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宜昌市 > 兴山县旅游

兴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古夫甘氏老屋位于兴山县古夫镇平水村三组板舍。该建筑当地称为“星屋”,位于大岭山脚下,周围良田环绕,坐北朝南,该建筑面阔三间12.8米,进深三间,16.3米,占地面积220平方米,中为天井。砖木结构,屋面为小青瓦,两侧檐上有鸱吻,主体外墙为小青砖,内为板壁穿架梁。该建筑为自然条石、方石砌成的基础,正面石基高1.6米,大门上有檐,两侧为格字窗,窗上也有白灰制作的檐,大门上檐下有两方孔,孔中用砖制有“大吉”二字,窗门檐及老屋正檐及脊缘均绘有花草,且整个建筑用白灰粉刷。有七级打制条石垒砌的台阶进入大门,大门及两边门礅用石打制石礅,上有鱼、马、仙庙纹饰。大门正上有“旧学泽长”四字。穿过前厅进入天井,天井……[详细]
  兴山抗战碉堡群由蔡家垭抗日碉堡及战壕、石板坡抗战碉堡及战壕、黑松林抗战碉堡及战壕、工作包抗战碉堡、泥耳垭抗战碉堡等组成,保存较好。1940年6月宜昌沦陷后,国民党军队为堵截日军进军川东而修筑了大量碉堡、战壕等军事设施,部分被毁,现存的设施主要分布在昭君镇青华村、金乐村、陈家湾村香溪河两岸地势险要的山上,扼守着日军由兴山进入四川的通道。为1943年至1944年期间国民政府第二十六军工兵营为防御日本军进攻重庆陪都而修建的防御工事。这固若金汤的军事设施虽然没有经历战火的洗礼,隐没于荆棘丛中大半个世纪,但可以让人们记住那段民族危亡的历史,见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实物,有极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详细]
  板庙位于榛子乡板庙村南部20米处兴保公路上,板庙村即因此而得名。该建筑坐南朝北,面积约14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有穿斗式构架。建筑有前、后殿,中有并列两个小天井。该建筑始于明代,清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重修,民国七年即1918年整修。该建筑为小青砖小青瓦,后殿正中彩绘有一巨大麒麟,栩栩如生。庙内存有石碑15通,部分砖模上印有“同治十二年”、“云香寺”、“匠师田”等文字。该庙是兴山现存最为完整、最大的庙宇,是“兴保古道”上的重要建筑。保护范围:板庙及周围一定范围,以老屋房基为基准,向东延伸30米,向南、西、北各延伸5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准,向东延伸10米,向南、西、北各延伸5……[详细]
  王家祠堂位于兴山县峡口镇建阳坪村。清代建筑。四合院式布局,面阔三间13.5米,进深16.37米,由门厅、堂屋、厢房、天井组成。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硬山青瓦顶,两山设如意山墙。正立面采用灰塑牌楼装饰贴面。祠内存有“王氏宗祖历代昭穆位”碑和王氏第十一世王尧祚墓碑二通。该祠堂历史沿革清楚,对于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五批)……[详细]
  古夫民居位于兴山县古夫新县城,清代。系三峡工程地面文物搬迁保护、集中复建文物点,包括陈伯炎老屋、吴翰章老屋和望山门。陈伯炎老屋、吴翰章老屋均系砖木结构,木构架为穿斗式梁架;望山门系兴山古城的西门,城门为石砌,城门洞为圆拱券结构。(第四批)……[详细]
  百城遗址明代山寨遗址,位于兴山县黄粮镇百城村,是明末李来亨抗清的重要遗迹,现存两座寨城、数百级依山开凿的石阶、数十个军事工事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明末农民军抗清历史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第五批)……[详细]
  昭君楠木井位于兴山县高阳镇宝坪村。西汉末期,由王昭君与村人共同开掘。六角形井口,边长1米,深1.5米。青石垒砌。井中置一楠木,千年不朽,故名楠木井。井水清澈透底,常年不竭。(第三批)……[详细]
  兴山川汉铁路桥墩位于兴山县水月寺镇。为晚清时期兴建川汉铁路时的遗存,包括斑鸠窝铁路桥墩、三拱桥、学堂坪铁路桥礅、青树包铁路桥礅、白石湾口铁路桥墩。1903年,清政府筹划兴建川汉铁路;1908年,川汉铁路总公司宜昌工程局成立,詹天佑任总工程师;1909年12月,川汉铁路开工。武昌起义后川汉铁路工程全部停工,桥礅即废弃。川汉铁路是清代末年引进外资兴建的最大工程,因四川暴发“保路运动”等原因,动工后仅三年全面停工。武汉新军调至四川镇压,至使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成功。故此,这条铁路亦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川汉铁路桥墩是当时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实物资料。……[详细]
  洋房子位于兴山县峡口镇黄家河村。1911年,由兴山县乡绅文氏兄弟所建,因其建筑风格具有西式风格,俗称“洋房子”。占地636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左右对称,呈开放式布局。有正屋7间,偏房各3间,砖木结构,穿斗式构架,硬山青瓦顶。门、窗均为圆拱形。该建筑是鄂西山区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第五批)……[详细]
  白羊寨及圣帝行宫碑位于兴山县南阳乡百羊村。白羊寨,建于顺治十年(1635)。是明末清初农民军首领李来亨联明抗清的重要遗址之一。面积约1平方公里。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折垒寨墙,宽1-3米,残高1-2.5米。寨东北设门,四周崖壁陡峻。寨内存多处遗迹。圣帝行宫碑,李来享部刻于顺治十二年(1655)。青石质,圭首,方座。通高4.48米,宽0.96米,厚0.20米。额篆“为建兴山县圣帝行宫碑记”11字,正文楷书1130余字,记兴建圣帝行宫事,附各营总兵官职位及姓名。李来享(?-1664),陕西清涧人,明末参加陕北农民起义,1645年李自成牺牲后,与李锦、高一功等人继续坚持抗清斗争,转战于湘、鄂、黔、桂等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