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姬岩摩崖石刻位于永泰县白云乡白云村,年代为宋—清。简介:保存有宋朝礼部侍郎陈旸,明朝翰林院编修黄文焕,明代闽中三才子曹学佺、谢肇淛、徐渤,清代诗人黄任,清光绪年间状元王仁堪等历代名人题刻。如曹学佺“来天台”石刻、谢肇淛“古鸡岩”石碑,黄任“鬟翠楼”石刻等。2013年,姬岩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三亭路口,西至后山小路,南至仙公楼岩下龙头泉,北至通往白岩横路。……[详细]
  大光里陈氏民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大光里,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及民国初年重修。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一进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双坡顶,马鞍墙。二进主座面阔三间;东侧花厅,建有假山、鱼池等。2013年,大光里陈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民居周边各外延20米。……[详细]
  侯德榜故居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台江区宁化街道宁化新村二里简介:清代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侯德榜出生及青少年时期居住于此。侯德榜(1890~1974),福州人,著名化学家,他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使原料利用率提高到96%,对制碱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保护范围:围墙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侯德榜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闽清文庙位于闽清县梅城镇城南北大街,年代为清。文庙又称圣人庙、孔子庙,座落在县城南北大街中段东侧,包括庙门、大成殿和明伦堂,占地约1998.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9.12平方米。庙门为五开间悬山顶,石基础,穿斗式木构架,中央三间带凹廊,门边一块石碑记载了文庙的历史渊源。梢间有八角形花窗,雕花窗棂,红墙碧瓦,古色古香。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宽17米有余,进深14米多。殿宇以18根大柱和18根小柱作支撑,构造别致。柱头与梁枋、额枋之间,雕刻花草,博古图案,嵌以浮雕人物,姿态各异,造型逼真。大殿正门上方高悬一块蓝底金字的牌匾,上 书-“斯文在兹”四个大字,笔划遒劲,颇有意韵。殿内供奉一尊高……[详细]
  南屿碗窑山遗址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双龙村东北。因遗址所在小山称“碗窑山”,故称“碗窑山”龙窑遗址。1952年发现,2010年考古发掘,清理出4座宋代平焰式龙窑窑炉,出土黑秞、青釉、青白釉瓷等生活器皿,以及烧制用的匣钵、垫饼等工具。其中一座是目前国内已知宋代龙窑中窑床坡度最大的窑炉。2010年7月,福建省考古队员对“碗窑山”古龙窑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在这片的窑址上,密集地分布着4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南宋时期龙窑遗址。考古人员从窑址内清理出大量文物标本,有烧制工具匣钵、垫饼,以及黑釉茶盏,青瓷、青白瓷生活器皿等。2013年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范范围南自大漳溪畔,北至山顶200米,东、西各至山脚……[详细]
  陈衍故居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文儒坊大光里简介:原有四个区,现仅存老屋五间、东面二层的楼房和厨房等。陈衍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为刘铭传在台湾开疆拓域及管理、建筑等贡献了很大力量;一生著作众多,主要有《石遗室诗话》、《福建通志》等。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陈衍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房林氏祖厅旗杆林位于罗源县中房镇林家村,年代为明、清。简介:位于林氏祖厅前,计有18对明清两代所立的石旗杆,其中有明嘉靖年间湖州乌程县少尹林灯、明万历年间河南道参军林日荣、清顺治年间广东廉州同知林长存、清咸丰年间署湖北荆门州知州林芝华等所立,蔚为壮观。2013年,中房林氏祖厅旗杆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旗杆林四周各外延10米。……[详细]
  十九路军策划“福建事变”会议旧址位于福州市区于山戚公祠内。1933年10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因不满蒋介石投降--政策和围剿红军(在战斗中遭红军沉重打击)的决策,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协定,停止军事行动,划定军事分界线,恢复双边贸易,释放在福建的政治犯,赞同福建境内革命组织的存在与活动,互派全权代表进行反日反蒋军事行动准备。协定的签定,既为红军打破蒋介石的“围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解除了十九路军领导人的后顾之忧。11月20日,他们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详细]
  南阳陈氏祠堂位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市江田镇友爱村。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前后3进,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一进为门厅,中间设戏台;二进为主厅;三进为祭祖厅。祠堂牌匾、楹联众多,其中有御赐“家传孝友,世笃忠贞”匾,以及其它众多历史名人如明大学士叶向高、刑部侍郎郑世威、近代徐世昌、萨镇冰等题写的匾额、楹联。……[详细]
  含光塔含光塔又名斗门塔,依敖江而建,距连江县城约3公里。此塔始建于明朝1588年,属楼阁式红砖架构,据考证,这在全国仅存2座,是福建省重点的省级保护文物。塔身高达26.87米,屹立在山巅之上,凤城一览无余,是连江古城标志之一。塔下坐落着含光寺,寺门楹上挂有一诗匾橹声过寺潮初上,塔影横江月正来,自古为游人所传唱,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塔区四周的山水景色。……[详细]
  岐阳郑氏宗祠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岐阳村,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明,现为清代建筑。坐北向南,由门楼、大堂、祖殿组成,总面宽16米,进深45米,占地面积705平方米。门楼重檐歇山顶;大堂面宽五间、进深六间,祖殿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郑氏宗祠坐北朝南偏东10度,为三进的土木结构,面宽15.8米,进深44.6米,建筑面积705平方米。大门仿汉阙结构,单柱直上,檐角飞翘,重檐歇山顶。大门的彩色斗拱应为近年改造所致。位于第二进的建于清代的大堂面宽五间,进深六间,穿斗式构架,悬山顶。大堂插屏门额饰有三幅浮雕人物,贴金隔扇,额匾“圣义”、“仁智”等。第三进的祖殿为明万历年间建造,面宽三间……[详细]
  红卫林氏民居位于平潭县平原镇红卫村,年代为清。简介:坐东朝西,由南向北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右院落曾经为当铺;中落分前、后厝,均为合院式,面阔三间,穿斗式木构架,雕刻、楹联繁多而精美;左落为前后两进。附属文物包括星楼学校和水井。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红卫林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林如楚故居,俗称尾衙,是水西林主街最后的一落,是林春泽长孙林如楚的故居,也称为“且闲堂”。林如楚(1543-1623),字道茂,号碧麓,福建候官县(今福建福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刑部主事。曾督学广东,好贤能,得士甚多。官终工部尚书。万历四十七年(1619)五月致仕。天启三年卒,年八十一。有《碧麓堂集》。……[详细]
  王麒故居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塔巷简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25平方米,由西边的主落与东侧花厅组成。驼峰、斗拱、悬钟、雀替均雕刻精细,墙头灰塑图案精美,园林采用象形的假山石和灰塑等塑造。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王麒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永盛梁氏宗祠年代:清、民国座落地点: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简介:堂号“贻燕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3平方米。由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组成。祭厅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穿斗式木构架。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永盛梁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应松故居原系南宋爱国忠烈高应松故居,现存建筑为明清建筑,1999年重修。宅第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总占地面积达899平方米。土木结构,共三进,前有影壁、门楼,大门门额书“枢密第”。第一进仅存建筑基础,第二、三进完好,均为面阔七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第三进后有花坛一座,传有高应松亲身种植古榕一株。……[详细]
  黄乃裳、黄乃模墓位于闽清县坂东镇湖头村,三合土构筑,宽13米,进深40米。平面呈“风”字形,四层墓埕。墓前竖石望柱1对,石旗杆2对。柱上镌刻楷书:“清钦赐恤银祭葬大东沟殉难世袭罔替臣黄乃模”、“光绪庚子年北洋水师游击黄公乃模附葬衣冠处”,由陈宝琛撰书。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际上石刻群位于闽清县云龙乡际上村,年代为宋—清。简介:保存有南宋诗人张孝祥楷书“起傅岩”摩崖题刻,字径1米,以及“早入中书”、“高折仙桂”、“龙首岗”和落款为张咏的七律诗一首等摩崖题刻,附属文物有张安国、萧千岩联名作七律一首石碑。2013年,际上石刻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详细]
  高应松祠堂位于长乐市古槐镇洋布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知县王遵道建,全称“锦屿高氏忠烈祠”。清代及民国时期均有修葺。前后两进,保留明代祠堂建筑规制,尚存牌匾10余块。1986年,长乐县(今长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朝阳路新民街54号,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22年(1933年)重建,为哥特式建筑。主堂北端,建有20多米高的钟楼,楼顶竖立近3米高的十字架。昔时钟楼报时声扬十余里,号称“江南第一大堂”,其至今仍为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为福建省、福州市天主教总堂。泛船浦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22年(1933年)重建,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3.7平方米,为哥特式建筑。主堂北端,建有20多米高的钟楼,楼顶竖立近3米高的十字架。昔时钟楼报时声扬十余里,号称“江南第一大堂”,其至今仍为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为福建省、福州市天主教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