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汾尧庙AAAA ![]() 临汾尧庙位于城南约3公里处。史载,初建于晋,址于汾河之西。晋元康中迁于汾东,当府城西南。唐显庆三年(658)迁今址。唐至明清因故多次修茸重建。1965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998年,两度重修广运殿。2001年,新增尧都广场及尧都华表。2002年,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尧庙宫及广运殿的重修,全面恢复宫内殿宇。主体建筑包括:宫门、仪门、光天阁,尧井亭、广运殿、舜殿、禹殿、帝尧寝宫等。尧庙(第一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尧都区南郊相传陶尧建都平阳,有功德于民,后人遂建庙祭祖。尧庙始建于晋,唐显庆三年(658年)重建,宋、元泰定、明正德和万历年间屡有修葺,规模渐增,分别建成尧、舜、禹庙……[详细] |
![]() | 侯马彭真故居AAAA ![]() ![]() 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彭真故居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垤上村,1902年10月12日,彭真同志出生于垤上村西沟的两孔窑洞中,窑洞坐西向东,洞内除了土坑、锅灶和几件简陋的木制家具外,别无它物。彭真同志原名傅懋恭,在故居居住和生活了19个春秋,7岁时便开始帮父亲下地干活,帮母亲纺线,12岁时上过几天私塾,17岁时考入当时的曲沃县第二高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彭真开始萌生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被学生们推选为宣传队长,带领学生上街-,开展禁烟、禁,-、禁缠足、-洋货的斗争,初步显示了高超的组织才……[详细] |
![]() | 明代监狱AAA ![]() 明代监狱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内古槐南路066号。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监狱总面积为1090.3平方米,牢房区面积726.9平方米,有普通牢房、狱神庙、死囚洞、虎头牢、丈八墙、苏三井等组成。整座监狱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是研究封建社会县衙监狱规制和刑律的宝贵实物资料。监狱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京城名伎-苏三蒙冤落难,曾囚禁在这里。明末,小说家、戏剧家冯梦龙的话本《警世通言》第24卷“王堂春落难逢夫”流传于世,后又被……[详细] |
![]() | 曲沃早先流传有一首童谣:“曲沃人,爱想家,一天不能离开妈,三天不见裂破塔,眼窝通红泪哗哗。”童谣中的“裂破塔”就是曲沃感应寺砖塔。感应寺砖塔位于曲沃旧城中西门外原感应寺内,故又名西寺塔。该塔兴建于金大定五年(1165),塔共12级,其形制为辽金时期北方地区盛行的密檐塔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中空,塔身造型端正。塔身一层以上的密檐部分随高度将每一层出檐深度都往里作不等量的递减,使塔的外形显得更加高挺、硕壮,显示了北方民族勇健豪放的气质。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塔体坠落四层,剩余的二层以上裂为两部分,故又有“裂破塔”之称。至上世纪中叶,感应寺塔一直是曲沃最高建筑物,也是县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详细] |
![]() | 明代移民遗址明代移民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洪洞县城北郊贾村西侧的古大槐树公园内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长时间广泛移民历史的一组纪念性建筑。碑亭位于原古汉槐处,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覆盖。亭内碑一通,高3.5米,宽0.8米,厚0.3米,碑首作盘龙雕饰,中刻“纪念”二字。碑阳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宇,碑阴所刻碑文概述明初迁民始末。碑亭后窑顶上立有金承安五年(1200年)石经幢,为广济寺仅存的遗物。……[详细] |
![]() | 台骀庙位于侯马市西北约八公里的西台神村北,汾河滩地南侧的“古翠岭”上,庙宇座北向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造型独特、布局别致的城堡状。据史书记载,台骀是黄帝的五世孙,其祖先善制弓箭,而赐姓张,他是上古时期比大禹还早的一位治水英雄,他开山凿石,疏通了汾、洮二河,兴修水利、造福百姓,深受后人的尊崇和敬仰,被誉为汾神。历代劳动人民为了纪念台骀治理汾河、造福百姓的历史功绩,在汾河沿岸修建了多处台骀庙。侯马的台骀庙最早建于晋平公时期,据《左传》记载:晋平公有病,派人问病,回答说:“晋平公的病是因为很久没有祭祀台骀,台骀作祟。”晋平公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子产:“台骀是什么神仙?”子产回答说:“黄帝……[详细] |
![]() | 北马驹三结义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临汾市洪洞县龙马乡北马驹村北马驹三结义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从北至南依次有大殿及两侧耳房、献亭、戏台及东西妆楼;院落东南角建观音堂一座。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不厦两头造屋面,灰陶筒瓦屋面,灰陶脊饰。梁架结构为四架椽屋乳栿对三椽栿用三柱,仅设柱头铺作,形制为四铺作外插昂;前檐设通长大额枋。大殿梁架、斗栱具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献亭为元代遗构,平面呈方形,四角式,单檐十字歇山顶,通高约6米,柱间距3米。砖砌基座,四周石条铺镶,前置半圆形砖砌踏道。柱头施四铺作斗栱,中间各有补间斗栱1朵,逐层叠架。挑檐短粗敦实,北方木构亭榭的特点十分明……[详细] |
![]() | 中贺水泰岱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中贺水村中贺水泰岱庙,俗名东岳庙,坐北向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山门、戏台,献殿(已毁)、正殿;一进院两侧设配殿,配殿两侧有耳房;二进院西侧有配殿、土地殿、廊房、财神殿、配殿,东侧有配殿、马王殿、廊房、药王殿、配殿;正殿东西两侧分别为火神殿和娘娘殿,是翼城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清代建筑。正殿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面设廊,单檐悬山顶,灰陶筒瓦屋面,灰陶脊饰。殿内共设梁架四缝,梁架结构为六檩前廊式,前檐明间额枋、板枋雕刻祥云、行龙等。檐柱柱头及补间各设斗栱1攒,为三踩斗栱;……[详细] |
![]() | 方城遗址方城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曲沃县曲村镇西南距县城约17公里北靠塔尔山,南临滏河,和襄汾陶寺遗址仅一山之隔。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山洪的长期冲刷,地面形成多条大小不等、基本上垂直于塔尔山呈南北走向的沟窪,为典型的黄土地貌。遗址于50年代末发现。1984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遗址发现遗迹有房址、陶窑、灰坑和墓葬。房址有地面建筑、半地穴建筑和洞穴式建筑。陶窑由平面排列的窑室、火膛两部分组成。窑室为圆形袋状,有主火道、支火道各三条,火膛基本呈方形。灰坑以圆形、不规则形比较常见。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陶质绝大多数是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纹饰以绳纹、篮纹为……[详细] |
![]() | 决死二纵队司令部义泉村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38-1939年地址:临汾市隰县黄土镇义泉村1938年至1939年期间,决死二纵队司令部驻扎于此。另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年谱》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写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等记载,1936年2月21日,毛泽东率领红军先锋军总部,从陕西清涧县河口渡河进入山西境内。4月4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总部,移驻于隰县东端的黄土镇义泉村,4月7日离去;4月23日再次宿营于义泉村。决死二纵队成立于1937年12月,下辖决死第四、五、六总队,决死二纵队和汾西游击队互相配合打赢了午城战斗,粉碎了敌人侵占黄河渡口的企图,对开辟晋西南抗日……[详细] |
![]() | 沙女遗址沙女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襄汾县城关沙女沟村东1.5公里塔儿山西脉1984年10月发掘。在目前所调查的李沟、青杨岭、六家嘴等地,大约七八平方公里范围内,陆续有石器发现,其中以大崮堆山南坡最为集中和丰富。在长宽大约10O0×300米的范围内,石制品密集叠压,俯拾皆是。石制品分布在由灰黑色角页岩构成的山坡上,厚度一般在数十厘米,最厚可达4米。在文化层中尚未发现任何磨光石器或陶片。文化遗物为石核、石片和石器,均系角页岩质。石核分为规则状和不规则状两大类。石片宽大于长者居多数,台面为劈裂面者约占一半以上,打击点多数清晰。打击石器采用锤击和摔碰法。石器主要有石锤、砍斫器、刮削器、手……[详细] |
![]() | 真武祠位于蒲县城内昕水河南岩翠屏山山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该祠堂建筑工地为砖雕仿林结构,座南向北,依山势而建。正殿面阔一间,进深9.45米,单檐歇山顶,檐下施砖雕斗拱,五铺作,转角斗拱一攒,后部紧靠黄土山,故大部埋在土中。殿前斗拱下有莲花垂柱四根,普拍枋下为砖雕莲花栏额,垂柱之间砖雕雀替相连。外观整体建筑工地浑厚精巧,庄严宏伟,正殿采用无梁殿结构图,平面图为八角形制,上部为八卦攒角顶,志士墙体高约4米,每角补间铺作一攒,二层无角拱,施补间铺作现攒,三层角拱下有莲花垂柱,补间铺作一攒,一至三层斗拱五铺作,四层至五层均施角拱,四铺作,顶部为八卦藻井。整个建筑结构设计院独具匠心,别有特色。正殿两边各……[详细] |
![]() | 永凝堡遗址永凝堡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西周地址:洪洞县城东北5公里永凝堡村1957年3月,该村村民取土时发现了重要铜器300余件,其中在一件鼎器内壁有铭文2行8字:“□□乍(作)父丁宝鼎□□”。簋一器内底有铭文:“乍(作)永商彝殴。”从器物形制和纹饰来看,该墓及其所出青铜器当属西周早期。1980年6月及10月,考古工作者对永凝堡进行考古钻探、发掘。钻探面积130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0个,墓葬56座。有22座墓经过发掘清理。这些墓多为西周时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是铜器、陶器、玉石器、骨、蚌贝器等。青铜器800余件,陶器43件。依据对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组合、形制、纹……[详细] |
![]() | 薛关遗址薛关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蒲县薛关镇西约1公里的听水河右岸1964年发现,1980年正式发掘,获得石制品4700余件及一部分哺乳动物化石。C14测定为距今13550±150年。薛关遗址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以细石器为主。原料有燧石、石英岩、角页岩等。细石器的类型达30余种,有楔状、船底形、半锥状、似锥状、漏斗状等各种类型的典型细石核达30余种,有细石叶和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琢背小刀、锥钻等。刮削器占石器的83%。尖状器是薛关遗址的代表性器物。薛关石制品以小型者居多,打片技术兼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石制品中的一些大型石器,如似石斧、半月形刮削器和石锤等,与整……[详细] |
![]() | 赵康古城遗址赵康古城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春秋地址:襄汾县城南30公里赵康镇古城址东距汾河5公里余,西距九原山4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古绛都”和汉的“临汾城”,当地人称“古晋城”。古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南部较宽,周长约8480米,城内地形北高南低,形成层层台地,高差约在10米上下。有一条明显路迹自北墙城门外向南延伸千余米。城外周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至城的右下角处向南汇成巨川,今称泰山沟。古城墙址大体保存完好,南墙西段破坏较甚,北墙保存较好。东西二墙皆无城门痕迹。墙土呈红褐色,夯层厚约5--6厘米,夯窝圆而平,直径约7厘米。夯土中含有东周时代瓦片,有板瓦、筒瓦。南城墙全长约……[详细] |
![]() | 枣园——南撖遗址枣园——南撖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翼城县城东约10公里处遗址位于隆化镇(原北撖乡)的浍河及其支流史伯河、浇底河、海子沟、石门河两岸,地处太岳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山前地带。包括南撖、北撖、南卫、枣园四个村庄之间的部分区域,重点为四个遗址区,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1957、1982、1986年进行过三次调查,1991年复查了北撖、南撖、殿儿垣等遗址,新发现了枣园、南撖遗址。90年代清理发掘了北撖、枣园等遗址。1999年秋进行了小规模发掘,揭露面积约190平方米。发现的主要遗迹有房址和窑穴,主要遗物为陶器,以钵、盆、壶、尖砂罐等器物为主要组合,是庙底沟文化早期的遗存。为……[详细] |
![]() | 高堆遗址高堆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尧都区刘村镇高堆村西北约150米处遗址东临汾河,西靠吕梁山,属于吕梁山东麓的山前坡地,地势西高东低,地层断面较多。50年代调查时发现。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2001年春,为了配合大运高速公路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了主要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和陶寺文化的遗存,精致的房子、陶窑和规模较大的窑穴,说明这里在上述两个阶段是当时的中心区域和重要聚落,对解读临汾盆地史前时期的兴盛情况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高堆遗址的文化面貌由其红褐色筒状罐与庙底沟二期接近,釜灶和釜形斝又具有陶寺类型早期特征,而单把鬲则属陶寺类型晚期的典型器物。高……[详细] |
![]() | 太岳军区司令部桑曲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42-1944年地址:临汾市安泽县杜村乡桑曲村1942年秋,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率军区司令部由沁源换防至安泽杜村乡桑曲村,在此驻扎两年多,指挥太岳军区部队与日军作战。著名战役有柳寨伏击战、关圣岭战斗等。刘少奇、邓小平同志曾来桑曲指导工作;陈赓司令员与国民党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将军在此达成两军联防合作协议。1944年,太岳军区司令部于移至沁水县。太岳军区司令部桑曲村旧址现存建筑4座,分别为北房、东西厢房及南房。北房为正房,曾为陈赓同志办公旧址。现各建筑仍保持当时风貌。1987年,安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南石遗址南石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翼城县西偏北约10公里里砦镇南石村面积1300×1400米。由于长年山洪冲刷和平整农田及村民取土,在遗址范围内的路沟和田头断崖上随处可以见到暴露的灰层、灰坑和文化遗物。1979年10月调查并清理部分遗迹,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纹饰主要为绳纹,依次为素面磨光陶及个别的附加堆纹、“S”形纹等,器形有鬲、甗、斝、甑、鼎、中口罐、球腹罐、盆、豆等。石器有磨制石镰和盘状石器。从采集和清理的文化遗物看,该遗址包括了龙山文化和东下冯类型文化,龙山文化较丰富。……[详细] |
![]() | 裕公和尚道行碑裕公和尚道行碑(第二批省保)时代:元地址:翼城县城关镇老城内据碑侧面题记和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记载,原立于翼城县旧城同颖坊东隅金仙寺内。寺毁后,于明万历元年移置旧城东部高阜上的后土圣母庙内。1938年,圣母庙被日寇焚毁,独此碑幸免。1992年新建了六角碑亭、围墙和大门,加以保护。碑为青灰色石灰岩,碑首方形,雕刻二龙戏珠,碑额篆书“金仙裕公和尚道行碑”三行九字。碑身高2.54米,宽1.14米,厚0.34米。楷书,间有行书,字径寸余。碑文主要记述了裕公和尚的功德和才华,是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撰文并书篆的。……[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