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肇庆三元塔位于德庆县城东南面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塔呈八角形,高九层,厚三米,塔身砖砌。八尊石雕的托塔力士分布在塔脚八个方位,神态威严。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塔的几何线条都十分匀称。塔的内部结构严密,外部批荡十分讲究。肇庆三元塔以“永新不旧”的特色闻名于世,传说批荡塔身时,工匠按照“永新不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材料不是一般的土砂灰浆,而是名贵的朱砂灰浆,先后用了九百九十九斤九两朱砂,因此外观历久仍新,光彩照人。整个建筑,技法与艺术水平较高,有独特风格。据传说,塔身全部用银朱灰涂抹,有“只新不旧”之说,至今尚鲜艳如昔。著名书法家秦萼生为该塔亲笔题联:“蘸笔豪书光日月,凭栏高……[详细] |
![]() | 阅江楼又名嵩台书院。位于肇庆市正东路尾,江滨堤内的石头岗上。此地原建有石头庵(年代不详),明宣德六年至十年间(1431~1435年),将庵改建为嵩台书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楼以及东西两廊和号舍。崇祯十四年(1641年)命名阅江楼。明末清初之际,该楼一度塌毁。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至此,阅江楼基本形成现有格局。此后曾多次修缮。民国期间,该楼屡遭日机轰炸,后楼、西楼破坏尤为严重,1959年按原貌重修。1971年大修,将楼面改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院庭面积248平方米。楼高两层,分南、北、东、西……[详细] |
![]() | 怀城文阁位于怀集县怀城镇沿江东路,由文昌书院和文昌阁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576平方米。文昌阁又称文昌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八月,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竣工,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15年(1926年)作过多次修缮。塔高25米,分五层,塔体为六角形。门正上方书有“梯云”二字,每层窗口由下至上依次书“得禄”“桂籍”“参天”“文阁”等字体,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意。塔体每层檐下描有花纹图案,顶端铁杆上串有一瓷瓷葫芦,六角均装有翘首,工艺精巧。文昌阁前建有书院,称文昌书院,为县令谢……[详细] |
![]() | 高要学宫又名文庙,位于原高要县城肇庆镇(现为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42号,是我省现存较大的一座孔庙,属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子(名丘)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尊孔崇儒视为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全国各府、州、县普遍建有孔庙,且规模宏伟,巍峨肃穆。学宫的建筑,一般有两部份,一是祀奉孔子的圣殿,即大成殿;一是学宫衙署。据载,高要学宫始建于北宋崇宁年初(约公元1102年),为当时郡守毛衍经始,历张新、林景新两郡守建成。南宋绍兴年间,郡守李麟、郑起沃继而扩建。元末曾加以修葺,后毁于兵战。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府李从培主持的重新修建,天顺年间(14……[详细] |
![]() | 四会江头乡农会旧址位于现四会市黄田镇江头村委会上寨村南端(民国时期,黄田属广宁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四会县)。该建筑建于清代,砖木结构,深两进。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布局,面积375平方米。左侧有厨房等附属建筑,面积。1993年12月进行了维修,次年2月18日修葺竣工。四会市人民政府在祠门右侧嵌设云石阴刻碑文志之,并以旧址建筑外墙边为起点,正门由门口至晒场空地30米,左侧至村道10米,右侧和后面各延3米为该旧址保护范围,再向外各延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1924年8月21日,陈伯忠在第一届农-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被委任为中央农民部驻广宁特派员,回广宁开展农-动。经过陈伯忠的深入宣传发动,江头乡农民……[详细] |
![]() | 唐—民国肇庆鼎湖山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鼎湖山。分布于天溪风景区上庆云寺路边石壁、往飞水潭路边及潭的四周石壁和云溪风景区内石壁,共76题,分述于下:云溪风景区内石刻31题。其中唐代1题,位于老龙潭侧涅槃台石壁,题字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八字。年代较古,价值较大,为唐刻之珍品。清代1题,建国后16题,年代不详13题。往飞水潭路边及潭的四周石刻31题。包括清代14题,民国9题,建国后3题,年代不详5题。其中民国5年(1916年)李开侁题名较有名,题名云:“民国五年七月二十七日,黄冈李开侁、新兴李耀汉、丹徒吕鸿元同游到此留题”。石刻高0.47米、宽0.72米,楷书。题名中的李耀汉,新兴人,民国初年曾……[详细] |
![]() | 明 封开 泰新桥 位于封开县平凤镇平岗村。据民国年间《封川县志》载:“嘉靖十二年(1533年)邑人陈时用等募缘修建,长十余丈,阔一丈,上覆以亭”。清嘉庆年间重修。现桥屋梁底仍有重建时的题记。桥为梁柱式廊桥。桥长10.89米、宽3.4米。桥上有涵盖全桥的桥屋。桥屋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抬梁式梁架。四椽栿上置驼峰,驼峰上隐刻栌斗承托平梁,栌斗纵横向上出栱。平梁正中置驼峰,驼峰亦隐刻栌斗承一斗三升斗栱,上承三角形梁枕木和脊榑及顺脊串,题记写在脊串下。脊榑截面为圆形,顺脊串砍作腰鼓形,其两端雕刻花纹。梁架间以驼峰斗栱承托,驼峰上刻如意纹。明间两侧驼峰则雕刻鲤跃龙门、双狮戏球、丹凤朝阳、麒麟献瑞等……[详细] |
![]() | 位于广宁县南街镇新楼江布村,距县城仅1公里。1924年10月10日,广宁县农民协会在县城南街举行成立大会,各区乡代表和农会执委300多人以及农会会员1000多人参加大会。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农委书记阮啸仙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代表的身份,带领广州农讲所学员、广东农军代表10多人参加大会,并向广宁县农民协会授旗授印。广东省总工会代表杨殷及黄埔军校代表到会祝贺,会后举行盛大的庆祝-。当时农会会址设在县城学宫(今县政府大院内),农会成立的当月就决定在全县已成立农会的地区全面实行减租,地主劣绅即纠集大批民团,以武力破坏减租运动。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派出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开赴广宁支持农会斗争,并在社岗等地对地主……[详细] |
![]() | 茅岗遗址位于高要市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两万多平方米。1978年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包括有蚝、蛤、螺和猪、牛、鹿、羊、象、刺猬、青鱼、龟、鳄等。部分动物已属家养。还有两个个体的人类遗骸。发现干栏式木构建筑,有三组,平面为长方形,分左右两排竖木柱,间距为1.7米。其中甲组建筑残存木柱14根,左排6柱,右排8柱,柱距0.7米~1.4米不等,两排木柱相距1.64米~1.7米。木柱多有凿榫,榫眼中穿套圆木条,构成梁架和居住面,用树皮板、茅草铺垫居住面或铺盖房顶。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器类有釜、豆、盘、钵、罐、器座、纺轮等,纹饰有绳纹……[详细] |
![]() |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在赤坑镇交赞村,原是当地谢姓居民祖祠“肖梅谢公祠”。三进三开间,深29.67米,宽11.36米,面积37平方米,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瓦脊上彩塑装饰吉祥图案。左右两侧外为走廊与附属侧房,门口为广场。民国35年(1946),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进驻交赞村,在该祠设立司令部。主要领导人梁嘉、钱兴、陈禹(陈奇略)、冯石生等在此办公。部队还在此举办干部培训班。民国36年7月,为适应全国新形势的需要,统一整个西江地区党的领导,建立和发展粤桂湘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共南方临工委决定成立中共粤桂边区工作委员会(习惯称西江区工委),梁嘉为书记,钱兴为副书记。区工委成立后,在交赞村召……[详细] |
![]() | 蚬壳洲墓群位于肇庆市鼎湖区桂城龙一村东北面,南距西江300米。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遗址面积两万多平方米。1984年发现,1986年与1987年两次发掘共378平方米。遗址的第四、五层为文化层,其中第④层含大量的贝壳。清理墓葬27座,发现人骨架31具,大部分为单人葬,也有双人合葬和三人合葬。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也有蹲葬、双手反捆俯身屈肢葬,部分头骨上有人工拔齿痕迹。个别墓葬有1~2件随葬品。出土陶器中,夹砂陶比例大于泥质陶,手制,火候低。夹砂陶器多饰绳纹,泥质陶有白色陶衣,其上绘制赭色带状纹样,属于一种彩陶。器形有釜、罐、盘,流行圜底器或圈足器。石器有双肩锛、多孔刀,以及骨器笛、笄。……[详细] |
![]() | 明 德庆 龙山宫 位于德庆县官圩镇社咀山上。现存“龙山宫圣妃铁钟”,记载该宫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月吉日立”,属龙母行宫。历史上,每年农历五月龙母诞期间,当地有“舞旱龙”、“祀龙母”、“赶龙船圩”的习惯,活动完后,将道具放置龙山宫耳房保存。宋代,康州境内的龙母行宫达300多所。龙山宫坐东向西,依山而建,占地面积441.5平方米,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及两廊,左右两侧分设耳房。前进宽9.01米、深5.17米,面宽、进深各三开间,硬山顶。正脊灰批,中部平直,两端饰夔纹;垂脊上端饰鳌鱼吻,下端置夔纹。后进面宽、进深开间数与前进同,但深为7.63米,正脊、垂脊均饰夔纹,脊端呈卷草状。前后进山墙……[详细] |
![]() | 华表石摩崖石刻位于德庆县回龙镇。华表石,又名锦石山、锦裹石。明万历初年,瑶民-,明王朝遣两广总督凌云翼亲率大军在罗旁一带平定瑶乱。平息后,见罗旁对面之石山,如巨大华表直插云天。于万历七年(1579年)时已升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凌云翼,命人在石山南崖峭壁上刻上“华表石”三个大字及四行题款128字以纪功。字距为0.7米,题款小字,楷书阴刻,每字高0.24米,宽0.21米,内容为:“钦差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道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今升南京兵部尚书太仓凌云翼;钦差总督两广口口兼理粮道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临武刘尧诲;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内江龚懋贤;巡按广东监……[详细] |
![]() | 端石老坑洞遗址位于高要市金渡镇砚坑村,始凿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历代有开采。因年代久远,故称老坑。又称水岩,清康熙后又称皇岩。洞内原有飞鼠洞、东洞、正洞、洞仔、大西洞、水归洞等洞穴,现存大西洞和水归洞2个采石工作面。洞内石道是沿缓倾斜砚石层凿进,形成一个起伏曲折、多变的小型坑道,石道高0.7米至0.9米。老坑洞采石工作面都在西江正常水位之下,甚至低于西江河床。大西洞全长约135米,洞口与洞底高差为25.5米;水归洞全长约120米,洞口与洞底高差约20米。端石老坑洞遗址所产砚石石质细腻,娇嫩坚实,呈紫蓝色带青色。石品花纹丰富,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翡翠、鹧鸪眼、金银线、冰纹等石品,下……[详细] |
![]() | 罗沙岩遗址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庙边村后山,洞口朝西北,距地面2米。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1978年8月发现,1991~1993年2次发掘。遗址第二层出土一枚人牙齿化石,属晚期智人;24件打击石制品,原料为安山岩,器身有啮齿类动物啃咬痕迹,器类有刮削器与石片;有少量动物化石,经铀系法测定,年代为距今2.24万年±0.16万年。第三层出土7件砾石打击石制品,原料为石英细砂岩,器类有砍砸器;也有少量动物化石,经铀系法测定,年代为距今4.8万年±0.5万年。第四层出土3枚人牙齿化石,属早期智人;还有丰富的动物化石,经铀系法测定,年代为距今7.9万年±1.5万年。罗沙岩遗址的动物化石共有8目44个种……[详细] |
![]() | 文昌阁在广东肇庆市端州区朝阳路东侧阅江楼旁边。又名奎星阁、奎光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嘉庆七年(1802)重修,增建斋舍并改称“文昌阁”。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曾多次修缮。 该阁为平面六角形,砖木构筑的三层楼阁式建筑,总高15米。每层均有瓦檐,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六角攒尖顶,黄釉陶质葫芦形塔刹。底层南面开一门,门上方镶嵌“文昌阁”汉白玉石匾额,墙高4.6米,东南面和西南面各开一长方形的窗。第二层墙高4.03米,南面开一拱窗,东南面和西南面也有一个长方形的窗。第三层,墙高3.74米,南面开一圆窗,窗上端镶嵌“奎光”汉白玉石匾,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均开一长方形窗。整座建筑……[详细] |
![]() | 北宋—明德庆三洲岩摩崖石刻位于德庆县九市镇三洲岩洞内。石刻始于宋,盛于宋、明,清后少见。在原有174人次题刻中,宋明石刻占106题,其中名人石刻有60多题,大部分题刻见载于清光绪《德庆州志·金石》,因风雨侵蚀剥落及其它原因,现仅存86题。最早的为宋庆历三年(1043年)转运使马寻与皇祐二年(1050年)祖无择题刻。重要的有皇祐五年(1053年)元绛记载壮族首领侬智高攻打康州,熙宁元年(1068年)南琴的武后更造字、周敦颐题名,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题名等石刻,现仅存南琴的题字。所存石刻以明代居多,宋代仅存6题,较有代表性的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龚辉所题的“瑶华洞天”,明成化九年(……[详细] |
![]() | 民国广宁周其鉴故居位于广宁县东乡镇新楼村。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两廊式,通面宽11.6、通进深10.1米,建筑面积117.16平方米。砖木结构,两坡瓦面,两侧山墙三隅青砖到0,两隅青砖到顶。侧开横门。周其鉴(1893━1928年),广东农民运动著名领袖之一。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曾任广东省农会西江办事处主任、广东省农民协会执委会常务委员、北江工农革命军副总指挥、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委员等职。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转移到清远,因当地反动地主告密而遭逮捕牺牲。1992年故居进行全面修缮。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详细] |
![]() | 崇禧塔在肇庆市东西江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万历十三年四月建成。建国后重修。塔高57.5米,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9层,内分17层。内部运用砖拱设计,既美观又能减轻塔身的压力。塔基石刻须弥座上的浮雕,造像明朗,花纹精致,该塔与对岸巽峰、文明两塔遥遥相对,装点了江山景色。塔外观比例均匀协调,每层塔檐均用绿色琉璃瓦铺盖,檐角悬挂风铃,铃声嘹亮悦耳,塔腔内底层至五层砌有佛龛,过去,龛内供奉泥塑佛像。从乾清门进入塔内,循级登塔,左右盘旋,每至平座,可凭栏远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塔刹用铁铸的覆盆、宝珠、紫铜葫芦装置,金碧辉煌。1983年再次全面修葺。当代名书法家赵朴初题书“崇德塔”……[详细] |
![]() | 陈伯忠故居位于黄田镇江头上寨村,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两廊,面阔11.6米,长10.4米,建筑占地面积121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灰塑龙舟脊,镬耳封火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花岗岩墙脚。檐板雕花,雕刻精美。外墙楣灰塑,塑花鸟吉祥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陈伯忠故居整体保存较好,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陈伯忠(1900年—1926年),黄田镇江头村委上寨村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广宁县农民协会副委员长、中共四会支部书记,曾在江头乡成立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组织领导江头乡农-动。1926年10月,在迳口龙撞口被暗杀,后被追认为烈士。2008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