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旅游

晋城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长平之战遗址位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传说:相传长平大战后,赵庄村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兵的教条主义。……[详细]
  下川遗址下川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沁水县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遗址主要分布于中条山东端的垣曲、沁水、阳城三县毗连的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文化遗存以下川盆地最为集中。盆地位于中条山主峰——历山的东麓,南北向狭长约4.5公里,东西最宽处2公里,海拔1550米,盆地下伏基岩和周围山峦为寒武纪和奥陶纪灰岩组成,盆地南端有一狭谷,坡度较大,水流由此泄出。下川地区地层保存较好,遗存最为丰富,故称下川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二万三千年到一万六千年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和发掘。下川文化以石器为代表,石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粗大石器,以沙岩、石英岩、脉石英为原料,占石制品总数4.7%;一类为细石器……[详细]
  金峰寺金峰寺(第三批省保)时代:元地址:高平市城西南1公里的西山东麓亦名灵严院,创建年代不详,旧时为高平三大寺院之一,僧人众多,这里风景优雅,前临丹河,东望大粮山,隔河相对,登高远眺,整个高平市区尽在眼底。寺内院落重叠,楼阁相联,地址清幽。殿前碑碣、牌匾书撰皆出于当时名流之手。金峰寺曾毁于兵火,元时又进行大规模的重修。寺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四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雷音殿、七佛殿、后殿、配殿、僧堂、厢房等共计80余间。山门面阔三间,悬山式屋顶,门前有砖雕对联一副:“金峰月似灯,石室云为幕”。雷音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栱五铺作,殿内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详细]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43年地址: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东1943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沁南乡政府设于此地,在这里进行抗日活动,留下邓小平、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活动的足迹。2006年,晋城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布置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沁南乡政府活动时期劳动生产、-以及抗日活动陈列展览,辟为革命教育宣传基地。旧址原为南阳大庙,为二进院落布局,坐北朝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中轴线上建有戏台、中殿、正殿(新建),两侧为看楼、廊房、耳殿,戏台东、西两侧均辟门,西山门正南为琉璃照壁一座。中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详细]
  屯城东岳庙屯城东岳庙(第二批省保)时代:金地址:阳城县屯城村东的卧虎山脚下庙创建于金,明清时期均有修葺。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庙坐北朝南,为单进四合院落布局。庙内建筑现仅存中轴线上舞台、正殿,两侧存垛殿、西廊房、钟楼。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时期所建。占地面积1932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殿顶筒板瓦覆盖。建于一须弥式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高1.9米,长10.7米,宽8.6米,中间束腰石上浮雕人物、桥梁、花卉、云龙等图案。间柱石上各雕侏儒力士,为金代原物。大殿前檐廊柱为方形抹楞石柱,上遍刻游龙花卉图案。明间设板门,次间设直棂窗,斗栱为……[详细]
  景忠桥(第二批省保)时代:元地址:山西晋城市城区东关东门外沙河上景忠桥又名永济桥,俗称东关桥、东大桥。晋城老城区古桥,从清朝泽州府时期至今,仍是山西晋城市东向交通往来的必经之路。据清乾隆《泽州府志》载,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初建时为木构桥梁,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仿晋城西关景德桥大券拱式样,改建为石桥。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四十八年(1783年)又进行了大的修葺。景忠桥是一座单孔弓形石拱桥,桥长16.55米,桥宽5.7米,桥面略有弧度。桥身为单孔拱券,桥拱宽6.5米,共由99道石圈采用并列自由错缝法砌造而成。拱石厚0.62米,上、下接面处不设露明腰……[详细]
  西四义普觉寺(第五批省保)时代:元至清地址: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西四义村西四义普觉寺,据寺内现存的清道光十四年(1834)碑文记载及实物佐证,该寺创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后经历朝维修,终成今日之貌。该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东西长64.61米,南北宽36.36米,占地面积2204.87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及殿宇有四大天王殿(南殿)、三佛殿(中殿)、关圣殿(正殿)、藏经楼等,各神殿前后照映,相互贯通。三佛殿位于砖砌台基之上,前有方形月台,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拱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补间铺作共五朵。经后代改建,建筑门窗已失去原有风格。关圣殿,该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详细]
  景德桥景德桥(第一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晋城市城区西关白水河上又称西大桥。因其“通沁水、阳城之路”亦称沁阳桥。据《重修沁阳桥堤碑》载,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新中国建立初期,桥身拱券崩塌,桥上栏板残损无几,1956年,国家拨款重新维修,增筑栏板,使桥恢复旧貌。景德桥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桥长21.62米,桥面宽4.8米。主拱券由十五道等截面独立圆弧拱石圈纵向并列错缝砌置而成,券体宽6.65米,上、下各拱石接面处及相邻拱圈内部,均采用银锭卯腰铁相连,增强了各拱石及十五道拱券内的纵、横向联系。主拱券两侧,各设泄洪小券一个,小券跨度3.05米,也由……[详细]
  八里坪遗址八里坪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沁水县城东35公里郑庄镇八里村东北台地八里坪遗址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阶梯状。东接荒沟,西至晋禹公路,北靠圪聚沟,南临沁河。东西长约1300平方米,南北宽约1200米,面积约15.6万余平方米。从暴露地面的灰层、灰坑、石灰面、墓葬等迹像表明,内涵遗存比较丰富,因遗址靠山近水,交通方便,顶部平坦,适宜人类生活劳动,时间延续比较长。在遗址内发现三处规整的灰面,东南一处长达20余米。墓葬居于遗址的北部,地形呈凹形。断壁上有袋形竖穴墓多处。在灰层中发现的石器有石核、杏叶状石箭头和磨光石斧石铲,双孔石镰等;陶器有带足鬲、小口罐、平口缸、深腹罐、豆、碗等……[详细]
  高都东岳庙高都东岳庙(第二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泽州县城东北21公里的高都村亦名东大寺。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清康熙五十七年与乾隆五年重新整修。现存建筑为山门、东西廊庑、大齐殿、藏经阁及两侧垛殿等。其中大齐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重建。大齐殿内奉齐天大帝。殿前月台上建卷棚顶抱厦一座,大齐殿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顶,前檐为一间敞廊,廊柱上刻有金大定年间布施题记。檐下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梁架规整,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屋顶上三彩琉璃剪边。殿内泥塑五尊,基本完好。神台基座束腰须弥式,满雕力士及各种花纹图案,有“金大定二十九(1189年)题记。板门四周立额、门额……[详细]
  良户古建筑群(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晋城市高平市园村乡良户村良户村古建筑群位于高平市西部距县城17公里原村乡良户村。东距原村乡4公里,村落三面环山,是一座规模宏大、极具特色的古村落,真实地体现了明清时期丹河流域太行古村落农耕商贾的-场景。现存文物建筑众多,有27处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2处庙宇。这些建筑大多数保持了明、清时期风格,历史文脉清晰,传统风格独特。民居集中分布于良户村的新村北侧旧村内的正街、东街、西街、太平街、报厦底街,庙宇分布于村东。民居平面类型主要为四合院,组合方式有穿堂院、二进院、三进院等。房屋多数为二层、耳房或有三层,房屋之间有胡同、甬道相连接。庙宇的主体建筑尚存,附属……[详细]
  石塔石塔(第二批省保)时代:唐地址:沁水县城东70公里玉溪村东庙墙根塔创建于唐,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修,平面方形,高五层,密檐式,青石塔身,通高6.29米。塔基砌筑三层,中层基座束腰部四周刻建塔缘起并施财人姓名。塔身高3.4米,通体收分,共有五层。塔一层较高,南向辟门,门二侧雕守门力士,拱券上雕飞天坐佛、云彩等。塔室中刻释迦佛、迦叶、阿难及二胁侍菩萨。自二层起塔身显著低矮。各层四面均开尖拱龛,内雕座佛一尊。塔背刻文“玉溪村东旧古浮图多年损坏,已有常主张得善舒牛一只重修。……正统十年八月吉日”。可见此塔自唐创建后到正统十年(1445年),曾于重修时改换底层塔身前后二石。……[详细]
  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二纵队整军地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46年地址: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南石店村1946年10月,中原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堵,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军区领导机关及一部分部队,在李先念-司令员、郑位三政委的率领下驻扎晋城,司令部设在南石店村。经过十个月左右的休整后,1947年7月下旬,突围部队被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8月初,李先念-亲率十二纵队从晋城出发,随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开始了--中原的胜利进军。南石店村至今仍保留有李先念-寓所、郑位三寓所、陈少敏寓所、召开誓师大会的会址、中共中央中原局党校旧址等大批红色文物点。……[详细]
  上伏大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阳城县润城镇上伏村上伏大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占地面积约231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66平方米。共有三庙、五院、十六殿组成。大庙北为民居,南为村中文化广场,东西皆为民居。上伏大庙分别为成汤庙、夫子庙、关圣庙组成,平面呈“品”字形。成汤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下搭牵,通檐用三柱。四椽栿上施蜀柱承托平梁,蜀柱两侧用角背稳固。平梁之上施蜀柱、丁华抹额拱、叉手承托脊檩。整个梁架结构简洁实用,殿内空间空阔。搭牵为前插廊之承重构件。檐下斗拱三踩单昂。……[详细]
  上木亭大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至清地址: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木亭村上木亭自然村西南上木亭大庙位于沁水县龙港镇木亭村上木亭自然村西南。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02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存碑记载东西廊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清乾隆四十年(1775)、嘉庆十七年(1810)曾有修葺,1964年揭顶瓦维修,现存建筑正殿、献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风格。中轴线上建戏台、献殿、正殿,两侧为妆楼、厢房、配殿、耳殿。正殿建于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拱三踩单昂,门窗改制。……[详细]
  大南社土地神祠(第五批省保)时代:金、清地址: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大南社村北大南社土地神祠位于泽州县高都镇大南社村北,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39米,东西宽23米,占地面积89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碣记载,明崇祯元年(1628)、清康熙二十年(1689)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宋代遗构,其它建筑为清代风格。南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有舞楼、拜殿、正殿,两侧依次有妆楼、看楼、厢房、耳殿。大殿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的悬山顶建筑。梁架结构采用四椽栿前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头铺作采用五铺作计心造。……[详细]
  天井关天井关(第四批省保)时代:汉、唐至清地址:泽州县晋庙铺镇天井关,又名太行关,因关南有三眼自然形成的深穴(天井)而得名。是利用太行天险而修筑的重要关隘,晋豫两省穿越太行之交通要道,《汉书·地理志》“上党高都有天井关,即天门也”,是有关天井关的最早记载。汉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天井关,击赤眉,至此战事频繁。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遗址。天井关南延25公里,分大、小二口两个关隘达省界,沿途关城、古道、堡寨甚多,现存建筑遗址有天井关、孔子庙、星轺驿、横望隘、碗子城、羊肠坂、盘石长城、古寨等十余处。……[详细]
  千佛造像碑千佛造像碑(第二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高平市城东北15公里的建宁村该碑系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镌刻,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漫长历史。碑高2.5米,梯形,碑首半圆形,底宽1.08米,厚0.68米,碑身四面皆雕佛像,约有1608余躯。碑的正面下部为一大龛,内置一佛二弟子,碑的阴面同正面相同,大龛两侧均有字迹。碑的左右两个侧面,底部雕刻有捐赐施主姓名,字迹清晰可辨。中部有上下两层佛龛,佛龛两旁雕刻有字。此碑造型别致,佛像雕刻工艺精堪,是雕刻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艺术品,现风化严重。……[详细]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杀赵卒40万,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而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详细]
  高都遗址高都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至殷商地址:泽州县城东北21公里的高都镇保伏村北寨上附近1955年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瓦片、骨针等物品。面积约420平方米。1996年调查,断面上可看到灰坑5座及文化层。文化层距地表深50厘米左右,厚度约2米。从采集的陶片看,时代单纯,均属龙山文化遗存。陶片的陶质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和少量红陶、红褐陶、纹饰以篮纹和绳纹为多。器形有侈口折沿肥足鬲、方唇内折敛口缸、侈口折沿鼓腹罐、深腹筒形罐。另外有石刀、石铲等残石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