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AAAA ![]() ![]() ![]()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位于株洲市茶陵县城关镇前进村三角坪。旧址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县(州)署衙,始建于宋代中叶,占地10521平方米。地处湘赣要冲的茶陵县,是井冈山的西部屏障。当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上安家后,毛泽东便将攻打茶陵作为向外发展的首选目标。趁着驻守茶陵的国民党正规军调走之机,1927年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主力近500人在团长陈皓等率领下,胜利攻占茶陵县城。这是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之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工农革命军进城后,陈皓等领导人缺乏管理经验,他们不做群众工作,仅委派了一个县长,完全按旧政府一套制度行事,部队所需经费仍由商会摊派。宛希先在力促中共茶陵县委成立和工农群众组织恢复的同时,目睹……[详细] |
![]() | 杨得志故居AAA ![]() ![]() ![]() 杨得志故居位于株洲市株洲县南洲镇湘渌村(原南阳桥乡三望冲村)。1911年1月,杨得志出生于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县南洲镇)。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长、团长、副师长、师长、纵队司令员、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19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详细] |
![]() | 株洲秋瑾故居位于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办事处,年代为清。株洲秋瑾故居,文革前保存完好,后因分由四家单位使用,单位进行改造而损坏。现经修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对外开放。896年秋瑾的父亲做主,将她嫁入湘潭县富绅之子王子芳。婚房即今天的株洲秋瑾故居(株洲早处归湘潭县管辖)当年名叫“大冲别墅”,秋瑾取名“槐庭”,即现在的株洲市石峰区清水街道办事处大冲村。在这里,秋瑾哺育一儿一女,儿子名王沅德;女儿名王灿芝。秋瑾在这里常读谭嗣同、陈天华等人的文章,从此萌发革命思想。她体察民间疾苦,坚持读书习武,结交仁人志士,并从这里走出去,远赴东洋求学,毅然参加革命,成就为一代豪杰,旷世女侠。在她短暂……[详细] |
![]() | 茶陵县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古因陵谷多生茶茗而称“茶乡”,后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茶陵”。茶陵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宋代曾为军,元、明、清曾为州。据相关记载和考证,境内城池较多,自东往西逐渐迁移:早在战国中晚期,在距现县城东北49公里的晓塘村修筑了楚国东南部的防御和对外扩张重要军事城池——晓塘古城;西汉初期,茶陵候刘沂在今火田镇修筑“茶王城”;五代时期,马殷自封称王,在今高陇镇古城村筑“马王成”;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邓宜在今思聪街道办事处大兴村筑“金州城”;南宋绍定年间,知县刘子迈在今云阳街道办事处前进村筑“茶陵古城……[详细] |
![]() | 先农坛——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位于株洲市醴陵市城区东正街28号。清雍正五年(1727年),醴陵在五里牌籍田旁建神农殿。籍田为天子、诸侯和地方政府征用劳役耕种的国有田。春耕前,皇帝、诸侯、地方行政长官在先农坛开祭后,在殿前象征性执犁三耕,表示朝廷重农,为春耕开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建先农坛于城东现址,占地95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石结构。前厅有兰门,过丹墀为正殿,丹墀两边有近3米宽回廊连接前厅和正殿。先农坛东有启春(春牛)坪,为迎春时陈列芒神和春牛场地。大革命时期,先农坛为中共醴陵地方执行委员会和县农民协会机关驻地。正殿左厢房为县农协委员会长孙筱山卧室。前厅右侧室为农会接待室……[详细] |
![]() | 毛泽东主持首次“支部建在连上”旧址(叶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南村。1927年9月底,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为进一步加强连队党的建设,毛泽东多次要求各连党代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士兵中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分子入党。在离开三湾的行军路上,毛泽东利用休息时间,找战士谈心,进行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前途教育,从中发现、考察、培养了一批建党积极分子。部队到达酃县水口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各连党代表也在战士中发现、培养了不少工农出身的积极分子,毛泽东感到在战士中发展党员的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部队连续发生逃跑事件,将支部建在连上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10月15日上午,毛泽东主持……[详细] |
![]() |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部旧址(周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中村村。1928年3月初,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湘南特委的军事部周鲁来到井冈山,指责毛泽东躲在井冈山,没有一点发展前途,并传达了中央和湖南省委的决定:给毛泽东以“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撤消现任省委委员”的处分,撤消前委,改组为师委,由何挺颖任书记,毛泽东任师长,并命令立即开往湘南,策应湘南起义。1928年3月18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到达中村,师部设周家祠。工农革命军到达中村前后,军内和党内不少同志对湘南特委的指责和强令部队开往湘南,对撤消前委和毛泽东的前委书记职务,甚至传说,毛泽东开除了党籍,而心存不满和怨气,……[详细] |
![]() | 雩江书院位于秩堂镇毗塘村洲头岭,是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茶乡三都(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都)公建的学堂,也是茶陵县38所古代书院中唯一完整保存的书院。因脉自雩山,蜿蜓而来,林木葱茏,雩水萦绕其前,故取名雩江书院。秩堂镇位于湖南省茶陵县东北部,距县城44公里,东北与江西省莲花、永新两县接壤,西南与高陇镇、严塘镇为邻。因明清两代连出李东阳、张治、彭维新三位大学士,有“三大学士故里”之称。书院坐东朝西,四周良田环绕,系青砖、青瓦和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栋顶建骑马垛,有前厅、中堂、后堂、左厢房、右厢房等,中堂有4根大圆木堂柱,直达堂顶,左右各有一口4米见方的天井,全院共有大小房屋40间,总占……[详细] |
![]() | 醴陵文庙位于醴陵市东正街。始建于宋,原址在青云山(现醴陵一中内),据民国版《醴陵县志·教育志》载:渌江书院原在朱子祠堂之右,背山面河,为宋、元、明学宫故址,乾隆初移建学宫。元大德十年(1306),知州张思敬在原址重建文庙,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黄彦正重建,明末清初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张法礼、康熙四年(1665)知县张尊贤先后修茸,后毁于吴三桂之变;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682—1687)知县陈九畴、赖彦超,三十七年(1698)知县蒋晟陆续修建;乾隆八年(1743),知县段一控迁文庙于何家码头今址;后又经过五次修葺或扩建;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薛振钰购庙……[详细] |
![]() | 桥头江家——毛泽东水口旧居位于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口村桥头江家组。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1个师3个团缩编为一个团,在军队内部成立士兵委员会,并提出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营以上建立党委,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接着于10月3日,在宁冈左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讨论了争取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等问题。随后在袁文才的帮助下,在茅坪建立留守处和后方医院,将伤病员妥善安置,又继续往湘南进军。1927年10月中旬,部队抵达酃县水口,毛泽东居住在水口桥头江先钦家里。在……[详细] |
![]() | 何孟雄故居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龙潭村。故居系晚清时期何孟雄的老曾祖父何青云所建住宅。何孟雄于1898年6月出生,1914年夏考入岳云中学。1917年春改名何纯,考入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常与长沙学联和本校学生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李维汉等一起参加-。1918年,在杨昌济先生的帮助下,与蔡和森等人离开长沙到北京。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何孟雄加入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1月,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何孟雄是全国最早的50余名党员之一;同年秋,任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成……[详细] |
![]() |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驻酃县水口团部旧址(朱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口村。1927年10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酃县水口,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部设在朱家祠。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酃县第一个党支部——凉桥党支部书记周礼。周礼向毛泽东汇报了中共酃县特别支部和农民协会在大革命失败后遭敌人破坏的情况和凉桥临时党支部的工作情况。毛泽东对临时党支部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问周礼酃县有没有国民党驻军。周礼告知到现在为止,酃县还没有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只有南乡和东乡两个挨户团。南乡挨户团头子叫陈大观,有30支枪,东乡挨户团头子是贾威,有七八十支枪。为了解酃县及周边的地形和敌情,毛……[详细] |
![]() | 该园系茶陵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所建,位于株洲市茶陵县城关镇交通社区。陵园中心的最高处,挺立着高高的烈士纪念碑,碑文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碑旁安葬着谭思聪等革命烈士的遗骨。园内主要景点是茶陵县革命博物馆和烈士纪念碑。其中革命博物馆馆舍原为县展览馆,1979年筹办革命纪念馆,同年10月开放。2001年筹办改单一纪念馆为综合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三厅一室即历史博物厅(历史沿革、城池城堡、名人迹踪、风景名胜、馆藏文物)、革命斗争史纪念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就厅、名人室。馆舍占地5432平方米,建筑面积1692平方米,其中,历史博物厅、名人室计534平方米,纪念厅、社建厅计702平方米,陈列展墙1……[详细] |
![]() | 年代不详。位于湖南省炎陵县霞阳镇。此为湖南省内红军标语最集中的纪念建筑。江家试馆始建年代不详。此屋坐北朝南,系江南晚清民居建筑形式,土木结构,阴阳合瓦顶,硬山顶屋面,两层0式。占地256平方米,建筑面积413平方米。面阔3间,进深3间。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前厅、后厅。前厅左右有两厢房,后厅左右有梢间,前厅有板式木梯通往0。1932年,李天柱、王震先后率工农红军湘东独立第一师在酃县城区进行革命活动时,在江家试馆内外和楼房的墙壁上写下了大量革命标语。1970年,将石灰、黄泥清除后,30余条(组)红军标语即显露出来。标语内容主要为:1、请看国民党十大罪恶一、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二、背叛中国……[详细] |
![]() | 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暨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馆位于株洲市攸县城关镇珍珠港。旧址坐东北朝西南,由三部分组成。中为文昌庙,始建于1803年;左为仓圣庙,始建于1831年;右为兴贤堂,始建于1833年。清为攸江公署所在地,民国时期为国民党县党部和会议处所。1925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派潘鹏举来攸县发展党员,是年冬和小学教师余来、谭志道等成为攸县第一批中共党员。1926年攸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6月14日,在叶挺独立团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成立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地址设在文昌庙,下辖7个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60余名,由余来任总书记。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以后,为发展壮大党的地方组织,建立革命武装,……[详细] |
![]() | 渌口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位于株洲市株洲县渌口镇南端伏波岭(又名小石围)上,濒渌水北岸,前有石崖壁立,下临深潭。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女子徵侧、徵贰受太守苏定所迫,率众造反,占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光武帝因马援习水战,且为骁将,遂拜伏波将军。马援率官兵2万人,楼船二千艘南征,斩首五千,降以万计,功成回师。马援南征时,往返途经县境,曾在渌口及昭陵滩等处屯宿。后人为纪其事,将马援在渌口屯兵之处取名伏波岭。又据《伏波古庙记》载,自唐代起,邑人即在伏波岭上修建庙宇,供奉马援。唐以后,屡有废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修。1926年,渌口附近农民运……[详细] |
![]() | 左权将军纪念碑坐落于株洲市醴陵市城区西山半山腰。左权,1905年3月生于醴陵北乡黄茅岭一贫苦农家。1922年入醴陵县立中学,参与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投身反帝反军阀的-。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15军政委,红1军团参谋长,参加开辟根据地和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与林彪、聂荣臻等率领红1军团为前驱,斩关夺隘,到达陕北。1937年8月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协助彭德怀精……[详细] |
![]() | 罗哲烈士墓位于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镇高塘社区。墓冢朝西偏南,三沙土筑成,底径2.3米,堆高0.5米,墓围上方竖汉白玉石碑3块,边框与碑顶饰花岗岩,总高2米。正中墓碑阴刻毛泽东主席手书“罗哲烈士之墓”,两旁为墓志,记载烈士生平事迹。罗哲,字以恒,马家河打板塘人,早期中共党员。1902年9月16日出生在一户普通农家。16岁时考取长沙高等工业学校。在此期间,他成长为-中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并由此和毛泽东相交。1922年,罗哲考入北京俄文法政学校。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了“五卅”运动、“三一八”运动,在“三一八”惨案中,罗哲为掩护同伴身负重伤。之后,他得知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6……[详细] |
![]() | 八担丘——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旧址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中村村。为策应湘南起义,1928年3月18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第2团全部到达中村集结,并随后在这里开展了10天的革命活动。为训练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从3月19日开始,毛泽东采用上午给这个营讲课,下午给那个营讲课,分别留半天讨论的方式,集中一个星期的时间,对部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政治教育。课堂就设在小铺头的八担丘稻田里。田边摆着一张小方桌,一条小板凳,一块小黑板。战士们就着禾蔸席地而坐。毛泽东时而坐着讲,时而站起来比划着手势讲,时而在黑板上写着,战士们听得聚精会神。讲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中国革命的特点问题;中国……[详细] |
![]() | 龙氏牌坊位于茶陵县秩堂乡皇上村。明万历六年(1578),曾任四川龙安知府的龙庆云致仕后,建造了这座牌坊,以纪念其先祖中宪大夫龙仁夫。这支龙姓自宋至清,先后有4人受封“中宪大夫”衔。此牌坊后在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中宪大夫牌坊在石砻龙姓族人心中是神圣的,它历经风雨仍保存完好,是省内少见的古牌坊,向人们展示着一页页尘封的历史。 此牌楼与其他牌楼的区别是不由柱子支撑,而是由一个石拱门状的底座支撑,这种造型极为罕见。其底座由大块岩石砌4座石墩,分成3间,中门较宽,呈方形,两侧为石砌拱门,门洞较小。牌坊上部由石料构筑,榫卯穿插丝丝入扣。造型独特,石雕精细,为省内古牌坊之上乘。牌坊由底座及主体组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