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旅游

绍兴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绍兴著名的园林、绍兴古城内的一处重要景区。修复、重建和扩建后的沈园占地57亩,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依据历史面貌或沈园文化内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园三大区内,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沈园位于绍兴市内木莲桥河旁。沈园在宋代(960年至1279年)已是绍兴著名的园林。据说,过去的沈园比现在大几倍,是一位姓沈的绅士所建,故名沈园。由于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优美,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常……[详细]
兰亭A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兰渚山,是中国浙江绍兴的重要文化古迹和旅游胜地。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王献之等40多位名士在此举办修禊-,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而兰亭也因此而著名。兰亭,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由此得名。东晋永和九年,会稽内史兼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2位国家军政高官士族在兰亭举行盛会,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兰亭成为书法圣地、魏晋风流高地。现兰亭根据明嘉靖时兰亭的旧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园林建筑的风格,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重要的名胜古迹,是著名的书法圣地,也是国家AA……[详细]
  “会稽山千年香榧林”景区位于绍兴县南部山区,距离绍兴市区35公里处,位于“中国香榧之乡”的稽东镇---占岙村,是以千年香榧树和四季常绿生态林为特色,融登山、攀岩、爬树等休闲旅游、度假、采摘游等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好去处。有“天然氧吧”之称。在“会稽山千年香榧林区”,既有姿态奇异、观赏价值极高的古香榧树,有的盘根错节,有的内膛空虚,有的折肢断臂,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夫妻恩爱”、“兄弟连心”、“祖孙三代”、“野猪巢穴”、“大鹏展翅”、“双龙架桥”、“狂欢群舞”、“少林武术”、“一指倒立”、“螺旋向上”、“哨兵屹立”等等跌宕多姿、似兽如人的象形榧树……细细观赏,这些香榧树又像天然的盆景一样,无……[详细]
  嵊州马寅初故居占地628平方米,建筑面积1228平方米,坐南朝北,共三进,四周外墙砖砌、内墙板筑。门厅三开间,临街建筑,条石门框,实榀门。第二、三进五开间,均为五柱七桁的梁式架头结构,硬山顶,南单檐、北重檐。三进之间各有厢房连通,中有二个天井,前小后大,空气流通,光照充沛。第二进底层中间是厅堂兼作通道,东两间为小客厅与账房间(会计室),西次间是马寅初父母卧室,也是马寅初出生处。西尽间为马家厨房。第三进五间,东西两间打通,是“马树记”酒坊的酿酒场地;中间厅堂,是连接东西的过道,是组合酿酒的枢纽,向北设门可通户外,便于对外传递货物。西厢北间为马寅初卧室和上楼通道,东厢分别为酒坊师徒厨房和餐室。第二……[详细]
  艇湖塔,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艇湖山巅。风水塔。据民国《嵊县志》:“艇湖塔,张志(康熙张逢欢《嵊县志》),在艇湖山。明嘉靖二十四年知县谭潜建。明崇祯七年圮,知县方叔壮重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底边长3.50米。底层南面开门,以上各层开窗3扇。腰檐菱角牙子叠涩。塔刹、楼阁已毁。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周恩来祖居,在浙江省绍兴市区保佑桥河沿即今劳动路东首,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瓦房,富有传统特色的黑色竹丝台门。祖居外观古朴庄严,共三进,每进三间房。两进之间各有天井相隔,天井两侧有小廊对拱。第一进中间为台斗门,左右为耳房。第二进为大厅。第三进原为楼房,倒塌后,改建平房。现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市学校德育基地。周恩来生前多次说“我是绍兴人”,称绍兴为自己的故乡。据方志记载,保佑桥周氏是明嘉靖年间迁居绍兴城内的。在城内劳动路上,相传祖辈中曾有一对夫妇寿至百岁,故旧称“百岁堂”。周恩来先辈世居于此,祖父任职江苏时,迁居淮安。1939年周恩来到绍兴,曾在此接待亲友和各界人士,宣传抗……[详细]
  今浙江绍兴城区胜利西路,紧邻大通学堂。清末徐树兰(1837年至1902年)创办。古越藏书楼,是我国图书馆史上最早对公众开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古越藏书楼的创办人是山阴人徐树兰。徐树兰是位赋闲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下,参照东西方各国图书馆章程,以存古和开新为宗旨,捐献私人藏书7万余卷,于1903年在他的家乡浙江绍兴购地一亩六分,耗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建造此楼,1904年正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开放。在管理方法上除继承封建藏书楼的传统外,又吸取外国先进经验。编有《古越藏书楼书目》,旧分经、史、子、集、时务5部,编为35卷;后分为学部与政部,改编为20卷。学……[详细]
  位于绍兴市区城市广场东南隅(原西营大善寺内)。大善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寺、塔焚于火。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寺、塔。今塔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缘梯登高,可鸟瞰绍兴古城全景。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于大善寺内,故名。今寺毁塔存。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屡兴屡废。今塔重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重修。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六面七层,高40.5米,底层边长3.8米,……[详细]
  董村水晶矿摩崖题记,位于新昌县城东六十五里的沙溪镇下董村口公路下方悬崖中,背倚石厂山,下临龟溪,海拔为280米。此题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记载了元大德二年(1298)十一月浙东宣慰使哈刺䚟奉旨来此,采得11374斤水晶矿石。次年正月,哈刺䚟将开采水晶过程拟书,刻于此崖壁之上。题记面朝南,分为左、右两块,左右文字共12竖行,每行字数不等。书体为行楷,阴刻,全文共130字。题记面积约100平方米。原文为:左文:“中书左丞自元日至人日,亲率左右于石厂山获水晶一藏,计一万一千三百七十四斤,皆珍异奇绝者”。右文:“大德二年十一月奉旨寻采水晶,自宁海璋林至新昌之石厂,发泄地……[详细]
  新昌城墙位于新昌县南明街道,年代为明。新昌古称剡东,唐代以前属剡县,后梁开平二年(908)建县,并无城墙。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宋有旧城。而至南宋末,已无存,仅有迎恩、镇东、侯仙、共仁四门之名。明成化《新昌县志》引《东堤记》(南宋时县人俞公美撰)说:“余方辑《南明录》,尝疑《会稽志》载:邑城周一十里,其高十尺,厚十有二尺。今环邑固无是城基也。”明万历《新昌县志》记载:“至弘治十八年(1505)知县姚隆始筑洞门于祥溪庙右。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猖獗,民无守计,知县万鹏始相时审势,首议筑城。自嘉靖丙辰(1556)至丁巳(1557)不期年而成。城周一千三百七十四丈奇,高一丈七尺,阔二丈四尺,……[详细]
  虹明桥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福全镇,年代为清。西跨湖桥始建于南宋,明万历年间重建,清嘉庆元年(1796)重修。整座桥由单孔拱桥与三孔梁桥组成,全长61米。其中拱桥长30米,拱券净跨5.5米。桥栏板处刻有捐资重建者姓名、年月等。三跨梁式平桥全长31米,均分三跨,现桥面已覆水泥。拱桥以北5米处有小型单孔梁桥一座,名“同堰桥”。与西跨湖桥平面呈“7”形。两侧座栏上刻清干隆、嘉庆年间重修字样。2011年浙江省政府将西跨湖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虹明桥位于柯桥区福全镇徐山村徐山大江和徐山门前江交汇处,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年间重建。由主桥与引桥二部分组成,主桥在北,引桥在南,均为石梁桥,平面略呈“Z”字形,全……[详细]
  位于嵊州城内鹿胎山南麓,是一座江南一带很有名气的建筑。该庙初建于1345年,由于年代久远,建筑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尤其是白蚁的蛀蚀,历史上曾十一次修建。近几年又经大规模重修,现已修竣对外开放。南宋朱熹游嵊州时曾到鹿胎山登城隍庙,题“溪山第一”四字,故嵊州城隍庙又有“溪山第一楼”的称号。城隍庙建筑规模宏大,选材讲究,雕刻精湛,装饰协调,整体和谐,称誉江南,堪称一绝。嵊州城隍庙位于城关镇百步阶9号,始建年代较早,宋《嘉泰会稽志》中已有文字记载。现存建筑系清嘉庆九年重修。该庙庙貌恢宏,在城隍庙同类建筑中数全省第一。建有八字屏风、月台、溪山第一楼、仪门、戏台、城隍殿、后大殿,两侧配有耳房、侧屋、夹……[详细]
  窑寺前古窑址位于上虞市上浦镇甲仗村。窑群的主体分布在一个山冈上,整个低矮山冈均为瓷片所覆盖,其四面为农田,西面隔农田即山,山脚旁瓷片都有分布。从窑寺前窑址周围的自然环境可以看出,丘陵地带的燃料资源丰富,为烧窑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周围溪流环绕,水力资源较为充沛,为水碓的使用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制瓷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窑址周围瓷土资源分布广泛,蕴藏量相当丰富,距窑寺前窑址不远的窑湖,据传由于大量挖掘瓷土,遂成窑湖。窑湖穿越于境内的曹娥江,是上虞水上交通的大动脉,窑寺前窑址生产的大量贡瓷及商品瓷,源源不断地通过曹娥江运销到海内外,为吴越国的经济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窑寺前窑址属于古窑群,窑址主要分布在窑寺前……[详细]
  楼家桥遗址位于浦阳江支系凤桐江畔的诸暨次坞镇楼家桥村。遗址依山临江,受钱塘江潮位影响明显,春夏多雨时节,潮水顶托,江水回流倒灌,遗址常遭水淹,受涝严重。1999年~2000年连续3期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堆积厚2~4米,上部属商周时期堆积,良渚文化遗存内涵不甚丰富,主体堆积的内涵具有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双重性。一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属宁绍平原边缘一样,文化面貌也呈现边缘的特征,即这里是河姆渡文化分布的边缘,也是马家浜文化分布的边缘地区,是两个文化圈的重迭部分。出土陶器陶系以夹炭红衣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陶器可明确区分为代表不同文化的两组:A组,夹炭陶绳纹带脊釜、单把钵等;B组,夹砂……[详细]
  何文庆故居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近代 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位于赵家镇泉畈二村。何文庆(1812-1863),字周重,国学生,诸暨赵家泉畈人,诸暨莲蓬党农民起义领袖,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何文庆“知外科医,善拳勇”,好见义勇为,他联络诸暨本地及邻县绍兴、新昌、嵊县一带佃农,组织了莲蓬党,参加者以佩戴锡铸莲叶捧荷花一枝为标志。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秋,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进入金华,何文庆率莲蓬党起义,加入太平军,连克诸暨、浦江、嵊县、上虞、余姚、慈溪、镇海等地,并遣其长子何松泉率军入新昌,克天台等地,成为太平军在浙东的中坚力量,何文庆因功封为“志天燕”,后晋封为“志天义”,……[详细]
  鲍氏旧宅建筑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民国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由鲍氏小洋房和老宅院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鲍氏小洋房,砖混结构,坐北朝南,三层楼,面宽五开间,通面宽22.80米,通进深16.27米,明、次间设前廊,前檐用爱奥尼柱至三楼露台,二、三层均用西式栏杆,三楼露台东、西角分设西式圆穹顶亭,南向设墙门,四柱三间,中间门洞用券顶。老宅院分纵、横两条轴线布置,纵轴分东、中、西三列建筑,中列建筑前后五进,木结构,皆为平房,开间35间不等,前三进明间用卷棚连接,柱梁构架制作精细,东列厢房面宽17间,通面宽59.5米,传统木结构;西列厢房面宽8……[详细]
  竺可桢故居在东关镇大木桥头,台门坐南朝北,前临市河,现已作为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竺可桢,字藕舫,又名绍荣、兆熊、烈祖、上虞东关人。先后求学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复旦公学、唐山路矿学堂学校。1910年留学美国,学习气象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教武昌高等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讲授地理学和气象学。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国际百科全书》编译室主任。一年后又到南开大学教书。1927年应聘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倡导学术民主,重视新人,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并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闻名世界。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详细]
  鹿门书院座落在风光旖旎的芦峰山麗,此地因古木参天时时得闻鹿鸣之声,故称“鹿门”。书院创始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五年重修,这是一座四合式楼台建筑,底层为石砌台基,南、北两面各建一个拱劵洞,中间是正方形的天井,台基之上构建木结构房屋,四面相向回廊相通。“鹿门书院”系南宋理学家吕规叔创立,更楼系吕规叔之子吕祖璟所建。1174年,告老还乡的朝臣吕规叔从婺州迁此,开始凿山叠石,结构精庐三十楹建筑,创建鹿门书院,以办学得以闻名,淳熙七年(1180),浙东大饥,理学家朱熹以浙东道常平盐茶使之职来嵊赈灾时,访吕规叔于鹿门,在鹿门书院讲学,讲学之余登游东侧庐峰,并在北门题了“贵门”两字(山……[详细]
  鼓山书院位于新昌县七星街道,年代为清。鼓山书院,位于新昌县七星街道鼓山东南坡,北倚鼓山,西峙磕山,系明、清时期的书院,坐落于新昌县城西隅的鼓山西南坡,是新昌乃至绍兴市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是江南形制布局较为规整的书院,原占地面积有5328平方米。今存书院东侧部分建筑,约有1200平方米左右,院门以内,总体布局为纵轴线上三进,横轴线上三进。纵轴线上由南向北有前厅、讲堂、藏书楼,逐进递升;两侧为学舍。前厅一层三间,明间作通道;讲堂、藏书楼、学舍均为两层楼房。院落曲房别院,纵横有序;以天井相隔,用作采光排水;房舍间以廊互连,结构紧凑联系方便。东侧书房建筑部分,虽经1995年落架大修,仍保持了旧制原……[详细]
  金庭王羲之墓在嵊州城东20多公里的金庭乡瀑布山。金庭是书圣王羲之晚年养生之处,卒葬于金庭乡瀑布山下。据《剡录》载:“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今墓为1984年重修,向南,圆形,条石青砌,墓前铺青石平台,中立石碑,碑阳镌刻“晋王右军墓”,上覆以方形石亭,单檐歇山顶,此处有古柏蔽日、瀑布挂潭,青山环抱,碧溪蜿转,秀色可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羲之晚年移居于剡之金庭(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镇),与当时名士谢安等在此寄情山水安度晚年,去世后即安葬于瀑布山下(史传此地为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在墓的下方原有一规模宏大的“金庭观”,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因该观结构巧妙奇特现已无法复建,今嵊州市政府正投资数千万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