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旅游

抚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驿前古建筑群位于江西省广昌县驿前镇,明、清赣派建筑。含“赖巽家庙”、“赖瑛宗祠”、“清汲旴源”、“君子攸宁”、“奎璧联辉”、“亦忱甫居”、“龙峰拱秀”、“奉先思孝”、“石屋里”等九处古建筑。为抚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奎璧联辉”、“清吸旴源”、“石屋里”民宅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驿前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驿前古镇,因宋绍兴时曾设谨节驿于此,村庄地处“梅林驿站”前而得名。驿前在明末清初尤为鼎盛,圩市有36座半祠堂,24座庙宇,72家酒店,200余栋商邸、民宅。现存古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由53幢单栋古建构成,主要集中于驿前街道东面一线,是江西省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民居古建……[详细]
  竹桥村古建筑群(含品字三井、总门楼、上门楼、中门楼、下门楼、苍岚山房、余氏大屋)竹桥古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北距龙虎山景区30千米、南接大觉山景区40千米,济南-广州高速公路、抚州-吉安高速公路和206、316国道穿境而过。竹桥古村面积约2.8平方千米,始建于元末明初。竹桥古村是一个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保存有明清时期风格、格局比较完整、赣派建筑成片的古建筑150余个,以及古祠堂100余座、明代牌坊8座、清代牌坊30余座、古民居1万余幢。竹桥古村形似一柄巨扇,存有109幢明清建筑,其中明代祠堂1幢,明代民居8幢,其余为清代建筑,均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山字墙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民居多……[详细]
  山石刻(含一勺之多、月泉、玉练双飞)位于江西南城县,石刻时代为明、清。原名仙都观邓真人墓及石刻造象等,观、墓、造象已毁,现存“一勺之多”、“月泉”、“玉练双飞”。为抚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属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海拔不到一千米。相传唐代邓紫阳真人在-山习道修练,道士相争来此讲学,名流贵赫往来不绝,成为东南一带道教中心。秦时,大学者华子岗遨游万里来到麻沅著书,华子岗有他藏书的石室。南宋诗人谢灵运曾慕名而来,看到了华子岗留下了不少赞美-山的诗篇。悬崖上的碑额、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艺,达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晋时,大医学士葛洪炼丹登临-山,称赞“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详细]
  荣山十字街古建筑群(含登科第、日升川至宅、儒林第、州司马第、外翰第、花六庄民居)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荣山乡新街村,古建筑,年代为明末清初。含当地吴姓家族兴建的二十余幢砖木石结构的住宅而组成的纵横交叉约千米长的明清古建筑群,故称“十字街”。古十字街有近三里长,街两边是老宅,砖木结构,墙高门阔,雕梁画栋。街面1.5米宽,显得狭窄、幽深。每幢建筑前都用青石雕刻兽面图腾及书法四字横匾,建筑大多为两厅一堂,两边附厢房形式。村中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结构规整而富有变化。尤其是雕刻品类丰富,门窗格扇十分精美,花卉、祥禽瑞兽、人物故事在古建筑上栩栩如生,不失为明清民居雕刻的杰出珍宝。古宅“基接武陵”……[详细]
  黎川商会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年)。明清以来,黎川属于闽赣边境重镇。东面和南面与福建光泽、邵武等五县与武夷山相连,西面和北面与南丰、南城、资溪三县相接,有“闽赣八县通衢”之称。源于武夷山脉的黎滩河,成为黎川交通的黄金水道。优越的地理环境,促使了黎川的商业繁盛。明清老街的南津码头,成为闽赣两省重要的货物转运站。这里的河埠,船帆星点,商旅如云,白日人头攒动,至晚笙歌达旦。清道光年间,南津码头五里长街,经商人士2500余人,大小商号750多铺,“恒春”“万泰和”“全昌”等百年老字号已逾百家。汉口、南昌、抚州等地物资沿长江,逆抚河再上溯到黎河于南津码头卸货,再由商贩的独轮车或担挑越过武夷山转到光泽、……[详细]
  石邮村距南丰县城约30公里,是一个有近2000人的以吴姓家族为主的自然村,村边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明代傩神庙。据考证,这也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远的傩神庙。石邮村傩神庙位于村西南口,是一幢三开间的清代建筑,为青砖砌成。傩神庙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元代建筑风格。据村谱记载,傩神庙始修于明代,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重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并从村北的塖头山移至现在的位置。1985年春节,傩神庙不慎失火,傩神神像、面具俱毁,仅存石刻庙门,后来村人集资照原样修复。现在看到的傩神庙,朱红大门八字朝外开,上方刻红底黑字“傩神庙”三字,两侧有一对武将砖雕,一人执斧,一人握锤,脚踏狮形瑞兽,背插翎……[详细]
  康都会议旧址(含毛泽东旧居、红一方面军电台旧址、红一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康都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宁家大屋))位于南丰县太和镇康都村,含毛泽东同志旧居、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近现代史迹。抚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康都村,距县城30公里,北靠黎川,南通广昌,东偎武夷,翻过山隘即是福建省建宁县。康都村是红军反“围剿”时南丰县的巩固苏区之一。第一次反“围剿”后,红军到康都打土豪,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第二次反“围剿”红军攻占建宁时,进驻康都村。1931年6月初,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从福建建宁县移驻南丰康都圩下街“宁家大屋”。6月21日至22日,红……[详细]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著名报人、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1905年,年仅10岁的张恨水随父母在江西黎川生活了一年。张恨水旧居坐落于黎川县城老街的南津码头、新丰桥脚下。当年黎川是闽赣两省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之地,老街依河而建,水运繁忙,码头众多,官府在南津码头设置了厘金卡征收木竹税、盐税。张恨水的父亲就是调到新城任盐税官的,那个时候征税都在码头上现场办理,因而张恨水一家便住在了这南津渡口的小木楼里。这幢带有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木楼,迄今已有150年历史,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步入小楼的大门,是一座宽敞但有些幽暗的大厅,大厅可以摆下酒席八桌,地面是麻石板……[详细]
  高虎脑战役红军指挥部旧址位于广昌县南部25公里至45公里之间,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之一。范围包括赤水镇以南驿前镇以北100多平方公里。1934年7月至8月,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三场大规模激烈战斗,即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因三次战斗均在高虎脑境内、合称“高虎脑战役”,共歼敌500余人,为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是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场激战,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唯一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至今这一带仍保留有许多红军所挖堑壕、掩体工事遗迹及弹坑、红军标语。大寨脑位于赤水、贯桥交汇处,向南延伸,连接高虎脑山脉,是通往驿前、石城的必……[详细]
  “上罗邓氏祠”位于万崇镇上罗村小学旁。为上罗邓氏后裔纪念其开基始祖邓君民而建。上罗村邓氏原本姓李,属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元宗李璟(916-961年8月12日)的后裔。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征伐杨州,赐封李璟第八子李从镒(yi)为邓王,镇守宣杨。978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氏官员受到通辑诛杀,李从镒遂携家提眷,操舟夜发宛陵(安徽),隐居洪州、宜黄、乐安等地。宋微宗崇宁二年(1103),其孙邓君民从济口桥头(乐安招携)肇居上罗,为躲避朝庭追杀,上罗村李氏更姓为邓,延续至今。祠堂始建于明朝宣德戊申年(1428),为使邓氏后裔缅怀先祖丰功业绩,抒发故国之思,--之痛,激励后代发奋图强,正……[详细]
  河埠周家民居群(含爱莲第、川岳呈祥、平园世泽、理学名家、双溪汇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乡田南叶家。周家村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进得村来,一排四幢连在一起的古建筑就映入眼帘。这四幢古建筑都坐北朝南,颇具建筑规模。这些建筑均为砖木石材料建造,穿斗式结构。面宽58米,进深48.5米,高6米。依次看过去,这四幢精美的古建筑自东向西分别为爱莲第民居、川岳呈祥民居、平园世泽民居和理学名家民居,名字在门楣的石刻上一目了然。爱莲第、川岳呈祥两幢大门为四柱三间五楼垂莲石雕牌楼门,嵌于大门上方的砖墙上,牌坊上雕刻有八仙过海、行孝图、庭院街式、门窗隔扇、花卉动物等精美图案。牌楼石刻秀灵可爱,栩栩如生。平……[详细]
  张氏家庙占地面积为364平方米,纵深26米,横宽14米,是一栋三进式古院落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宽敞古朴,格调雅致。据黎川县洵口镇洵口村《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庙是当地张家的宗祠,由张氏九世祖张槚所建,里面供奉着张家祖先的牌位。张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当时的南京工部尚书张槚自捐俸禄筹建,后几经修缮。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经家族商量后续建,于三年后动工,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完工,而后在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毁于粤寇。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张氏十九世祖金诰公乡试回村,即邀瑞麟诸公率族众出资出力重建,辛勤三载,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详细]
  陈坊东山村红一方面军作战指挥部旧址,1933年黄陂.登仙桥大捷后,3月初朱德总司令带领部队从乐安来到东山,并设立作战指挥部。同年六月,中共崇仁县委由谷岗迁入东山,并在东山建立了崇仁县苏维埃政府。东山村红军作战指挥部——东山村“山水清晖”民居,位于相山镇陈坊村委会东山村小组右侧一座山旁边,背靠青山,穿斗式砖木结构,屋后山中有两处作战掩体。该建筑是1933年“东山岭战役”的重要物证和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据有关资料记载,1933年春,为了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朱德等红军将领率中央红军一、三、五军团在东山这幢“山水清晖”的民居内设立了指挥所,指挥了著名的“登仙桥”和“黄陂”战役。1……[详细]
  金竹拥有很多的古祠,最有名的是流舍畲族村的蓝科进公祠,也是江西省目前所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畲族古建筑之一。蓝科进公祠正房坐南朝北,背山面水,面积约340平方米,由两进一天井构成。整个建筑主体采用卵石、杂土砌建而成,图腾崇拜的民族特色明显,现已成为一个畲族文化的展示馆。蓝公祠正房坐南朝北,背山面水,面积约340平方米,由两进一天井所构成。整个建筑主体采用卵石、杂土砌建而成,绚丽精美,图腾崇拜的民族特色明显。蓝公祠前厅有一天井,天井中央放置一张畲族人所特有的祭天时所用石案桌,高1.28米,采用麻条石制作而成。蓝公祠后堂为祭堂。祭堂中的祭案桌非常具有畲族的民族特色,它的桌面比汉族多加一层带角的板,案……[详细]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395处,其中新发现3790处,复查605处。而入选江西文物“百大新发现”的仅为6处文物,廊桥类一处,为崇仁县许坊乡的三川桥。三川桥因不仅保持了完整的廊桥风貌,且又因是“单拱廊桥”,在江西省已经发现的历史文物中为绝无仅有。6月12日,记者来到许坊乡的三川桥村采访,村民领记者来到三川桥拍摄。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廊桥,由于村民的保护,历尽260多年风雨的三川桥风采依旧。三川桥集中体现了抚州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其以造型精美,结构别致,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受到省文物专家的青睐。从村中沿新建的水泥路北行数百米,远远地就看见一座黛瓦红壁的廊桥,步入廊……[详细]
  胡氏宗祠立于洽湾村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外到内,建造装修共计16年,耗资数千金。横宽35米,纵深50米,占地面积1750余平方米,共256柱落地。全祠砖木结构,为三厢进宫殿式,上厅为“胡氏家庙”,供奉历代祖宗灵位。中厅宽大雄伟,为议事大厅,上面右边安有五块进士匾,左边挂有男女寿匾八块,其中百岁匾两块,东西两边有“忠孝廉节”四个醒目大字,东边中心刻有胡氏家训十二条,西边中心标有胡氏传代字派。左右房为藏祭器、书籍之用。每个柱头都有名人名家书写的对联。下厅前的大天井,方方正正,各栽一株丹桂,树龄四百余年,至今枝叶茂盛,每年两次花开,附近十里能闻其香。宗祠右有仁寿宫、关帝殿相连,左有季仁祠、信祠相依……[详细]
  文昌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桥跨抚河两岸,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是抚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有800多年的历史。文昌桥桥长255.4米,宽11米,高约13米,曾一度被改名为“行易桥”“解放桥”,多次遭受兵变战火;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至十八年(1813年)重建时,修有专志——《抚郡文昌桥志》,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建国后,抚州人民政府对文昌桥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扩建。2002年,政府又花巨资重修大桥,每个桥墩上均雕刻十二生肖属相,并重新加固大桥。文昌桥主要文物遗存有清朝嘉庆八年至十八年(1803年—1813年)重建时的桥墩和桥体,桥墩用的是钟岭乌石山的红色花岗岩。2018年……[详细]
  黎川洲湖大夫第位于距黎川县城40多公里的华山垦殖场洲湖村山坳中,又称“船屋”、“船形古宅”,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规模宏大。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大夫第”大门开在“大夫第”主体建筑的中轴线上,开阔气派。门框用大青石垒砌而成。门楣上有四个向外凸起、切面呈正六方形的石柱。石柱子长约一尺,柱头直径约半尺,刻有菊花状花纹,当地人称之为“大方华门”。“八方华门”之上有一匾额,原写有“大夫第”三字,字体端正,字迹刚劲有力。但匾额已被人凿去。从大门进去依次是前厅,中厅和后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相隔。前厅两侧楼上有吹鼓房,两房相向及向后各开有一个小孔,共有四孔,这样做一举两得,既让下……[详细]
  驿前红四军指挥部旧址(秘书袭庆民居)位于广昌县驿前镇驿前村。1934年7、8月间,在长征前夕激战中,红四军指挥部曾在此驻扎。在民居大门两侧磨光的砖墙上有一组红军标语,标语用精细不一的毛笔蘸墨书写,现有红军标语多条,并有“活捉何应钦”等。建筑座西朝东,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94平方米。驿前红四军指挥部旧址(云衢公厅堂)位于广昌县驿前镇驿前村。又名双门楼,座西向东,砖木结构,清代建筑,占地403平方米,八字形大门气势恢宏,照壁影墙用水磨石菱形镶嵌,精致大方,石质门簪刻麒麟送子、人物等故事。1934年7、8月间,红军与国民党激战,先后在此设立过指挥部,现有墨书“天下为公”等。驿前红四军指挥部旧址(迎薰……[详细]
  高虎脑战斗遗址群(含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戏台下厅堂红军宿营地、万年亭红三军团战斗司令部遗址及标志牌、大岭隔红军战场遗址战壕、蜡烛形红军战场遗址、红军将领陈阿金烈士墓)第五次反“围剿”第三阶段期间,以彭德怀军团长和杨尚昆政治委员率领的红三军团(下辖四、五、六师),在广昌为保卫中央苏区,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激烈的殊死大搏斗,这就是著名的高虎脑战役。长达一个多月的高虎脑战役是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场激战,为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高虎脑万年亭战斗——史称“长征前夕的激战”。1934年7、8月间,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红军实行“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红三军团,红34师、红15……[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