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永州市旅游

永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何绍基故里位于道县县城东郊1公里处的东门乡东门村,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全村现有总人口1100多人。据何氏族谱记载,明清以来,全村出进士24人,曾有“十五代秀才世家”之称。其中代表性人物有何凌汉、何绍基父子。何绍基故里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故里建筑布局合理,探花第、进士楼、东洲草堂、士民居等,构架精巧,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庄严肃穆,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中进士楼与探花第是清代民间祠堂公共建筑的标本,是研究河南社会习俗的实物载体,有很高的历史和建筑科学价值。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四川学政。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详细]
  宁远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唐至清末,宁远县涌现出状元两名,进士八十二名,文武举人及各类贡生六百五十一人,居湖广各县之首。其出类拔萃者有唐代湖广第一个状元李郃、宋代特科状元乐雷发,唐宋两位状元出生地均为宁远县湾井镇下灌村。宁远下灌村,既是古老的麻将村,也是历史上的状元村,已经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位于宁远县城西南方向约三十公里,号称为湖南第一村的古村。它坐落在“十里画廊”的灌溪与冷江河畔。下灌村始建于四九九年,至今已逾一千五百年历史。该村人口一·三万人,其中李姓人口占九成。历史上曾经出过两名状元,四十八名进士。该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村落建在船形地上,浮飘于冷江与灌溪之间。在下灌村前,有……[详细]
  九泥坝戏台位于肖家镇九泥村,于清乾隆年间修建。九泥村是祁阳宝贵的文化遗产,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九泥坝戏台是九泥村古建筑群中最出色的一颗明珠。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代戏台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信息,集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是湖南地区存世不多的保存完整的重檐亭阁式古戏台。戏台结构合理,内顶穹窿藻井,雕梁画栋,精雕细刻,造型精美,形态逼真,匠心独运,承载着厚重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民间建筑、工艺美术与宗教文化文价值。该戏台原本为当地宗祠内表演祁剧的场所,目前仍旧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的演出场地,它在历史街区内保持了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是……[详细]
  乐大晚村位于永州市新田县石羊镇,地处“南国武当山”东南部,是乐氏十一世先祖——均佐公于元末明初开立的基业,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乐大晚开基立业先祖“特科状元”——乐雷发之后。乐氏四世先祖乐雷发为南宋宝祐元年特科状元,留下了著名的“廷对八策”;五世祖斗之为开庆元年进士;六世祖仲谦“神童举景定三年壬戌科房山京榜进士”,留有典故“子骑父当马,父望子成龙”;乐大晚开盘祖公乐佐均启发后裔,始终信奉着“忠孝立德、耕读传家”的精神,以兴农勤耕为本,以重教笃贤为天,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文人贤达。据史记资料记栽:明清时期,乐大晚村先后出了“两名进士,七名贡生”,清嘉庆十年乙丑科进士乐观周、清道光六年丙戌科进……[详细]
  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这栋看似很不起眼的普通民房就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期革命时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进行战略转移时在江华留下的革命旧址。当时邓小平同志任前委书记兼十九师政治部主任。这是我省仅存的两处保存较好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旧址之一(另一处在我省的武岗市),是一处珍贵的革命文物旧址,也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广西右江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由于革命热情和坚决执行党中央命令,红七军在1930年一段时间内曾执行了错误的“立……[详细]
  骆铭孙村历史悠久,声名显赫,据《骆氏家谱》记载,骆氏先辈明初洪武年间已生息于此。骆铭孙村现存明代建筑3座以上,其历史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保存之完整,在古民居中极为罕见。村中建筑以骆氏公祠为最。公祠占地1.2亩,前有天井,后有大厅、神坛,两侧为厢房。梁柱皆由粗壮笔直的硬木构成,柱础上麒麟龙凤珍禽瑞兽图案石刻浮雕神形兼备,栩栩如牛;柱撑上木雕花纹形象生动,古朴大方,刀法细腻流畅。公祠前门牌楼结构复杂,制作精美,飞檐斗拱,气势恢弘,牌楼上“楚南望族”四个楷书大字大气磅薄,显示出骆氏家族的显赫地位。骆氏诸代人中,官居要职者甚多。村中有一骆安公排楼,楼上“锦衣总宪”匾额为万历御赐,其显赫声望……[详细]
  小源会议旧址位于湖南省新田县莲花乡小源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该村刘氏宗祠,又名“丽正书斋”。旧址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一层半高楼房,房内设有戏台、天井等。东西长11.2米,南北宽7.3米,建筑面积82平方米。会议旧址之西50米处的一栋民居,为当时红六军团的指挥部旧址,时任红六军团中央代表的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就居住于此。2011年小源会议旧址(含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8月,红六军团9700余人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的率领下,退出湘赣根据地向西转移,为中央红-移开路。20日傍晚,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从郴州桂阳进入新田,宿营小源村。当晚,红……[详细]
  寒亭暖谷石刻 时代为唐至清。位于湖南省江华县沱江镇老县村蒋家山。寒亭暖谷石刻被称为“江华石刻书法之长廊”。 唐永泰二年(766),江华县令瞿令问筑亭,道州刺史元结作《寒亭记》,摩刻于亭后。宋治平四年(1067)邑尉李成凡、知县蒋祺游寒亭,于亭西见一谷,命人掘之见一洞,陪同人蒋之奇命名为“暖谷”,并作铭摩刻以记之。明,江华教谕滕元庆之摩刻为“乾坤辟混沌,洞上列亭幽,独秀云山里,清风万古秋”。故称“寒亭秋色”。自唐以来,文人学士留下石刻近70方,大多数保存完好,清晰可辨。 至今寒亭暖谷石刻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其分布较集中,大小不一,形式各异,最大的3平方米,最小的0.2平方米。从书法看,集……[详细]
  访尧古村民居群位于双牌县江村镇访尧村,建村于明嘉靖元年(1522)。经过两百之年的按规划有步骤的建设,到清嘉庆年间(1796-1819)新屋门周氏宗祠的竣工,已成为“聚族又数百户,村烟罗列,丁甲蕃昌,文明之盛,缙笏之荣,固为州里所争羡,而山川之灵秀,田土之饶肥,栋宇之华,风俗之美,尤为遐迩所共推”的庞大秀美的名村了。访尧古村包括新屋门、铁溪门、银花地三个自然村。铁溪门又分上、中、下三个部分。总占地面积约250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全村原有明清建筑的民居二百来座,宗祠三座,店铺十余间。有雄伟的铁溪门楼,有供作书院的见龙轩、凤哕轩,有别墅式的太白楼、课花楼、近月楼。在距村一里许的石家田村,……[详细]
  黄田铺石棚位于零陵区黄田铺镇老街口。它由四块硕大的天然巨型石灰岩石堆垒架构而成(计顶石一块,墙石三块),顶面形似山峰,顶石九棱九面,面面光滑,留有人类加工痕迹。顶石高2.9米,厚3.4米,墙石高1.1—1.2米,为不规则棱形石柱。重量约10吨棚口坐地朝西南,前后口相通,棚内室宽1.5米,纵深3.4米,高1.2米,其间可以通人,棚底前后有槽,前槽内嵌有一小石块,形式别致据考证,石棚为距今二万年前的石器时代遗物,被考古学者称之为“世石文化”。石棚的作用,学者们看法不尽相同,有的说是古人类居住的洞穴;有的说是世石坟墓,意义如同埃及的金字塔;有的说是一种宗教祭祀建筑物;有的说是古代氏族举行各种活动的场……[详细]
  宁远濂溪祠(含湾头村周氏宗祠和禾亭周氏宗祠),为纪念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位于九嶷圣地、德孝之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远县城九嶷北路与文庙街交界处的,一条幽深的小巷’八百春‘,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是当时全国最早独立建立的、屈指可数的几座濂溪祠之一,至本世纪初,全国仍保存有古代建筑的“濓溪祠”,唯有宁远一处。宁远濓溪祠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是当时全国最早独立建立的、屈指可数的几座濂溪祠之一,至本世纪初,全国仍保存有古代建筑的“濓溪祠”,唯有宁远一处。南宋自嘉定年间起,首先在“学宫”(宁远文庙)内设立了“濂溪祠”。而后,逐渐离开文庙的附建规制,独立建起了专祀周……[详细]
  零陵文庙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文庙之木、石雕技艺精湛,为本省文庙建筑中之艺术珍品。 宋嘉定元年(1208)始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建。清嘉庆、道光年间均进行修葺。现存建筑主要为大成殿,砖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3间,高17.1米,重檐歇山顶,翼角高翘,黄琉璃瓦,正脊置宝鼎,占地700平方米。 文庙建筑的主要特点:木雕、石刻技艺精湛。殿前汉白玉龙柱,青石凤柱,殿前石狮、石象、五龙丹墀、大成殿高台、殿周石围栏、月台四周等利用阴刻、浅浮雕、圆雕、高浮雕、镂空雕等手法,表现永州山水风物、历史典故。殿前木额枋高浮雕、镂空透雕龙凤、禽兽、花卉纹饰,线条流畅,雕刻精细。这些均为省内文……[详细]
  江华凌云塔 时代为清末。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城沱江镇,此为省内具有佛教、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楼阁式砖石塔。 清同治八年(1869)邑绅唐为煌等人倡修宝塔于豸山之巅“以镇文运”。因而捐资修塔,筑石为基,后“惜功之未竞”。光绪四年(1878),清末抗法名将王德榜捐资再修,当年竣工,1994年再予修复。 凌云塔为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建筑。面阳而负阴,中空,外观为七级八方,四面开门,由下而上逐级内收,顶置铁直插云霄,故名“凌云塔”。塔内每层皆中空穹顶,不能攀援。 凌云塔立于豸山之顶,远眺可瞰九嶷苍梧之胜,俯视则一江碧水环绕其前。塔东峭壁如削,塔东南冯河、西河交汇入沱江,塔南陡壁上有明代古寺回龙庵……[详细]
  新田县地处湘南边陲,自古民风淳朴,崇文尚武。在新田的西北端有一个叫金盆圩镇的地方,这里人杰地灵、物美风华,还有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屋,它的建造格局及宏大的规模在新田首屈一指,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游览的地方,现在就请大家跟着我走进李千二古村,一起去领略李家大屋迷人的魅力吧!李千二古村依山势伴水渊而建,因为古人在选址上非常注重风水学,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有诗曰:“依山傍水一座房,送雨迎风百宝盆”。李氏大屋就处于李千二古村的中部,传说中百宝盆的位置。这就是李千二古村的村头,数棵古柏树伫立在石拱桥头,桥下的小河像一根玉带般缠绕着古村。沿着小路往上走,沿途会看见一栋栋颇……[详细]
  黄家大屋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九嶷山村,此为湘南地区具有瑶族风格的民居建筑群。 清咸丰二年(1852)由裁缝黄知保修建,1950年土地改革中分给农民居住,至今绝大部分房屋保存完好。大屋长方形,坐西南朝东北,中进房屋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式排列,每进三座正房。每进三座一门(双开门),门檐覆小青瓦,共4门。每座正房为一照壁,3天井,1厅堂,1过厅,两居室,两厢房,两朝门(对称开设),各房之间相通。东西两侧建廊式畜圈、仓房。廊式房与居室封火山墙相连处,用三级马头封火墙,以阻火患。 大屋选址于群山环抱的九嶷山中,显得十分古朴典雅,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通风、采光、排水等设计科……[详细]
  黄阳司窑址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黄阳司镇陶家洲与钱家洲之间的湘江河岸。共五处依次排列,各相距50~70米。窰室呈长条形斜坡状延伸,用匣缽装烧。釉色青黄或浅黄,开片或不开片,90%坯胎涂化妆土,胎色成砖红色。器形以碗、碟为主,兼有杯、瓶、坛、罐。碗、碟内印团花或文字,图案有莲花、菊花、蝴蝶及几何图形,文字印有“唐、何”姓氏题记,“开元通宝、宋元通宝”等钱文,碗90%为圆口。……[详细]
  小桃源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禾亭镇,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全国第三批古传统村落,小桃源村共160余户,600余人,其四面山体围绕,被当时居民视为世外桃源。现存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采用对称院落式布局,布局紧密,户户相连,如今是宁远县古民居历史较长、保护较好的村庄,极具历史、文化及旅游价值。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更气派,祠堂也是发扬民族精神……[详细]
  文昌塔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祁阳县城关镇,此为省内仅有的四面抱厦式结构的砖石塔。塔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由祁阳人铜仁知府邓球倡建,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文昌塔坐东南朝西北,高36.68米,基座直径18.2米,每边长7米,砖石结构,底层以青石为基,二层以上为青砖砌筑,从下而上,逐层内收。内为拱顶,外为砖石出挑外檐,外平台地板、顶盖、角脊均用红砂石铺砌,尤耐风霜。塔中空,各层均有台阶,可绕至塔顶。每层各面均设券门。二、三、七层设外平台,其余设腰檐。各层高度不等,使塔身造型具有韵律感。塔顶有铁刹,雄伟壮观。一层正门嵌“二龙戏珠”立体镂空浮雕石刻,上刻“文昌塔”三字,其余各层也均在内壁……[详细]
  下八井镇古建筑群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普利桥下八井村,为抗日爱国将领吕旃蒙烈士故里,现存明末清初年代民居17座,门楼1座,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下八井村明清民居群坐落在丘陵山峦围成的小盆地里,环境十分幽静、古朴。村前有四方青石砌成的护坡和青石板路,规划设计独具匠心。民居以四座正屋成田字形为中心,现辖各建三排横屋,呈向心状排列,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民居群,像一个倒置印的平面。中心空地为浩劫场地,周围建低矮的永恒,既做围墙又做住房,一举两得。从民居、空地、围墙与月台整体看,这种设计布局在古民居中十分罕见。房屋建筑均为悬山顶,有木质、壁板走线条,木、石雕鸟、花卉、禽兽等,线条流畅,工艺简洁。房屋形制小……[详细]
  吴家大院位于双牌县理家坪乡板桥村,始建于明朝,其主要建筑为年间所建。共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吴家大院整体建筑分为前院“拔萃轩”、“律萼齐辉”与后院(祖宅)三个部分。“拔萃轩”与“律萼齐辉”相连,分左右而建,构成一体。中有大厅3座,12个房间。大厅左右两侧均有一条1.8米左右整训的青石板路小巷。大厅左侧为“律萼齐辉”,有四个大厅、16个房间。大厅右侧为“拔萃轩”,有1个大厅,作为开办学堂和接待之用。“拔萃轩”后面(即后院)为祖宅,由吴景云(府台)祖辈修建,比“拔萃轩”早四十年左右,共4栋、32间。所有古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青瓦作顶,飞檐翘角,雕龙画凤,古色古香。前院左侧古树参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