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调元小楼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北固山上。陈调元(1886-1943)字雪轩,民国时期曾任军长及安徽、山东两省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院长。该楼系-于1926年出资兴建,后赠予陈调元,故名。又因于此可凭窗观海,又名“望海楼”。德籍工程师设计,为中欧式古典别墅建筑。占地面积约363平方米(含地下室),全石结构,前有停车场,行车石路及石门等附属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为驻军部队招待所使用。此对研究民国人物和近现代建筑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2001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门前广场,西至二层坡顶楼房,南至道路围墙边,北至5米坝……[详细] |
![]() | 朝阳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新县居委会朝阳水库西北侧,面积约3200平方米。朝阳新石器遗址堆积较厚,遗物丰富。1976、1994年进行两次发掘,其上层多见夹砂红陶,器形多为鼎、盆、罐,纹饰多指甲纹、附加堆纹,鼎足多为圆柱形、扁凿形。下层多见鸟头形鼎足以及薄如蛋壳的黑陶,属典型的龙山文化。另外,还有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泥质红陶残片。朝阳遗址是江苏省距海岸线最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研究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及连云港市海岸线的变迁有重要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以小路为界,西至小涧,南到水专队,北至台地边缘。……[详细] |
![]() |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青墩庙村。为一高约3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大土墩。1960年清理发掘。清理出土有矮裆鬲足、泥质灰陶片、砂质陶鬲足以及双翼式铜箭镞、骨铁、骨椎等遗物。在其下层发现了岳石文化的灰坑打破龙山文化层的重要迹象,对研究岳石文化的源头、族属以及与商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佐证。1989年被公布为赣榆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厉大公路,南至青墩庙村王洪昌民宅屋后;西至600米处林荫道;北至青口河南岸。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厉大公路东侧60米,南至保护范围外60米,西至保护范围外75米左右,北至青河口北岸。……[详细] |
![]() | 白虎山摩崖题刻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办事处白虎山居委会的白虎山上。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及年代不详的题刻近30处,其中有年款的唐刻1处、宋刻4处、金刻2处、元刻2处、明刻1处、清刻6处。在连云港市,白虎山摩崖题刻含有唐以来六代延续不断、保存完好的石刻是仅有的。其中唐刻于今已甚难得,金元之刻在江苏省也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北宋张叔夜题刻尤为研究宋江者所重视。白虎山摩崖题刻对研究海州历史及古代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995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碧霞宫西墙,南至白虎山环山南路,西至白虎山环山西路,北至白虎山环山北路。……[详细] |
![]() | 盐仓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盐城村。1962年发现。现存东西长500米、南北宽700米的台地,所剩西南、西北两段城墙残垣高3-4米。城墙为版筑夯成,层次分明,内含汉代陶片、瓦片,还曾出土过箭镞、刀、剑、铜镜、汉五铢钱等遗物。据方志记载,盐仓城是春秋时莒国盐官驻地。汉代在此筑城,曾为赣榆县县治。庙台子遗址,东南距盐仓城遗址约100米,有汉、商周、新石器时代晚期三个文化层。盐仓城遗址对研究我市古代盐业开发史和历史地理等都有很重要的价值。1989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龙祠摩崖石刻群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之巅马耳峰东南约100米处,海拔429米。龙祠为上、下两个天然石洞,经人工加工而成,石刻分布在上洞内外岩壁上。龙祠为宋金时官民祈雨之处,直至清代,香火不断。石刻共有9处,尚有字迹可辨认的8处,其中宋刻6处,金刻1处,清刻1处。石刻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研究我国古地理、古气象、古生态环境、古民俗以及古代书法提供了可信的实物资料。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龙祠洞口为准:东至龙祠洞口外50米处,南至洞口前30米处,西至电视台环山公路边,北至洞口山崖顶。……[详细] |
![]() | 龙苴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古城村。据《隆庆海州志》记载:“龙苴故垒在海州西南60里,有大小二垒,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城于此,后因名龙苴”。此遗址占地面积约26.7公顷,其中主要建筑物的台基约14.4公顷,高出地面约6米,呈正方形,边长120米,周围城垣清晰可见。龙苴古城遗址,对研究连云港地区汉魏六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四周城墙(河堤状)墙基为零点,向外延伸15米。……[详细] |
![]() | 二涧遗址位于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地属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岗咀村,面积约2400平方米。1958年发现,1959年和1960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共336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包含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岳石文化以及西汉时期文化遗存。青莲岗文化墓葬7座。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部多用红陶钵覆盖,头向东或东南,随葬品较少,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有平底钵,扁足或圆锥足鼎、三足陶釜及罐、壶、盆、盘、碗等,另有陶纺轮、弹丸、石斧、石锛、石刀、砺石、骨针、骨饰件等。龙山文化遗存发现有红烧土面居住遗迹和灰坑,遗物主要有石锛、石斧、石镞、骨镞,以及白陶鬻、砂质灰陶鼎,鬼脸式足鼎、黑陶盆……[详细] |
![]() | 塔山古道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办事处吴窑居委会南塔山,由北向南穿过林木扶疏、古老幽静的山谷。古道依山地的自然形势铺筑而成。地势低平处铺以块石,斜坡处凿成台阶,高岗处劈成凹槽形路面。路宽2.6米,现长450米。根据古道旁的《新设山路记》石刻,其铺筑的年代为金明昌二年(1191年)。塔山古道是我省首次发现的唯一有确切记年的古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土船顶遗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园林居委会锦屏山北麓白鸽涧西南坡积台地上,是一处坡积黄土高墩。遗址东对马耳峰,西接蔷薇河,南倚锦屏山,北近海州城,因其外形像船,故名“土船顶”。遗址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30余米,高约4米,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经地面采集和整理,其遗物有红陶及灰陶鬲足、鬲口、几何印纹陶片、豆把、砺石、石斧等。遗址中含木炭,并有多处火烧痕迹。土船顶遗址为一处商周时期遗址,对连云港商周时期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陶湾遗址位于海州区锦屏镇陶湾村锦屏山东南麓,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陶湾遗址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红砂质粗陶器和蚌壳、商代和战国的陶片以及汉代以后的青瓷片。马腰岭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平底碗和粗砂质陶罐腹片,还曾在遗址地表上采集到打制石器。马腰岭遗址对探索我市古文化的面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公路,西至马腰岭,南至陶湾村,北至尾矿坝。……[详细] |
![]() | “东海郁林观东岩壁记”摩崖题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1982年3月“东海郁林观东岩壁记”摩崖题刻唐开元七年(719)连云港云台山麓 ……[详细] |
![]() | 云台山抗日石刻群(省级)简介: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共有万寿山、飞来石、东陬山、围屏山、东磊、鹿场、徒然洞7处抗日石刻。石刻群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守军在连云港保卫战中的悲壮历史。有“保我山河”、“保卫疆土、复兴中华”、“人心不死,国必不亡”、“云台山上雾茫茫,此是抗日大战场。百日争夺暂归去,可恨倭儿未斩光”等石刻,并有题记。其中南城东山摩崖题刻的时间、人物、姓名镌刻十分清晰,是一处珍贵的以爱国主义为题的生动教材。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①万寿山抗日石刻:以石刻为基点向东延伸至100米处;南至宿城水库;西至仙人屋石刻;北至万寿山山顶。②飞来石抗日石刻:南……[详细] |
![]() | 大伊山石棺葬遗址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大伊山石棺葬遗址新石器时代灌云县伊山镇……[详细] |
![]() | 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俗称落神台、六神台,为唐代佛教石刻造像群。该造像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龚庄村南伊芦山西峰北侧。造像于早年即遭破坏,整个造像刻在六神台西南高约5米,宽约10米的峭壁上,共42尊,分两组。一组在六神台绝顶西南下1米处绝壁上约2平方米的石窟内,利用天然洞穴稍作加工而成。窟内东壁上有高浮雕像6尊,其中5尊为坐姿佛像,1尊为立姿力士像,通高均约50厘米,全部刻在一高0.6、宽约2米的神龛内。北面2尊已残毁不可辨;南面4尊保存良好,面目神态尚可看清。这6尊佛像即为俗称的六神。另一组造像位于石窟下1米处的峭壁上,分布在5平方米范围内,共计36尊,大部分已残毁不清,但仍可辨出是刻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