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白沙郑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白沙社区四村村头,是白沙郑氏族人的“始祖祠”。始建于宋朝,明万历、清嘉庆年间重修,现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二廊合院式布局,整个地形呈“步步高升”之势,面阔15.8米,进深36米,占地面积568.8平方米。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碌灰筒瓦,青砖墙体。后堂两侧墙内镶嵌清嘉庆年间的两块石碑,石碑分别记载了白沙郑氏由福建莆田迁移到此定居和重修大宗祠的历史。2004年被公布为东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对研究明清岭南古建筑和白沙村史及郑氏历史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苏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胜和蚝岗大围。该祠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苏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清光绪三年(1877)分别进行过重修,现基本保存有明代的建筑形制、梁架结构、材料和工艺手法。苏氏宗祠坐西向东,是东莞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该祠为中轴线对称的三路建筑布局,重要建筑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中路的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的三进建筑。后面附置读书室。一进前瞻廊梁架和挖墩上周往刻有精美的人物故事和端兽图案;次间设有四塾台,再现了古老形制遗……[详细]
  邓尔雅故居位于东莞市莞城区东正社区寺前街,坐北向南,始建年代不详。现保存二栋形制、大小一样的房屋,都为四开间,面宽14米,进深16米,麻石勒脚、门框,趟拢门,青砖墙体,硬山顶,人字山墙,船形屋脊。邓尔雅(1884-1954),广东东莞人,生于北京。雅幼承家学,治小学,早年攻篆刻、书法和文字训诂,并师何邹崖学印。1899年入广雅书院就读。 1905年偕妻及大儿邓小雅赴日学医,后改学美术,1910年回国任小学教员。次年,与潘达微等同办《时报画报》、《赏奇画报》,1912年与黄节等创办贞社广州分社。……[详细]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石排镇燕窝村,山体由红沙岩组成,宽约2公里。早在明代这里已是一座大采石场,所产红麻石(亦称-石)是古代东莞境内重要的建筑材料。在燕岭采石场遗址上,经数百年开采残留下来许多深潭峭壁,形成各种奇异的景观,人们据其形状命名,有“天女散花”、“十八间房”、“鳄鱼潭”、“飞鼠岩”、“了哥墩”、“鱼跳龙门”等著名景点。燕岭的石壁、石柱,呈暗粉红色,石形奇特,燕岭之石有如天外飞来,形成一种派山之势;山体中有无数神奇的石潭、石室,千姿百态。此外石壁上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孙爽题书的摩崖石刻“咸钦燕岭”四个楷书大字,每字大0.1平方米。以上石刻现保存完好。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已成为游人寻幽探……[详细]
  虎门医院旧址位于虎门镇人民南路执信公园内,由门楼、商颂亭、虎门医院主体建筑三部分构成。据史料记载,虎门医院是由蒋光鼐等人发起倡建,于1933年正式落成。现在虎门医院旧址已命名为虎门镇执信公园,以纪念朱执信先生。园内广植花草树木,宁静怡人,文物本体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利用,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休闲的重要场所。虎门医院大楼现为老人活动中心。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道滘国殇冢,也称六一一亭,是纪念1941年农历闰6月11日,日寇第二次屠村时,被毒烟熏死的老百姓而建立的,该亭于1946年修建,1949年2月24日重修揭幕。国殇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2年和1988年道滘镇政府两次拨款重修。每年清明节、道滘镇中小学校都组织师生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原址为清末一卢姓人家住宅。1949年2月24日,拆除原民宅,改建国殇冢,以纪念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屠杀的死难者。同年3月28日国殇冢揭幕。国殇冢长20米,宽8.6米,占地面积172平方米,中间建有一四方亭,名“六一一”亭,长4.25米,宽5米,高3.4米,亭名为抗日名将蒋光鼐将军题写。亭内……[详细]
  下桥钱氏宗祠位于东莞市东城街道下桥社区,年代为明清。东莞东城下桥村,面积约为3.82平方公里,是东莞境内唯一的一个由钱姓人口组成的村,现有钱姓族人2600余人。村中有一座古老的钱氏宗祠,宗祠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勋封吴越旧家本在钱塘,官守惠阳近派始分东莞”,显示该村钱氏源自浙江钱塘。2019年4月19日,下桥钱氏宗祠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松岗碗窑遗址位于清溪松岗村北部大坑水库东南约500米处,现存窑炉、作坊、淘洗池、废品堆积场等遗迹以及大量瓷器残片及窑具等遗物。为进一步了解清溪松岗碗窑遗址的遗址性质和范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0年6月18日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勘探,弄清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利用全站仪对遗址的居住址、工棚作坊、窑床、炼泥池等遗存进行测量。据考古调查,松岗碗窑遗址是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烧制碗、杯、碟等日常生活用具的民窑遗址现存窑炉、作坊、淘洗池、废品堆积场等遗迹,目前已对其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省文化厅研究认为,“清溪松岗碗窑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有重要价值,也符合申报省重要大遗址条件”。2012年广东……[详细]
  莞城迎恩城楼(俗称西城楼),位于莞城西正路口。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莞城标志性古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与东门和阳、南门崇德、北门镇海三城楼同时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东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楼高16米,宽126米,厚14米;楼顶为重叠歇山式构筑,有36根大圆柱支承,红墙绿瓦,画梁彩柱,飞檐斗拱,雄伟壮观。城楼下为拱门通道,六十年代重修时,将原来一条通道两重城门改为三条通道,不设城门,以适应交通需要。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迎恩城楼依然屹立不倒,雄姿英发。它在西城楼文化广场以及附近现代化高层建筑的衬托下,散发出其历史久远、文化内涵深厚的独特魅力。景点位置广东省东莞莞城区西正路……[详细]
  中坑王氏大宗祠位于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又名中坑明德堂,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为明代手法,大门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古朴的石础,还是明代原物。自清代重建至现在的历次维修,皆在其上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时代脉络清晰可辨,难得的是石牌坊上有……[详细]
  卫佐邦墓位于东莞东城区同沙林场飞鹅岭。在同沙生态公园里面,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保存了多处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胜。园区里青山绿水环绕的飞鹅山上,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百年将军墓——卫佐邦墓。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礼屏公祠位于虎门镇村头村,是目前虎门规模最大、叠砌最精、保存最好的祠堂。礼屏公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占地面积607.4平方米,正门前面宽18.07米,左边长9.97米,右边长40.17,后面宽15.2米。祠分两路四进,中有青云巷。左路面阔三间,前三进为头门、中厅、后厅,前后天井两侧均有连廊;最后一进(北厅)为单独院落,以两侧门自青云巷及左侧街巷进出。右路由于改建较多,关系较复杂,但基本的格局仍可辨析:三进,自天井侧向进出。纵向轴线上建筑除第四进厅外嵛为硬山屋顶形式,第四进厅(北厅)与其它连廊等为卷棚顶。四进屋脊各不相同,越后越低,最后一进为卷棚,无脊,脊式为龙舟形,其上下不立鰲鱼,……[详细]
  余氏宗祠位于广东东莞市东城街道余屋社区,是一处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余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长53米,宽17.4米,总面积约922平方米。红石青砖构筑,分四进。正门横匾书“余氏宗祠”,第二进有一木匾,正面书“风采流芳”,背面书“两朝良弼”,为浦江阮尚忠题。整个建筑物保存完好。有碑刻“余氏祠堂记”一块,为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所刻,是进士中宪大夫、户部尚书郎陈嘉言撰文并书篆的。该碑记述余氏家族从宋到明南迁东莞定居的过程。为研究东城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详细]
  坐落在汾溪河畔的万江大汾,曾与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誉为东莞的四大名乡之一。这座古村立村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今有856年历史,民居与宗祠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始建于1527年,如今这里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村史展览馆时代发展太快,很多古建来不及保护,如今的大汾村已经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几步路,就能在现代建筑中间看到夹杂其间的古建筑,有些保留得很好,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作为东莞四大名乡之一的大汾村,明清两代就以书画名人辈出而闻名,是广东省书画之乡。村中不少古建筑被改造成书画院,比如百翠阁,还是东莞市职工书画……[详细]
  陈益家族墓,明代,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金洲社区。陈益是虎门北栅社区陈氏居民的先祖,是位让陈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辈。因为陈益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是中国第二次粮食革命的先锋,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身着布衣肩搭包裹,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前往越南。到达后,越南的酋长接待他们时,在宴席中摆出了一道香甜软滑的“番薯”官肴,这引起陈益的兴趣——“要是能够引种回去,该可解决多少人的温饱啊!”从此,他便留心这种可以充饥的官肴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一年之后,他冒着杀身之祸,收买了酋卒,把番薯种藏在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内,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正要开船的时候,有多艘越南的官船载着……[详细]
  东莞中学旧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年代为民国。2019年4月19日,东莞中学旧址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为东正报功祠、教学楼旧址3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