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圣宫又名关帝庙、开元寺,位于恩施市城乡街,明、清时期。该建筑为砖木结构,由戏台、戏楼、走马转角楼及正殿等组成,正殿和走马转角楼的墙壁上镶嵌有数十块记载历代维修和有关武圣宫沿革的石碑。(第四批)……[详细] |
![]() | 野椒园张氏侗寨位于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清代建筑。坐西南朝东北。里面是天井屋,外面是吊脚楼,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天井屋有上下两层地基,后部建正屋、天井,前部倒座吊脚,设为过道。右侧天井长13.6米、宽10米,中间天井长12米、4.5米,左侧天井长10.4米、宽9米。房屋两到三层,屋内建侗家特色建筑“半边火炉”,窗户、柱头、磉礅均精雕细刻,天井岩石铺面。该侗寨既保留侗族民居传统建筑手法,又吸收北方四合院建筑特点,为研究恩施地区侗族民风民俗和传统民居提拱了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以野椒园张氏侗寨张家院子四合天井院为核心向外延伸,东至张冬平房屋90米,南至水塘70米,西至乡村公路30米,北至张……[详细] |
![]() | 贺龙旧居鹤峰县容美镇容美村南。1929-1933年贺龙率红四军进入鹤峰时在此居住办公。旧居坐东朝西,共5间,建筑面积116.7平方米,悬山顶,木结构。该旧居是研究革命家、军事家贺龙同志的重要遗存。(第五批)……[详细] |
![]() | 茅坝会议旧址位于鹤峰县太平乡茅坝村李家湾。1933年1月上旬,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此召开扩大会议,总结湘鄂西苏区失败的教训,讨论部队今后的行动方针。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坚持“左”倾方针,错误路线没有得到纠正。旧址共10间,占地面积228平方米,悬山顶,木结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茅坝会议是中共湘鄂西苏区发展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为后来纠正“左”倾线路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第五批)……[详细] |
![]() | 两河口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1935年5月,红二、六军团抵宣恩,在此成立两河口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郭明魁。旧址原为向学政老屋,建于清代,五柱四骑,两开间,面阔5米,进深7.5米。布瓦顶,木结构,临溪吊脚。该旧址为研究红二、六军发展史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我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县级苏维埃政的重要实物。(第五批)……[详细] |
![]() | 板沙界起义遗址位于来凤县高洞区花坨乡板沙界村寨子堡。1926年秋,张昌歧等发动农民300多人在此修建寨堡,集训操练,并于1926年10月28日发动起义,攻打来凤县城,后起义失败。遗址为一山寨,面积约3500平方米,分内外三层,每层用青石垒砌寨墙,高3-5米,每层之间有通道,另挖有地道通往寨外。该遗址是研究土家族人民革命斗争的实物见证。(第五批)……[详细] |
![]() | 景阳天主教堂位于建始县景阳镇龙家坝村。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比利时传教士所建。仿哥特式建筑,石木结构,占地面积1872平方米,由教堂、经堂、客室、宿舍、饭厅等建筑组成,周围以石墙。该教堂是研究天主教在鄂西地区的传播的重要实物。(第五批)……[详细] |
![]() | 沙地天主教堂位于恩施市沙地乡中街。1904年“施南教案”发生后,法国传教士用清政府的赔款修建。砖木结构西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458平方米。该教堂是中国民众反对外来宗教侵略的重要实物例证。(第五批)……[详细] |
![]() | 箭竹坪手工榨油坊位于宣恩县李家河乡箭竹坪村小茅坡。建于民国时期。由榨房及附属的主榨、土灶、碾槽、石磨组成。榨房为穿斗式,两开间。一间放主榨、石磨、土灶,另一间设石碾。主榨用整木制成,设于“灶屋”里侧。灶用砖封泥煳,左右两端各设一个火膛,上架一正一斜两口大铁锅。碾槽由几块大岩石凿槽拼合。石磨由岩石打凿而成。该油坊是鄂西地区现存数量不多的传统手工榨油坊之一,对于研究当地生产、-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批)……[详细] |
![]() | 观音堂位于宣恩县高罗乡黄家河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约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8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中轴对称布局,木结构,四周高墙相围。该建筑地域特征明显,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筑与人文的重要实物资料。(第五批)……[详细] |
![]() | 宣恩风雨桥位于宣恩县,由5座古桥构成。(第五批)红军桥位于李家河乡利福田村,建于民国年间,南北向跨酉水支流上,长10.5米,宽2.72米。姚家湾桥位于长潭河侗族乡会口村,始建于光绪年间,桥长18米。汪家寨桥位于沙道沟镇两河村汪家寨,建于1933年。长9.8米,宽3.2米。将科桥位于晓关侗族乡将科村。建于民国初年。长20米,宽3米。将军桥位于沙道沟镇松坪村,建于清代,长11米,宽3.1米。宣恩风雨桥均设计合理,其建筑艺术和环境的营造,体现了土家族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造能力。……[详细] |
![]() | 小茅坡营苗寨位于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村。始建于清代。村寨由三个山头和一个山窝组成,近五十栋房屋沿溪、顺山、爬顶散布成寨。房屋为木结构穿斗式瓦屋,多由正屋、厢房组成庭院,厢房多为吊脚楼。苗寨公共建筑有寨门、双语学校、简易桥及规模较大的水利设施。该寨是鄂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苗寨,是苗族建筑历史发展的缩影和建筑风格、艺术的集中体现。(第五批)……[详细] |
![]() | 金果坪红三军旧址位于巴东县金果坪乡江家村,由红三军政治部保卫局旧址、贺龙旧居及红三军军部旧址组成。红三军政治部保卫局旧址原为四合院式天井屋,现仅存一偏房,长7.5米、宽5.5米,建筑面积51.25平方米,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为木穿架结构板壁屋,上盖青灰布瓦。墙壁上保留有红三军政治部为发动群众而书写的标语“红军消灭豪绅地主为土地归农民而战红三军政治部”。贺龙旧居及红三军军部旧址始建于清末民初,平面为反“L”形,正屋坐南朝北,西厢房北出,东西长19.6米,南北宽18.1米,占地面积为354.76平方米,建筑面积233平方米。房屋为木架穿斗结构,板壁装修,上盖青灰布瓦。1928年12月至1932年5……[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