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丽水市旅游

丽水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遂昌王村口红军革命纪念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西南部的王村口镇,地处仙霞岭山脉之九龙山东麓,青山簇拥,绿水环绕。小镇因初为王氏所居,且川、江汇合口于此,故名王村口。1934年12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洪家云部首次袭取王村口镇,惩治了部分土豪劣绅。1935年1月2日,洪家云部再次袭取王村口镇,毙敌10余名,俘敌40余名,缴获50余支-和大量弹药及军用品。洪家云部两次袭击王村口,有效地宣传了共产党、红军,鼓舞了人民群众起来闹革命、求解放的勇气和信心,为挺进师入浙开展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1935年7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部进驻王村口镇,在此设立了建设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中心。粟裕、刘英及……[详细]
  严氏节孝木牌坊位于景宁县大漈乡小佐村东南侧,年代为清。梅氏节孝坊,位于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小佐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为儒童严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梅氏节孝坊,主体木结构,坐东北朝西南,三间八柱,重檐悬山顶,高5.3米,面宽7.8米,进深5.1米。梅氏节孝坊,四周设石基土墙,夯土地面。面阔三开间,进深三柱五檩,穿斗式结构。木构柱子用料粗大,檐口梁枋、牛腿木刻精美,雕工细致,花卉、人物、吉祥动物、云纹等等主题雕刻得栩栩如生。明间自下而生依次设下枋,花枋,上枋。下枋较宽,中间有墨书“为儒童严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十三个字,下面左右设雀替承托,以减少下枋跨度,雀替为镂空雕刻的云龙。花枋正……[详细]
  西洋殿又名“松源殿”、“吴判府殿”,座落于五大堡乡西洋村松源溪畔,系古代菇民为纪念香菇鼻祖吴三公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几经变迁,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庆元、龙泉、景宁三县菇民集资重建。1997年公布为浙江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洋殿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进深32米,面阔19.4米,占地在952.35平方米。该殿为四合寺观式建筑,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墙、山门、前厅、戏台、中台、正殿等,在正殿前分列左右厢房,厢房中心间为钟鼓楼,与正殿相对是倒座。正殿中底置吴三公像。殿外东侧有一古井,为“运木古井”,相传建庙用的木材以是从井里涌出,传说颇似杭州……[详细]
  苏村,是遂昌县北界镇的一个小山村,地处丽水、金华、衢州三市交界地带。苏村民居沿溪而建,村庄分为南北两部。溪上一座大桥,连通南北两岸。据《桃源苏坡宗谱》的村居图所记,村南部的高山有前山、高岭,前山前部的两个小山岗,一个形似凤凰,村人称凤凰咀头,一个形似伏虎,称伏虎山,著名的苏家大屋就在凤凰咀头的山前。苏家大屋的西部,有一大片水田,叫“洋耶畈”。洋耶畈的南部为坑里源,坑水自南向北,汇入桃源溪。房屋大多为新建,混凝土结构居多,风貌较不协调。苏氏家庙,位于桃源溪北面,坐北朝南,门前大路。苏姓大屋与苏氏家庙隔溪相望。据史料考证,自苏氏太公苏允贞从四川眉山迁居浙江遂昌北乡桃源苏村之后,绵延近千年。据记载,……[详细]
  横山周青瓷窑址位于云和县赤石乡张坝自然村北面约1公里的半山坡上,坐西朝东。该窑址是云和县人民政府1989年12月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理发掘出较为完整的窑址:窑床长53.5、宽2.1米;操作间长2.3米,面积5平方米,操作间前有一通风道;窑头和火塘保存完整、火塘呈半圆状;窑尾及排烟道完好;窑床成13—20度随山坡而建,窑床中部规则排列着7道匣钵,最多有7层;窑墙下部为泥砖错位叠砌共7层,上部为匣钵倒置叠成共3—5层,窑墙背部为2道匣钵,中间填入山泥;窑外两边的柱础整齐排列,每边有一排水沟。经清理发掘,已判定该窑群至少有7座窑床,其中一窑下窑,叠位高度为2.5米。经整理发现,出土的器物以碗为……[详细]
  黄氏家族经过近百个春秋的苦心经营成为当地的望族,于同治年间开始在后院兴建“梅兰轩”和“竹菊轩”两座楼房。又于光绪年间在中院建起一座“武扶技楼”,并于民国七年投资55000块银元在前院兴建一幢规模豪华的“百寿厅”。前院“百寿厅”俗称“七间”,为三进七开间,面阔27.6米,进深33.8米,厅中172根柱子井然并列。置身“百寿厅”,仿佛在艺术的长廊徜徉。厅内雕梁画栋,技艺精湛,均以“寿”字为主题,牛角和雀替上的200个篆休“寿”字,笔法无一雷同。后院主体是梅兰竹菊厅。门额、柱础的刻花,均围绕这一主题,尤以窗棂上的雕刻最为细致精微,出神入化。窗格之间嵌有小若指尖的蝠、蝶、鱼、石榴及雀、鹿、蜂、猴图案,……[详细]
  丽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1939-1942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2005年3月16日位于城关镇厦河村。1939年冬,中共浙江省委机关迁到丽水。次年5月在城内四牌楼开设一家兴华广货号作掩护。省委书记刘英,化名王志远,以“兴华广货号”老板身份居住于此,领导全省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至1941年4月省委机关迁往温州止。旧址为重檐木结构楼房,坐东朝西,建筑面积163.38平方米,三间二层,现辟为陈列室。1939年至1941年间中共浙江省委在丽水城郊设了十余处秘密活动点,主要有:兴华广货号、黄景之律师事务所、刘英书记住所。兴华广货号坐西朝东,四开间二层楼,木结构。一楼……[详细]
  陈宅至今还保留有6座古桥实属难得,陈宅的古桥大多为单孔石板桥,奇特之处在于桥板两侧有数层数条斜撑石条,类似悬臂用以减少浄跨,这种斜撑看似简单且随意,但其力学原理和制造技艺还应该是有相当讲究,俗话说“越简越难”,这种结构在江南众多的石板桥中我还是初次见到。如派岩桥,中间没有桥墩,却相当于三跨石板桥,经历五百多年风雨和自然灾害至今无恙,前人的造桥技术真的让人敬佩。陈宅现存的六座古桥全纳入省级文保单位,其中毓秀桥为国保文物单位。派岩桥,明•景泰六年(1455年)建,为单垮石梁桥。桥长7米,宽1.1米,桥跨4米,桥面由四块石板铺设,桥墩三丁二挑结构,是陈宅村最早建筑的一座古桥。古廓桥(木廊……[详细]
  沈家邸位于莲都区碧湖镇卫生巷5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系天井院落式二层楼砖木结构民居,规模宏大,工艺讲究,是碧湖的代表性古建筑。建筑设二重大门,朝西开,外大门三间四柱三楼牌楼式,清水砖拼花砌筑,有雕饰,门额“中山旧家”四字,明间施四组一斗六升砖制斗拱,次间两组,花砖挑檐,小青瓦合铺。外大门隔卫生巷对侧建砖砌照壁,照壁花砖挑檐,檐口墨画六组一斗六升斗拱。外大门内设一条石铺砌的露天庭院。主楼坐北朝南,内大门设在西边厢明间,门面清水砖雕砌,三间四柱,门额“明经”二字。檐口平齐,檐下八组一斗六升斗拱,檐口花砖出跳。一二进五开间,两边厢,围合一个条石铺砌的大天井,天井周沿设回廊,副阶重檐,檐……[详细]
  “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旧址”位于庆元县东北部与景宁县、龙泉市交界的百山祖镇斋郎村,坐落在斋郎村东北侧,占地509.45平方米,上、下两层72间,建筑面积958.9平方米。时过境迁,原“斋郎战斗红军指挥部旧址”由于年旧失修,面临倒塌危机。2003年-2006年间通过多方支援,已对指挥部旧址进行恢复原貌的修缮。2010年-2012年三年累计投入30.3万元对指挥部进行修缮和维护。2012年,县档案局在斋郎战斗旧址群立了三块革命遗址保护碑,分别位于水口、岙头淤、牧牛场三地。截止到目前为止,斋郎战斗旧址已完成了240米的红军路修筑、红军纪念亭建造及红军岭的绿化等工程,这些工程重现了当年被粟裕将军称为“关……[详细]
  梅源梯田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为一处自然景点,位于云和县崇头镇,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丽龙一级公路12公里,距县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有三级油路相通,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摄影者在公路上即可以拍摄,12公里处的吴坪村和18公里处的下洋村是主要拍摄点,该景点拍摄线路长,可以容纳大量旅游者。梅源梯田海拔300—800米,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模较大处垂直高度达500米,横向伸延3000多米,纵向延伸1500余米。梅源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规模壮观,气势恢弘,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形成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具有面积大、线条好、形状美、立……[详细]
  松阳县安岱后苏维埃旧址1935年5月,刘英、粟裕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来到我县安岱后、枫坪、小吉一带,并以此为根据点,与当地的革命青年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等人开辟了浙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建立了浙西南特委(丽水市委前身)、浙西南军分区(丽水军分区前身);成立竹溪区委和根据地内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竹溪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根据地内的第一支人民游击队——松遂龙游击队;成立了第一支正规部队——红军挺进师第十五支队,后改为第五纵队,粟裕称这支部队是由浙西南地区领导干部、党员、进步青年组织的第一支人民子弟兵。农民领袖“三巨头”——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为保卫红色政权、保卫革命根据地,在这……[详细]
  独峰书院,坐落在浙江省缙云县的倪翁洞景区内,位于好山山麓,面临好溪(练溪),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的纪念地。元《仙都志》`明《处州府志》等书载:独峰书院在练金溪西,正对独峰。宋淳熙壬寅(1182),晦庵朱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守(唐仲友)未报,八月二十二日巡历到缙云县,倘徉于仙都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之语。同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七绝一首:“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坊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朱熹离开后,他的学生建读书堂于仙都岩。宝庆三年(1228),在青田进士叶嗣昌提议下,人们在鼎湖峰对面的伏虎岩下创建礼殿,作为讲贯之所,以示纪念。咸淳丁卯(1267)缙云进士户部尚书潜说友拨……[详细]
  潘家大屋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东南老城区(鹤溪镇百岁门戏台后15—16号)。始建年代不详,约建于明代,建筑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整体建筑通面宽20.50米,通进深51米,占地面积1045.5平方米。前后三进,四合院式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门楼、门厅、轿厅、正堂。第一进由门楼、天井和门厅组成,门楼门眉上砖雕三爪龙与仙鹤,门前有旗杆石,天井以卵石铺砌图案,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屋面檐口瓦当精美,硬山顶,施封火山墙,后檐隔墙二小门通往二进;第二进为轿厅,前檐带两开间东西厢,与西侧厢房相通的垂花门,面阔进深均为一间,轿厅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悬山顶,明间为三进正堂之通道;第……[详细]
  景宁孔庙位于景宁县鹤溪镇,年代为清。景宁孔庙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于县城西北里余,呈对称式结构,占地990平方米。后几经迁建至现在的地方,距今已有564年。在近现代史中,景宁孔庙曾灾难重重、几经风雨。2009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修缮孔庙。遵循历史文化记载,结合原来孔庙风貌,精心设计与施工。从2010年10月28日开工,筹建修复了义路、礼门、棂星门(照壁)、泮池、状元桥、东西庑(厢房)、大成门和大成殿等建筑。并将发掘出土或者保存的古代文物归位安置。工程历时一年,至2011年竣工。景宁孔庙修茸一新,矗立在鹤溪街头,朝晖夕照,红墙青瓦,雕栏画栋,气宇轩昂。背负石印青山,胸怀沐鹤……[详细]
  云和县城司前巷的王家祠堂,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云和王氏传至第十二代祖王挺、王严兄弟时,人丁渐旺,家底殷实,弟王严出资建造了云和最早的街道——浮云街(现解放街老街段),街道长470余丈。元延祐元年(1314),兄王挺出资建造了王家祠堂。明宣德元年(1426),王海澄出资扩建了王家祠堂。明嘉靖年间,云广兵巡王一卿捐资扩建,如今祠堂西首仍保留着王一卿故居。清咸丰五年(1855年),王氏族人对祠堂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祠堂主要梁架构件留至今日。清咸丰八年(1858)、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两度转战云和,王家祠堂遭受一些损坏,族人又进行过一次较大修缮。王家祠堂是族人开……[详细]
  坐落在莲都区老竹镇梁村西侧约100米处的渥川溪上,是一座三折边单拱石桥,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已有460多年历史,东西走向,全长11.95米,宽1.74米,高3.1米,净跨11米。河桥桥台由块石、卵石混合砌筑,桥拱架呈八字形,斜拱用并列三根扁长条石,拱顶安置桥面石板,折边之间以横锁石联固,桥面分节三列四块石板铺设。桥石板北侧壁刻隶书阳文“嘉靖壬寅年里人梁□造”。河桥是浙南山区常见的八字撑石桥,其特点是桥脚像八字支撑桥面,桥脚上不砌侧墙、填肚,以利于宣泄洪水。这种桥梁适应山区小溪众多、易于暴发山洪的自然条件。据专家称,在莲都区古代八字撑桥梁中,河桥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具有山区桥梁代……[详细]
  龙现吴氏旧宅(含家庙、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近代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旧宅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坐东朝西,平面布局为两进一照壁,并设厢房,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032平方米。门楼为八字形,立面为巴洛克风格。宅楼,五间三层,进深十三檩,两侧厢房各为六间两弄二层楼。家庙位于宗祠北侧,坐东朝西,布局为前后两进,呈“凸”形,总面积476平方米。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九檩,明、次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均施藻井。二进整体为石质构筑,面阔三间,进深九檩,明间五架梁前后双步。宗祠位于旧宅北100米,坐东朝西,布局为五间三进,建筑面积501平方米。一进,进深九檩,明间置戏台,歇山顶建筑。天井两侧厢房……[详细]
  仙都石梁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仙都石梁桥包括板堰石梁桥、鼎湖峰石梁桥、练溪石梁桥三座,均横跨好溪,相距约3公里。板堰石梁桥建于清初,75孔,长115米,宽0.60米,高0.80米;鼎湖峰石梁桥初建于明,修葺历史不详,44孔,长77米,宽0.77米,高0.80米;练溪石梁桥重修于清末民初,81孔,长145米,宽0.78米,高1.40米。结构基本相同,用倒梯形长条石扎入河床直立为桥墩(柱),墩(柱)作成燕尾榫状(燕尾榫上游小,下游大),上扣铺桥石板(梁),在桥墩(柱)下游用条石斜向支顶,根据桥宽不同或视取材难易等情况,桥墩(柱)分单柱和双柱并立两种。石材多……[详细]
  东坑下桥、莲川大地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木拱廊桥。东坑下桥东北西南走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689年),桥长29米,拱跨21.80米;莲川大地桥东西走向,建于清嘉庆8年(1803年),桥长41.50米,拱跨31.10米。两桥结构基本相同,均由木拱架和廊屋两部分组成,木拱架单孔,外观呈八字形,由上下两层系统组成,其“三折边”、“五折边”、“剪刀撑”及端竖排架的木撑拱构架已趋成熟,比较科学地解决了廊桥受力的问题。廊屋造型简朴,通体鳞叠铺钉“风雨板”,梁架用九檩四柱,五架抬梁,较为简素,两次间多设桥凳,供行人休憩之用。景宁现留存古代木拱廊桥17座。东坑下桥和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