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座落于当年新四军浴血奋战的茅山北麓、望母山山巅之上。由镇江市全体党员交纳--,于1995年9月1日建成。纪念碑宽6米,高36米,碑名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后刻有114字纪念碑文。纪念碑须弥座高3.13米,寓指镇江市全体党员31.3万人;碑身28米,寓指新四军一、二支队来自南方八省;碑前317级16米台阶,每组50级,寓指抗战胜利50周年;6组台阶寓指6月,最后17级寓指17日,即指韦岗战斗胜利纪念日(1938年6月17日)。碑名“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前下方正中广场上为陈毅、粟裕雕塑。纪念碑宽6米,高36米,须弥高3.13米,寓意该碑由句容……[详细]
  冷遹旧居位于我区辛丰镇黄墟老街,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主楼一幢和厢房四间,砖木结构,为中西合璧风格的花园式建筑。1989年被丹徒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镇江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镇江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冷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1882年6月生于丹徒黄墟镇。1906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2年,孙中山授其“中将军”和“文虎勋章”;1920年与黄炎培合作从事教育、蚕桑、农基事业;1945年7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详细]
  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是第二代核心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战斗-过的地方,作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自98年开馆以来,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已累计接待参观者20多万人次,尤其是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接待人数达6万人之多。目前,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发挥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对全社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进行了全面修缮改建。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坐落于丹阳市内城河路宝塔弄5号(原戴家花园)。包括旧址和纪念馆两个部分,占地1344平方米。为二层楼房。现旧址按当年的原……[详细]
  赛珍珠故居风景区赛珍珠故居位于市区西北登云山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占地约400平方米,是一座青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1992年10月31日被命名为“镇江市友好交流馆”,用以收存陈列赛珍珠的著作和相关物品、资料及中美友好交往的有意义的展品。赛珍珠(1892—1973),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赛珍珠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115部作品,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对……[详细]
  赵伯先故居,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大港镇,系清代晚期建筑。故居现有平瓦房三进。目前镇江市政府已经对故居修缮一新。前有大门楼,内有明间过道、天井,前进两边为厢房。中进为面阔三大间的敞厅,后进原有楼阁三间,现已改为平房,天井内植黄杨树。第三进为住房,中为堂屋,赵伯先将军青少年时代居住于东屋。最后有厨房,系五架梁三间。故居房屋基本结构完整,待整修。赵声(1881-1911),字伯先,号百先,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同盟会内部总长兼广州起义总指挥。1911年,南方各省同盟会会员汇集广州,发动辛亥广州起义,赵为起义军总指挥,准备发动十路进攻,并亲率苏皖党人百人,进攻清军广州水师提督署。后因其为广州城内……[详细]
  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及金山的标志-慈寿塔等景观。慈寿塔下的“周鼎、金山图、铜鼓、玉带”合为“四宝”,被称为金山寺镇山之宝。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话故事也缘于此。许多人正是从“水漫金山”开始,认识金山、了解镇江。大雄宝殿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寺庙建筑,气势恢宏而庄重,工笔彩绘但却艳而不俗。窗格一反檐柱结构而是安装在步柱上。大殿的前后壁上,镶有六扇檀香木雕圆窗,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讲述着与金山寺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大殿的四面卷棚——五十六尊……[详细]
  金家村陵墓石刻:位于丹阳后巷镇建山金家村。从景安陵旁边的路一直向北,大约5公里,是一丁字路口,左转约600米,在路的左边就是金家村。开车进入村里,找个空地停车。一直向南走,有一片大的田地,四周被围着,顺着田垄,走到最南端,石刻就在那里。这个石刻比较难找,因为田地地势低洼,四面地势都比这里高,所以在外面根本看不见。朱偰考察丹阳的南朝石刻,把这里漏掉了,可见多么难找啊。因此《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里没有此处的照片,也无法比较这个石刻的磨损变化。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文物部门1977年4月将沉于水塘和土中的天禄、麒麟提升安放。东为天禄长2.38米,高2.25米,颈高1.2米,体围2米,头已……[详细]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南朝(493年)丹阳县建山田家村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  萧赜(公元440-493年),父萧道成,母刘智容。高帝死后继位,时年43岁,在位12年(公元482-493年)。病死,葬景安陵。年号永明。  齐武帝景安陵,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建山乡前艾庙。  萧赜,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立为太子,建元四年即帝位,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卒。享年54岁。  齐立国之前,萧赜随其父萧道成东征西讨,颇立战功。最值得一提的是升明元年(公元447年),……[详细]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南朝(549年)丹阳县荆林刘家庄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萧衍(公元464-549年),父萧顺之,母张尚柔。迫使齐和帝禅位于己,时年39岁,在位48年(公元502-549年)。饿死,葬修陵。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梁武帝修陵,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在其父文帝萧顺之建陵之北约100米处。修陵陵冢早已荒平,仅陵前存石麒麟一只,位于神道北侧,身长主1米,高又8米,颈高l.45米,体围2.35米。今存南朝陵墓石……[详细]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位于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之东北。处于齐明帝萧鸾兴安陵与梁武帝修陵之间。萧顺之,系齐高帝萧道成之族弟,未即帝位。天监元年(520)闰四月被追尊为文皇帝,庙号为太祖,陵曰建陵。陵东向,已平。陵前存石刻有石兽、方形石础、神道柱、石龟趺各一对。石兽,南为麒麟,北为天禄。麒麟独角已残,四足缺失。身长3.05米,残高2米,颈高1.25米,体围2.7米,天禄双角四足已失,身长3.1米,残高2.3米,颈高1.5米,体围2.76米。两兽均昂首突胸。麒麟上颚已残,颔下长须蔓卷,垂至胸际,两翼微向上,翼面雕饰与他墓者大体相类,唯翼的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兽之背脊作通贯首尾连珠状纹饰。方形柱础石二,位于……[详细]
  梁简文帝萧纲庄陵,位于丹阳市荆林乡三城乡刘家庄附近,其南60米处为梁武帝萧衍修陵。萧纲系粱武帝之子,太清三年(549)五月梁武帝卒,萧纲即位,于大宝二年为侯景所害。次年,元帝萧绎尊为简文帝,庙号太宗,葬于庄陵。陵向东,已平。陵前有萧港,可通陵口镇运河。陵前神道存石兽天禄一,北向,仅存前躯及左前足,身高3.16米,左前足五爪上张,足之下连接石板残部,厚0.26米,有双翼,伸颈昂首,翼膊上方有两片羽翅向前翘起。有别于其他齐粱石兽。口角边有茸毛,垂胸长须及翼部纹饰与齐明帝萧鸾兴安陵前石兽相似,颇富装饰意味。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南朝(551年)丹阳……[详细]
  陵口陵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陵口陵墓石刻南朝丹阳县陵口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口石刻  丹阳陵口镇东有一对高大的石麒麟,此处就是南朝齐,梁两代陵区的总门户,称为齐梁陵口。陵口现在仅存一对残损的石麒麟,东为双角天禄,西为独角麒麟。两只石兽相距约百米,中间隔着一条小河。陵口石刻为现存体积最大的南朝陵墓石兽,长、高度均达到4米,宽约2米,总重量约为30吨。两座石兽腿部均已残损,现在用石块支撑着。头部也有不同程度残损,天禄的头部曾经用石料补修过。从陵口石刻的雕刻风格来看,与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的风格很象,高大饱满,颈……[详细]
  齐明帝萧鸾兴安陵,位于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东北约0.5公里处。萧鸾,是齐景帝萧道生之子,继废帝海陵王为帝,于永泰元年(498)卒,谥明帝,庙号高宗,葬兴安陵。陵东向,已平。陵前尚存石兽一对,南为麒瞵,北兽肢体已残,仅存其后部湮没土中。麒麟身长3.02米,残高2.7米,颈高1.35米,体围2.78米,四足已失,造型仰首垂尾,短颈,独角,已残,颔下垂长须。翼的形状别致,由四小翼组成,与胸前长毛浑然一体,秀美多姿,极富装饰性,兽脊隆起,由头至尾雕饰成连珠,琢工细腻华丽。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南朝(498年)丹阳县荆林三城巷北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详细]
  崇贤里王氏宗祠位于镇江市新区大路镇,是当地王氏族人建造家族祠堂,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新四军山北县圌山区文工团驻地。王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明崇祯三年移建今址,整体结构保存较好。宗祠门东向,中路分前、中、后三进,每进五开间,共占地面积1490平方米。第一进为门厅,进深七檩6.5米,斗拱木雕梁柱保存完好。第二进前有仪门,正反面都有砖雕。入内为二进庭院,享堂前有青石月台,享堂进深十檩6.5米,梁柱、屋面、木雕保存完好。三进为寝堂,进深八檩6米,由大堂后墙两侧便门可进入三进庭院,寝堂有檐廊。另有北路三进,南路一、三进辅房。王氏宗祠是镇江地区年代古老和规格较高的祠堂之一,现存建筑格局完整,是研究镇江地……[详细]
  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系乡绅张家的“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占地约6亩,是座当地著名的民宅建筑。抗战初期,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4日,一支队驻宝埝前隍村,陈毅与王必成等住“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当时,陈毅住西楼二楼西厢房,王必成住东厢房,其他领导住二楼正房。楼下两侧为警卫人员宿舍,楼下三间为会议室。前隍村是财贸银行、医务室、-修理所、无线电通讯机关等。在此居住先后两个月,至同年8月中旬日寇进攻时撤走.陈毅在此期间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成功地争取了以茅麓公司老板纪振纲为首的一批当地上层人物,筹建联合抗……[详细]
  朱氏宗祠位于姚桥镇儒里老街北街上。朱氏宗祠的类别是古建筑的坛庙祠堂,年代是明朝,使用单位是朱氏宗祠修缮委员会。原有门厅,中厅,后厅,为南宋理学家朱熹嫡裔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祠堂坐东朝西。2007年修缮前仍存三进17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第一进门厅面阔五间,对面为大照壁,中间形成广场。第二进中厅五间,原曾悬挂康熙御赐匾及功名匾8方,第三进后厅五间。2009年,当地政府拨款、民间集资,历时三年修缮了古祠。现在已正式对外开放参观。修缮后的古祠,再现了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三雕精湛的徽派特色。中厅(祭堂)塑起了根据朱熹自画像雕琢的汉白玉立像(高2.9米、重3.2吨),复制了康熙御书的“……[详细]
  狮子山土墩墓群位于丹阳司徒镇甸头村,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80米,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山体与四周分界明显,一看就像是人工的杰作。狮子山土墩墓群是个高规格的古代墓葬,狮子山这儿还能看到狮子的两个眼睛和绣球,狮子山的西北面不远处就是两个土墩墓——秦角墩土墩墓,这是狮子山的眼睛;再往前还有窑坟墩土墩墓,这是绣球。现存的秦角墩土墩墓墩体上长满松树,高出地表约6米。秦角墩土墩墓原本有两个墩,几年前修路破坏了一个墩,现在仍然能看到道路在靠近秦角墩土墩墓的地方有个明显隆起的弧度。当时修路的时候,看到这个地方的土与其他地方的泥土颜色不一样,是黑色的,考虑到可能有墓葬,就没有再往下挖。因此,非常可……[详细]
  莲花洞,在白龙岗的北坡之上,是沿三迭青龙石灰岩的裂隙溶蚀而形成的一个石洞。莲花洞,四山环合,石罅多生。昔有僧于洞中得龙骨数斛,号白龙洞。洞前一石,状若莲萼,天然自成,故又得此名。清代诗人汪懋麟有“探奇访古洞,玲珑若天辟”之句。洞内颇宽敞,其主洞有12米长,最宽处6米左右,最窄处不到3米。洞内曲折深邃,渐深渐窄。另有三个支洞,分别向东、西和中间的方向延伸,深不可测。莲花洞有双窦,日夜乳泉,莲花石佛皆天然自成,乃经数万年滴水凝聚而成。莲花之奇,不止洞内。而莲花之洞口非常奇特,坐落在一块巨大的飞岩峭壁上面。旧有梵宇,咸丰年间毁为平地,洞旁及山脚下大片碎砖瓦砾,即是明证。《镇江市志》记载,莲萼石南面,……[详细]
  焦山炮台遗址位于焦山东北角,从南步入,首先看到的是门楼一座,上有横匾,刻有“焦山炮台”四字。门楼西侧有弹药库一座,外为黄泥石灰材料,内层为水泥砂石材料。门楼内有平地约3000平方米。平地东面是炮台基地,它长约80米,宽在55米左右,呈扇形,有暗堡式炮位8个,块石基础,黄泥石灰质地。该炮台严重失修,1978年以来,国家多次拨款整修,现4号,5号炮堡已修复,重修了六间一披营房。对焦山炮台建造年限问题,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另一种认为是同治13年(1874年)。如果是第一种,该炮台则是参加抗英的,如果是第二种,则不是,那就是另外的炮台。……[详细]
  延陵季子碑位于丹阳市九里镇南街北端,季子名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曾封于延陵,传说延陵九里季子庙后有季子墓,碑立于庙前。庙已毁。碑圆首,高2.45米,宽1.06米,厚0.12米。碑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两行10字,篆书阴刻,传为孔子所书。碑下部有唐大历十四年(779)萧定重刻,张从申题字20行,每行5字,今左6行因石破损字无存。每行最下两字在1980年10月扶正入座时嵌入碑座。在碑文两旁空白处刻有唐建中元年(780)八月树碑,建堂,及唐贞元三年(787)、宋元祐元年(1086)、明正德四年(1509)、嘉靖六年(1527)五处款识,字迹已不清晰。碑阴刻“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篆额及萧定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