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鸣凤西城墙是我县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完整的古城垣,也是我省县一级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现存城墙为南北走向,南起原县木材公司,北至老客运站,全长600米,城门门洞高3.45米, 底宽3.6米,呈拱型,门洞处城墙8.4米, 高4.2米,“城墙外为青砖砌筑,内侧则垒土围城”。 鸣凤城墙建于明成化二年至五年(1466-1469),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主要是为了设兵备御,至成化四年(1468),县治从亭子山(今旧县镇)南迁于此,遂大规模筑城建镇,取名“鸣凤”。据史料记载,当时县城“城墙砌以砖石,高一丈二尺,周八百余丈,设四门”,“筑雉堞环列,因河为池,门四,东景和……[详细] |
![]() | 南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黄茶院。1932~1933年间南安县苏维埃政府设于此。旧址原为曾积寨老屋,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坐西南朝东北,砖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95平方米,建筑面积282.99平方米。1932年7月,红三军独立师一部由政委卢冬生率领进入远安黄茶院一带驻扎。同年10月,师党委决定以原荆当远独立团活动地区为基础,实行跨地区联合,在南(漳)(远)安边界的黄茶院组建“中共南安县委”和“南安县苏维埃工农政府”及其相应的群团组织,县政府机关设在黄茶院的曾积寨老屋中。在红三军独立师的支持下,县政府领导苏区人民进行反“围剿”斗争,在南漳、远安、当阳边界纵横出击……[详细] |
![]() | 旧县岩屋群位于远安县境内沮河流域两岸丹霞地貌的悬崖峭壁上,上游北起南襄城,下游南止石头店,绵延63公里的陆相红层陡壁上散布着众多规模宏大的人工开凿洞穴和岩屋,主要由远安县旧县镇观东岩屋、泥水岩屋、洪家岩屋、董家岩屋、鹿苑寺岩屋、红岩村岩屋、鸣凤镇九子溪岩屋、花林寺镇片石山岩屋、三孔村三孔岩屋等9处岩屋群和一些零散岩屋共同组成,已探明188间。合称为旧县岩屋群。该岩屋群始凿于明末清初,为先民避难栖身和疏财屯粮之所。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为避白莲教滋扰,曾扩建增修达今规模。岩屋外壁现存1通“咸丰四年修”碑刻,4处岩刻铭文和内壁2处“咸丰二年”、“光绪买据”白灰题记等铭文题记为研究岩屋历史沿革、功……[详细] |
![]() | 鸣凤山摩崖石刻位于远安县鸣凤镇凤山村。明、清代石刻。共10余处摩崖石刻,散落鸣凤山间。多数摩崖石刻文字镌刻于红砂质山体上。重要的石刻有刑部苏爷爷遗鞋处、沮江赤壁、仪明岗、“鸾凤常鸣甲寅暮春邑人简而可题”、龟蛇二将、华真洞、指路碑,飞岑叠翠。玉台流霞、寿、麈寰蓬岛、多子岩、观音帽、白云深处等14处。该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详细] |
![]() | 曾家湾民居位于远安县河口乡漳沐村。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坐西朝东,四合院式布局,东西长70米,南北宽29米,砖木结构,穿斗式构架,硬山布瓦顶、两山设封火山墙。房檐上浮雕瑞兽、鸟等动物图案。该民居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研究湖北乡土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第五批)……[详细] |
![]() | 宝华寺遗址由宝华寺、海会塔院、妙高精舍等三处建筑遗存组成,分布在0.5平方公里范围内。三处建筑遗存之间有石板铺设的古道联通。据清·同治五年《远安县志》卷五·寺观载:宝华寺在县西三十里甘霖洞旁,宋·隆兴间(1163~1164年)建寺,有八景,邑侯金芝润有诗。在民间一直流传着“玉泉寺的铁塔,清溪寺的水,宝华寺的香炉,鹿苑寺的茶。”足以说明宝华寺的规模和名气。龙藏山宝华庵开山建塔碑记上记载:宝华寺初名宝华庵,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至明弘治三年(1490年)竣工时,建成有大雄绀殿、祖师殿、伽蓝殿、监院、斋堂、廊庑等佛寺建筑,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弘治三年(1490年),在寺后西……[详细] |
![]() | 双路遗址位于远安县洋坪镇双路村,由双路遗址和双路墓群共同组成。东距沮河1公里,南临洋坪砖瓦厂,西距周家山710米,北距南襄城遗址约10公里。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5年发现,村民在遗址南600米处李源清家旁取土时,出土有国家二级文物玉柄铜剑,国家三级文物玉玦、牛角玉觿、玉剑佩饰、长条形八棱玉管、幼蝉纹玉佩、龙形玉佩。该遗址文化层厚50厘米,采集陶片陶质为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纹饰均为绳纹,出土较多板瓦。双路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时代跨度较大,发展脉络清晰,对于探讨早期楚民族生存活动、迁徙演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早期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保护范围:以……[详细] |
![]() | 石佛庵佛像群石佛庵位于远安县旧县镇巷子村。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道光年间均有维修,上世纪50年代被毁。现存石雕佛像34尊,高约1米,或结跏趺坐或善跏趺坐。另存有清代记事碑十余通。这些造像数量众多,造型丰富,是研究鄂西佛教发展史的重要实物。(第五批)……[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