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连江厦园里孙察院故居位于连江县凤城镇西北街八一六西路北侧,为一座明代中早期民居,根据孙氏族谱记载,该宅邸应建于明洪熙至宣德年间,为福州地区最早民居建筑之一。厦园里原有四进,今仅存二、三进,第一进门厅在50年代修路时拆除,第四进花园在抗战时期被日飞机炸毁。二进院落由前廊、左右撇舍及主座构成,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九柱,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三进主座亦为面阔五间、进深九柱,全穿斗结构。厦园里建筑规模与用材之大,极为罕见,为福州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座早期民居,文物与历史价值极高。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宫巷刘氏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清末为刘冠雄居住。坐南朝北,由主座及其东侧的跨院组成,建筑面积1308平方米。门房在民国期间被改造为砖构的二层。主座前后三进。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带前廊,次间廊柱之间有木制栏杆。第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六间。第三进建筑为朝北的倒座三间排。东侧的跨院分为前后二院,前院由北面的花厅及南面的园林组成。整座花厅的花格门、窗棂、隔扇均用楠木精雕细刻,上有几百种图案、几百幅花鸟虫鱼,古色古香,相映成趣。所有窗户都是双重,冬夹纸,夏蒙纱。……[详细]
  黄培松故居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中平西路,年代为清。简介:建于清末民国初,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25平方米,共三进,每进院落均前后天井、披榭、主厅,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临街为单披门罩,软卷棚饰顶,墀头及余塞墙灰塑、砖雕、彩绘工艺精湛。主厅均面阔五间,进深五柱,一进主厅设前轩廊至次间缝架,三进主厅明间缝架减中柱及前金柱,明间次间做大敞厅。建筑用材粗大,用材讲究,雕工精美。黄培松,字菊三,清末武状元,曾在广东、福建任职。保护范围: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黄培松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屿福垆寺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南旗村,年代为清。简介:俗称泰山堂,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清康熙六年(1667)扩建,几经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依次建有木构牌楼式门楼、戏台、过雨亭、双层钟鼓楼、正殿、后殿及八角亭等,通面阔23米,进深40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后天井地表下建有罕见的地藏殿和奈河桥。建筑结构精巧,雕刻彩画繁多精美,显示出福州地区古建筑装饰工艺的地方特色。2013年,南屿福垆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前至锦溪,后至垆峰山顶八角亭,两侧外墙各外延10米。……[详细]
  高湖龙院郑氏民居始建于明代,坐西朝东,偏北,东西两落并列。西落一进,为民国建筑,东落二进,为明代中早期建筑。西落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前后天井。东落前部设石板埕,一二进主厅均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双坡悬山顶。一进主厅设前通廊,明间厅堂为抬梁做法的井字梁架,前廊为叠斗结构,厅内四椽栿上设驼墩叠斗,架平梁;前大小金柱间以丁头栱接一斗三升承托屋架的做法极为独特,其余缝架均为穿斗做法,为福州地区典型的明代木结构形式。二进主厅前轩廊为叠斗结构,屋身均为穿斗式做法。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厦王里孙氏民居位于连江县凤城镇八一六西路,年代为明。简介:建于明早期,为明湖广道、浙江道监察御史孙钦及其兄孙钧所建。坐北朝南,原为四进合院式民居,现存二、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264平方米,一进门厅和四进花园已毁。二进院落由前廊、两侧披榭及正房大厅构成,大厅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九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后坡做假倒水屋面。三进为二层0-,面阔五间,进深九柱,穿斗式木构架。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外墙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厦王里孙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华南女大校舍位于仓山区上三路8号,共3座,建在山岗顶上,面向东南,平面呈门形。依山势筑3座大平台,中间主楼为马莲彭学院(MalianPayneHall),俗称彭氏楼,现名胜利楼。右侧为谷莲堂宿舍(GransonHall),俗称谷氏楼,现名和平楼。左侧为程吕底亚宿舍(LydiaA.TrimbleHall),俗称程氏楼,又称立雪楼。马莲彭学院(MalianPayneHall),俗称彭氏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790平方米;屋身呈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正面突出五开间两层罗马式拱廊,一层毛面石砌方柱,二层为塔司干柱式,拱面刻纹饰,拱柱上下有线脚托座。单檐歇山顶,屋面覆筒板瓦,屋顶主脊两侧饰琉璃花格……[详细]
  义窑窑址位于闽清县东桥镇西南。窑址范围自义窑村至安仁村一带,绵延十几个山头,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是福建省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的大窑址。1958年发现,1983年、1987年复查,已发现数十处烧制瓷器的窑炉为依山而建的龙窑,长度达70米,宽2.5米,呈35度坡,用窑砖和废匣钵砌成。采集到的标本有匣钵、支柱、垫饼等窑具,以及不同形制的印花、或划花的青白釉瓷碗、洗碟、盅、盆和盖、罐、炉、壶等器皿。也有少量黑釉瓷器。此外,还有少量捏制的黑釉或青白釉的小狮、小狗、猪头等器物。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巷郭氏民居,又称侍郎第。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福州名士郭阶三购此屋重修。郭阶三有五子,一个儿子中进士,四个儿子中举人,故有“五子登科”之称。面积2100多平方米,为面阔五间三进院落式建筑。主座轴线上前后三进,坐北朝南。第一进临街门头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第二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山面),柱子特别粗大,梁架抬梁与穿斗兼并,脊檩、前后挑檐檩用五开间整根通长檩子,建筑用材与建筑结构实属罕见。第三进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柱,为五间排双层书房。东墙外为花厅。三间排厅堂一座,有假山、鱼池、花亭等。……[详细]
  上攀古建筑群位于平潭县平原镇上攀村,年代为清至民国。简介:由上攀村门牌59/60、153、155、156、157、161、162等七幢古民居及旧村委会组成,均为石构,俗称“石头厝”。建筑多为合院式民居,由门墙、天井、两侧护厝、正厝组成。正厝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各有前后房,为搁檩式结构,双坡顶,外墙石砌,部分为虎皮石下碱上筑土坯墙,土坯墙外涂白灰层。保护范围:东至上攀渠,南至与新村之间的村道,西至163县道,北至龟山遗址。2018年,上攀古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祠堂后山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平潭县北厝镇北厝村林氏祠堂后山简介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58年在南坡半山坡上发现贝壳堆积文化层。2016年在山顶旱地断面发现含贝壳文化层堆积,采集大量早于壳丘头遗址的夹砂陶片和少量石器以及十多种海生贝壳等。经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7000-6500年。保护范围:东至山凹处,南至村道水泥路,西至北厝村林氏祠堂,北至山坡。2018年,祠堂后山遗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闽安协台衙门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简介:宋代始建,为监镇卫,元为巡检司;清代重建,为协台衙门,管理水师,又厘海关,为闽省南北盐馆总卡。建筑由门楼、仪门厅、正厅和后堂组成,占地面积1768平方米。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明间两侧抬梁减中柱。院内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镌刻“英军犯顺厦门报警”石碑等。保护范围:北至照墙外5米,南至闽安小学校舍,东、西至闽安小学围墙。2009年,闽安协台衙门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闽清合龙桥位于闽清县省璜镇璜兰村,年代为清。简介: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几经重修。东西走向,双孔木拱廊桥,桥身长39.7米,宽4.50米。两孔跨度有别,东跨为三、四节苗组合,西跨为三、五节苗组合穿插构成;廊屋11间,用柱46根;屋顶五个亭翼呈双坡倒水;桥墩青条石干砌,舟状,尖端逆流。该桥为国内唯一一座两跨不同节苗组合结构的木拱廊桥。2013年,闽清合龙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旧合龙乡公所,西至八都旧街,南、北各外延50米。……[详细]
  郭柏荫故居位于福州市黄巷东段北侧,俗称五子登科宅第。始建明末,面积2000多平方米。郭柏荫为郭阶三次子。郭阶三的五个儿子郭柏心、郭柏荫、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皆登科第,故该故居也被称作五子登科宅第。1991年市政府挂牌保护。该故居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2月郭柏荫故居门头房挂上了“五子登科”牌匾。“五子登科”牌匾的字仿咸丰皇帝的字题写,体现郭家家族文化和科举世家身份。主座建筑前后三进,坐北朝南,四面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临街大门六扇,两侧有马头墙,门头房面阔五间。进大门有仪厅,两侧为门房、轿房,穿入石框大门有天井、回廊。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廊宽敞,青石柱础……[详细]
  旗山石松寺位于闽侯县南屿镇中溪村,年代为宋、明。简介:石松寺大殿始建于宋代,明代重建。坐北向南,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面阔五间并两廊,进深四间并前后廊,歇山顶。明间抬梁式梁架,五架梁前后双步并前后轩廊用六柱,其余为穿斗架梁架。寺内尚存有宋代的法真松碑、石构舍利塔、船形石槽、莲瓣式石盆、抱鼓石、坐禅室摩崖题刻等遗迹。大殿为保存较好的明代殿堂建筑。2013年,旗山石松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寺周边各外延20米。……[详细]
  阳歧尚书祖庙年代:民国座落地点: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歧村简介:1920年严复在明代凤鸣寺旧址上,倡资建尚书庙,祀南宋爱国志士陈文龙。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805平方米,由尚书祖庙大殿、毓麟宫、忠肃祠组成,保留有严复题字的门额,以及陈宝琛、李厚基、叶大庄、王仁堪、严叔夏等名人题写的石楹联。保护范围:东至山门,西至围墙外10米,北至山南麓,南至放生池外沿。2009年,阳歧尚书祖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魁岐村,年代为1921—1932年。简介:1921—1932年陆续建成,校舍分布范围约15万平方米。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设计,现存11幢楼房,主要有教学楼2栋,宿舍楼7栋,办公楼1栋,校长楼1栋,砖石木结构,中西结合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的实物例证。2013年,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群体四周各外延20米。……[详细]
  方壶岩摩崖石刻年代:宋~清座落地点:福州市永泰县盘谷乡水尾村简介:现存宋至清摩崖题刻十二方,有王用文、曹学佺、王大壮、张大韶、沈野等人的题刻,为研究福建地方社会、风俗历史以及张圣君信仰起源,提供重要实物资料。附属文物方壶寺是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发祥地,是闽台张圣君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保护范围:东至路,西至狮子岩顶,南至天池口直上,北至门庭牌坊。2009年,方壶岩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闇亭禅寺位于永泰县盖洋乡赤岭村,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此后多次重修,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1896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依山而筑,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空坪、水井、照壁、钟鼓楼、大殿、天井、后殿。两侧有经堂、膳房、僧居、储藏室等。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歇山顶。保护范围:寺庙群四周边界各向外延伸50米。2018年,闇亭禅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闽王庙附属碑刻(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闽王庙内,唐天佑三年(906年),哀帝李柷敕刻。庙原为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宅第,五代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祀。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置于花岗岩覆莲基座上,礼部侍郎于兢撰文,将士郎王倜书。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功绩,对研究唐末五代史和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庙内还存有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所立“重修忠懿王庙碑铭”等碑。906年,唐天佑三年哀帝李柷敕刻。1988年,对闽王德政碑的裂痕进行化学材料灌注,加固碑座,维修碑亭。现辟有王审知事迹陈列。1961年,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