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天水市旅游

天水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苗圃园遗址位于张家川县龙山镇西川村西1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暴露有灰坑等遗迹。曾出土有彩陶葫芦瓶、绳纹尖底瓶、夹砂深腹罐、细劲壶、盆、圆底钵和碗等30余件完整陶器。多夹砂红陶,彩陶次之,彩陶纹样有鱼纹、宽带纹,多黑彩。另采集有研磨器、石斧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与发展以及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雁掌坪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五营镇焦沟村西,清水河南岸台地上,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属仰韶文化遗存。地表及断崖上暴露有泥质及夹砂红陶罐残片,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2008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输油管道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有石刀、带孔石斧、陶刀、纺轮等生产工具,以及彩陶壶、尖底瓶、红陶单耳罐、红陶盆等生活用具。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东至焦家沟西崖边缘以西50米,南至贺家崖山根以北100米,西至万崖沟东崖边缘以东50米,北至清水河石咀下(河滩)南缘以南200米。……[详细]
  石门山古建筑群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石门村,多为明清时期修建,现存古建筑29座。主要建筑有玉皇殿、王母宫、圣母宫、三官殿、三仙庵、祖师殿、三清殿、灵官殿、文昌宫、财神殿、赵公殿、山门、聚仙桥、钟鼓楼、戏台等。各建筑依山就势,体量较小,构造精巧,做工精良,小巧玲珑。石门山古建筑群对研究中国道教史、地方道教文化发展具有重大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无量殿:以大殿台明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2米,向南延伸5米,向西延伸2米,向北延伸3米。赵公殿:以大殿台明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2米,向南延伸4米,向西延伸2米,向北延伸3米。……[详细]
  灰地儿遗址位于甘谷县新兴镇头甲村西北1公里。属马家窑文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1米,暴露有灰坑和白灰面居址。1959、1972年局部发掘,出土有平行带纹平底瓶、叶纹彩陶壶、同心圆纹白彩盆、泥质红陶素面钵、敛口碗、卷沿盆、侈口细颈瓶、罐、杯及泥质陶屋模型、灰陶壶、罐,还有石刀、石斧等生产工具。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西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吉家庄西南1公里。是一处史前和商周遗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1--1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等。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陶器,饰绳纹、附加堆纹、篮纹,器形有单、双耳罐,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等生产工具,均属齐家文化。另有周代夹砂灰陶绳纹鬲、豆、细颈瓶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古代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连腾霄宅院 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北关连家巷。原占地1500余平方米,现占地约1100平方米。共南、中、北三院,房屋约50间。除后花园已改为私房和南院房屋及中院大门已毁外,其余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中院有悬山顶虎座门一座,门枋上脊饰宝相,其左又独设二进大门,门左侧有照壁一面。此院长16.5米,宽14.35米。北房为悬山顶二层木楼,檐柱通高4.83米,饰花鸟云纹。……[详细]
  白崖沟摩崖石刻位于天水市武山县滩歌镇南沟村,石刻通高2.25米、宽1.62米,总面积3.65平方米。四周皆有拦线,个别字残损,全文共计276字,分16行,首行9字,次行3字,0-19字,其余各行均20字。内容记载了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在开封重修宣德楼、集英殿于陇右伐木的事迹。系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弟子刘焘的楷书,书风淳古遒劲、体态端庄。……[详细]
  渭水峪遗址位于甘谷县渭阳乡渭水峪村北500米。是一处庙底沟类型与马家窑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弧线三角纹、弦纹、宽带纹彩陶盆、钵残片等。另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红陶罐、钵残片和漩涡纹彩陶盆残片及石刀、石斧、石弹丸。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马跑泉遗址位于天水市马跑泉镇什字坪村北侧。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绳纹红陶片和漩涡纹彩陶片,器形有罐、盆、钵。另有齐家文化泥质橙黄陶和夹砂灰陶片,饰绳纹、篮纹,器形有单耳圆腹罐、折肩罐等。另出土有周代夹砂灰陶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的相互关系及西周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风云雷雨坛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郊家坡村,为北宋崇宁三年(1104)所建。现存坛高13米,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共分三层。顶层原有四门,正门在西,中下两层为夯筑土台,夯土层厚0.08—0.12米不等,南侧建有登坛坡道,转至西侧可进入顶层。风云雷雨坛经考证是古时建城时必须修建的城市设施,用以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范围:以坛体基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米。……[详细]
  程耳坪遗址位于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苟家村西200米,西起大湾沟,东至三角地,北靠程耳坪三台地,南至陇海铁路。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500米,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灰坑。该遗址采集有弧线三角纹、带纹、网纹彩陶盆、钵残片和泥质、夹砂红、灰陶片及石刀、石斧等,属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存。……[详细]
  师赵村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师家崖村,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约200米,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3米,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且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石、骨、陶等器物1600余件,其中陶器200余件,各类饰品和工具约400余件。出土仰韶文化晚期陶塑多件,造型包括人面、蟾蜍、羊头、鸟和陶祖等。……[详细]
  武山官寺位于武山县城关镇东街。占地面积约384平方米,座南向北,现存主佛殿及两侧配殿,元代始建,明万历年间维修,土木结构。佛殿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14米),进深四间(9米),高8米。两配殿为歇山顶,均面阔三间8米,进深二间7米。该殿是我省现存时代较早的古建筑,保存较好,对研究明代建筑特征和建筑技术有重要价值。……[详细]
  东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金川村南。面积约50万平方米。出土有石斧、石刀、石环、彩陶罐和泥质灰陶罐等。另有一些土坑墓和砖室墓已经暴露。文化内涵从仰韶文化、辛店文化,一直延续到明代,遗址保存较好。1960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曾作过调查。200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过发掘,发现有战国及汉代墓葬。……[详细]
  礼辛镇遗址位于甘谷县礼辛镇礼辛村南1公里。属马家窑类型。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平行条纹彩陶盆、草叶纹彩陶瓶、弧线三角纹、平行线纹、锯齿纹彩陶片及泥质、夹砂红陶罐及石刀,并有石斧、骨针、玉璜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庆寿寺文昌阁位于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王庄村西。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建,为3层青瓦屋面歇山顶四方形阁楼式建筑,因举架高耸,第3层歇山山面由砖雕大鸱吻代替,做法独特。建筑通高10米,1层面宽6.8米,进深6.8米,四面有檐柱、角柱共12根。2层面宽3.4米,进深3.4米。……[详细]
  洛门关帝庙位于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东街村繁荣路西侧,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占地面积约239.4平方米。现存大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宽19米,进深12.6米,高9米,为11架梁硬山建筑。其面阔窄、进深深的构造特点为省内仅有,是地方建筑的独创。斗拱简练且有承重作用,承袭了明代风格做法。……[详细]
  汪氏民居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自由路,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7平方米。宅院建筑较为古朴,整座建筑平面呈矩形,为一进二院,前后两座四合院形制。有主厅楼、厢房、过厅、绣楼、耳房、倒座、门厅等建筑。院北轴线上过厅三间,紧依两侧有悬山顶耳楼为绣楼。东西各建厢房五间,格局与后院厢房相同。……[详细]
  清真寺位于县城南下关民族路解放巷内,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占地面积1231平方米。清康熙年间进行了修缮,扩建了东大庭子和南大庭子,以及讲学堂、阿訇居室和学生宿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9年地震,许多建筑被毁。现存的古建筑仅有主体建筑礼拜殿和邦克楼。礼拜殿为庭堂式,悬山顶,面阔3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邦克楼为重檐歇八角攒尖顶楼阁式,牙檐高啄,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室内保存着壁砌砖刻阿拉伯文和花卉图案,刻工精细,别具匠心。秦安清真寺是甘肃现存清真寺建筑中保存较为完整、时代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为系统研究甘肃伊斯兰教建筑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1989年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秦亭魏碑位于清水县秦亭镇秦亭村秦乐寺东侧。年代为北魏太和二十年,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1982年12月31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碑座四周1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