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旅游

梅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黄梅兴故居位于东石镇大屋村街尾,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为抗日将军黄梅兴所建。故居坐西北向东南,面阔11.10米,进深17.10米,占地296.03平方米,共6间2厅2舍1天井,是典型的客家“合面杠”建筑。故居泥砖墙,杉木瓦面,花岗石沿,三合土地底。它对研究客家建筑方面、展示黄梅兴将军爱国精神具有一定价值。据悉,黄梅兴于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奉令率旅移驻淞沪,英勇杀敌,在八字桥阵地被炮弹击中殉难,成为淞沪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个将领。……[详细]
  蕙楼,又叫慎敏第,因是华侨吴蕙根所建,所以叫蕙楼。位于平远县东石镇锡水村,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它的设计建造,颠覆了客家民居在传统上的观念,不在安全防护性上作过多考虑,而是引用了西式建筑元素。蕙楼主体上是客家民居中常见的上中下三堂结构,以正大门为中轴线向左右伸展,左右两侧类似横屋,但与传统横屋不同是,左右两侧边面又各开两道门。蕙楼整体两层建造,正面三层,并采用欧洲风格,正面向外凸出建造阳台,使得蕙楼在外观上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详细]
  “一腹三翰院”百侯通议大夫第通议大夫第位于大埔县百侯镇政府侧,距县城12公里,约建于清乾隆1750年,距今250多年,座南向北,砖土木结构,为标准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建筑工艺精致,雕梁画栋,正门顶灰塑“通议大夫第”白底黑字。[一腹三翰院]“通议大夫第”,俗称“一腹三翰院”,是指该屋主人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进入了翰林院。因为这是一件罕见的事,所以在民间传说里,就有“什么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进士,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相传,江西有个县,隔河出两个宰相,横直五里出了三个状元,十里之内出了九……[详细]
  何天炯故居位于兴宁县石马镇新群村。是日本古式楼房,名无赫斋,又名天炯楼。建于1920年,坐北向南,占地250平方米。整体建筑三栋二屋,石砌木桷瓦顶结构,内有2厅8房。门口有何天炯当年亲手栽种的古柏和日本尾铁树。何天炯(1877―1925年),少时好学习武。清末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后派驻日本任全权公使。孙中山任总统时,被聘为总统府最高顾问。一生坚持革命。1925年孙中山病故后,他悲恸万分,积劳成疾。同年7月1日在广州病逝。2014年1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新村仓下,一正二间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24平方米。“皖南事变”后,全国革命斗争形势急剧变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公元1941年9月,南方局党委书记方方(化名王子华)与黄维礼同志接上关系。南委机关由恭州转移到大埔角仓下,设在一间小屋子里。在离仓下不到500米远的大埔角圩开办“天成”商号,作为南方分局党委地下组织联系指挥部。“天成”商号位于大埔角圩(原永和街),现门牌为5104号,店铺占地面积52平方米,为砖石灰粉瓦顶结构,上下二层,楼下店面经营文具日用百货,楼上为店员住房兼仓库。“天成”商号起到了联络和掩护的重要作用。1942年5月,由于叛徒郭潜(原南方……[详细]
  杨氏家庙——延庆堂,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600多年历史。他是百侯杨家的发祥之地,又是净宗二祖的地方。延庆堂坐北向南,占地3672平方米,百侯宗族制内,含新建祠堂、修葺祖坟、制定族规、编修族谱,设立宗族产业等。其中宗族产业专设书亭,用于奖励科举,这是杨氏宗族产业的一大特色!是杨氏科举制度化的经济来源,为杨氏的科举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邓仲元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白沙坪。粤军上将邓仲元故居建于清末,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回廊式二层楼房。门楼坐西南朝东北,楼宇周围有花园护墙,两边对称,辟有外门,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混凝土框架结构,木梁顶架,灰瓦天面,上下层为内阳台式券廊。1993年11月全面修葺。1987年 月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森堂公祠位于县城青梅路,建于1937年,属中西合璧式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该建筑整体设计采用客家民居传统建筑的殿堂式布局,墙体用砖木砌成,天顶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人”字形,上面加盖瓦面装饰。屋内的梁缘、角瓦均有壁画,中厅、上厅都有木刻屏风。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 森堂公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玉成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合水镇森洞村九组,由陈氏十四世寿公兴建,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1)。坐东南向西北,为三堂二横一围龙屋,总面阔53.6米,总进深48.9米,建筑占地面积2630平方米,分布面积约4200平方米。经夯墙和木石构架承重,来瓦硬山顶,整体建筑以厅堂为中轴。厅堂两侧为横屋,后面建有半月型的围屋连接横屋。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爱国革命志士古大存故居位于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优行径,建于清嘉庆年间。故居原名“金山翠秀”,为三栋进深四合院式布局,左右各置一幢横屋,灰沙夯筑墙体,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故居曾被敌人烧过三次,至今留有断壁残墙,左横屋部分经政府多次拨款修复。故居内安放有古大存石雕像和有关文物、照片,供广大群众瞻仰参观,1984年被列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松江大酒店旧址,位于梅县区松口镇繁荣居委。有着80多年历史的松江大酒店由松口大黄村的廖子君先生于民国21年建成,为中西合璧式的5层建筑,得天时地利之便,当年曾经是闽粤赣最有名的酒店之一。无数客籍华侨由松口火船码头坐火船下汕头出南洋,或由南洋回国探亲时,都要在松江大酒店住一宿。因此这里是华侨背井离乡的第一站,也是回乡光宗耀祖的落脚之地,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详细]
  中议大夫第位于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始建于清代,由杨蕴美所建。坐东北向西南,二进院落二横屋,殿堂式布局,总面宽37.9米,总进深38.7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面宽三开间,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面。正立面门楼门额上 书-“中议大夫第”五个大字,苍劲有力,上厅正堂悬挂“怀德堂”牌匾,堂前檐廊采用四架梁卷棚顶,木雕柁墩,抬梁式架构。瓜柱、斗拱、彩饰、屏风等木雕构件色彩艳丽,富丽堂皇,雕刻艺术精湛,整座建筑精巧别致,布局合理,对研究大埔客家民居府第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2015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交通站旧址,位于梅江区三角镇坜明村乔琳公祠。乔琳公祠,始建于明代末期,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三堂四横一附杠结构的客家围龙屋建筑,总占地面积约20亩。该祠是梅州城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也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广东东江纵队粤东游击党组织上传下达的秘密据点。该祠走出了以张荣娇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为梅县革命和解放事业的成功作出了贡献。……[详细]
  联辉楼,位于梅江区城北镇干光村洋坑36号。华侨李炳章于1925年建成。该楼在传统中又有其独创性,有近代西洋之风,对研究梅州客家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客家传统文化、华侨史具有重要意义。联辉楼坐东北向西南,由禾坪(含地下室)、堂屋、枕屋、横屋等组成,共108个房间。最特殊处是东北角建四方钟楼一座,号“摘星楼”,又曰“摘星阁”。……[详细]
  善述围,位于兴宁市罗岗镇柿子坪村,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为四堂四横四角楼围屋,分布面积439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74.1米,进深49.1米,建筑占地面积3638平方米。有20厅354间房25个天井。2009年12月,被列为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10日,善述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和美屋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1年)。为三堂六横三围龙的半圆形围龙屋,是“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屋内有9个厅、112个房间,左右两边均有斗门。屋宇布局较好,大小天井分布合理,采光条件较好。上中下厅较宽,每横屋之间有宽畅的走廊,下花厅有假山、壁画和烫金帘等。斗门很有特色,是双套式二进斗门。屋宇主体建筑较有气魄,大门外有石柱、石鼓,屋檐皆为烫金雕花,中厅挂有匾额“敦本堂”。该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厅挂有清光绪六年瀚樊江陈寿椿所书的“肯构肎堂”横额,为光绪皇帝举亭封翁大人新居落成题此志贺。中厅、大厅和斗门分别挂有新派诗人、书法家胡曦所书的“敦本堂”、“资政第”和“祥迎紫气”匾额。李和美,位于广……[详细]
  明五华英烈庙位于五华县双华镇大陂高山寨顶。建于明末。是当地民众为祭祀敕封英烈相女谢二妹(谢圣仙娘)而筑。庙为全石建筑,前亭后殿,用石槽构件紧紧衔接,平面呈长方形。长5.5米、宽2.82米、高3.15米。前亭为抬梁式石梁架,四角攒尖顶,平面呈四方形,前后石柱均为八角梅花柱,前为方形柱础,后为鼓形柱础。顶用预制石板拼成翘角正檐,四角攒尖顶,顶尖置后葫芦。后殿为石砖墙硬山顶,石板当瓦。内设一座刻有浮雕图案的石神坛,坛上再置一小石宫,宫内供谢圣仙娘神像。庙内刻有3幅楷书楹联。神台联云:“莫道生为女子,依然没则明神”,后柱联云:“能敷人世康宁福,常作天边欢喜迁”,前柱联云:“祷心殷殷在我尽一心诚敬,情难……[详细]
  闽粤赣边区党委和边纵活动旧址,位于大埔县光德镇上漳村。始建于明代中叶,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1948年,中共闽粤赣边区工委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八月,边区工委在该处召开党代会,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员会。199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惠堂故居是位于五华县锡坑镇老楼村的四角楼,名为“联庆楼”,是其父李浩如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现已成为五华推动旅游与足球运动发展有机结合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景点。故居为客家地区常见的“四点金”式建筑,面宽五间、三进深四合院布局,左右各置一幢横屋,四角分置四层炮楼,背后筑一层围屋,门前设晒谷坪、照墙、左右转斗门和半月形水池。墙体用灰沙夯筑,顶为悬山式木桁桷瓦顶。总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90平方米。故居上、中、下厅檐柱均为八角梅花石柱,左右横屋底屋檐柱为圆石柱二层为圆木柱。门窗框均用石制,正门、侧门、转斗门均有楷书题刻,上、中、下厅和左右横屋所置屏风梁架等构件,均刻有狮、凤……[详细]
  有人说不进围龙屋就等于白到梅州。梅州江北老城区街道大部分是民国初拆城墙后兴建,江南、华侨城市区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兴建。因为客家围龙屋是明清时期所建,所以不管老城区新城区都有许多围龙屋。游览梅州城中围龙屋,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客家风情。客家祖先爬山涉水,历尽磨难,寻找梦里理想的家园,终于有一天建起了自己的围龙屋。从此,志在四方的客家儿女,在那通向前方的渺渺路途中,无法剪断的精神脐带在无限地延伸,客家人对围龙屋的热爱又成了客家人的另一个神话——走遍天下忘不了“胞衣迹”。曾几何时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成了一对矛盾,可能大家都知道“金字塔”是人物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故宫”是历史文化遗产,殊不知历经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