东丈八村西北隅,距离莘县县城约20公里,是聊城市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建于1945年,座北朝南,占地约百亩,是聊城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南北长740米,东西宽170米,占地125,800平方米(188.7亩)。陵园坐北朝南,由门楼、纪念碑、纪念室组成,门楼为古典式建筑。纪念塔高18米,四面八角,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下部是一座高3米,边长11米的正方形砖台。二层塔壁镶嵌着八面石碑,刻有当时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人亲书的碑文和为革命牺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录,其中师级干部3名,团级干部1……[详细] |
![]() | 吴楼墓群阳谷县城定水镇乡吴楼村西北0.5公里,年代为汉。2013年,吴楼墓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群已发现5座,1997年8月,对其中较大的一座(编号为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系砖砌大型墓葬,平面形制呈“凸”字形,方向185度。由甬道、两个墓室及回廊三部分构成。墓室南北全长12.06、东西最宽9.56米。从墓葬形制出土的遗物来看,吴楼汉墓属东汉早期。该墓早期虽经盗掘,仍出土了部分遗物,有陶器、铜器及铅、石、骨质器皿钱币计85件。从其规模来看,属于中型墓葬,其墓室四周围以回廊的墓葬形制,基本属于地方官吏所采用,且多数级别较高,非一般中、小地主可以使用的。……[详细] |
![]() | 古阿井,又称阿胶井,在阳谷县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东阿县故城’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供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井深数丈,以青砖砌就,井口以长方形青石板覆盖。井北有六角六柱石亭,为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造型古朴,雕琢精细。亭内有龟驮碑,高约5尺,宽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个大字,“井”字内还有—点。正面石柱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源泉”,横额“济世寿人”。……[详细] |
![]() | 晚清,茌、博两县的教育实行科举与新学并行,农村有私塾,县城设县学、书院和考棚。两县的县学均始于宋,晚清各有县学1处,分别设在县城文庙(博平的文庙在现在的粮所旧址)。至晚清,茌、博两县共有书院3处:博陵书院,在博平县城内,其他无考。仰山书院,建于乾隆二十年,址为今博平西街小学旧址。茌山书院,建于道光十四年。仰山书院和茌山书院内设考棚,以备科举取士。仰山书院在现有的原址上翻建,重现昔日风貌,是古典风格的书院格局,内设碑廊,置古今名人碑刻,记述博平的风物人情、历史渊源,是体现博平历史展现当代风采的一个窗口。内置假山驳岸、修池建桥,建成古典园林式人文院落。……[详细] |
![]() | 堠堌汉墓 (又名青龙山)位于聊城城西北35公里斗虎镇堠堌村西,山下有一青龙山小学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堠堌汉墓冢为圆形,高16米 ,底围长350米,占地约3000平方米 。《堂邑县志》曾载:“堠堌冢在城北五十里,大邱崛,土花斑斓,相传是古冢。” 堠堌汉墓系人为堆积,其表面有多种陶片,可识器形有东周的陶罐,汉代的陶瓮、陶罐、板瓦、筒瓦,唐代的莲花瓣圆瓦当等。在堠堌汉墓南、西南侧断面上可看到夯土层,每层10—15厘米。据考证,堠堌汉墓应为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2006年12月7日,堠堌汉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文庙位于莘县城内东街,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莘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系旧时祭祀孔子的场所。文庙原由棂星门、大成殿、启圣祠、明记堂、敬亭、名宦乡贤二祠等组成,现仅存大成殿。文庙占地面积2439平方米,大成殿建台基上,面阔五间,东西阔19米;进深三间,南北长11.8米,单檐歇山顶。殿内的檐柱、前金柱、后金柱的直径均很硕大,金柱高4.4米,前后金柱上搁置着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殿内的脊檩枋下钉一块木板,木板上有题记:“大明弘治十二年岁次己未秋七月吉旦提调官知县孟□门主□桂……”。在殿内前上金檩枋下钉的木板上还有二则题记,分别是:“大明崇祯六年岁次癸酉中秋吉旦……”和“大清乾隆贰拾年岁次乙亥陆月吉……[详细] |
![]() | 权寺遗址,属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聊城城南12公里处东昌府区李海务镇权寺村西。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5米。采集标本有石斧、石镞、鼎足、鬲足、陶壶、陶罐、灰黑陶片等。陶片有夹砂、泥质两种,多为灰陶和黑陶,并有少量红陶、褐陶。纹饰有绳纹、弦纹、篮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以绳纹居多。陶器制法均为轮制。可识器形有鬲、鼎、罐、盆、碗、盘、豆等。遗址延续时间较长,属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至汉代遗址。权寺遗址现已被学校占据,据说学校的北部是寺庙的遗址,现在的水塘就是寺庙的后院。……[详细] |
![]() | 陈镛墓位于冠县史庄乡洼陈村,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冢封土高约7米,周径20余米。林木森森、幽静深寂。陈镛(1344-1428),明代地方官员。曾随朱元璋参加了义军,后留守东昌府任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守御东昌,在任共12年,多有建树。明洪武二年,东昌守卫指挥事陈镛为了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由他主持将宋熙宁三年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其后,为“窥敌望远”,他又主持以修城所余砖石木料,于城中央建楼一座,洪武七年(1374)完成,取名“余木楼”,俗称古楼、鼓楼,后定名光岳楼。……[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