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氏牌坊又称袁氏牌坊,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邑绅彭之冕为纪念父亲彭明俊及母亲袁氏而建。牌坊高约5米、宽约4米,整体保存完好。牌坊有三门、四柱,为麻石仿木结构,歇山顶,龙状鸱尾檐角飞翘。四柱为正方形,边长0.36米,柱下座兽为8个仰面小狮,坊上缕饰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麒麟和人物等浮雕,形象生动活泼,线条流畅富于变化,雕刻细腻。中门正面阴刻楷书“奉直大夫彭明俊暨宜人袁氏之坊”。匾额书“圣旨”,右门刻“敦伦”,左门刻“乐毅”。下刻坊主家世、官衔等。背面刻“恩荣”二字,下刻建坊题记和行述,字迹均清晰完整。牌坊上石兽缺失的不多。最喜欢那向上趴着的狮子,感觉就像一只抬起前腿依偎在你腿上撒娇的小狗一……[详细] |
![]() | 龙家牌坊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茶陵县秩堂乡皇图村,此牌坊造型独特,石雕精细,为省内古牌坊之上乘。 牌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皇图龙姓六房基祖龙庆云,于明嘉靖年间曾诰封中宪大夫,之后到清代又有3人获此殊荣,后人建牌坊以纪念,后圮,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重修。牌坊由底座及主体组成。底座4座3门,主体为3层5顶,枋、额6横5列。通高11.8米,底座高4.37米,主体7.5米。底座总长9.7米,进深1米,占地约10平方米。底座由花岗岩石装砌,中门宽2.1米,高3.96米,两侧为石砌拱门。主体建筑3层5列,坊顶5个,为仿硬山顶式石顶,最高层为4檐式,其余3檐式,正面上镌“诰封”二字,下为“中宪……[详细] |
![]() | 据史书记载,从唐代以来,封建王朝逐步形成了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御祭”轨制。炎陵县委宣传部介绍,文物普查部分近期在炎陵县三河镇发现了炎帝陵御祭古道遗址。其中,桥头岭段古道保存最为完整,宽约1.9米,以鹅卵石展砌,斜坡处以石垒级,牢固坚实。古道北侧石壁上,有“邑有圣陵”摩崖石刻,为清代乾隆年间遗迹,专家考证这也是古代御祭官的指路标识。“御祭古道”上的坪形村,有渡口和行馆遗址。山林小镇“霍家老圩”鹅卵石展就的古道旁,很多两层砖木结构店展仍有清代建筑风格,令人流连忘返。新华网长沙3月17日电(记者苏晓洲)17日,湖南省炎陵县对外界公布,文物考古专家几经周合,终于发现了被湮没于苍山林海之中的古代炎……[详细] |
![]() | 杨家洲汉墓群 时代为汉。位于湖南省攸县网岭镇。 杨家洲船形汉墓群,在1985年文物普查中发现。经调查,杨家洲船形墓群呈椭圆形,周长约2500米,宽约200米,中间盆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在这块土地上,保存着西周至两汉时期的文化遗址,发现有篮纹灰陶陶拍、陶罐等器物残片。有近100座大小古墓葬,其中有3座特大墓葬。墓葬凸于地面,呈“L”形,东西向。经测量,墓群总面积达23.75万平方米,东向墓葬呈半圆形,在封土堆四周农民取土时暴露出有夯土痕迹的断面,东、南部亦有夯土痕迹。上层为红色,二层为黄色,三层为红色,四层为灰白色夹青炭土等。现有封土堆高2.7米,底径60米,面积450平方米。正西方的墓……[详细] |
![]() | 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座厂房,全称叫做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联合厂房,又叫大铁房、机器房,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时粤汉铁路整理计划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认为株洲地处粤汉、浙赣、湘黔三条铁路的交汇处,对过往客运和货运列车的修理及配件供应均有优越地理条件,且株洲位于湘江河畔,物质丰富,取给方便。鉴于此民国政府资源委会规划在株洲筹建钢铁、铸铜、汽车、化工、电工等七大工厂,将株洲打造为“东方鲁尔区”。这次会议后便将粤汉铁路总机厂改设株洲(原在广州西村),由此拉开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建设步伐。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筹建工程由粤汉铁路管理局运输处处长程孝刚、机务处处长茅以新主持,开办费用构成为:铁道部拨款4……[详细] |
![]() | 起元塔为醴陵第一高塔,雄伟挺拔,朴素典雅,矗立于城南马背岭。高18.6米,砖灰结构,0式,8面,11级。底层直径5.3米,往上逐层递减。墙厚1.26米,拱门高1.8米,宽0.9米。塔内通空,每层塔檐叠涩为菱角状上翘。清咸丰元年(1815),邑人廖洪举倡建。起元塔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1年)。该塔位于醴陵市城南西山办事处马背岭,马背岭属于玉屏山,玉屏山横亘城南,象一张屏风,渌江旧八景称为“南屏耸翠”。宋乾道年间醴陵籍贡士、朱熹的学生黎贵臣建有“昭文书院”。醴籍明朝诗人丁淑《游玉屏山》诗云:“南屏削玉当湘矗,瀑布如花洒壁斜。栈石截云遮鸟道,机声出树有人家。河横午夜潮归海,斗柄中天月散华。锄遍心田……[详细] |
![]() | 独岭坳遗址位于茶陵县栆市乡虎形村9组与界首镇火星村8组、对江村2组的交接地带,东北距茶陵县城20公里,东南距炎帝陵50公里。遗址面积有2000余平方米。独坳岭周围是一块较为开阔的山间平原,一条无名小河从平原中部流过。平原外围为丘陵山冈。平原中部兀自突起一座小山,是为独岭坳。现在的独岭坳是一个普通的小山冈。这座7000年前就居住着100多人,曾经喧闹的聚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恢复了原始的寂静。坳上较平缓的地方种有农作物,地表散布有石器和陶片,坳的周围农田密布,独岭坳周围的平原地带有3个行政村,几百户人家,数千人口。1995年,考古人员在独岭坳的发掘,揭开了被尘封7000年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详细] |
![]() | 攸县南岸列宁室旧址于1930年由当地富户陈寿康所建,座东北朝西南,总建筑面积为214.74平方米。2008年4月县政府征收整栋房屋,同年12月,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6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攸县苏区和湘赣根据地西翼的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一师三团团部奉命来攸县鸾山南岸。旧址为1932年6月-1934年工农红军湘赣独立一师三团团部指挥驻地。为组织干部战士学习马列主义,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特将指挥所驻地左边一长屋辟为列宁室。在室内墙壁上 书写了《国际歌》、《少年先锋队队歌》和大量的革命宣传标语。据说墙大部分标语为肖克将军所书。红军撤离后屋主三子陈保元(土改时为地主)刻……[详细] |
![]() | --故居位于耿传公祠,系耿氏醴陵一脉的宗祠,始建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由正堂、左右偏堂和左右厢房组成,长71.4米,宽33米,共有三进八十一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56平方米。采用湘东地区典型的庭园式布局,融入南方明清时期建筑的文化理念,设计巧妙,建筑精美,规模宏大,是醴陵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醴陵市新规划的红色旅游和农耕文化展示区的一部分。2012年12月,醴陵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耿传公祠保护修缮工作。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完成建筑主体和配套工程建设,于2013年12月向公众免费开放。--家由于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在耿氏宗亲照顾下借居祠堂,……[详细] |
![]() | 宝宁寺中有享誉中国佛教界的“三绝”和“三奇”。三绝:一是普同塔,二是祖师塔,三是《宝宁寺志》和王夫之的《宝宁寺志叙》。三奇:一是千年沉水樟,二是四季青绿的观音芋,三是常汲不涸的千年古井。千年古刹宝宁寺坐落在株洲攸县酒埠江风景区酒仙湖景区酒仙湖之滨,地处黄丰桥镇乌井村。宝宁寺创建于唐天宝10年即公元751年,是湖南最早的佛教禅院之一。宝宁寺为佛教南宗曹洞宗祖庭,从唐五代至宋元期间,宝宁寺香火一直很盛,成为湖南名刹和佛教南岳、江西两系的交往中心。宝宁寺现存的寺院殿宇,是清光绪二年修复的模式,前后有三进,殿、堂、楼、阁、台共24座。宝宁寺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北有少林,南有宝宁”之说……[详细] |
![]() | 仙庾塔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蝶屏乡。此为省内较好的石塔建筑之一。 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世人为降伏天妖,使五谷丰登,建塔于仙庾岭最高处,名为仙庾塔。当时有人认为,湖南自古以来武官多,文官少,此塔体如一支笔,故又名“文昌阁”,盼其后世文秀出众。塔曾遭受雷击,1991—1992年,当地政府拨款进行了维修。在仙庾山腰有纪念唐玄宗之孙李豫之妻沈珍珠为避“安史之乱”在此修行成仙而建的仙庾庙。 从仙庾庙拾级而上,可达仙庾塔。塔占地113平方米,为五级八方楼阁式花岗岩石塔。第一层四面辟半圆拱门,其余为一面开门,其他三间有窗。二层嵌有汉白玉质“文昌阁”匾额。飞檐翘角用花岗岩雕成的……[详细] |
![]() | 凌云塔,位于攸县县城西十公里攸县与衡东两县交界之处的鸭塘铺乡阴山港村,座落在米洣水河畔的马鞍山上。据清同治《攸县志》记载,建设于清嘉庆丙子二十一年(1816),为县令赵勷率合邑绅士建。凌云塔八方七层,高二十八米,基边长四点六米,占地面积一百零二平米。凌云塔塔基及第一层为红条石砌成,二层至七层是青砖砌成。阶梯右旋而上,直达顶层。登上塔顶,攸、衡两县边境风光,尽收眼底。由于地处攸县与衡东两县交界之处,与文明下、中、上三塔连成一线,甚为壮观。凌云塔是 “四塔”中建造时间最晚的一座,然而又是最大的一座。凌云塔整个塔体构筑为仿楼阁式,建筑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因年代久远,凌云塔的风化和损毁比较严重。攸县决……[详细] |
![]() | 时代:宋至民国醴陵窑(山嘴窑址、卢家湾窑址、月形湾窑址),瓷生产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较大规模从事陶器生产的作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烧制粗瓷。由于醴陵瓷土资源的优良、丰富,从事制陶业人员日益增多,不断改进烧制技法。清末民初,醴陵瓷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和黑、白、茶、灰等各色,且每一种颜色又有不同的品类,艳而不俗,淡而有神;根据不同题材,既可古朴典雅,又可鲜丽浓艳,能满足不同的需要。特有的色泽,使瓷器具有清丽明艳的独有风格。醴陵窑因其浓厚的官府背景与渊源,被人们誉为“官窑”。特别是解……[详细] |
![]() | 两汉以来,朱亭古镇逐渐成为攸、湘、衡、醴货物集散地,人口渐渐稠密,明洪武年初,汪氏祖先因为战乱从安徽迁居到原隶属于湘潭的朱亭。由于朱亭古镇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地理位置是前临湘江,背靠狮子山,每当湘江涨水,江水浑浊,居民饮水困难,古人曾先后挖掘几口古井以供饮用,如汪家井、吕家井、松柏林井、泉佳岭井等数处,其中松柏林井和泉佳岭井在修京广铁路隧道时被掩埋,吕家井位于镇上港街居委会,砌筑于清代,井旁立有小庙,井水甘冽,常年不断,至今仍是古街居民的饮用水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负盛名的当数汪家井,此井于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汪家古井位于朱亭镇古色古香的港街一处低洼地,紧靠河港,高出河面约……[详细] |
![]() | 2009年11月25日,攸县文物所文物普查人员在石羊塘镇谭家垅村重兴组发现一座距今已有885年、保存状况良好的古桥——重兴桥。同治版《攸县志》载:重兴桥,县西,距县25里,宋宣和六年(1124)由保宁仁勇禅师倡建,明洪武元年(1368)沈氏重修。据此,该县文物普查队展开调查和走访,终于找到这座古桥。专家称,这是该县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一座主桥与引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古代桥梁,因其风格迥异,具有较高的历史、工艺及人文价值。现场测量表明,重兴桥全长56.9米,主桥东西向,单拱,直肩,长13.9米,宽3.6米。拱高3.6米,跨6.9米。桥面弧形,用三合土掺糯米汁夹碎石铺筑。引桥在主桥东端,南北向,长43……[详细] |
![]() | 株洲县南阳桥乡竹园冲村的摩崖石刻墓碑为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长期埋没于深山翠林之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这是摩崖石刻比较权威的定义。通俗而言,一般就是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走到名山大川,兴致来了,诗情勃发,赋诗一首,作文一篇,将其刻入石头,就是摩崖。因此在名胜景区常见。比如著名的黄山摩崖石刻,可谓是名人荟萃,精彩纷呈,连康熙皇帝都没忍住手痒,御笔一挥,命人将其才艺刻入石头,供天下人瞻仰。当然,摩崖石刻倒并不一定都是铭诗刻文,也有造像具图的,从内容到形式,可以千姿百态,皆因人因事而异。株洲县南阳桥乡出现的摩崖石刻作品,竟然是将天然石壁作为刻字的墓碑,显然是一个……[详细] |
![]() | 茶陵古城墙 时代为宋—清代。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城关镇,此城墙融合了宋、明、清三个时代城墙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 城墙始建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周长2522米,底宽4.33米,高8.33米,城门5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进行了大修,周长增至3353米,新建月城4座。清乾隆十九年(1784)、道光六年(1826)、咸丰二年(1852)均进行了维修。现存城墙4段共1536米,城门(含月城)两座(紫薇门、迎熏门)、马道一条,沿江护城堤700余米,宋代镇堤铁犀1座。这些地面遗存主体建筑基本完好,其余城基遗址尚存。城墙墙体表层为丹崖条石浆砌,内为泥土、碎石垫层。城门系特型青砖拱砌,月城一般建……[详细] |
![]() | 宁太一墓位于醴陵城区西山渌江书院后面的山坡上。1936年,国民政府为追念宁太一先生而拨款修治。墓地建筑面积32平方米,花岗岩结构,墓周围以数十块长方形花岗石板砌成一椭圆状。前立长方状石柱墓碑,正面阴刻:“宁太一先生之墓”;左侧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四年五月吉日”;右侧刻:“程潜敬题”。碑前置石拜桌、石香炉各一个,石鼓凳四个。墓旁曾修有“太一亭”,壁嵌青石二方:左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褒扬令,右刻-院长于佑任书宁太一烈士纪念碑。现太一亭已毁,于佑任碑刻及林森褒扬令碑刻则存于渌江书院。宁太一,1883年生,湖南醴陵人,辛亥革命著名活动家、同盟会会员。在二次革命讨袁救国斗争中,被捕入狱,于1913年9月25日……[详细] |
![]() | 湘山塔 时代为明。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关镇,此为湘东地区明代砖塔之一。 湘山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6),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咸丰元年(1851)曾数次重修,塔下原建有湘山寺,已不存。 塔系楼阁式空心砖塔,六角七级,铸铁葫芦顶,高约13米,底边长两米,圆形底座,塔身一、二、三层各有半圆形拱门,门侧有“八仙飘海”等浮雕,一层门楣上有阴刻楷书“湘山宝塔”四字。塔俊俏挺秀。清代工部主事尹荣祖至此,题有“残霞飞殿角,落日挂林端,塔形连天碧,山光入水寒”的诗句。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1-10。……[详细] |
![]() | 刘三吾墓位于腰潞镇石陂村竹陂组大塘坪。这座古墓坐北朝南,北面有一道高约4米的青砖牌坊,因为这个原因,当地人把这里叫做“牌坊前”。刘三吾墓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成之后,刘氏家族在不同时期对它进行了修复,现在大家看到的是2001年清明节期间修复而成的。来到刘三吾墓场,首先请大家注意这道青砖牌坊,它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呈半环抱状态,如同一道展开的屏风。“屏风”顶端仿庑殿顶结构,“庑殿顶”下面是逐渐收缩而成的两重仿斗拱式砖檐,砖檐而下是清水墙面。牌坊正中的清水墙面上镶嵌了一副人物浮雕画。可惜,风雨侵蚀使我们现在无法看清楚这些浮雕人物。好在浮雕下面的“开国元勋”题额和神道……[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