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潭秋故居纪念馆AAA ![]() ![]() 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位于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建于清清光绪二十二年(1866),一进二重,面阔五间,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在的陈潭秋故居居室为原黄冈县政府于1980年仿原貌复建。20年来,该馆经不断的扩建,已初具规模。现有青砖瓦房两幢,青砖楼一幢两层,另有接待室3间,占地面积280平方米。陈潭秋全身铜像一座,立于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故居公园)内,铜像全身站像,高3米,基座2米,形象为身着西服(中共“一大”代表照),右手持一本进步刊物,眺望远方,对中国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详细] |
![]() | 黄州安国寺AA ![]() 嘉佑八年(1063年),宋仁宗御赐“安国”寺名,并赐玉印一方。玉印4寸见方,印钮为一龙首狮身怪兽,印文阳篆14字:“勅赐唐代祖庭黄州安国禅林印宝”,印侧有小字,因年久难以辨认。此印造型奇特,为镇寺之宝。介绍安国寺又称护国寺,坐落于黄州城南青云塔下的宝塔公园内。建于唐显庆三年(658年),当时建筑规模相当庞大,据传原有房屋5048间,有掸堂街、睢阳院、春草亭、竹啸轩、遗爱亭等建筑。寺内环境幽美,占地方圆二里,正门和后门分别在今四里凉亭和五里凉亭处。解放后仍拥有寺堂50余间,今存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安国寺坐北朝南,头山门是一古式三梁砖石牌楼,上嵌书有“勅赐安国禅林”六个一尺见方大字的巨幅匾额……[详细] |
![]() | 南山古道遗址-望云桥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柳林乡南北山村一组,东南距南山岭自然墩约300米。望云桥,俗称花桥,位于南山古道上端,灵峰寺遗址脚下。该桥由条石垒砌,单拱,长16米,宽4米,跨度5.8米,拱高5米,东西走向,横跨灵峰寺前的小溪。比较特别之处是该桥的石拱十分严密,圆拱顺滑,在桥面中部一块石板上还刻有一幅象棋棋盘,长1米,宽1.2米。该桥古朴大气,具有元代建筑风格。202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1)南山石径,石径与“晒经石”摩崖石刻、“寿”字摩崖石刻、“功德碑”摩崖石刻、祖师洞塔、脚印石雕、“南乌崖”摩崖石刻、望云桥、石和湾摩崖造像、楚静国师等9处位于……[详细] |
![]() | 祝家楼古民居位于红安县华家河镇祝家楼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民居由三条南北纵深、互相平行的巷道相连,每条巷道口均建有门楼,自东向西依次为花门楼巷、曹门楼巷、香铺行巷。花门楼巷两侧为祝正本老宅、祝尚珍老宅、祝尚贵老宅、祝正林老宅、祝建功老宅、祝中洲老宅、祝先满老宅、祝先辉老宅;曹门楼巷两侧为祝正英老宅、祝正宁老宅、祝中斌老宅、祝永海老宅、祝先杨老宅、祝正喜老宅、祝尚方老宅、祝忠汉老宅;香铺行巷两侧为祝永柱老宅、祝永神老宅、祝尚正老宅、祝尚信老宅、祝忠珍老宅、祝尚红老宅、祝正权老宅,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青砖墙,布瓦铺盖,上铺木0,0之间互通,墙体上部饰以彩绘。祝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乙未年(1……[详细] |
![]() | 泗洲山抗日石刻位于罗田县胜利镇周家垸村,共6处,散落泗洲山间。系抗日时期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所辖第七军军长张淦及其幕僚于1938~1941年间所题刻。“笑看乾坤”,每字0.3米见方,横排一行;上款“己卯孟冬”,下款“济公”,每字0.08米见方;均为隶书,周边凿饰线框。“吼散倭氛”,每字0.3米见方,横排一行;上款“倭奴以中国为睡狮可欺,岂知狮已醒,一吼而倭氛散,一搏而倭奴灭,倭奴倭奴,死无噍类矣。辛巳仲春”,下款“容州凌压西”,每字0.08米见方,均隶书阴刻,周边凿饰线框,整体呈横匾状。“滕家堡偶占”,全文共105字,横排八行,每字0.08米见方,行书。山凹岩壁上方凿有“品”字形的大小三个……[详细] |
![]() | 司马岩石刻位于红安县天台山管理处九焰山山顶,明代石刻。“司马岩”三字刻在石壁中上部,楷书阴刻,苍劲有力,字径约0.6米。“司马岩”之左,阴刻“明兵部尚书张缙彦恢剿至此”,分三列凿刻,字径约0.2米。“司马岩”右下角阴刻“监军李昇、张绅彦副将陈锡类焦鹏参谋郭定张亮工游击张勋虞士彀都司李士奇”九列楷书,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按职级逐一排列,字径约0.1米。张缙彦(1599~1672),河南新乡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任户部主事、编修、兵科都给事中、兵部尚书,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京,先降后逃,回家乡治兵,并与南京福王(弘光帝)取得联系,得授原官,受命率部恢复明朝江山。清顺治二年(16……[详细] |
![]() | 肖方故居位于罗田县胜利镇洗儿岭村肖家冲。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一进两重的传统建筑,小青瓦屋面,清水墙体,条石基础。2001年被公布为黄冈市文物保护单位。 肖方(1907-1931),原名肖大椿,湖北罗田人,黄埔军官学校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肃反”中错杀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肖方是我党早期著名革命活动家和红军的卓越将领,他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肖方同志是中共罗田县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建者之一,是大别山地区农民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参加过1927年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和十二月“广州起义”。领导了著名的商南“立夏节”起义,并取得成功。肖方同志英勇……[详细] |
![]() | 方本仁庄园位于团风县马曹庙镇戴家湾村,是鄂东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园,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庄园始建于1927年,1929年完工,占地面积23.8亩,建筑面积2.8亩,是民国时期独具特色的庄园建筑。庄园由主楼、水池、石桥、门卫室、炮楼、花园及围墙组成。建筑格局以主楼为轴心直辐射,主楼为二层近代建筑,由回廊、天井、厢房组成。它有全封闭式的高墙大院,在布局上采取中轴对称的格局,主体建筑前有月池和拱桥,后有传统的前堂后寝式结构,整个建筑风格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方本仁庄园是我县红色革命遗址之一。大革命时期,庄园曾作为红军医院使用,围墙上至今还保存着“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标语。现作为团风县林业科学研究所的办公场……[详细] |
![]() | 袁山河功德桥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余川镇双城驿村三里桥垸东50米。横跨在武穴与黄梅交界的袁山河上。袁山河功德桥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单孔麻石石拱桥,东西走向,桥孔向南,券拱呈半圆形,采用纵联砌置方式,跨度为11.25米,桥全长25.7米,桥面宽7.3米,桥面用青石板铺墁,呈弧形,桥拱南侧中心处阴刻“功德桥”三字,桥东端立有黄梅县界碑,西端立有广济县界碑。它为研究明代桥梁建筑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袁山河功德桥古时为黄梅城关通往广济县(武穴市)梅川驿道上的主桥梁。2006年2月,当地群众捐资维修武穴功德桥,在桥面两侧加上水泥护栏,券顶部两侧各有一块大理石栏板,分别记载袁山河功德桥由来,及此次捐款人员名单……[详细] |
![]() | 徐会之故居位于团风县总路咀镇宋家坳村。徐会之(1900~1951),团风人,曾参加京汉铁路大罢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加入国民党,1924年3月,由包惠僧、马念一推荐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6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共产党。1926年,被共产党派往北平、天津做地下工作,后参加赣、浙一带进攻北洋军阀的战争,并参与发起“黄埔革命同学会”,公开反蒋;抗战时期临危受命,解决和缓和各派系之间矛盾,为国共合作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任汉口市市长;1947年7月,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3月被任命为-参军处上将参军,1949年12月在重庆迎接解放,1950年11月赴台,1951年11月……[详细] |
![]() | 牛背脊战斗纪念地位于陶家河乡胡家湾村牛背脊骨山,海拔997多米,因山形酷似卧着的水牛而得名。1934年9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太湖移驻至陶家河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10月30日,红二十五军在牛背脊骨同国民党上官云相47师展开了一场浴血反“围剿”的战斗,敌军兵分三路,妄图合围全歼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占据牛背脊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据险扼守,激战两天两夜,多次打退敌人进攻,给予敌人巨大杀伤,红军伤亡280余人。11月1日凌晨,红二十五军主力在夜幕的掩护下冲出包围圈,离开陶家河革命根据地,成立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由此集结北上长征。2018年4月9日,牛背脊战斗纪念地被英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详细] |
![]() | 故居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高桥镇陡山彭家村,与李先念-同属一村,相隔不足一公里。是一进四重,砖瓦结构,翘角飞沿雕楼式,占地面积228平方米。故居为二进四重砖瓦结构的平房建于清未民初,原屋十分破旧,1948年陈将军南下时,交给母亲一些钱,由母亲和弟弟在原址历时三年建成。经历解放文革也没破坏,保存较好。2002年由于房顶露水进行过大修。故居共二厅四房,正面为青砖(大火烧过的红粘土加石灰)墙面,较为结实。门楼及窗户为石条所砌。门楼为传统的内缩斗拱式,石条大门正上方为一对青龙雕花,大门为厚板木门。窗户较小,四周方框为石条立柱,窗栏为铁质。后墙及左右两面侧墙为泥砖墙,底层有1米高的青石砖墙垫底。屋内陈设……[详细] |
![]() | 焦墩遗址位于黄梅县濯港镇张城村,新石器、商周时期遗址。南北长800米,东西宽700米,面积5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8米。1993年考古发掘发现卵石摆塑的龙、鱼、龟、蛇等遗迹及大量灰坑。卵石摆塑龙全长4.46米,颈至头顶高2.26米,头朝正西,尾朝正东,头上一角,腹下两足,身呈波浪状,尾上卷,背上有一不规则状鳍。在龙背的上方,有三堆用卵石摆成的图案,与龙角形成一直线,东南向排列。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红褐陶,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按窝纹,器形有罐、盘、杯、釜、鼎、罐、杯等;商周时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镂孔……[详细] |
![]() | 明荆王墓位于蕲春县蕲州、横车、株林、刘河、官窑等镇。明代墓群。由荆宪王陵、荆靖王陵、三角山荆王陵、荆和王陵、荆恭王陵、荆敬王陵、荆康王陵、荆定王陵、樊山王朱翊金氐墓、永新王朱翊键墓、都梁王朱见溥墓、荆宪王妃桂氏墓、荆宪王妃周氏墓、荆康王妃冯氏墓、荆康王妃吴氏墓、德安王朱翊鐯墓、都昌王朱见潭墓、都昌王朱祁鑑墓、樊山王朱祐构墓、荆靖王妃王氏墓、荆靖王妃魏氏墓、东都昌王朱东轩墓、桐城王朱祐椫墓、荆端王妃刘氏墓、富顺王朱常湢墓、荆和王妃何氏墓、富顺王朱厚焜妃王氏墓、永新王朱厚熿墓、都昌王朱载塎墓、樊山王朱载埁墓等30座墓葬组成。其中荆王陵8座,荆王妃墓8座,郡王和郡王妃墓14座。墓葬大多有封土堆,部分……[详细] |
![]() | 宛希俨、宛希先故居位于黄梅县下新镇宛大村。宛希俨(1903-1928),湖北黄梅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五卅”运动时为南京-和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湖北地委委员,《楚光日报》主编、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执委兼宣传部长、《民国日报》总编、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故居建于清末,面阔2间,进深一间,面积74平方米,砖木结构。宛希先(1906~1930),湖北黄梅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曾任红四军十师-表、中共茶陵县委书记、湘赣边特委常委等职。故居建于清末,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面积约220平方米,砖木结构。该故居是宛希俨、宛希先早年生活、逐步走上革命道路……[详细] |
![]() |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红安县城关镇陵园大道1号,矗立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中前部,始建于1977年。碑高27.11米,此数字是为了纪念黄麻起义的爆发之日——1927年11月13日。碑身四面均为汉白玉镶嵌,正面镌刻“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七个大字,是1978年4月26日时任党中央主席的-亲笔题写。碑身两侧分别是董必武、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的题词。碑座前刻有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共同撰写的碑文,碑座侧面是巨幅浮雕,展现的是苏区人民英勇斗争、前仆后继的壮丽画卷。该碑是纪念鄂豫皖地区革命活动的代表性和标志性建筑,至今仍是是鄂豫皖地区规模最大的革命烈士纪念建……[详细] |
![]() | 余诚墓位于麻城市张家畈镇涂家坳村。余诚(1884~1910),麻城人,辛亥革命先驱,湖北同盟会长,1904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1905年协助孙中山组建同盟会,1905年冬,任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1906年1月到武汉,同刘静庵合作,发展同盟会员,1907年5月因遭通缉,再赴东京,协助同盟会总部工作,1908年返汉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10年2月5日因病逝世。该墓坐东北面西南,封土长2.5米,宽1.5米,高1.2米,有砖砌长方形墓碑三通,中高两侧低,水泥抹平面,主碑文记墓主生平,两侧碑上阴刻“继承遗志、振兴中华”八个大字。碑前设半圆形拜台,直径约9米,周围为石砌护岸。该墓具有较高的纪念意义,也……[详细] |
![]() | 由黄梅县城沿县道向北七八公里,过苦竹口经油铺街再向西行一公里,便是柳新屋村,红十五军筹备处旧址就在这里。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史》记载,1930年10月,红十五军在黄梅县考田山吴祥村宣布成立。在正式成立前的9月下旬,筹备会议曾在柳新屋村柳氏宗祠召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将柳氏宗祠确定为红十五军成立筹备处旧址。保护范围:红十五军筹备处旧址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以旧址外墙为基准,东向外延伸至柳金城宅东外墙,南向外延伸10米,西向外延伸至钱小兰宅西外墙,北向外延伸至柳义祥宅北外墙。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准,东至柳金城宅东20米,南至柳新屋祠堂南30米,西至钱小兰宅西20米,北至柳义祥宅……[详细] |
![]() | 石堰幽寻石刻位于红安县杏花乡五云山村。明、清代石刻。在高3米的石壁上,从右至左分别凿出三个刻面。中部刻面高1.5米,宽0.2米,阴刻楷书“皇明万历岁次丙辰季冬耿建”;右部刻面高0.9米,宽0.45米,字迹风化,经清洗拓印,分析其内容为“石堰幽寻原系八景奉谕禁止以后不准毁坏如有毁坏此沟内石者同众公处沙平会同耿姓具”;左部刻面高0.85米,宽0.4米,阴刻楷书“咸丰三年众姓重修化主王道和”。该石刻记录了古黄安八景之一“石堰幽寻”形成时间及明代水利工程“千工堰”的修建、维护等信息,填补了地方志相关记录的空白,也是目前红安发现最早的有关文化景观保护、环境保护的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详细] |
![]() | 田梦罴夫妇墓位于蕲春县檀林镇青草坪村,南宋墓葬。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封土堆长5米,宽4米,高1.4米。墓前有碑楼,清代重立,三架门式,通宽3.88米、高1.43米。碑心汉白玉质,中碑竖行阴刻楷书“宋故丞相田公讳梦罴大人妣黄梅王氏夫人墓”,右碑简介田梦罴生平,左碑简介黄梅王氏三位夫人墓碑废立历史。碑框青麻石质,碑额侧柱上浮雕寿字、花卉、万字等纹饰。左右各立一块斜向前挡土石板。碑楼前2米处并立一对旗杆石。碑文介绍田梦罴曾为南宋丞相,经考证其原名为陈宜中。该墓改写了《宋史》关于陈宜中归宿的记载,也是我省少见的宋代高等级墓葬,具有较高价值。……[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