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漳州市 > 漳浦县旅游

漳浦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蓝氏宗祠年代:明、清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简介:明嘉靖二年(1523)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西南朝向,建筑面积540.96平方米,由门厅、正堂及两边耳房组成;堂前有大埕,埕下排列七星潭,祠后为小石山及状同日月的二口水潭。附属文物主要有门厅左侧墙中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祖庙碑记”,记述了蓝理重修种玉堂的事迹,以及民国丁卯年“勒缘石碑”等。种玉堂位于漳浦县赤岭乡(原苌坑)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清康熙年间由福建陆路提督蓝理重建。种玉堂门联“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表明“镇海”是明代镇海卫,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将从这里兴起。种玉堂是闽……[详细]
  海云家庙,亦称乌石大厅,坐落于漳浦县浯江村,前对丹山印石峰,近处梅岭为笔架山;巍峨的海云山屹立在西北方;左傍紫薇山(龙山);右列天马山、伏虎山、塔山;后靠御屏紫帽石,透过倒亭隙,遥倚平和县矾山;浯江自西北而来,沿龟林山、紫薇山绕到正东,从东南方向直奔浮头湾,汇入东海。海云家庙为漳浦林姓的主要祠堂之一。漳浦林姓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支称路下林,为南宋林昌的后代。另一支称乌石林,其始祖林安于南宋间由长乐迁居漳浦,后代聚居于海云山麓,浯江溪畔形成了以旧镇,深土、赤土、霞美为中心,四十多个村庄,总称乌石的社区。明代嘉靖到清嘉庆之间,乌石林姓极为兴旺,先后出现了11名进士,25名举人,40多名贡生,科举仕宦……[详细]
  漳浦县清泉岩上镌于南宋或明代前期的摩崖石刻甚多,有“渐隔尘寰”、“蓬莱深处”、“九鲤飞跃”、“蟠桃坞”、“茂林修竹”、“登临驻节”等。清泉岩因蔡新而得“御笔”,清泉岩因“御笔”而增辉。有一石壁上刻两字“觉岸”,正中有“乾隆御笔”方形篆印,落款有“臣蔡新”字样与其前方蔡新亲书石刻“登临驻节”,互为印证了乾隆皇帝御笔虽在,皇帝却未曾来到漳浦,而后世产生的“乾隆皇帝来过蔡新家,同游位于福建省漳浦县大南坂清泉岩”的传说属无稽之谈。且不以史论乾隆皇帝“下江南”最南到达杭州,不曾到漳浦之实为据,当凭“驻节”就能断定皇帝未到此处,果真皇帝驾临,清泉岩石刻上之“驻节”应为“驻跸”矣,因前者指行者屯驻、停留,后……[详细]
  海月岩位于漳浦县沙西镇境内,距县城绥安镇约45公里,驱车可直达岩下。海月岩具有悠久历史,寺殿始建年代不详,无从考证。它重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至1274年),明代经再修缮,保存较好。海月岩路旁有一口小潭叫羊角潭,水澈清洌。由于所处位置特殊,每逢中秋之夜子时左右,明月映照潭中,月光恰巧正折射到山上岩寺宝殿中释迦牟尼佛的胸膛上,古人称为“月照禅心”、“月升朗佛”,其余时间则不可见,堪谓奇观,海月岩也因此得名。海月岩的山门别具一格,由两块长形石条斜立互倚构成三角形的山门,名曰:“不二门”。因四周巨石重叠,游人上山入寺,必经此门,没有第二条通道。山门两侧刻有楹联:“青莲布地开三岛,巨藕通天只一……[详细]
  “一德楼”是已知年代最久远的土楼,于1558年建造,1943年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废弃。在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乌潭埔自然村空旷的田野中间,有一座楼体巍巍地伫立着,这就是“一德楼”。根据楼匾上所刻的建筑年代,为闽西南已知最早年代的土楼。“一德楼”的主体建筑为方形楼,平面深27米,宽26米,基本呈正方形。楼墙底部有两层石地基,以上全部用三合土板筑,底厚1.3米,墙内外侧同步收分,二层厚1.0米,三层厚0.82米,夯土以壳灰、粗砂、红糖、糯米浆组成。全楼三层共35间房,中间形成了一个12米见方的天井。大门厚重,备有护门横木,石门框顶埋二道斜陶管,通门框缝隙,二楼注水可防火攻。楼一层全闭无窗,二、三……[详细]
  黄道周讲学处,位于漳浦县城东郊石斋村前,为黄道周的故居和讲学处,称东皋书舍,崇祯十七年,明亡,修建并改名“明诚堂”以明志,1646年黄道周殉国,南明隆武帝赐表“文明书院”。黄道周(1585-1646)是明清交替之际一位集易学家、理学家和书画家于一身的理学大师。他曾先后在福州、余杭大涤山和漳浦等地讲学,四方学者云集。漳州境内黄道周讲学处位于漳浦县绥安镇石斋村,原名东皋书舍,又名明诚堂、文明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现建筑重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黄道周在门人和朋友们的资助下,将书舍改建为明诚堂,于当年三月落成。黄道周于三月十日起在明诚堂主持有数百人参加的讲学大会。黄道周讲学处……[详细]
  漳浦文庙(孔子庙)位于漳浦县城内,始建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为重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结构。大成殿内存有明、清的五方碑。1964年维修时,把木柱换为石柱,余基本上保留原貌。 漳浦文庙是1937年“漳浦事件”的旧址之一。 1937年2月起,0闽粤边特委和闽粤边红军为了国家存亡、民族大义,主动向-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主张。并于6月26达成政治协定,闽粤边红军改编为“保安独立大队”。1937年7月13日,闽粤边抗日红军下山接受点编,驻扎漳浦县城孔子庙(即文庙)。7月16日,-军157师背信弃义,在体育场埋伏重兵,借操……[详细]
  六鳌古城位于漳浦县六鳌半岛之端六鳌镇西侧的青山山腰,山兀起于海滩中,背连大陆,面向大海,侧临浮头湾、旧镇港,四周极其空阔。六鳌古城始建于元代,六鳌城城墙全部采用长条石砌筑,墙厚2-3米,依山势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岩石上。全城平面呈略显三角形的不规则圆形。周长1815米。六鳌古城城墙全部采用长条石砌筑,墙厚2-3米,依山势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岩石上。此城依坡起伏,绕山腰一周,周长1815米、高6米许、厚2米至2.5米,花岗岩条石砌成,呈略显三角形的不规则圆形,城外以海为濠。城开西南、南、北3城门,各门有夯土城楼。又辟有水门,今可见东、西面共5个,用于排洪和战时应急。还筑有墩台、观察台。城中山上之巨石……[详细]
  锦江楼,位于深土锦江村,距县城27公里多。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锦江楼采用石基三合土墙夯筑,为三圈内通廊式土圆楼,是一座防盗防匪防地震的古民房建筑。内圈平面直径25米,高3层,层高3米,一楼与二楼内各分12间,每间深5米,第三层无隔间。中圈平面直径42米,高2层,隔房24间,每间深4.5米。外圈平面直径58米,隔为36间,均为平房。大门留有16米宽的通道,铺设砖埕,埕前50米处为占地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戏台,每逢年过节,这里便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娱乐场所。锦江楼,曾作为福建省电影制片厂于83年拍摄彩色故事片《阴阳界》、《欢乐英雄》的主要场景。锦江楼以其独特的建……[详细]
  中共漳浦县委机关旧址位于漳浦县马坪镇后康村庵仔自然村,年代为1928年。简介:旧址原为侨办马坪育才小学,土木结构,建筑面积616平方米,由前厅、天井庑廊、正堂,加左右厢房组成。1917年华侨陈照馨将山仔头祠堂加以扩建,设立育才小学。1927年,一批共产党人在此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农会组织,建立农村党支部,领导农民进行反抗苛捐杂税等斗争。1928年,中共中央特派员来到马坪,召开中共漳浦县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共漳浦县委。2018年,中共漳浦县委机关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详细]
  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旧址位于漳浦县石榴镇车本村,年代为1934年。简介:1932年4月,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形成,车本村成为革命中心区域。1934年后,该建筑先后成为红三团、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中共靖和浦县委、中共闽粤边临时特委、中共闽南特委机关驻地。1948年春,中共靖和浦县工委成立,机关亦设此,领导恢复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和解放漳浦斗争。旧址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厅、天井、榉头(两庑)、二层小楼及左右护厝组成,建筑面积426平方米。2013年,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旧址四周各外延20米。……[详细]
  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部旧址位于漳浦县绥安镇绥北村,年代为1932年。简介: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第三军根据毛泽东“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指示进驻漳浦,第三军军部驻扎于此。旧址俗称红楼,建于二十世纪初,坐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内通廊式红砖楼房,屋顶覆红瓦,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墙壁上保留有“欢迎-弟兄来当红军”等红军标语。2013年,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部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旧址周边各外延10米。……[详细]
  顶西蓝氏家宅位于漳浦县赤岭乡顶西村,年代为清。简介:坐东北朝西南,由池塘、大埕、门厅、前庑廊、中堂、后庑廊、后堂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梁架;中堂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带前后廊,抬梁式梁架;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二柱,墙体承檩,均硬山顶。2013年,顶西蓝氏家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宅四周各外延20米。……[详细]
  杜浔正阳宫位于漳浦县杜浔镇近城村,年代为清。简介:又名“上真堂”,始建于明,清道光甲申年(1824)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两进,建筑面积427平方米。前有山门及庙埕,主体建筑面阔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石构、大木和装修构件雕刻精细。2013年,杜浔正阳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宫四周各外延10米。……[详细]
  蓝理墓年代:清座落地点: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溪村简介:清雍正五年(1727)建。墓向北偏东,面积1300平方米,平面作“风”字形,三层墓埕,三合土夯筑,青石墓碑。碑周刻“卍”连续图案,碑前设青石供桌。前面两侧作六层的三合土墓手,依次外展。筑三合土水沟为界。蓝理(1649~1720),字义甫,号文山,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间随施琅部出征台湾,以平台首功加左都督,累官至福建陆路提督,从一品。保护范围:以墓碑为中心,北面40米,东、西、南面各30米内。2009年,蓝理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草埔塘营宫位于漳浦县绥安镇长脚营村,年代为明、清。简介:始建于元代。坐北朝南,由前、后两殿和左右两侧庑廊等组成,建筑面积256平方米。前殿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面阔三间,进深二柱带前廊,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后殿建于明代,面阔五间,进深四柱十一檩带前后廊,抬梁式梁架,歇山顶。殿内有题刻的方柱为元代遗存。2013年,草埔塘营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宫周边各外延20米。……[详细]
  蓝鼎元墓漳浦县湖西乡政府前约100米处。坐西向东,外观呈“风”字形,三合土构筑,青石墓碑上刻楷书“皇清恩进士授中宪大夫知广州府事鹿洲蓝先生佳城,乾隆癸卯仲秋吉旦”。墓前竖石望柱1对。1986年,漳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后康陈氏种德堂位于漳浦县马坪镇山前村,年代为民国。简介:系印尼华侨陈玉宇、陈玉规在民国初年所建,坐西南朝东北,由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广饰各种灰雕花卉、人物及动物造型,生动逼真,制作精美。2013年,后康陈氏种德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周边各外延30米。……[详细]
  红军之家纪念馆位于漳浦县石榴镇车本村。车本村位于漳浦县西北部,坐落在靖和浦三县交界的尪仔石山的山脉中。这里山高林密,峰岩叠嶂,地势险要,交通闭塞,远离-统治中心,有利于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1932年4月24日,中央红军东路军第3军占领漳浦,成立漳浦县革命委员会,在广大城乡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土地革命斗争。车本村成为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先后为土地革命斗争时期红3团、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中共靖和浦县委、中共闽粤边临时特委、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驻地之一,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闽南特委机关驻地之一。1948年春起,该处为中共靖和浦县工委机关驻地。中共靖和浦县工委机关旧址所在的旧厝……[详细]
  黄道周墓,在漳浦县北山,即离黄道周讲学处不远的地方。黄道周墓坐南朝北,为三合土结构,宽10米,长12米,周围种满树木。墓碑题写:“明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师、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前詹事府经筵讲官,赠文明佰,谥忠端黄石斋先生暨配诰封正一品夫人谥考徽蔡氏之佳城。”墓侧有“四君子墓”,也座南朝北,墓碑写“殉节门人四君子之墓”。黄道周及四君子墓保存完好,经常有人前往朝拜瞻仰,回想黄道周的一生光辉业绩,是漳浦人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