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市旅游

九江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镜源水口桥位于九江市武宁县石门楼镇镜源村1、3组。在江西武宁县西南边陲的石门楼镇镜源村,一个叫关山口的地方,两岸青山一横桥,有一座名为水口桥的廊桥。水口桥桥身由石头堆砌而成,全长约21米,宽约5米,高约10米,桥上建有砖头砌的风雨亭。这种廊桥又叫虹桥、蜈蚣桥,风雨亭可保护桥身,也可以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水口桥建于乾隆44年,公元1779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桥两头曾建有拱门,写有两幅对联,一副是古诗“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副是嵌字联“镜明月朗光一色,源远流长达三江”,现已倒塌。清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东、西各向外延伸2.9米,南、北各向外延伸5米.面积:……[详细]
  山口秋收起义建军编师会议遗址原旧址所处位置为山口万寿宫,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万寿宫于1973年被洪水冲毁,仅剩遗址立碑纪念。1927年原本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队伍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浏阳工农义勇队因为没有赶上起义分别集结在修水和铜鼓但是他们随时会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剿。面对这个情况,根据上级指示:在8月底9月初,三支部队的负责人在修水老镇山口举行建军编师会议,史称“山口会议”。会议决定:三支部队合编为一个师,为避免敌军追剿,合编后部队对外仍打着国民党的旗号称“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实际上是灰色旗号下的一支红色武装。师部设在修水县城,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参……[详细]
  画坪湘鄂赣省委省苏省军区旧址群包含画坪中共湘鄂赣省委湘鄂赣省苏省军区旧址、湘鄂赣省互济会旧址、湘鄂赣省医院旧址。画坪湘鄂赣省委省苏省军区旧址群,位于修水县古市镇画坪村的坪上自然村,由近二十栋房屋构成,大多因年久失修濒临塌毁。在1934年5月初的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省军区司令员徐彦刚率领省委省苏省军区机关和红十六师,由万载县仙源乡突围辗转来到修水县的画坪苏区。5月底,湘鄂赣省委省苏机关再次突围转移至修铜宜奉边界的龙门山区。在此次突围中,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在画坪附近的全丰镇半坑村壮烈牺牲。1959年7月,修水县人民委员会在坪上屋挂牌予以保护和纪念。……[详细]
  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省军区上衫旧址群包含少共湘鄂赣省委和少年先锋队总部旧址、湘鄂赣省总工会旧址、湘鄂赣省反帝拥苏大同盟旧址、湘鄂赣省临时法庭、湘鄂赣省互济会、湘鄂赣省妇代会旧址、湘鄂赣省无线电台和石印局旧址、湘鄂赣省兵工厂旧址。……[详细]
  新四军修水通讯处旧址——戴家大屋为修水县马坳镇峡口村北山戴家大屋(原北山小学)。1937年8月29日,中共湘鄂赣省委与国民党武汉行营谈判成功,湘鄂赣边区抗战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湘鄂赣省委将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湘鄂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湘鄂赣抗日军(后称新四军)第一游击支队。为迅速集结编队,巩固扩大抗日武装,省委决定派遣李成铁、傅彪和朱晃富等3人,到修水县建立抗日军修水通讯处(后称新四军修水通讯处)。新四军修水通讯处为新四军平江办事处的派出机构,对内仍为平(江)修(水)铜(鼓)中心县委,中心县委书记李成铁、副书记傅彪分别任通讯处主任、副主任,实行“两个机构、一套人马”的组织形式。9月,平修铜中心……[详细]
  西隐暴-动-农民协会旧址(1927年)1926年夏,修水各地农民自发斗争比较频繁,特别是中共修水党组织建立后,加强了对农民运动的领导,进一步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北伐军光复修水后,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乘胜将党员派往农村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4月初,朱溪仁义小学校长、共产党员陈瑞仁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西隐组织农民协会,中共平江县委亦派张羽图、张建谷两人到西隐协助工作。中旬,在西隐陈家祠堂举行群众大会,选举陈瑞仁为委员长,吴冰清为副委员长。农会成立后,矛头直接欺压农民百姓的封建神祖会产管首和贪官污吏;斗争锋芒直指西隐大恶霸长沙候补知县陈醉六。这个家伙在仁乡民愤极大,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详细]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旧址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是国共合作主办的,1938年11月8日,周恩来到衡山会见蒋介石,蒋介石请周恩来写一具体方案,并答允速办一游击干部训练班。25日到28日南岳军事会议,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出席。会议决定抗战实行“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方针,决定仿效八路军的战斗经验,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白崇禧在会上建议成立游击干部训练班,选派部队中下级干部受训,为期三个月,备今后能在敌侧后发动游击战,和正面的阵地战密切配合。蒋介石随即致电中共中央,请派干部协助。并任命汤恩泊、叶剑英任训练班正副教育长。游干班下设军事政治二项大内容,训练课程,毛泽东……[详细]
  湘鄂赣省兵工厂旧址、省造币厂旧址、省第一红军医院旧址九江市修水县东港乡20世纪20年代1、湘鄂赣省兵工厂旧址(靖林石屋脚下平建兴民宅):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延伸2.8米,东南延伸2米,南延伸2.3米,西、北至山.面积:241.71平方米;2、湘鄂赣省造币厂旧址(黄荆村10组,小地名大坪冷绍桓的民宅):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延伸1.73米,东南延11.67米,南延伸2米,西南延伸15.25米,西延伸14.86米,西北延伸14.72米,北延伸1.69米,东北延伸1.64米.面积:475.02平方米;3、湘鄂赣省第一红军医院旧址(黄荆村凤凰坪):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延伸4.55米,东南延伸21.59米,南延……[详细]
  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修水县上衫乡上衫村。1931年3月,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在修水上衫宫选屋成立,同年7月初,中共湘鄂赣特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将各苏区党的特区委统改称省委,使之成为地方党部与中央之间的一级经常性组织的规定,在浏阳县东门楚东山召开湘鄂赣边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00余人,会期10天。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各项工作决议案,选举产生了中共湘鄂赣省第一届委员会,李宗白任书记。全省下辖36个县,其中江西20个,湖南7个,湖北9个。省委成立之初,机关驻浏阳东门乡楚东山村,8月迁平江长寿街,9月再迁回修水上衫宫选大屋。中共湘鄂赣省委成立,使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成为必然。9月23日……[详细]
  茅湾碾米作坊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茅湾村。彭泽县文物部门2004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这个县马当镇茅湾村发现一处至今逾两百年的碾米作坊遗址。遗址整体占地面积36平方米,由碾轮、碾槽、碾柱三部分组成,均为上等红砂石磨制而成。碾轮直径110厘米、厚10厘米、高126厘米,槽深40厘米。碾柱上下为方形,中间为圆形,高126厘米,直径22厘米,碾柱上方凿有监督使用的村民公约。据茅湾村村民介绍,这个作坊每次可碾稻谷200多公斤。考古人员认为,如此大型的碾米作坊被完整发现,对研究清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很有价值。……[详细]
  诺那塔院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为无染和尚创建,初名法海寺,也叫小天池寺。塔院内供奉近代著名爱国大--诺那呼图克图的舍利塔,特殊的西藏造型喇嘛塔,及塔院内供奉的藏密本尊、祖师、-,在内地的寺院中极为罕见。恢复后的诺那塔院十分庄严,大殿供奉圆觉宗的历代祖师;大殿左侧为度母殿,供奉着观音化身本尊绿度母;再左边则为财神殿,供有财宝天王和黄财神、白财神。在大殿前面下方不远处,供着俗称“四面佛”的大梵天王,他的四个面分别表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大梵天王的右边为-殿,供养着千手观音为调伏顽恶众生而变化的愤怒金刚玛哈嘎拉和玛哈嘎里,也就是大黑天和吉祥天母。从大殿右边有阶梯通往诺那--舍利塔,塔身整体为白色,塔座……[详细]
  玉涧桥位于庐山市罗汉寺前。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一见心寒”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S212(庐山南大道)。“一见心寒”墓是日本侵略者入侵星子时犯下罪恶的见证,集中杀害了下山找粮的28名手无寸铁的村民,其中包括一名不满周岁的婴儿。后来,人们将其尸骨合葬一起,取一见心寒之意。1987年该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点。……[详细]
  南康府谯楼,又名鼓楼,俗称周瑜点将台,位于庐山市南康镇,始建于宋代,元代至正年间重建,元末毁于战乱,明代天顺二年重修后,为旧时南康府郡署之望楼。2000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太乙村将军别墅群(含同乡会馆、同松别墅、吴氏院、爱民别墅、月泉别墅、晚庵、精普求舍)太乙村景区在含鄱口西太乙峰下,坐落于庐山山南登山古道旁,相传远古道教宗师太乙真人在此--成仙。此处海拔在800米以上,群峰环抱。村之前后有岗楼碉堡,村内石径纵横,楼阁掩映,十几幢别墅风格各异而又色彩调和,且取名雅致,曰晚庵、三柳巢、爱庐等等。康有为、冯玉祥、蒋经国等人都曾在此留住。1927年,粤籍国民党退役将军曾晚归、刘一公、古层冰等七人发起在此建别墅,后闻风而来者又十几人,至三十年代初,蒋介石、蔡廷锴、陈诚、阎锡山及吴奇伟、严重、李汝倬等军中高级长官在此建成别墅有18栋,取名为太乙村,人称其为将军村。村之前后……[详细]
  陶渊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陶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9月15与世长辞。他死后,后人称之为“靖节”。故他的墓亦称靖节墓。距原陶渊明祠址仅百余米。从祠至墓地的砖阶沿山坡盘旋而上。墓坐北朝地,长7.9米,宽4.1米,高1.62米,外壳为长形拱顶砖石结构。墓碑首横刻“清风高节”,中间直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有《五柳先生传》、《墓志》二碑,右有《归去来辞》及勒碑人姓氏、年月。该墓系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重建。……[详细]
  神墩遗址坐落在九江新合乡境内。为配合大沙铁路的修建,经江西省文化厅报请中央文化部批准,省文物工作队于1984年和1985年秋冬季节,组织了两次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共计900平方米,出土各种文化遗物和可复原器物400余件。据两次发掘资料,神墩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的商、周等三个时期的地层堆积和文化遗物,而周代层堆积较厚,出土文化遗物的早晚演变序列也比较清楚,因而又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该遗址文化堆积,前后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故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神墩遗址均是江西目前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存中之佼佼者,它将为江西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的研究和建立,为探索与周围省区古代文化之交流和融合关……[详细]
  红军三打横路镇战斗旧址位于九江市武宁县横路乡横路集镇。1931年保护范围:文物自身外墙向东最短延伸距离1.7米,向南延伸3.8米,向北延伸2米,向西自大门向外延伸2米,其余部分齐滴水线.面积:208.54平方米.……[详细]
  高善继墓位于黄花乡虎厂坞高村东1000米的长岭岗上。紧靠彭(泽)杨(梓)公路。为今人凭吊缅怀民族英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墓是清光绪帝谕赐的衣冠冢,墓碑联:“旆裳特表牙山色,冠服长留幽冢香”为庆亲王所撰写。高善继这一民族英雄史事已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史册。……[详细]
  锣鼓洞石亭建于清代1857年。《重修锣鼓洞石亭记》是这样记载:锣鼓洞石亭倚秀岭,傍清源,因溪流湍急,轰然作响,似锣鼓之声交响轰鸣。故称为锣鼓洞石亭。始建于清代咸丰七年,(公年前1857年)据“《河鼓涧石亭记》载此亭乃当地葛姓村民集资而建。内外心八柱,周遮盖履檐,角作牙玑状,皆砌于石,无土无木,亭高二丈,长一丈七尺,宽一丈三尺,石亭顶部原有石花瓶,瓶上有一石鸟,头向平源尾巴朝罗溪,有人理解为:吃平源,富罗溪”。1951年有人以枪击毁。1990年前后又两次遭文物--者毁坏,2006年12月罗溪乡党委政府、视为文物加以保护,亦为开发旅游,出资六千余元维修,使得锣鼓洞亭旧貌换新颜。历史已远去,先人已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