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谈文溪村AAA ![]() 谈文溪古村和古建筑群谈文溪古村落位于新田县三井乡谈文溪村。该村是典型的人居场所,择地而居,后靠山,前依水,伐有其林,耕有其田,行有其道,饮有其水。其建筑相邻相依,可互相照应,又被宽敞的石板路分开。每栋建筑有正门、侧门、后门,既统一,又相对独立。其封火墙、重檐翘角、门楼、青石板道路、完整的排水系统,具有河南建筑的特色。现存古民居26栋,门楼、家庙、驿站、绣楼各一座,建筑面积达6800平方米,大都为明末清初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文溪家庙、门楼、驿站、绣楼。其家庙为三进砖木结构,分前戏台、中天井、东西两侧厢房、后大殿;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其宅第建筑风格均一致,为前大厅,后神堂,左右各两厢房。所有古建……[详细] |
![]() | 石枧摩崖造像、石刻是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城南35公里的桃川镇石枧村雄山上。处于一马平川、以肥沃土地扬名的“桃川峒”南缘。此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全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4—8月为雨季,年降水量在1400—1800毫米。这里有名动全国的香柚、香芋、香姜,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古时这一片曾是湘桂古道必经之地,是两广地区和湘西南地区的主要贸易区域,曾有“好鸟飞不过桃川峒”之说,以此来形容这里的繁荣和富饶。周围地区植被覆盖较好。地形地貌较复杂,多喀斯特地形,因此形成较多奇特地下溶洞自然景观。该造像、石刻正是在这种地质地貌下凿造出……[详细] |
![]() | 塔下寺旧称回龙山寺,又名净住寺,因誉为“峭塔凌霄”的传芳塔建在寺中,寺处塔下,故习称为塔下寺。位于蓝山县城东,寺区辖地二十余亩。寺宇依山傍水而建,四周香樟古槐,苍松翠柏环绕,清清舜水绕寺而过,环境清幽有如仙境。是湘南地区环境和风景保存较好的一处游览胜地。据民国《蓝山县图志》载:塔下寺传为唐代古刹。明万历以前称净住寺,寺宇座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传芳塔、东侧有观音阁、观浪亭、厢房、西侧有小山门、戒堂等、除西北角新建的解放军烈士纪念亭外,形成为塔寺并重,浑然一体的古建筑群。现存传芳塔为明嘉靖四十二年至万历八年(公元1563-1580年)重建,历时十六载竣工,塔门-“峻塔凌霄”四字,……[详细] |
![]() | 江华故居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江华(1907—1999),瑶族,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人。乳名香麟,学名虞上聪。13岁考入县立初级国民小学,毕业后考入县立高等学堂,后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4月,任茶陵县委书记。5月,他上了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参加革命根据地斗争。1929年7月,江华随毛泽东来到蛟洋,帮助闽西特委召开闽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随后,任闽西特委秘书长、福建省委常委。是年冬,赴上海,参加中央训练班学习。1930年春,江华离开上海回到湖南任红五军随营学校政治教员。1932年至1933……[详细] |
![]() | 九龙岩石刻位于东安县芦洪市镇东一公里的九龙岩,有北宋至清各种名人石刻43方,宋刻达30方。最早的一方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东安县令张太年所题,距今已1100多年,记载了镇压农民起义(“平将寇”)和“芦洪置司”的重大史实,对研究东安政史和建置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补史价值。北宋著名文学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王安石变法主要参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曾布,南宋抗金名臣、经学大师胡寅以及众多官宦、文人、儒僧幕名寻访,为诗为文,题刻留名,盛极一时,成就了九龙岩石刻。宋景佑初(1034),僧人元喜入九龙岩建寺,但无寺名。宋治平元年(1064年)。九龙岩寺赐名寿圣院。宋治平四年(1067)五月七……[详细] |
![]() | 陶铸故居位于永州市祁阳县潘市镇陶家湾村一半山腰中。1908年1月16日,陶铸就出生在这里。1926年,他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回祁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前往福建,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书记,中共漳州特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组建闽南红军游击总队和闽东地区人民武装,成功地领导和指挥了震惊全国的厦门劫狱斗争。1933年5月,被捕入狱,1937年被周恩来、叶剑英营救出狱后,被派到湖北省担任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豫鄂挺进支队代政委,创建鄂中抗日游击队和游击区。解放战争时期,陶铸先后担任辽宁、辽吉、辽北等省省……[详细] |
![]() | 舜庙 时间为现代。位于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舜源峰下。此为祭祀舜帝之大型建筑物。 庙原在九嶷大阳溪,唐僖宗时(874—888)徙建于九嶷玉琯岩前,明洪武四年(1371)迁入现址。明清两代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每遇大祭,朝廷钦差祀官持诏至。庙屡经修葺。明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谓:“陵有二大树夹道,若为双阙然,其大俱四人围。庙僧呼为珠树,……由二珠树中入,有屋三楹,再上一楹。上楹额云‘舞于遗化’,有虞帝牌位,下三楹额云‘虞帝寝殿’,列五、六碑,俱世庙、神庙二朝之间者。”现存殿宇为清末及民国31年(1942)修复。1962年失火,拜殿焚毁。后正殿、寝殿、碑亭塌毁。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详细] |
![]() | 郑作民(1902—1940),湖南省新田县高山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将副军长,革命烈士。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和副师长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突围战和田家镇守卫战,屡立战功。1940年1月,于桂南会战中奉命由贵州驰援南宁。临行立下遗嘱,安顿家事,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所部抵广西昆仑关军事要地后,即指挥官兵构筑工事备战。后以左翼为日军包围,奉命转移。为阻止日军追击,亲率一个团进行掩护。后遭日军重兵包围。2月3日,指挥部队反击突围,于激战中牺牲,时年38岁。他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详细] |
![]() | 据史书记载,零陵古城始建于公元前124年,时为泉陵侯城,后为泉陵县邑。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为零陵郡城。唐代建子城,城厢格局形成。宋嘉定间,刺史赵善谧增修里城,绍兴、开庆、景定年间三次修葺,筑砖质城墙,增两廓。明洪武六年(1373年),拓建砖石城,城厢周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余,阔一丈四尺五寸,雉堞2942个,城门七:东、南、西、北及太平、永安、潇湘,增建镇永、望江、德胜、五间四座城楼。古城历2139年,至今格局清晰。从零陵大西门城门外向右,有一条僻静小街,其街长不过150余米,宽不过3~4米之间。那青色的石板路、周边斑驳的老墙,渗透出一股老气横秋的景象,这就是紧靠着零陵古城墙的内河街。站……[详细] |
![]() | 月岩在道县城西20公里处的清塘镇。岩有东西两洞门,东洞门长65米,宽40米;西洞门长105米,宽60米,宛如城阙,状极雄伟森严。入洞数十步,敞若广庭,洞顶空能见天,日光直照洞内。月岩酷似月亮,自乐边看象上弦月,自西边看象下弦月,从洞中看,空顶之空圈宛如明月悬空。天光透入岩中,竟是三个月亮,中间的月亮能随着行人的步伐变化出“上弦、满月、下弦”,真是溶洞中罕见的奇观。“月岩”由此得名。因东西两门贯通,又称“穿岩”。是为道州八景之一。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徒步一游月岩后,竟酒未沾唇,饭未下咽,就在月岩中撇下拐杖,解衣脱帽,草鞋当枕头,仰面而睡,真真领略了此妙境的也只有霞客先生一人了。他在《楚游日记》……[详细] |
![]()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今天借用李白《夜宿山寺》这首诗来形容我们的潇湘楼一点都不为过。先生们、女士们各位朋友请随我的手指处便是潇湘一带赫赫有名的潇湘楼。一眼望去,楼顶穿过云层,楼身巍然耸立。从正面看整个楼阁就如“品”字一样端庄落座在1209平方米的突兀的小石山上,因楼傍古城墙潇湘门而得名“潇湘楼”。楼前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石板街,石板街依祁水(又名小东江)西岸而延伸。小东江上可追溯到邵阳与祁东四明山发源地流经邵阳、祁东、祁阳北部各镇。祁阳县城东江村头海水湾与湘江汇合。祁水与潇水在此汇合形成两股水系回漩产生诸多灵气,潇湘楼建于此灵气之地与文昌宝塔、万卷书岩相得益彰,更……[详细] |
![]() | 回龙桥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道县侗族自治县坦坪乡坪日村,此桥为侗族人民的传统建筑。 回龙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民国20年(1931)重修改建,将木墩改为石墩。桥长60米,宽4米,除两孔中立石墩外,全部用杉木建成,木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十分严密,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建筑技术水平。全桥可分为东西两段,结构迥异。西段券拱式,以圆木组成排,分数排置石墩上,逐排悬臂伸出,形成拱券,上铺木板桥面;东段为梁式,以圆木组成排,选置两排平铺于石墩上,在中间石墩上垫两排圆木,然后在两端桥墩之间,搭接圆木两层,上铺木板,构成桥身。桥上覆盖重檐屋顶形成长廊。在桥两端及中部,建3个多角亭,中亭……[详细] |
![]() | 坐果山遗址该遗址位于源远流长东安县大庙口镇南溪村二组的坐果山上。2008年10月,源远流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清理出了一组完整的山地居住遗迹,共发现古人用来支撑房屋柱子留下的柱洞100多个,灰坑(包括火堂)10余个。从柱洞的位置可以看出,生活在坐果山下的商周古人采用山石为墙,在山石之间空地立柱搭棚。从中可以复原商周时期人类依据岩山的自然环境来建筑居室的情形。在遗址内一条长达数十米的自然深沟中,发现文化层厚达3-4米,出土子大量的文化遗物,石斧、石锛、石凿等石器,釜、罐、鼎、鬶、纺轮等陶器,还有少昊的青铜矛、镞、和玉玦、玉环等。根据发掘出土……[详细] |
![]() | 杨氏宗祠坐落在潘市镇侧树坪村,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宗教祭祀建筑,历史悠久,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代宗祠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信息,是集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杨氏宗祠自清代起就承担着兴办教育的重任,反映出当地民众渴望知识、崇尚文化的美好品德。它不仅承载着人文历史、民俗民风演变的丰富信息,也支撑着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对保持文化传统的信念和希望,并见证了废除科举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对研究清末到当代中国教育体制变革有着重要的价值。杨氏宗祠在办学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考取北大、清华及留学国外者甚多,其中清华大学教授杨知行就是其中的翘楚。杨氏宗祠在建筑艺术上也……[详细] |
![]() |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名录》记载,因其“村前有田峒,有一井塘水清如镜,可食饮,又能灌田,故名宝镜。”据宝镜《何氏族谱》记载,宝镜先祖何应棋,怡情山水,性喜遨游,于清顺治年间由道州溯沱水、冯河而上,见该地风俗淳厚,土肥水美;遂挈家人于此建宅定居,繁衍生息,距今353年。宝镜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占地80亩,由9井18厅组成,共108间房,俗称“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整座建筑群为砖木结构,以青石、青砖、青瓦建成。院内屋字俨然,重楼翘檐,雕梁画栋;院外古木参天,树龄在四、五百年间者,达百余株。有“松林淡月”、“槐社夕阳”、“虹桥锁……[详细] |
![]() | 金盆圩镇的李千二古村,这里有一处代表着李氏宗族文化与灵魂归宿的地方—李氏宗祠。李氏始祖李百一,原籍江西泰和县,宋末因躲避战乱带领族人迁居湖南新田,因金盆圩镇地处盆地,气候宜人,非常适宜人居住,便决定迁此地,并于元天历二年(1329)组织族人在此始建李氏宗祠。岁月变迁,李氏宗祠几经风雨洗礼,但族人们仍承先志,不遗余力多次维修宗祠。据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8)李文昇发动族人对宗祠进行了整体重修;明万历十九年(1592),李一本带领族人修缮了宗祠的残破部分;清雍正元年(1723年),李开宅组织族人再一次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现在李氏宗祠的规模和建制保留的就是这次大修以后的模样。古人建祠选址蕴……[详细] |
![]() | 大冠堡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大发现,在新田县发现两个古堡群。一个以毛里乡的大冠岭上的大冠堡为中心,周边5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大冠堡、新宅岭堡、大利堡、百万城堡、龙形堡、龙秀堡、凌宵堡和狮子望月堡;一个是以石羊乡“南国武当山”为中心,周围群山之中散布着龙潭堡、牯牛岗堡、白米寨堡、石古寨堡、飞龙堡、乐大晚堡。这两个古堡群相对独立,又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各堡与中心堡举目可及,呈众星捧月之势。其中大冠堡的处这一带山岭的最高处,海拔685米。堡内共有17个房间屋基,总面积7000平方米,内城墙长346米,城墙残高4米左右(原高度5-6米),城墙上的走道平均宽约2米。除房屋外,古堡内还有两个蓄水……[详细] |
![]() | 在距零陵城区100里的零陵区水口山镇有一个神奇美丽的村庄。这个村庄叫大皮口村。大皮口村位于衡山南端,潇水之西,背依柴君山,西临梅溪河,这个村群山环抱,流水潺潺,百鸟鸣翠,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如上天遗留人间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大皮口村不但风景秀美,蕴藏着神奇的传说,而且这个村历史悠久,保持着明清大型古建筑群,如今村里150多座古建筑,鳌头高耸,飞檐翘角,气势恢弘,特色鲜明。这150座古建筑中,其中明代年间建造的50多座,清代建造的90多座。另外,还有40多座四合院落青砖灰瓦,泥绘彩塑,山水人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院内门窗和廊枋上清晰可见雕梁画栋、雕龙画凤等吉祥图案,外墙及门头上随处可见花、鸟、虫……[详细] |
![]() | 新田县文庙位于县城龙泉镇立新街东侧。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文庙坐东向西,庙院长97米,南北宽分别为27米、29米、32米不等,总面积2500平方米。庙院由西向东依次为:泮池、灵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灵星门,全部采用青条石构筑而成,通高7.8米,宽6.7米,设中门和左右便门,三条门上方均用汉白玉石分别阴刻“灵星门”、“太和”、“元气”、“金声”、“玉振”。上下横梁深雕刻双凤朝阳、二龙戏球、八仙过海等图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工艺十分精湛。大成门,封山顶,砖木结构,高10.5米,宽24米,设门三条,正中东面石刻五龙丹墀图。大成殿,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高16米,面宽18.7米,内……[详细] |
![]() | 高家村古建筑群位于江永县夏层铺镇高家村,有高家、月亮潭、洞仔上三个自然村,共388户、1738人。源于何姓、杨姓、义姓(瑶族)。何姓于北宋绍圣元年(1098)迁居于此;杨姓于北宋重和元年(1118)迁入;义姓于元大德九年(1305)迁居于此。高家村古建筑群依山傍水,气势雄伟,古公共建筑群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有雄伟壮观的五通感应庙,保存完好的文昌阁,有古碑墙、古码头(遗址)、古戏台(遗址)、高霞观(遗址)、6座门楼和祠堂,儒教、佛教、道教成“一”字型并列,是宗教信仰的信中地与融合地。文昌阁位于村东方,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后焚毁。现存建筑为民国七年(1918)重修。文昌阁四面、四层、四……[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