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十堰市旅游

十堰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关垭古长城为东周时所筑,距今已有2700年历史,世界最早的长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东周与古庸国边界的军事防御工事,春秋时期又为秦楚两国边界的防御工事。关垭古长城遗址南起于鄂陕交界的竹溪县鄂坪乡梓桐垭,经蒋家堰镇关垭子,北至陕西省旬阳县铜钱关,沿着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绵延180余公里。依山就势,或石砌或土夯,时断时续,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集山、寨、堡、城于一身的综合体。核心遗址位于竹溪蒋家堰镇关垭子两山夹峙、一线中通的一处险关隘口,遗址呈船形横跨在关口,首尾顺两边山势上翘,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150米,四周城墙是0.5米厚的石灰和黄土混合筑砌,“船舱”正中建有关楼(毁于解放战争战火),呈一……[详细]
  显圣殿显圣殿位于房县城西12公里处的军店镇军马河口,相传怪人费长房在此显圣,殿因此得名。清乾隆年间创建,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重修。殿宇依山傍水,悬崖峭壁,巍然壮观。殿基为砖石结构,高约30米。砖雕走脊,飞檐筒瓦,有唐宋遗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后山之巅增修殿,房县桥上乡桃石山宇1间,名曰“金顶”。显圣殿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山上林木苍翠,四季长青。正殿是宫殿式建筑,两侧是砖木结构歇山重檐的两层楼房建筑,卷棚斗拱,各臻其妙,上下台阶相连,高低回廊可通,殿前石栏浮雕,上有哪吒闹海等神话故事,工艺精美,栩栩如生。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山顶修建金顶1座。现顶殿依旧,保存完好。购票须……[详细]
  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园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南化塘镇,距县城东北70公里。1986年修建。主体建筑有纪念碑1座:纪念亭2个,纪念碑高11米,宽2.2米,纪念亭面积为32平方米。1987年扩建陵园,改建纪念碑,扩建后的陵园占地6亩,改建后的纪念碑高15米,宽2.75米;新建碑文斋,长8米,宽6米,高5.7米,面积为48平方米。碑文斋内竖纪念碑1块,宽2.5米,高1.3米,用万山红大理石精刻而成。1987年6月,国家主席-亲笔为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撰写碑文。-元帅亲笔书写“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1988年2月,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园竣工,成为人民群众缅怀先烈,教育后代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南化塘革命……[详细]
  宝堂寺位于房县尹吉甫镇渔河村万峰山。寺院后岩壁上原有一古代雕琢的“日月品字型”石窟,被称为尹吉甫宗庙。在魏晋南北朝时,儒释道三教合流,宗庙中有三官神像、三教神像等神像。明代,在尹吉甫宗庙石窟前兴建了宝堂寺,现存有碑、石窟等。1987年,被称为尹吉甫宗庙的宝堂寺被房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榔口乡万峰山,只见尹吉甫宗庙镶嵌在一座岩壁上,分上下两殿:下殿凿有一石窟大石殿,宽10米,深5米,前后石壁高3.5米,屋脊高5米,洞内四壁钻了上百个大小不同的小方孔,孔内插石楔,石楔托石盘,石盘坐神像。石窟大殿外沿崖边凿石梯,石梯外有石护栏。由南向北蹬11步阶梯,再由北向南蹬19级,然后由东向西蹬……[详细]
  三池曹家大院位于十堰市房县中坝乡三池村三组,建筑东临深河、良田洼山,西靠文家山,南临三池坡。建筑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硬山布瓦屋顶,占地面积593.4㎡,总建筑面积1186.8㎡,通面阔21.65米,通进深27.45米,建筑基地西高东低,总体空间为三进三联,现存有大小房间19间、天井6个。前厅、中厅、正厅,均为面阔五间,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小灰瓦屋面。门厅正门槛框均为青石制作,下槛两侧设门鼓石,雕刻麒麟、梅鹿吉祥图饰,南侧门鼓石残损,上槛下装饰夔龙纹青石雀替,槛上置匾额,正书“光宗耀祖”四字。曹家大院目前是房县现存较为完整且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乡土建筑,建筑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构成关……[详细]
  房县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是在宋代城城墙的基础上扩建增修而成。城围约3km,均为石砖垒砌,城墙高6~8m,底宽4m,顶宽2.5m,有1001个垛口,护城河宽4m。城建四门(均有城楼),东曰“景春”、西曰“来凤”、南曰“凯旋”、北曰“永定”,廓置城堡。西城门两旁镌有“蜀西孔道”、“楚北边疆”对联,东门横额为“忠孝名帮”。东、西、北门均有“月城”扩围。从东门至西门645米,从南门到北门694米,略成正方形,全城总面积0.45km2。房县地名志》记载,房县城原有7街3关,即东、西、南、北街、县门街、顺城街、草房街和东、西、北关。1958年以后因城市建设需要,城廓逐步拆除。至2005……[详细]
  1935年1月,中共鄂豫陕省委负责人程子华、徐海东等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进入鄂陕边界开辟新苏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月22日,红军主力由郧西湖北口大、小新川进入关防庙川的一、二、三天门,丁家坪等地开展活动,省委及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机关驻关防乡丁家坪村。自1935年1月至1935年7月(红军主力北上),红二十五军主力在郧西境内三进三出,迂回辗转于鄂豫陕边界,通过张贴、刷写标语,散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宗旨,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组建抗捐军和游击队,先后建立两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和13个区、46个乡、314个村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近50万人,为建立和发展革命……[详细]
  泉水朱氏祠地处房县城关镇泉水村二组,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朱氏祠堂,房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现存建筑由月洞门、前厅、天井、正厅等组成。前厅和后厅均为砖木结构,台梁式和穿斗式梁架,单檐硬山屋顶,小灰瓦屋面,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厅、正厅门窗近年来改动过,主体构架保存较好。月洞门由石质过门石及磨砖拼镶筑成满月状,月洞门门额上挂一灰塑匾额,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画家朱稼轩题“惜荫”二字。前厅檐下横枋保留木雕,雕刻内容是民间故事,左右是龙纹和凤纹、宝瓶等图案,前厅左右下槛墙由四块青石砌筑,雕刻“官上加官、喜鹊登梅、独占鳌头、三元及第”等吉祥图案。厅柱间穿枋上方浮雕有龙纹、动物等……[详细]
  上庸古建筑位于竹山县上庸镇集镇西区。清代建筑,包括三盛院及黄州会馆。原位于竹山县田家镇两河村,2009年9月,为配合潘口电站建设,迁至现址。三盛院,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813平方米,抬梁与穿斗混合木结构,二进两天井,由前厅、中堂、后堂、厢房组成,硬山式,前后封檐墙,封檐板砖砌灰塑;墙体为青砖斗砌,清水墙;门窗上雕饰多种花纹。黄州会馆,又称黄州庙,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布局,面阔三间,通面阔15.4米,通进深32米,建筑面积492.8平方米,由前殿、天井厢房、后殿三部分组成;前厅、后殿明间两侧均为抬梁式结构,次间两侧为穿斗式梁架,两侧厢房为双坡屋面,前坡长后坡短,小青瓦覆盖;硬山顶,清……[详细]
  黄龙古建筑群位于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清代建筑。由山陕会馆、黄州会馆、江西会馆、武昌会馆、64号传统民居、64号附2号传统民居、理发店民居、王启华民居等组成。占地面积27640平方米,大部分建筑坐北朝南,少部分建筑为东西向布局。多为硬山形式,梁架结构有抬梁和穿斗及混合式,建筑材料砖、木、石并用,皆为小青瓦屋面。石门、石窗形式多样。墀头形式与檐线装饰丰富。山墙有五花山墙及猫拱背式或如意式等式样。墙体做法有斗砌、青砖错逢顺砌、纵砌等多种做法。厢房、楼阁装修形式多样,各不相同。黄龙镇古建筑群是鄂西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交流融合的产物,规模较大、布局集中、结构合理,是清代十堰地区建筑文化的代表性……[详细]
  计家咀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红塔乡塘溪村四组,文化层堆积厚2米,保存较好,遗址现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2012年6月至9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计家咀遗址发掘1100平方米,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西周、战国至秦汉等时期的遗存。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西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遗物400余件和大量诸如猪、鹿、牛、狗之类的动物骨骼。计家咀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遗迹、遗物以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主。其中发现的半坡文化遗迹、遗物在鄂西北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填补了区域空白。初步建立房县盆地乃至整个鄂西北地区的先秦文化序列。从这类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分布来看,代表了我省西周文化……[详细]
  小阳坡位于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四村的柳池。1935年,红25军为了贯彻鄂豫陕省委第二十次常委会的决议,在鄂陕边区共举办了三期干部训练班,其中,小阳坡干训班为首期。1935年3月13日,首期干部训练班开班,为期3天。参加训练的有各路游击师和各级苏维埃政府干部、游击队长、“五抗”队长和积极分子等近百人,鄂陕游击军总司令部司令员陈先瑞、政委郭述申分别作动员、总结报告,主要内容是红军的宗旨、游击斗争策略、土地分配等。培训班的举行,培训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地方武装队伍干部,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为深入开展对敌斗争,巩固革命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联系方式:张约平 15586969906地 ……[详细]
  彭家祠堂位于房县门鼓寺镇彭家湾村。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当地望族彭氏的家祠。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合院式布局,由前厅、正堂,左右配屋等组成。前厅也为其祠堂的门厅,大门有贴面式牌楼,四柱三间三楼,牌楼高出前厅檐口,门额嵌石匾,阴刻楷书“圣宗祠”。正堂与前厅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硬山灰布瓦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前厅嵴檩彩绘有八卦、如意、蝙蝠图案,墨书题。天井院中间用鹅卵石铺成“人”字形地幔,地域特征明显。该祠堂保存较好,木结构形式与屋面嵴饰都很有特点,在鄂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湖北省内保存较完整清代祠堂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详细]
  何家大院位于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六组。1935年1月9日,红25军主力由陕西洛南进入郧西境内大、小新川一带,军部和鄂豫陕省委驻扎在小新川何家大院,成立大、小新川苏维埃政府。1935年2月14日,大、小新川苏维埃政府划归镇安县地方苏维埃政府管辖。1935年2月,鄂陕游击军总司令部整编大、小新川的抗捐队、游击队和地方武装组织,组建鄂陕第七路游击师,师长阮士春,副师长毛全秀,政委张祖祥,在大、小新川及相邻的山阳、镇安一带,开展革命斗争,打土豪,分田地,镇压恶霸地主,保卫根据地。联系方式:张衍梅18772935677地 址: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六组……[详细]
  刘家老屋位于郧西县涧池乡军家河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平面矩形,对称布局,二进二天井带厢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灰砖斗砌清水墙体,单檐硬山顶,木结构架梁,屋面布小青瓦,屋嵴青瓦干摆,室内青砖铺地,天井青石板铺墁。正房面阔五间,后天井两侧厢房面阔二间。前厅大门平面为内凹八字式,次间设有石质花窗;中厅大门内凹,设石质门框,次间、稍间均安装石质花窗。后厅门、窗均为木质,雕饰人物故事及花鸟图。该建筑格局严谨,运用了较多的木雕、石刻技艺,是郧西县清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详细]
  汪氏宗祠位于郧西县马安镇下河庙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一进带厢房天井院式。通宽14.5米,总长18米,建筑面积261平方米。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梁架穿斗式,人字坡屋面,布小青瓦,屋嵴青瓦干摆,天井用青石板铺墁。前厅及后堂面阔均三间,天井两侧厢房面阔一间。前厅、后堂之间围墙正中各开有一个券顶小门。山墙均为人字封火山墙,用有“汪氏宗祠”铭文的薄砖清水斗砌。该宗祠是极具地方特色,也是我省现存祠堂类建筑不可多得的一个实例,是研究古代公共建筑形式的实物资料。……[详细]
  羊鼻岭遗址位于房县白窝乡长龙村西南,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铲、刀、镞和陶片。新石器时代仰韶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陶和彩陶,彩陶纹饰有草叶纹、花瓣纹,器形有盆、钵、碗、锉等;屈家岭文化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细绳纹及彩绘;器形有鼎、杯等;石家河文化陶片以泥质黑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鼎、杯、罐、研磨盆等。商周陶片有夹砂红陶绳纹鬲足及泥质灰陶板瓦等残片。(第二批)……[详细]
  庞湾窑址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河村,明代窑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有窑炉六座,已发掘三座,发现淘泥池、炼泥池、储泥台等作坊遗迹。出土大量遗物,主要为瓦当、滴水、板瓦、筒瓦、勾头等琉璃构件和匣钵、支钉、垫砖等窑具。出土的“和记”铭文琉璃瓦件尺寸、胎质、釉色都与武当山五龙宫、玉虚宫现存的瓦件标本相符,故该窑址应为明代专供武当山琉璃建材的窑场,且为皇家琉璃窑场。该窑址证实了武当山古建筑群大部分材料均在丹江口市及武当山周边制作、加工和取材,这对研究武当山古建筑群建造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古铜殿位于武当山太和殿前小莲峰转运殿内。铸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面阔三间2.7米,进深一间2.62米,高2.44米,单檐悬山顶,仿木结构,穿斗式构架,瓦面铸成整块平板坡形,各部构件均以榫卯相接,前壁开四抹头球纹格芯格扇门4扇,中绦环板铸成镂空花纹图案,殿内后壁设一小神台,置九尊铜像。铜殿安放于石须弥座上,格扇、柱子、梁枋、瓦底等构件上,都铸有各地信士舍资捐铸构件事宜的文字,其中“大元国……大德十一年中元吉日题”注明了铸造年代。此殿原置金顶,明永乐时因建金殿移此。(第一批)……[详细]
  北泰山庙墓群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东周时期墓群。由吉家院墓地、秦家坡墓地、龙脖墓地、傅家院墓地、水牛坡墓地、王家垭墓地、三座山墓地等组成,面积200多万平方米。主要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甲”字形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及车马坑等。1987~2011年进行多次发掘,清理墓葬580余座、车马坑1座,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玉器,主要有陶鼎、敦、壶、缶、豆、盘、铜鼎、戈、剑、矛、削刀、镞、车构件、盖弓帽、玉璧、璜及金箔、骨料珠等。该墓群分布范围广,出土遗物数量多,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