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安庆市旅游

安庆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杨家祠堂位于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中涧组,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建筑平面座西朝东,呈明三暗五状,由前厅戏楼、中厅“四知堂”、后厅寝堂在一条轴线上构成。原旧构面积约700平方米;曾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公元2004-2005年三次修葺。现有规模已经形成了一个面阔27.30米、通进深42.63米、占地面积约1164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建筑体系。其中,单檐歇山式戏楼是祠堂里最为著名的建筑,建在前厅。戏楼为两层结构,二层明间为戏台,离地面高约2.8米,左右次间为伶工房。戏台面阔5.5米,进深6米,空间高度约3米;台口有雕花栏杆,台顶有凹面藻井,并使用穿斗法在金柃上制趴梁,构成……[详细]
  姚莹墓,位于龙眠山腹地双溪村小河口“姚家坟山”,系夫妇合墓。墓地面积108平方米,冢高0.8米,座东朝西,面向阴山。墓前沿山势陡坡,以乱石砌成三级拜台,每级高1米,冢后环以乱石墓圹,中嵌墓碑,高1米,宽0.6米,为同治元年所立,楷书阴刻:“皇清诰授通议大夫广西按察使姚公石圃先生墓”。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姚莹(1785—1853),字石圃,号明叔,晚号展和,又号幸翁。桐城人。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桐城派中坚作家。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历任平和,龙溪,台湾,武进等县令。鸦片战争爆发时,姚莹正在台湾兵备道任上,面对强敌,他积极整军备战,先后五次击退英军侵犯。这是继林则徐禁烟之后,抗英斗争取得的……[详细]
  金鸡碑及五猖神庙碑位于怀宁县洪铺镇金鸡村分别立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与嘉庆年间。“金鸡碑”为戏神碑,是研究戏剧史的活化石,全国仅存两座,“电影金鸡奖”名源于此。碑高1.1米,宽0.75米,白色石料刻成。碑的正文为“金鸡社令直之神位”,正文两侧冠“日”、“月”二字。上款“庚戌岁冬月吉旦众生祀奉”,下款为立碑人“本社”、“信官”、“信士”、“生员”杨文堂等25人姓名。碑边刻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金鸡碑的立碑时间最晚应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或者上到明代。金鸡碑是戏神碑,是研究我国戏曲史的一项重要资料。1984年7月怀宁县文物普查中发现。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猖神庙……[详细]
  严凤英故居及墓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观区,年代为1919年、1986年。严凤英故居始建于1919年,原在安庆经商的严凤英祖父举家迁到了如今的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陈庄,在村中央建起了一栋独门独户的两进青砖瓦房,“那时候算是最好的房子了。严凤英在罗岭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第一进是正厅,里面摆满了严凤英生前的剧照。在短短半小时的浮光掠影间,严凤英的辉煌演艺生涯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文化站还在天井安装了电视,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可以聆听严凤英细腻传神的歌喉。2012年,严凤英故居及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严凤英故居。保护范围:本体外,东、西各10米,北5米,南15米。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雷阳书院坐落县城东门,化龙桥附近,为一座清代风格的古建筑群。始名“来仙书院”,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陈柿祚筹资兴建,后任知县狄宽加以修茸,改名为“雷阳书院”。咸丰八年(1858)因兵荒水患倒塌。光绪八年(1882)由知县林调阳主持在县城东隅(今望江中学校址)重建,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门框为石质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林调阳题写的“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的匾额。大门内,左右两侧为廊庑(教员宿舍),东西两侧为教室,中间为大讲堂,组成四合院,讲堂中悬挂一块“多士欢颜”大匾。两边大柱上有知县林调阳撰书楹联:“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详细]
  余蟹形老屋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余井镇建军村胜利组。该屋始建于清代早期,座西朝东,因宅基仿佛蟹形而故名。该屋始建于清代早期,座西朝东,因宅基仿佛蟹形而故名。余蟹形老屋门厅与中厅向左偏移,中厅至后厅呈一条中轴线。中厅、后厅两侧分别有洞门与两厢连接,门厅与中厅以封火墙相连。前厅至后厅之间均设过厅天井。靠天井砖砌精美的塞口墙(正面称照壁),照壁墙体勒脚,水作墙面,镶边凸出。中厅宽大,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前廊带船篷轩,后檐廊采用勾连塔增加进深。厅内五架梁抬梁与穿斗两式合用,彻上明造。桁间牌科雕饰云纹,纵观余蟹形老屋的柱梁作、砖细作制度,有着明显的皖南建筑特征。余蟹形老屋扁厅木构架采用江南最常见的顺栿串……[详细]
  熊成基安庆起义会议旧址位于安庆市三祖寺街20号。熊成基安庆起义会议旧址亦称炮马营起义会议旧址,位于三祖寺街20号。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共2进,占地120平方米,由前厅、后厅、厢房、天井组成。原大门已拆改,西侧原有屋与旧址相连,也已拆改。建于晚清,为怀宁白麟畈杨氏世族公产,专供家族孺童来安庆参加县府试住宿,时称“杨氏试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六日下午,清安庆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趁南洋各镇新军在安徽太湖县举行会操、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之机,于此举行紧急会议,决定当晚举行起义,公推炮营队官熊成基为安庆革命军总司令。是晚九时,驻在玉虹门和东门外的马营、炮营同时攻城,由于城内步营未……[详细]
  司空山古建筑群包括牌坊、二祖禅刹、石刻等。牌坊始建于唐代,后毁,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建,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枋木结构,花岗石建造。现仅存二楼,面阔9米,残高6.5米,进深2.8米,梁枋浮雕,全枋均以50厘米见方的抹角石柱为整体支柱,支柱上端刻锦纹图案,地层夹住宝瓶状。牌坊顶部构建在文革中毁坏,但被寺庙僧人搜集后,集中存放在大雄宝殿前。司空山上仍保留了许多二祖弘法的遗迹,有修行的石窟寺二祖禅刹,有北齐天宝三年(公元572年),在佛洞后传衣钵于禅宗三祖僧璨的传衣台,还有三祖面壁的三祖洞,这些都是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司空山的历史见证,都是司空山作为中华禅宗第一山的实物见证。遗址上有石刻100多处……[详细]
  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刘氏支祠集成堂位于岳西县中关乡沙村。刘氏支祠集成堂位于安徽岳西县中关乡秋千村杨口组。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坐西南朝东北,共房屋64间,占地100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一轴三进两厢四合院式,左右带跨院(实为包屋),中、后厅七架抬梁,前轩后单步,单檐双坡面、硬山顶,马头墙,小青瓦,清水墙,檐口粉白灰,饰人物花草图案。为典型皖西南古建筑,其建筑风格和手法个性鲜明,环境优美,疏朗有致,高大雄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祠建成初期只开展刘氏族务活动,1938年6月初,岳西县委会派王榕率第31抗日工作团进驻,成立动委会、沙村特支。解放战争时期,此地也是红色根据地。馆内,布置有二十多间……[详细]
  张恨水故居位于余井镇黄岭村黄岭组。因建在突起的黄土岭上,又名“黄土书屋”。黄土岭呈长方形状,北望长春水库,南视岭头街坊。张恨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躬耕苦学、习文著作的少年时代。鉴于张恨水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潜山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10月将张恨水故居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皖光苑建起了张恨水陈列室。张恨水(公元1895—1967年)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章回小说名家。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八十一梦》为他的代表作。张恨水故居原建筑为4间平房瓦屋与1间院落,清末始建。现存建筑在民国时期进行了大部分改建,白墙灰瓦,一脊二坡三举架,坐北朝南,面……[详细]
  小孤山石刻小孤山,历来被誉作海门天柱。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刻石纪功,或云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刻“中流砥柱”4字于石上,然岁月远久,字迹湮没无存,仅有《水经注·释地》记载其事。现尚存石刻有元代俞瀚题书“海门第一关”和“启秀寺”,明代兴献帝所题书的古诗一章和嘉靖敕建的御诗碑,叶梦熊“登小孤山”、舒芬“游龙耳洞”的题诗,清乾隆帝篆书“灵昭江屿”和刘韦发草书“云香水翠”,彭玉麟题书的“江上峰青曲终人见”。还有“琼崖滴翠”、“我德如是,佛寿无量”,“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等楹联和唐代顾况、卢仝,后梁释定法,宋代谢枋得,元朝傅若金、揭傒斯,明代刘基、解缙、李东阳,清朝朱书、王文治、彭友胜、石圣历等人诗文,均系清……[详细]
  太平天国英王府及太平天国英王府壁画是清清乾嘉年间文物。太平天国英王府及太平天国英王府壁画位于安庆市市区。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王府,系利用清官宦任塾第宅加经修葺和改造而成,原屋始建于清乾嘉年间,坐北朝南,占地约4275平方米,府屋分3组,以正中一组为中心,筑正殿并附后殿,两侧多筑偏殿,进深均为四进,并围以住宅、更楼、花园等,构成一完整府屋建筑群。东大殿尚存4幅太平天国壁画(狮凤梧桐、瓜瓞(音dié)绵绵、战马奔腾和暗八仙)。还发现带有龙凤图案的滴水瓦、旗鼓石、上马石等。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王府大门并不是特别豪华考究。现大门左侧还有一块巨大汉白玉抱鼓石,方能显示出该院主人与众不同……[详细]
  赵文楷墓位于安徽省太湖县望天乡华光村。该墓原为石灰桐油夯筑,圆形。高1.8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骸骨由雁平运回太湖,与妻妾合葬于景宁乡人形山。建筑格局原为石灰桐油夯筑,圆形。高1.8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艮山坤向。有碑,高1.65米,上 书--“皇清诰封授中宪大夫显考介山老大人之墓。”文物保护1982年,县人民政府定赵文楷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被收录于《中国名胜词典》。1984年,该墓由县文物管理所修葺。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东、北、西三面至石砌挡土墙,南至最底一级石级台阶围墙。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施从云墓位于桐城市金神镇。墓地坐西向东,面积480平方米。墓区平面呈方形,墓碑正面镌刻“施从云烈士墓”,下款刻“桐城县人民政府立”,背后镌刻其简历。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从云(1880—1912),字燮卿,桐城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于保定将弁学堂。初任督官,继任陆军管带。武昌起义,革命军遭清军围攻,施从云等为解武昌之围,在滦州率军起义,成立“北方革命政府”。施任总司令,王金铭任都督,冯玉祥任总参谋长。起义军后遭清廷镇压,施从云被杀害,年仅32岁。是年,其遗骸由三兄扶柩南归,安葬家乡。1925年,国民政府追赠其为上将。1936年,-中央接受冯玉祥等要求,对滦州起义将领举行“国葬”,……[详细]
  花亭湖遗址群位于安徽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塔镇村和天华镇横路村、黄镇村。花亭湖为一座人工湖,属长河中上游,湖底下曾经是星罗棋布的湖泊,适宜人类-生存,湖区有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古遗址54处,形成庞大的古遗址群,最具代表性的有柳河遗址、虎形坪遗址、姜家凸遗址、铜鼓凸1、2、3遗址。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为1.5—3米,遗址上部较为平整,文化内涵丰富,器物标本种类齐全,品种繁多。如鼎足、鬲足、器耳、纺轮、器口沿、网坠、石球、石锛、石斧、石刀等,陶片纹饰主要有绳纹、附加堆纹、兰纹及刻槽纹等。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花亭湖遗址群,地域分布集中,文化延续性强,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属薛家岗文化类型,各遗址相……[详细]
  储氏宗祠位于安庆市岳西县中关镇湖响畈,年代为清末。据史料记载,“储氏宗祠”清咸丰癸丑年(公元1853年)始建,历时4年完工,虽距今已有152年,但保存基本完好。其建筑属典型的徽派风格,白墙青瓦,高檐翘角。祠堂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寓“门对青山,窗含绿水”之意;实木铆榫结构,分三重五进,进门正中为大厅,大厅前后均有天井,厅后过天井即为神堂。大厅影壁上 书--一联曰:“读圣贤书当作仁人志士,听祖考训即为孝子慈孙”,以勉励子孙勤学苦读,争当爱国报国的栋梁之材。整座建筑呈轴对称型,左右均为房屋,现存共36间,占地1236平方米。建造时,人称“为历传所未有,一时人心翕然,莫不有本源之感,亲睦之风”。201……[详细]
  贺氏启六公祠位于安庆市宿松县凉亭镇东山村。座北朝南,面阔31米,通进深41米。贺氏启六公祠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5年)。扩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明三暗五,正屋三进三开间,东西各有厢房12间,各厢房之间有天井回廊相连接,总建筑面积达1271平方米。宗祠屋面为悬山顶铺小青瓦,屋内山墙用穿斗式梁柱构架。殿堂为四柱抬梁式五架梁,柱头施插拱、丁头拱,明间与次间立柱上端用额枋穿连,使各开间梁架形成一个整体。柱础为青石八方须弥座,每方饰浅浮雕花草纹。地面由麻沙石板和石条铺砌.-二三进依次增高半米。是该县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大型祠堂。保护范围:距文物本体外沿的四周各50米。……[详细]
  位于水吼镇天柱村胜利组的林氏祠堂,始建于民国1924年,公元2005年至2007年由“十德堂”与“九牧堂”两支林氏后裔合资重新修葺。林氏祠堂内的檐口、梁架、栏杆、柱础、龙井等构件,其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构思精巧,深受明清时期古建筑文化之影响,生动地反映出了成熟的徽派建筑的雕刻艺术。祠堂一进设有亭阁式全木结构的戏楼,并在两侧置副台与厢楼;二进为“九牧堂”厅堂,为祭祀、祈福活动场所。在一进与二进之间配一口天井。西边耳房有3扇“哥特式”窗户,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此-议事时改建的。整个建筑设计为二进,轴线取南偏西5度;通面阔25.6米,通进深21米,占地面积达540平方米。在硬山墙面砌四列二级马头墙,穿斗……[详细]
  安庆谯楼有600多年的历史,历经4次修葺。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安庆就建有谯楼,后在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交战时被毁;明朝洪武元年重建,并将其作为知府衙署的望楼;乾隆年间,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移至安庆,谯楼又进行大规模修葺扩建,此后一直作为司署之所。目前保存的双檐楼阁谯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安徽布政使吴坤修牵头修建的。到今年已经历139年的风雨。 谯楼当之无愧地成为安徽建省的标志性建筑.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外,东5米,南约28米至龙门口街,西5米,北2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建筑东侧约16—45米,南侧约237米(至玉琳路),西侧约35米,北……[详细]
  半山阁,乃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藏书楼,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曾在桐城中学学堂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当代古建筑专家单七元、罗哲文、郑孝燮曾对其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大加赞赏,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吴汝纶,字挚甫,一字挚父,清代安徽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同治四年进士,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了名校桐城中学。吴汝纶生前曾刊刻《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殁后一年,其子吴闿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6种。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