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 > 营口市旅游

营口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位于大石桥市官屯镇石棚峪村南石棚山上的石棚,是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的一种墓葬(或祭祀建筑)。石棚,由经过加工磨制的巨大花岗岩石板构筑,东西向,壁石套合整齐,有侧脚。东壁石残,南北壁石伸出西壁石外。盖石方正,长4.30米,宽4.00米,厚0.44米,延出壁石,形成棚檐。该石棚呈东西向,它的上盖、侧壁及后壁均为花岗岩大石板,在其北壁外檐盖石下,曾发现有红色划线,东壁外檐盖石下亦有南北向划线,可见当时在建造石棚的时候,就已经有建筑设计的行为了。数千年来,石棚岿然不动,远古人类的修建水平可见一斑,非常了得。该石棚占地面积大约54平方米,东麓为乡间公路,北麓为采石场,西侧500米处为水库,南侧为丘……[详细]
  楞严禅寺位于站前区八田地街道办事处惠安社区,东与公园毗邻,得名楞严寺公园。是我省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的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一万平方米,有佛殿九十九间。楞严禅寺始建于1922年,1931年落成开光。是禅定和尚多方募化费用,在原佛教宣讲堂旧址上建成的。据传,当时浙江宁波观宗寺禅定法师来营口宣讲佛经,产生在本地建庙的构想,即与众人商讨,经测风水,认为佛教宣讲堂所在地乃龙头所在,建庙于此,会大吉大利,经当时营口县署批定修建禅寺。楞严禅寺历时十年才建造成功,山门悬巨匾一块,上 书四个大字“楞严禅寺”,此为浦仪小朝廷“国务大臣”郑孝胥手笔。全寺有佛殿九十九间,院落规整。全部建筑物……[详细]
  望儿山塔位于鲅鱼圈区熊岳镇望儿山村的望儿山顶,是一座藏式砖塔。使用青砖砌造,底基直径4米。全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上、塔顶和沙杆六部分组成,高约11米。塔基八角形,直径4米,高0.35至0.5米,高低不整由岩石凹凸不平所造成,使用素面青砖砌筑。塔座下部亦八角形,高2米,由座盘、束腰、上眉及莲花组成。塔身建在莲花座上,枣核形,接近上部有一亚腰,正南面下鼓腹部位设一券顶式小佛龛。龛内原供有神像一尊。塔上为八柱形,上部出檐,极似古冠。塔顶由正倒而置的双铁釜构成。沙杆为一铁矛状装饰,立在塔顶的铁釜内正中。建塔所用青砖长为33厘米、宽17厘米、厚7厘米。白灰抹口厚约一厘米。综合塔的形制及所用建筑材料分……[详细]
  熊岳古城位于鲅鱼圈区熊岳镇光华社区,古城现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城的布局,城址轮廓尚可辨,局部城墙遗迹仍存。此城为正南正北走向,南北略长,东西稍窄,设南北两座城门,北城门名“绥德”,南城门名“迎熏”。城门外原均有翁圈。城墙为大条石基础,上砌筑青砖,为内外青砖中间夯土的标准明代砌法。城墙宽约8.5米,残存最高处约2.5米。白灰口抹缝,灰口厚约2厘米。青砖的规格为长40厘米、宽19厘米、厚10厘米。城南北长566米、东西宽440米,分布面积约249040平方米。北城门于2001年重新维修,现在保存较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城门在文革时期被毁,仅能见残石条遗迹。城整体虽呈方形,但城的四角略成弧形内收……[详细]
  三江会馆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前进社区,坐落于钟鼓楼东的鼓楼办事处院内,与福建会馆、山西会馆、山东会馆合称盖州四大会馆,因其建有天后宫,又称海神庙。三江会馆是江浙客商组成的商业团体聚会议事的馆舍。 三江会馆现仅存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为复式建筑,东西长11.9米,南北宽15.9米,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正房结构为大木架式结构前有劵棚厅堂,檐栏设装饰性斗拱,厅堂檐栏间无隔断。建筑内的砖雕精美绝伦,梁脊上的彩绘五彩斑斓、色彩鲜艳,保存完好,这种敞口厅不用门窗装修的作法应是南方作法。正房与厅堂建筑精美,木雕纤细,是南方建筑在北方的再现与结合,该建筑的风格与盖州财神庙极为相似。 自清……[详细]
  盖州古城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境内,为明洪武年间指挥吴玉创建。《奉天通志卷八十七·建置一·城堡》载:“盖平县县城,《全辽志》:盖州卫城,辽辰州旧址。洪武五年,指挥吴玉创建。九年靖边侯开广南面,砌砖。方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周围五里一百二十七步,门三:东顺清,南广恩,西宁海,俱有楼。嘉靖甲子,管屯指挥卢沛,筑敌台于城垣之四角。《盛京通志》载:“盖平县城即明盖州卫城。乾隆四十三年重修。”《盖平县志》载:“治城分东街、南街、东关、西关。”此城现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城的布局,城址轮廓尚可辨,局部城墙遗迹仍存。此城基本为正南正北走向,原城开三门,东城门名“顺清”,西城门名……[详细]
  辽南民居四合院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为14座民居四合院建筑群组成,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要新发现。现总体保存状况较好。辽南民居四合院建筑群包括五座典型辽南四合院建筑和朱家、臧家、吴家、马家等大院,还有商行和伪满官员屋居。五座典型辽南四合院建筑基本都是一层四合院建筑,采用条石基础,青砖砌筑,两坡顶,硬山式,木门窗;面阔五间、七间不等,有的入口门洞还存留,也有为囤顶式的厢房,讲究点的四合院还有有6根廊柱顶起前出的廊檐;建筑面积大约都在一、二百平方米上下。朱家大院为很有特点的辽南民居四合院,仍用条石基础,青砖砌筑,青瓦两坡顶,硬山式,木门窗;西厢房为囤顶,入口门洞设在南面正房中间。面阔十一间……[详细]
  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位于西市区渔市街道办事处境内,辽河大街西段,西大街约有1300余米。我市西部地区是营口的发祥地,当时为我市政治经济中心,营口开港后,由西部逐渐向东部扩展,此区域内因靠近港口,经济活动在近现代社会非常发达,人口密集,商号鳞次栉比,虽经200余年变迁,至今仍保留一批古代和近代的庙宇、民居、商业建筑和金融建筑物等约30多处,是我市历史人文景观最多最集中的街区,从这些建筑物的建筑目的和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出我市当时经济、金融等发展情况,有的在我国经济史、金融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些近现代建筑是我市港口城市历史沿革的佐证,是探究我市城市建设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营口凭借海河交汇的地理……[详细]
  仙人岛烽火台位于盖州市九垄地镇仙人岛村东北的墩台山上,此半岛原名兔儿岛,由四个小丘组成,远眺形似一卧睡的小兔,头西尾东。熊岳八景之一的兔岛怒潮即在此处。坐落在兔尾小丘上的烽火台傲然挺立,警惕地注视着海面。此台正方形,南北向,底边长13.5米、顶边长11.02米,由下至上逐渐内敛,高约15米。台基为石条砌筑,其上的台身为青砖构筑。台的顶部四面对称设八个水流,顶端有垛口,台心为白灰土夯筑,砖墙白灰勾缝。原台顶建有哨楼。烽火台有烽堠、墩堠、烽燧、狼烟台、接火台、举火台等别称。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对烽火台的最早记录,而早在此前的商周时期就已有与烽火台同等功用的军事设施了。因其在战争领域里的重要作用……[详细]
  墩台山烽火台位于鲅鱼圈区海星街道办事处海星社区,坐落在鲅鱼圈区墩台山上,山脚下是繁忙的营口新港,西望渤海。该台为四方体,上窄下宽,高12.85米,底边长14米,上边长11.4米。由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台基、青砖台身、垛口和瞭望铺房组成,每面各有两个形制一样的水流。实心台以沙石土夯筑,当年用绳梯上下,是明代修筑的烽火台遗址。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墙体损坏。2000年鲅鱼圈区政府集资修缮,恢复了原貌。我市烽火台达174座。烽火台作为一种军事设施使用了很长时间,早在我国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应用到战争中,近代随着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而逐渐退出了战争序列。烽火台多建在独立的高山上,四周视野开阔,利于传递军事情报。有圆……[详细]
  太古轮船公司营口分公司旧址位于西市区胜利街道办事处辽河社区。在营口市后河沿、营口日报社西侧,就是这座英商码头,主要从事轮船运输和保险业务,真实地记录了营口开港后外国资本涌入。太古轮船公司营口分公司旧址为1890年建设,是英国人建造使用的建筑物,所用材料全部用船从英国运进。该建筑全部采用红砖砌筑,是当时外国人在华建造使用的建筑物较独特的一处,其屋顶采用西洋古典式檐口,下部檐身随墙部分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构件,上部挑檐部分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装配式挑檐板,挑檐板下出牛腿,牛腿宽0.2米,牛腿间空档也是0.2米,设计很严密。从营口外运的主要是大豆、豆油、豆饼等大宗货物;回程运入棉纱、日用品等小宗物品,往……[详细]
  赤山山城位于盖州市东南约45公里处,盖州市万福镇贵子沟村的赤山南麓,山城基本保持高句丽时期的特点。赤山山城为高句丽时期山城遗址,建在起伏的山脊上,因山设险。北面凭借赤山五峰,东、南、西用石头筑起高墙,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全城占据十六个山峰蜿蜒相承,工程宏伟,凭借地势,依山设险,是个攻能长驱直入,守则能固若金汤的重要战略山城。东窄西宽,城内东高西低形成一盆地,泉水丁冬冬夏不绝。全城周长2389米,东城墙建在赤山东起第一个山峰下,距城内龙潭寺400米远的东岗上,这条岗连接南北两山,堵截贵子沟通往尚屯的沟川。始点向南50米处是东门;北门设在岭丫口上,宽5米(仅存残址),城门往南24米设马面一处,长9米……[详细]
  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旧址位于西市区渔市街道办事处渡口社区。瑞昌成总柜设在上海,清宣统二年(1910)在营口设立分号正式开业,资金雄厚,位列营口民族工商业的前列,生意远达三江。1910年的中国,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还在苦苦支撑,而地处东北的营口,却呈现着一派繁荣景象。借以开埠半个世纪的发展,此时已是码头密布河岸,辽河船桅林立,汽笛之声不绝于耳。市区商家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就在这年,上海瑞昌成总号也不失时机来营设立分号,财东瑞康盛,经理程春园,用其姓氏加“昌盛吉祥”之意取名。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建筑独特,回字形楼房,占地面积2802平方米,高为15米。此建筑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天井式建筑……[详细]
  铁塔山铁塔位于盖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农民村铁塔山上,在海拔60米缓坡小丘之颠。此塔色青如铁,故称“铁塔”。因为塔的存在,此山又叫铁塔山,亦称塔山。当地传说此塔与原东邻“八腊庙”(现已不存)为同期建筑,其时间为清康熙四年。《盖平县志·名胜篇》记载:“铁塔,在城东五里,相传铁塔飞去以石为之”。除县志外,流传较普遍的是为唐建。上述两者说法时代相差千年,出入太大,均不可信。根据考古调查,在此地发现许多辽代勾纹砖,辽代在州城附近建塔之例很多,其塔西五里就是盖州城,即辽之辰州,在辰州外建塔也在情理之中。又砖似铁色,取名铁塔是可能的。因不见唐的遗物,言唐建铁塔是无据可查,以后因辽塔坍毁,又建石塔,从建筑风格看……[详细]
  牛庄海关旧址位于站前区八田地街道办事处三楼社区,现国际酒店院内。营口海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设置的海关之一。继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五口通商之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等九埠为通商口岸,于是营口成为列强掠夺东北财富的口岸。牛庄海关旧址又称“山海新关”,当时主要管理轮船及外国型船舶,并对其所输出入的货物进行征税。牛庄海关建筑据《营口县志》记载,为前税务司英人满珊德所建,1914年满珊德选定地址,组织设计、施工,建筑材料从英国选购运进,施工8年,于1922年建成,建筑面积约有500平方米,为二层西式红砖结构。1923年……[详细]
  崇教寺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永和社区红旗大街路南,盖州市文化馆院内。崇教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迄今为止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原寺庙建在盖州城的西门外,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新修建时,迁到上帝庙对过的路南,现存的建筑距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盖平商会曾设在崇教寺院内的东西厢房内,当时商会立的抹银碑仍存在正殿房后。崇教寺俗称孔子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正门设在旧银市街,院内的建筑由北向南依次为崇聖祠、大成殿及东西配庑、大成门、东西牌楼、照壁等建筑。其中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东西长18.3米,南北宽9.92米。大成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0.7米,南北长8.8米。大……[详细]
  盖平县立初级中学小木楼位于盖州市新兴社区气象里第一高级中学院内。该木楼建于1926年,坐北朝南,为二层歇山式青砖红瓦小木楼,现改成8间,建筑东西长46.8米,南北宽9.9米,建筑面积为463.32平方米,檐高8.17米,南北墙面通体建有13个墙垛,建筑前立有13根木制四楞檐柱,柱下有亚腰柱础石,建筑东西两侧建有通其上的楼梯,东西两侧的马头墙开有通上的拱形门洞。学校创建初期(1910-1923年)。据《盖平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除科举制度后,将当时盖平县辰州书院改为盖平县简易师范,清宣统二年(1910),简易师范内设两个初中班,有学生121人,校长李钰相(举人),此为盖平县中学……[详细]
  西崴子烽火台位于盖州市团山街道办事处西崴子村西北处的海边平坦台地上,南与鲅鱼圈墩台山烽火台隔海相望,北与西河口烽火台相接应,东与鹤羊寺烽火台毗邻。 台底座是六层花岗岩条石为基,上叠砌40层大方青砖,南、东、北各底边长分别为:9.7、15、10米,顶边长:7.2、13.8、7.6米。西壁没有砖面,为一大土坡,长24.6米,宽13米。 据明史记载,明朝沿海诸省,经常遭受倭寇骚扰,甚至入侵内地,民不安生。明初在沿海设立防御据点,海防据点分卫、所、堡、寨、关等。烽火台又叫烽墩、烽燧、墩台、狼烟台,是古代传递军事情报的报警台,遇有敌情,日间焚烟(燧),夜间举火(烽)。按明代规定,燃烟时还要加硫磺硝石等助……[详细]
  福建会馆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民和社区胜利路北11-1号,西紧邻普济寺,与三江会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合称为盖州四大会馆。 福建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福建客商组成的商业团体聚会议事的场馆。福建会馆建有天后宫,也称海神庙,现会馆的正殿及东配殿及戏楼皆已不存,建筑已消失成为居民区,仅存西配殿,面阔五间,南北长17.3米,东西宽8.7米,建筑面积150.51平方米,房屋结构为六架前檐出廊硬山建筑,条石砌基,青砖筑身,青瓦顶脊。 盖州在明代就成为东北首家贸易港口,当时内地与南方商人纷纷来盖州经商,商船在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直达盖州南关外,到了清代经济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当时盖州城内商铺相连,商贾云集……[详细]
  烙铁山城址位于鲅鱼圈区红旗镇红旗堡村海拔317米的烙铁山山顶,何家沟村和隆华村以此山为界。 此山顶有人工砌筑的石砌城墙,沿山顶四周而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位于山顶的城址面积约2400平方米。山城墙体有的直接利用自然山体,有的墙体为人工砌筑,现存墙体宽约1.2米,残高约0.3~0.8米,残存城墙约70余米。城门开在城的东南角,门宽约1.1米,人工痕迹明显。当时为了安全考虑,又在城的南面加筑一道城墙。城的东、北两面较陡,西、南两面较缓。 城内遗物丰富,采集的标本有褐色、红褐色、灰褐色夹砂陶器口沿、器底、器足、器耳、器腹部等残片,为当时人类所使用,具有青铜时代的明显特点。烙铁山城址不仅历史价值较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