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惠安刘氏民居的地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中山北街,具体来说,在团结巷27号。这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景点,被誉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惠安刘氏民居,又名刘望海故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刘望海辞官归里后,朝廷赐予他建造的府第。整个故居占地约4000多平方米,以其独特的“四马拖车”布局而著称,寓意着高车驱马,步步高升。走进这座古民居,你会被其古朴而幽雅的气息所吸引。临街的大门上,刘望海亲笔题写的“侍御总宪”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两侧的石狮忠诚地守护着大门。进入府内,你会看到一个长长的缓坡,这是十八级台阶,俗称“十八学士朝莲花”,仿佛让人一步一个脚印,穿越时空,回到了400多年前的明朝。整个故……[详细] |
![]() | 诗山塔,位于南安市诗山镇山二村。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建。阿育王式塔,置于数米高的基座上。全部用辉绿岩砌筑。宝箧印经式,平面方形,通高七米左右。塔下为一条由石砌成的方形高台,高二点七米,底边长二点六米,顶端筑有护拦,上阴刻楷书“宝祐四年丙辰春立”八字。高台上置一条由石砌成的方形基座,高零点八三米,边长一点四米。基座上为方形须弥座,束腰四面分别浮雕双狮戏绣球、三狮戏绣球、折枝石榴、荷花。座上迭涩三层,向上逐层分收,底层挑出,四面浮雕仰莲纹。塔身为方形柱,四面各雕一拱形佛龛,内各浮雕一端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手印各异;四边角各浮雕一手持不同法器、姿态各异的金刚力士立像。塔顶方型翘角挑出,四面各浮……[详细] |
![]() | 施琅墓位于惠安县黄塘镇与洛江区河市镇交界的虎窟坡地上,系施琅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茔。整座墓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石亭、石碑、石雕工艺精致、宏伟壮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碑中刻“皇清光禄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将军襄壮施公赐茔”,两侧刻“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黄氏”。此墓为石结构,墓翼逐层外扩,共三穴。墓坐北朝南,占地6.85万平方米。墓区由北而南,上下分5个坪台,依次立有文武翁仲四尊,马、虎、羊、狮、华表各一对,以及康熙三十七年(1698)谕祭碑亭、钦赐祭葬墓坊、龟趺碑亭。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过人,善于带兵,且“习海上事”,是一位颇有战略眼光的将领。郑……[详细] |
![]() | 石笋公园是开放式公园。整个公园绿草荫荫,古树浓密,接官亭一侧的潭水碧波荡漾,是一个原生态公园。公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笋。石笋高约4米,由七段大小不同的花岗岩迭垒而成,圆锥体自下而上渐细而尖秃,底座有斜线纹雕饰,石面雕琢粗糙,造型奇特古朴。石笋北宋即存在,南宋时王十朋作诗即有“刺桐为城石为笋”句。因石笋的存在,故晋江干流流经此段名笋江,横跨江上的桥称“石笋桥”,亦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园内的另一著名景观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接官亭”,创建于宋朝,传说为迎接宋幼主莅泉而建,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宫内现存有明朝探花、书法家张瑞图亲题对联一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李光缙作碑记、浮桥名人张允渠集王……[详细] |
![]() | 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蚶江海防官署碑记,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泉州城东南石狮市蚶江镇原清代海防官署内院。俗称“蚶江对渡碑”,清嘉庆十一年(1806)立。花岗岩石质,长方形,圭首,高2.34米,宽0.86米。碑额阴刻篆书“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10个大字。正文阴刻楷书,记载清代蚶江的海防设施及与台湾鹿港对渡之事,系泉州府海防通判郑奎撰,候选教谕许温其书。该碑在“文革”初被砍为两截,分别放置于厕所墙上和水渠上,后文物管理部门将其搜集粘合重立于原址。蚶江地处泉州湾口,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被朝廷指定为与台湾对渡的惟一港口,该碑乃是研究清代海防及海峡-的珍贵文物。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的所在地为福建省泉……[详细] |
![]() | 良山洪氏民居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自然村,年代为清。简介:洪氏民居由顶点金、封君祠、思源居、若莲居等建筑组成,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砖石木构筑,均为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顶点金:坐东朝西,由水池、石埕、下落、天井暨两厢、上落、南护厝、北护厝、棋盘厝等组成,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主座面阔五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硬山顶。封君祠:坐东南朝西北,由砖埕、下落、天井暨两廊、上落等组成,建筑面积254平方米,主座面阔五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硬山顶。思源居:坐西南朝东北,由砖埕、下落、天井暨两廊、上落、南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252平方米。主座面阔五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若莲居:……[详细] |
![]() | 妙峰山石佛造像位于南安仑仓镇蔡西村境内妙峰山麓,古属“英内二十七都”。山以岩重,妙峰山因有宋代石雕弥陀佛像而闻名“泉南佛国”。妙峰山峰峦奇特,风光旖旎,山麓有古榕,山涧有流泉,幽谷兰馨,岩鸟清唱,更有石峨若削。峭岩绝壁展露峥嵘,或如飞禽,或如走兽;或为石门,或为石洞;或石平如席,可坐四五十人,或叠石半壁,直插天穹;满山佳景,蔚为奇观。石佛位于南安市仑苍镇蔡西村东妙峰山上。据《南安县志》载,石佛雕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系依整座天然山岩雕琢而成,高6.32米,宽2.4米,是迄今为止我省所发现的最大宋代立佛石像。石佛高大雄伟,栩栩如生;五官饱满,形象丰满;细密的衣褶线条仍十分清晰,凹凸分明,尤……[详细] |
![]() | 开化洞阿弥陀佛造像位于南安市柳城街道鹅眼山开化洞,东距南官公路约1200米。宋庆元(1195-1200)初,道人陈大受刳山麓巨石为洞,前架一室,凿石为阿弥陀佛像。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佛面西,是一尊阿弥陀佛浮雕立像,通高5米,端立于莲花座上,头戴方形法冠,高髻,双耳垂肩,面部丰满圆润,眉目修长,双眼微睁,鼻梁高耸。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身穿通肩大衣,下著裙,胸部饰万字纹,双脚并拢立于莲花座上,大衣袖口、襟边、下摆刻折枝花纹。《南安县志》记载:“道人陈大受,庆元间(1195—1200)居邑鹅眼山,刳石为洞,名开化。前架一室,凿石佛长可一丈……[详细] |
![]() | 奎霞建筑群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奎霞村,年代为清至现代。简介:由奎霞林氏族人于清末、民国、建国初期先后在家乡建造上百座的闽南传统建筑和南洋风格建筑。建筑大多沿东西走向的奎霞古街两侧错落排列,形成了古村落的街巷交通体系。现保存较好的清末建筑有林氏宗祠、林文质故居、代庵大厝、四祧大厝、远胜大厝等5座建筑,均为砖石木构筑,单进两落三开间或单进两落五开间,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脊。现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有应源楼、绍东楼、泉胜楼、蔚萱楼、春晖楼等5座建筑,均为砖石构筑,大多为二层或三层楼房,红砖或水泥或者砖混结合外立面,水泥廊柱,三角形山尖,平顶。建国初期建造较为典型建筑有江星楼、怡安居、柳姑楼等3……[详细] |
![]() | 五店建筑群位于晋江市五店街,年代为明—民国。简介:由庄氏家庙、蔡氏家庙、庄用宾故居、三角内朝北大厝等组成。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几经维修。坐南朝北,前后两进,建筑面积925平方米,面阔七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蔡氏家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几经维修。坐南朝北,由照璧、石埕、下落、庑廊、顶落等组成,建筑面积537平方米,主座面阔五间,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庄用宾故居始建于明代中叶,几经维修,砖石木结构,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为三落带左护厝的“皇宫起”闽南红砖大厝。三角内朝北大厝,1935年建,坐南朝北,由外埕、下落、榉头、上落、梳妆楼、后轩、西护厝……[详细] |
![]() | 花桥慈济宫始建於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祀北宋泉州名医吴本(979-1036军)字华基、号云冲。闽台尊称吴真人、大道公、花桥公、保生大帝。据史志载,其一生“以医名天下,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人一钱”、“业医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花桥为其生前行医故址。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绅士及商民于花桥宫内倡设泉郡施药局,博采药源,广施民众,以弘扬吴真人业医济世、扶危济困之精神。光绪六年(1880年)改称泉州府施药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泉郡鼠疫猖獗,花桥宫施棺舍药、恤孤扶贫,做了大量救死扶伤、济困赈灾公益善举。是年,改称花桥宫善举公所。施药局隶属善举公所下辖单位,以赠药……[详细] |
![]() | 时代: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林氏民居(林路厝)系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十佳古民居,南安县委党校原址,为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回故里设计兴建的民居建筑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大厝的创建者林路是当时新加坡著名的华侨建筑家。他承建当时新加坡最宏伟的建筑一维多利亚纪念堂。林路厝主体为宗祠、住宅和书房等4座并列,占地达3000平方米,前有石埕、水榭和水塘。建筑风格以泉州红砖、硬山顶、四合院加左右护厝的传统民居为主,角楼外观具西洋风格,内部装修部分采用水泥花砖。原来的林路厝占地6.5亩,大小房间共有99间,建厝的材料大都来自海外,这些水泥地砖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林路厝的巧妙之处是把外来设……[详细] |
![]() | 瑞像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4米,宽1.5米,作立状,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天柱峰对峙的罗汉峰,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犹如一尊尊威武的罗汉,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构成“五百罗汉”朝释迦的神奇景观。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探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山崖的平台处,旧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胜景。地址: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游客中心东侧类型:国家公园山古迹等级:AAAAA游玩时间:建议0.5天电话:0595-22777675开放时间:7:00-18:00……[详细] |
![]() | 大演洪氏民居年代:清座落地点:南安市蓬华镇大演村简介:清嘉庆(1796~1820)至道光(1821~1850)年间,由海外谋生的洪氏族人先后回乡建造。建筑多为二进或三进,五开间,带单边或双边护厝布局,悬山或硬山式屋顶,抬梁或穿斗式木构梁,燕尾形屋脊。宅第中以“瑞义堂”、“鳌腾堂”、“福林堂”最具特色,建筑规模大,内外装饰富丽堂皇。保护范围:瑞义堂:东、西两面各至巷沟,南至埕前园地,北至围墙;鳌腾堂:东距厝18米,西至巷沟,南至巷沟,北至埕前围墙;福林堂:东、西各至围墙,南至鳌山下,北至围墙;一世祠:东至埕前农田,西至大石后,南、北各距祠5米;二世祠:东至埕前围墙,西、南、北三面至巷沟。2009……[详细] |
![]() | 丰州古墓群年代:西晋~唐座落地点: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桃源村等简介:西晋、东晋、南朝、隋唐时期墓葬群,分布于丰州华侨中学附近狮子山。两晋及南朝古墓大多为券顶砖室墓,唐墓有土坑和砖室两种。砖室墓平面有长方形、刀形、凸字形,墓砖纹饰多样,出土遗物以青瓷器为主。纪年墓砖有“太康五年(284)”、“咸康元年(335)”、“咸安二年(372)”、“宁康三年(375)”、“太元三年(378)”、“元嘉四年(427)”、“天监十三年(514)”等。先后出土的铜质“部曲将印”、“阮咸”图案花纹砖,均为福建省首次发现。保护范围:以华侨中学六朝古墓陈列室为中心,至整个狮子山山坡,庙下自然村及周边山坡,凤冠山周边山……[详细] |
![]() | 长顺建筑群位于晋江市龙湖镇南浔村,年代为清。简介:“长顺”系清代里人施至扇在台湾鹿港的商号,经商发达后于清光绪八年(1882)回乡营建,由大厝、公妈厅、当铺和通瀛书舍四组建筑组成,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开有池塘、沟圳通海,小船可运货至厝前石埕。大厝由前厅、主堂、后楼和右护厝等组成,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公妈厅由前厅、主堂和右护厝等组成,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当铺由前厅和主堂组成,主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通瀛书舍前带花圃,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墙体承檩,硬山顶。此建筑群为泉台商易交流的见证。2013年,长顺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详细] |
![]() | 西坪土楼年代:清座落地点:安溪县西坪镇赤石村、平原村简介:包括聚斯楼和映宝楼。聚斯楼,生土夯筑,明末始建,建筑保持清中期风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48平方米,外墙为巨形溪卵石堆砌,内为回形三层建筑,由主体建筑、“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须护翼组成,通高10.2米,长31.4米,宽31.2米,墙基厚2.2米。映宝楼,生土夯筑,墙基厚2.3米。二层,计72间。院中有亭,正门石拱,上镌“映宝楼 雍正庚戌秋吉日立”;正大门前是半亩方塘,立夹杆石两对。保护范围:聚斯楼:东至土楼外茶园35米,至西35米,至南150米,北至后沟公路;映宝楼:墙基向东、西、北各延伸50米2009年,西坪土楼被福建省人民政……[详细] |
![]() | “惠安暴-动-”旧址年代:1930年座落地点:惠安县山霞镇后洋村、东桥镇屿头村简介:由飞凤寺和屿头山土地庙组成。1930年9月14日,红军独立一师二团在飞凤寺部署“惠安暴-动-”方案。16日晨,二团在后洋大埔举行授旗誓师仪式后,向山柄村民团发起攻击,一举攻下民团炮堡,打响了惠东暴-动-第一-。闽南地区第一个乡级红色政权——五陈乡苏维埃政府也同时宣告成立。之后,二团转战屿头山,以土地庙为临时战地指挥所,与敌人再次激战。惠安暴-动-,给国民党-派、军阀、地主豪绅以沉重打击,对泉属七县和莆仙地区革命形势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30米。2009年,“惠安暴-动-”旧址被福建省人民……[详细] |
![]() | 市舶司遗址,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其职能是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是我国现在重要的古海关遗址。根据考古发掘,参照市舶司设置规模,结合泉州市舶司/务遗址周围水系、道路的构成等因素,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八卦沟,院落整体在面阔89.4米(方向72度)、进深134.1米(方向162度)的区间之内,面积约12000平方米。现市舶司遗址范围内有附属文物水仙宫。遗址旁有水门水关和南薰门水关,以宣泄水流及启闭舟楫的出入。市舶司遗址,既是古代泉州海上商贸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亦是泉州港繁荣的历史见证之一,……[详细] |
![]() | 东观西台坐落于鲤城区涂门街西段,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原是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吴龙征的府第,因其官至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其第因而得名。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晋江人吴鲁(肃堂)殿选状元,泉州吴氏宗亲共议兴建府级吴氏大宗祠,吴龙征九世孙吴朝铨慨然以其第之前三进改建为泉府五县吴氏大宗祠。东观西台是泉州市现存的少有的四进五开间明清建筑。该建筑占地近1700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存多方清代重要碑刻,是泉州仅存的明代官邸和清代规模较大的府级宗祠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宗祠是凝聚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