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长沙市旅游

长沙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在长沙潇湘大道上,从银盆岭大桥西桥头沿潇湘大道南下至营盘路过江隧道出口之间,一组掩映在风景入画的潇湘风光带之中的黄色建筑群。这组黄色建筑群就是曾被称为“湖南第一纱厂”的长沙第二批近现代保护建筑——裕湘纱厂,是长沙保存最好的“工业遗产”。湖南第一纱厂是1912年由老同盟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创建的,最初为官商合办的经华纱厂,1932年才改名为湖南第一纱厂。解放后在湖南第一纱厂旧址上建起来裕湘纱厂,在裕湘纱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沙纺织厂。至今保存完好的西式纱厂门楼为1919年建成的,显示民国初年风貌。80多年过去了,裕湘纱厂门楼还完好无缺地保存在岳麓区银盆岭湘江河畔。外观为浅黄色的方形的门楼,一……[详细]
  清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去世,终寿62岁。其弟曾国潢,子曾纪泽、曾纪鸿等从金陵(南京)扶柩回原籍湖南,五月下旬抵达长沙,六月中旬出殡,葬于南门外金盆岭南。两年后,曾妻欧阳夫人去世,曾纪泽遂将父亲改葬,与母亲合茔于善化县湘西伏龙山之阳,即今望城县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南。曾国藩系糯米混浇铸墓堆,墓碑三道,主碑题曰: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墓围直径5米,花岗石围:墓前古坪台50平方米;坪台东西石阙下通石级,沿桐溪寺墙而下,接曾国藩墓庐槽门。通道两旁原侍立石兽、石人,今仅存残迹。墓地正前有古银杏、罗汉松各两株,蓊郁茂盛。另墓地附近还有一倾圮神道碑,系李鸿章撰文,黄……[详细]
  孔氏家庙位于浏阳市东部达浒镇金石村,明万历十四年(1586)由县府出资建造送于孔氏,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现残存建筑有大成殿、五王殿,大成殿为重檐山顶,小青瓦,穿斗与抬梁混合构架,四面设回廓;五王殿为封火墙,硬山顶,小青瓦;内原有五王牌位(现无存)。两建筑因年代久远,无人管理和修缮,现已倒塌大半,2005年8月,孔氏家庙被列为长沙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由县府出资为孔氏建造。家庙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建筑形制与宋元时的浏阳文庙大至相同。中轴线上有万仞宫墙,月池、大成门、大成殿、五王殿;中轴线两边有备荒仓、东、西庑、文昌厅、学堂和享……[详细]
  古开福寺坐落长沙城北。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题诗《开福寺》赞曰:“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千余年来,开福寺历经兴衰,多次改建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详细]
  大禹碑时代为宋。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左峰,此为广布全国各地的奇碑之一。 禹碑原在南岳岣嵝峰,故又名岣嵝碑,相传为夏禹王遗迹。宋嘉定九年(1212),何致游南岳,即摹拓全文,复刻于岳麓山左峰石壁,面宽140厘米,高184厘米,共77字,每字径约17厘米。明嘉靖三十年(1551),,太守张西铭建护碑亭。崇祯二年(1630),兵道石维岳维以石墙,南北设门。民国24年(1935)周翰重修碑亭,并刻“禹碑”额。碑两侧有刘汝南题《夸神禹碑歌》,陈兴亚题“虞夏遗风”等石刻。 南岳禹碑始见于《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等均有记述,确凿可信,惟字体奇古,昔人曰为蝌蚪书,不类殷周鼎款识,无偏房义事可寻……[详细]
  郭亮墓和生平业绩陈列室(郭亮陵园)位于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郭亮村刘家坡。郭亮于1901年12月3日出生于长沙县临湘都文家坝(今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郭亮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毛泽东介绍,成为湖南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并成为毛泽东领导湖南工人运动进行革命实践的得力助手。1922年,郭亮从第一师范毕业后,组织发动了粤汉铁路全路大-。随后,当选为湖南工团联合会副总干事。1923年3月成立陶业工会,发展第一批工人党员,建立中共铜官支部。马日事变后,代理中共湖南省委书记。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尔后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鄂赣特委书记等职,并被选为第五届中央委员。在任湘鄂赣特委书记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详细]
  “谷山砚”采石场遗址位于望城县黄金镇金山桥社区谷山西北一处山坳里,由四处大小、深度不一的采石场,以及石料堆积场组成。四处采石场平面呈东西向分布,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主采石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坑深20米,整体形制略呈梨型。四周山体均为陡峭的绝壁,青色岩层上布满了条状细密的凿痕,遗址南向区域为开采石料形成的深潭,北向区域为废弃的石料堆积,遗址中心区开凿有狭窄的甬道与外界沟通;主采石场两侧另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采石场3个,西南向采石洞深15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大部分区域为碎石回填;东向采石洞深5米,占地面积约5平方米;北向采石洞地势较高,坑深5米,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长沙“谷山……[详细]
  许光达故居位于长沙市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许光达(1908-1969),原名德华,湖南长沙县人。早年就读长沙师范学校,参加-。1925年5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冬,转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炮科学习。大革命失败后,提前毕业从戎,随南昌起义部队参加了多次战斗,身负重伤,与部队失散。先后辗转于上海、安徽、江苏、河北、长沙等地,寻找党组织。1929年7月经安徽省委介绍到上海,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军事训练班的学习后,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前往洪湖根据地。先后任红6军参谋长兼红2纵队政委、红17师师长、红8师师长等职,指挥了无数次战斗,在应城之役中两次……[详细]
  柳直荀故居位于长沙县高桥镇高桥村方塘冲,由其祖辈于咸丰年间建造,是革命烈士柳直荀同志的出生地及年少时的居所。柳直荀出生于绅士之家,祖辈世代学医,其父柳五亭是当地有名学者和医者。柳直荀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思想激进,18—19岁开始干革命工作。他1916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预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组织雅礼大学的学生参加了长沙各校学生举行的五七国耻纪念-。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伐军进入湖南后,他任湖南区委委员、省农民协会秘书长,致力于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贺龙部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农工委员会委员。1928年9月,任中共顺直省委秘书长,在天津法租界开设小古董店,以……[详细]
  白沙井,江南名泉之一。位于市区贺龙体育场附近的白沙街东,天心阁下。是长沙第一泉,也是江南名泉之一。其井口用大理石砌成,长约67厘米,宽仅33厘米,井口东侧竖有“白沙古井”石碑。泉水从井底涌出,终年不断。白沙井位于天心阁下,在白沙街的东面。白沙井被称为“长沙第一泉”,此井虽小,却名贯古今。白沙井原来只有一眼出水,到明末时水分成二眼,经过多次修整后扩为四眼,井口0.6米见方,泉水从井底涌出,终年不断。白沙井又称白沙古井,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城南,贺龙体育文化中心西测,天心阁东南,临白沙路。白沙井最早只一眼泉,明末水分为二,其后又增二眼。井周绕以浅沟导水,靠山坳一面横立一石,上镌白沙泉水四字,高处有石栏……[详细]
  麓山寺碑时代为唐。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书院教学斋后山坡上。此碑为国内名碑之一。碑文为唐代书法家李邕于开元十八年(730)撰并书。碑石通高400厘米,宽144厘米。碑额篆“麓山寺碑”4字。阴刻碑文28行,每行56字,行楷书,左方断裂一角,右下角脱落一小块,损缺的三分之一,毁361字。上半从16行起,只字不存;下半尚存90字。清陶澍《观麓山寺碑旧拓本诗序》中,谈及碑断裂原因:“嘉庆初年,有达官遣吏拓取,不以法,碑遂裂,或云达官欲题名,曳碑倒将以摩刻,故遂折裂。长沙知府和油灰集残字(共九十四字)复置碑侧,不能变旧观矣。”清光绪《湖南通志》载:“此碑共一千四百十三字,断裂漫漶者二百七十一字。”经查对,……[详细]
  杨公庙位于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杨开慧陵园对面。杨公庙原为祭奉杨泗将军的庙宇,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末改为私塾,民国初年又改为学校。建筑由山门、戏楼、正殿、厢房、耳房等组成,为典型的民间庙宇。为四方形结构。房屋采用砖木结构建筑,上面覆盖青瓦,走廊用石柱支撑。方向为北偏东30度。整个杨公庙占地1500平方米,分为8个展厅。其中第一二三展厅展览了杨开慧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品,第四展室为杨昌济展室,第五展室为毛岸英展室,前厅陈列有杨开慧的简介和领导人的题词。整个杨公庙共有房间11间,门楼外墙上有灰塑。民船业奉杨泗将军为师祖,长沙各地均建有杨泗将军庙或泗洲庙。杨泗将军为民间传说斩孽龙的英雄。传……[详细]
  洗笔泉石刻所在地书堂村属亚热带气候,春季温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高温干旱,冬季寒冷干燥,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中,年平均气温16.9°,降水量1411毫米,无霜期274天。其地形以丘陵为主,山地突兀,土地肥沃,植被良好,水资源充沛。地下蕴涵丰富的花岗岩矿石资源。据清嘉庆《一统志》载书堂寺在长沙北50里书堂山,唐欧阳询及其子通读书此山寺即书堂故址。“洗笔泉”三字相传为欧阳询所书,石刻前有一小水池,山上有一股清泉从此流过,相传为欧阳询习书洗笔之处。据清嘉庆《一统志》载:书堂寺在长沙县北50里书堂山,唐欧阳询及其子通读书此山寺即书堂故址。“洗笔泉”三字为隶书,相传为欧阳询所书。刻在一块长……[详细]
  宋任穷故居位于长沙市浏阳市葛家乡乌石龙村。宋任穷(1909-2005),原名松韵琴,又名宋绍梧,湖南浏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时期任红28军政治委员,参加长征。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央局组织部部长,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第二、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在1966年8……[详细]
  长沙天主教堂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湘春巷,此为省内历史最久的近代教堂建筑。此教堂始建于1901年,为欧洲仿哥特式建筑,由意大利籍传教士翁德明主持建筑,砖瓦为武汉制造。1910年因“抢米风潮”被毁,1911年重修,1980年12月又一次进行了维修。天主教堂由教堂和7层22米的方筒形钟楼两部分组成,与主楼神父楼连为一体,形成群体式庭院式格局,占地约9亩,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教堂建筑物地基为“十”字平面底,跨度14米,长度32.52米,檐口高10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教堂坐北朝南,南端入口为麻石台阶,近门为尖端石柱门廊及大门牌坊,牌坊上耸立高两米重约半吨的花岗石十字架,外墙镌“……[详细]
  雷锋塑像 时间为1991年。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雷锋纪念馆内,此为纪念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而建。 雷锋在亿万人民心中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沙市人民政府在雷锋纪念馆的广场上,于1991年3月5日竖立了雷锋的石雕像。此为雷锋背着枪大步向前的形象,寓意雷锋回到家乡。像高5米,平台基座高4米,通高9米。自从塑像建成后,千百万青少年和其他观众,都曾在塑像前瞻仰、流连或摄影留念。 雷锋(1940—1962),湖南望城人,家庭贫苦,七岁成为孤儿。1949年由人民政府送去读书,1956年参加工作,在团山湖农场和鞍山钢铁厂,他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或劳动模范。1960年参军当……[详细]
  李志民故居位于长沙市浏阳市高坪镇志民村。李志民(1906-1987),湖南浏阳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游击队党代表,红军大队、团政委,师、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组织部长、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副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历任冀中军区野战纵队、晋察冀野战军第2、第3纵队政治委员,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历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还被当选为第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11月16日在北京病……[详细]
  陈天华、姚宏业墓 时代为清末。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上。为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烈士陈天华、姚宏业墓冢。 此为合葬墓,共茔分冢,坐西北朝东南,茔地面积60平方米。墓身为花岗岩石凿成的长方形石棺,棺长2.5米,宽1.02米,高0.76米。墓围内侧立4块汉白玉石碑,北刻“陈烈士天华之墓”,南刻“姚烈士宏业之墓”。墓前青石坪上置石桌、石香炉各一,两旁各立石鼓一对。墓北侧为一长方形青石碑,阴刻楷书“陈天华先生墓碑”,此为1921年树立。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湖南新化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参与创立华兴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发起同盟会。先后著《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等……[详细]
  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开福区熙宁街三角塘28号。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湖南地下党最高领导机关在长沙的秘密据点。委员会成立于1942年12月,抗战胜利后,机关据点迁驻长沙市区。1945年10月在长沙召开会议,研究恢复党组织和重新进入城市开展工作等问题。委员会由书记周礼以及刘亚球、张春林、刘鼎组成。此后,周礼等在此居住工作。1946年冬,地下党员凑集经费,以周里夫人常杏云的名义和她的四姑合伙,修建了这栋带铺面的二层木楼,并在这里办了“妇女缝纫合作社”,以作为省工委的秘密机关。省工委按照党中央的地下党工作方针,在湖南积极开展党的各项工作。书记周里偕夫人常杏云以开缝纫铺……[详细]
  长沙市北正街基督教堂位于长沙市黄兴北路76号,原名中华圣公会三一堂,是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保护建筑。始建于1905年,1910年被毁,1911年于原地重建,1915年全部竣工,解放后曾先后作为长沙市百货公司火柴仓库、湘财公司庆典中心,2004年12月20日重新复堂。北正街基督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由孟良佐博士(主教)设计。教堂坐东朝西,建筑面积为703.09㎡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型。教堂有大块麻石砌筑,结构坚实,外观粗犷,是长沙市仅存的唯一一座麻石教堂。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曾在此处避难,现大门内墙上仍保存着1912年黄兴题写的:“耶稣圣名、敬拜宜诚、辞尊居卑、为救世人”的碑文。1904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