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南第一天文点在云南天文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遗迹就在今天的云南大学文津楼旁,绿草树阴中的云南第一天文点看似不起眼,似乎被人们遗忘。由青石板构建的石台上,正中有一个圆形柱状的石圆台,台基两侧和正面碑记留有云南大学校长何瑶题写的“云南大学天文点”以及天文点的来历等史料内容。云南第一天文点是我国早期大地测量定位标志,也是我国除北京观象台外唯一原测经纬度的确切点位,其始测于清康熙49年至57年(1710—1718年),当时的初测数据为:云南省昆明县北极高25度6分,京师偏西13度38分;1934年由云南省教育厅等单位共同发起复测,在云大校长何瑶主持下,经计算,此地经度为102度41分58.88秒,北纬……[详细] |
![]() | 云南大学的主体建筑会泽院后,有一座白墙黄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建筑——云南贡院。它始建于明弘治12年(公元1499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贡院是明、清两代科举乡试的考场。南明时期,这里曾是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将领艾能奇的定北府。明末,永历帝流寓云南,曾以贡院作为滇都宫室,在此驻跸一年左右,因此云南贡院也是汉民族封建皇权衰落的历史见证。历史渊源清王朝统治云南后,“云南贡院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连考三场,考舍分列至公堂两云南贡院(15张)边,逐年增建,至清康熙47年(1708年)已增建到4865间。每次乡试,云南及贵州考生达五六千人,据《明清进士提名碑录》统计,云南籍进士共950人。清光绪29年(……[详细] |
![]() | 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凤龙湾水库距寻甸县城16公里,始建于1958年,成立之时命名为战斗水库,解放初期,马龙河洪水泛滥,摧毁了下游的庄稼、牲口,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堵住洪水,保障下游安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寻甸县组织1200多名民工、铁道兵组成“野战师”,吹响了建设战斗水库的战斗号角,克服重重困难,昼夜奋战,以九吨半0-定向爆破两岸山体筑坝,苦战了二百天,建成战斗水库。当时,人民群众将水库建设过程比喻成一场“战役”,大家比干劲、比先进、比决心、比效率、比技术、比质量,人人动脑筋,为提高工效而努力奋斗。整个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模范单位41个,英雄46人,先进人物116人,李占云……[详细] |
![]() | 震庄系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的私人花园住宅。位于昆明市北京路514号,南为东风路,东临盘龙江,.震庄所在地原为昆明城东门外盘龙江边一低洼的水塘和原灰面公司旧址,1936年,龙云买下这片土地营造花园别墅。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建造时断时续,直到1942年始告完成。命名“震庄”。震庄之名来源于《易经》所说的卦象。震即东方,且震为雷,为龙、象意上升。因该花园住宅建在昆明城东,又与龙云姓名有关,故名,因特殊历史背景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馆内自然、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在昆明市中心绝无仅有。建国以来一直是云南省重要政务接待场所。……[详细] |
![]() | “冰心默庐”原名“华氏墓庐”,为呈贡斗南村华氏民国时期守坟祭祀先辈使用的祠堂。抗战时期,为避敌机轰炸,著名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一家随西南联大辗转南迁至昆明呈贡。1938年至1940年居住于此,冰心应邀义务任教呈贡中学,题写了“谨信弘毅”的校训,为《呈贡县立中学校歌》作词。冰心陶醉于默庐的自然美景之中,她取“墓”的谐音字“默”,创作《默庐试笔》赞美呈贡的风光景物,以对自然和对学子的爱来抚慰自己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时,西南联大梅贻琦、罗常培、郑天翔、杨振声及居住呈贡的费孝通、陈达、戴世光、沈从文、孙福熙等文化名人都是“默庐”的常客。默庐成为“谈笑有鸿儒”的地方。1940年2月28日《默庐试笔》在香港……[详细] |
![]() | 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是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设立的国际无线电台的支台,主要承担国际无线电电报、电话业务,总台设于成都,昆明设支台。由于当时的电讯事业统由交通部管辖,因此全称为“交通部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1938年,由云南电政管理局承建的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投入使用。电台设施包括发信台、收信台、中心控制室和营业室等组成。现团山发信台和红庙收信台旧址保存完好。团山发信台旧址位于五华区黑林铺小团山村,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建筑有四幢砖木结构中西式结合的平房。其中有3间机房,1间住宿房,呈田字状排列,房屋均为硬山式顶的一层楼砖木结构。房屋构件简单、色彩朴素。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与成都国际无线电台……[详细] |
![]() | 茂麓厂冶铜遗址,位于东川区舍块乡茂麓村,地处东川境内西端,北隔金沙江与四川会东县相望,该村名得来源于地处山脚,森林茂密,又因该地历史上因产铜闻名,尤为清雍正乾隆年间产量颇丰,《巧家县志》载茂麓厂乾隆三十三年产铜二十八万斤,最盛时当地有过四十八排炉一天要炼三背铜的民谣,故又称茂炉。遗址位于茂麓村公所辖区内,辖区内的自然村如茂麓村、下厂村、上厂村等村皆与采铜业有关。……[详细] |
![]() | 昆明北的山谷里的丹桂村,藏着这座规模不大的清真寺。1935年,红军曾到达这里,清真寺主动开门迎接入住,红军驻扎休息,并留下“红军绝对不拉夫”的标语。(不抓壮丁)小清真寺由此成为了颇有名气的建筑。……[详细] |
![]() | 石林文庙位于石林县阿诗玛北路161号县一中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灾,仅存文昌宫。光绪十六年(1890年)知州陈先溶主持在原址重建文庙。文庙古建筑群气势宏伟,雕梁画栋,金色琉璃瓦上覆其间,古意盎然。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卢汉公馆位于翠湖南路4号,建筑占地面积6204平方米。卢汉公馆分为新公馆和老公馆两个部分。老公馆建于1930年,是一法式楼房。该楼房系两层,砖墙、木屋架,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陡坡硬山平瓦的屋顶,山尖侧面皆为正三角形;墙体立面及窗体十分讲究几何构图,东西侧为三面体立面凸窗,简洁明快而富有变化。外观红瓦白墙,配之以灰色边框线条,和谐而美观。内部装饰典雅豪华。起居室设壁炉,主次卧室及餐室皆由落地式门窗与阳台相通。1940年后期,卢汉又紧邻这座公馆建盖了一座两层西式建筑为新公馆。新公馆原大门开在青莲街,内部则与老公馆相通。卢汉公馆既是卢汉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他重要的办公场所。1949年底,在中国人民解……[详细] |
![]() | 道教宫观。在云南昆明城北12公里龙泉山麓。《龙泉山道院记》载:洪武已亥年(1395),西平沐公在此择高地构道院一区,命道士徐日暹主之。不久,长春真人刘渊然到滇,曾居此观弘道。康熙、光绪《云南通志》载:清康熙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按察使许弘勋重修此观;光绪间,总督岑毓英,巡抚杜瑞联又有修建。殿宇有祖师殿(供白玉蟾)、北极殿、雷神殿、三清殿、玉皇阁、斗姥阁等。观内今存唐梅、宋柏、元杉、明茶等古木,又有道光时铸两千余斤铜鼎一只,并有碑亭一座,中有自明代以来碑刻二十余方,如朝鲜李侍尧线刻唐梅碑、张三丰行状碑、刘渊然符箓碑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