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护国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护国路中段,桥长23米、宽17.5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古朴典雅的双拱石桥;护国桥属于与护国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纪念性建筑;护国桥与护国门、护国路均建于1919年,被称为纪念云南护国战争胜利的三大工程;护国桥不仅是个纪念性建筑其自身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我国传统双孔石桥的桥梁建筑风貌,同时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于200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护国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护国路中段,为昆明市内重要的交通桥梁,桥身两侧为两个下沉式的小广场在2000年建成时,是市中心的一个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护国桥位于护国路中段,始建于1919年,为纪念1915年云南首……[详细] |
![]() | 大德寺双塔位于昆明五华山东侧的祖遍山巅,今平政街大德寺内。1983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它同东、西寺塔一样,是昆明古老文明的象征。大德寺双塔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形制仿西安小雁塔,位于大德寺接引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两塔高21米,东西相距27米,均为密檐实心方塔,塔身每层四面均有佛龛,供奉佛像,并嵌有碑记。全塔朴素无华,自然庄重,五百余年来,历经沧桑,依然如故。双塔是昆明市区内著名古刹———大德寺的佛塔。建塔之后,大德寺又因塔得名,并称双塔寺。大德寺所在的祖遍山,是景致极幽奇之地。山上古柏森森,翠荫蔽日,登临其上,城郭千家,山林秀色,滇池碧波,一览无余。明清两代,迭有修葺,成……[详细] |
![]() | 昆明梁思成林徽因宅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辅路与宝云路交叉口。1938年初,梁思成与林徽因因“卢沟桥事变”逃离北平,来到昆明。他们的第一个家位于巡津街9号,这是一处名为“止园”的黄姓军官私宅,据说位于今昆明的巡津街与铁皮巷交叉口,但可惜的是,这座宅院已经不复存在。1939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搬到了龙泉镇棕皮营村,借用了当地李家的土地,亲自设计并建造了他们的新家。1940年,这座宅院终于建成。宅院的入口处是一座土木结构的门楼,进门后,甬道北侧自西向东依次是佣人房、厨房和厕所。佣人房目前是空着的。甬道南侧则是金岳霖的房间、客厅、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房间、梁林女儿和林母的房间。金岳霖的房间是1940年……[详细] |
![]() | 巫家坝机场旧址民国时期候机楼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关上街道关上南路98号,坐北向南,建筑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布局,立面呈“品”字形,即总体规模为中间二层,东西两端单层,主体建筑面积494.24平方米,屋顶为西式扣瓦。据《云南交通志》记载,巫家坝机场建于1923年,是中国民国时期最早的两个机场之一(另一个是北京南苑机场)。该楼于1943年扩建巫家坝机场时始建,因为当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巫家坝机场作为中国重要的抗战空军机场之一,承担了很大的负荷,而沦陷区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也在此时迁来昆明,所以在1943年扩建了巫家坝机场并建了第一代候机楼,成为我国最繁忙的军民两用机场,作为民航候机楼……[详细] |
![]() | “道家仙骨,石窟胜境”多常见与中原,西山龙门的道观与石窟不仅不输中原,还兼有儒、佛之风。翻过陡峭的罗汉崖,驻足绝壁,俯视下界,滇池水波荡漾,出没的云烟仙气缭绕,好一幅海天丹青。“三清境”的降福祈愿,可利年流转,灵官殿前的“青蜿缠龟”据传可益寿延年,真武殿后的“孝牛泉”宣道“善心善报”。三阁无一不显现出道家之风范。山花飞落,石道曲折尽处,“揽海处”石屋中的凤凰衔印图,精美飘逸。慈云洞中,佛火香炉,门楹佛像均在巨石上镂空雕凿而成,精妙异常。云华洞悬于崖高处,跃过天然绝壁,龙门可达天。如刀劈剑削,险峻笔立,石窟到此嘎然而止,一番艰辛攀援,换来极目仙境,偶感清新开阔,仿佛站立在人生一个更高的起点,悟出……[详细] |
![]() | 云南水泥厂立窑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半机械化立窑。1940年11月21日建成。曾为全国抗战胜利、云南省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云南水泥厂熟料生产立窑始建于1939年5月4日,是云南省第一座立窑,曾为全国抗战胜利、云南省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云南水泥厂立窑位于海口蒋凹村旁,原名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由富滇新银行、交通银行、新华银行、中国银行与华中水泥厂合资兴办,1940年11月21日建成,年生产能力为6000吨。云南水泥厂立窑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半机械化立窑,在我国水泥工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来遍及我国各地的2000多台水泥立窑就是在借鉴云南水泥厂立窑的基础上建立的……[详细] |
![]() | 凤氏古城凤氏古城为南诏罗婺部凤家城遗址,位于禄劝县屏山镇克梯办事处咪达拉村北侧的三台山顶,古城堡为粗条石垒砌,城墙厚1.5m,残留段最高2m,周长360m,内径南北向118m,东西向102m,为坐北向南并呈台降的四重院。正堂后墙与左右山墙,为精工细条石石灰浆砌,墙厚1m,条石长1m,厚0.2m,宽0.3m;残留山墙最高为19层石灰浆砌条石,高4m;正堂格式为5开间6架9梁无柱的彝族古式居宅建筑。城堡的四周,分别建置有晒场、粮仓、兵营、监狱、引水设施等,与主建筑一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生活体系。古城堡遗址,残砖碎瓦散落于荒草中,许多条石上刻有精致的浮雕花纹图案,整个城堡结构严密,布局得当,反映了……[详细] |
![]() | 普渡河铁索桥旧址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翠化乡头哨与沿河村委会之间的普渡河上。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主力抢渡金沙江皎平渡时经过此桥,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劲光率领下,准备沿红一方面军路线向皎平渡进军北渡金沙江,4月8目,二军团准备在普渡河上游过河,红二军团到了头哨停止前进。先头部队到达普渡河东岸和铁索桥附近。这时,滇军工兵大队已抢先占领桥头拆除桥上木板,在桥上设置障碍,关锁两头大门,埋伏桥头,板上两处。机枪连也赶到占领了桥上边的音翁山。至此,红军和和滇军工兵大队发生激战。在这次激战中,共牺牲红军将士79人,四师政治部主任肖令彬同志也光荣牺牲。普渡河铁索桥,作为红军……[详细] |
![]() | 导游:登临西山,总是要到龙门一游,过了三清阁,便到了龙门;看点:龙门位于西山顶部,罗汉峰的悬崖峭壁上,从龙门可沿栈道到达山顶,但那狭窄的栈道,却仅容两人来回擦肩侧身而过;介绍:龙门迂回栈道的开凿,不仅增加了龙门出口,使游人如流水般畅通无阻,增加了安全感,而且增加了新的风景游览点。饱览了龙门精湛的石刻艺术,可穿过龙门隧道,沿石阶而上,即达龙门新平台。有关龙门胜景的便是魁星的传说,相传在凿成龙门时,石匠不小心将魁星手中的石笔凿断,他心痛不已,纵身跳下悬崖以身殉艺;交通:前往西山公园,可在市内乘公交车5路或6路均可到达。地址:昆明市西山区西山公路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龙门景区内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详细] |
![]() | 严济慈、蔡希陶旧居位于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办事处茨坝社区蓝黑路132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大门内南侧办公区。位于昆明黑龙潭公园旁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内,有一座中西结合式样的简洁平房,静静地隐藏在绿树丛中。该房屋建筑在一坡地上,设三段15级台阶缓缓而上。房屋为砖木结构,坐西向东,三开间,进深两间,南侧突出一间,总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灰色的瓦屋顶,褐色的门窗,白色的墙体,朴素而又大方。在这里,它已经伫立了70多个春秋。如今,在植物研究所高大的楼群中,它显得低矮而陈旧。但是,这里却是中国现代物理学开拓者之一,时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建盖的住宅和办公地点。抗战胜利后,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详细] |
![]() | 呈贡文庙位于呈贡县龙城街道办事处城内社区居委会东门街。坐北向南,现存建筑由南向北中轴线布局有泮池、棂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占地8.34亩。呈贡文庙原址在伽宗城(今古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弘治五年(1492年)迁建县城北门街,万历四十三年(1515)迁建于现址,屡经兵燹损毁,经清代历次重修和增建,现已有600多年来的历史。其规模壮观,古柏参天、环境清幽,是明清时期呈贡县各级官员、老百姓祭祀崇奉孔子的殿宇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场所,是我县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抗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曾迁设于此。1951年至1969年为县文化馆馆址,1970年为县委党校使用……[详细] |
![]() | 昆明基督教年会始建于1931年9月15日,于1933年10月完工,原址在万钟街,1935年迁到鼎新街4号院。有房屋3栋,中间有塔楼,两边有“U”字形的建筑。其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中国式的门窗上面有欧洲风格的石头窗套和门套,整个屋顶用瓦盖成,房间有的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板壁分隔,有的是采用欧式沙泥包木条的分隔。昆明基督教青年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该会的补习学校著称,该补习学校的校长是昆明人叶崇基,教师多从昆明各大、中学聘请,教学质量高、收费合理、食宿方便,对贫困者进行救助或减免,求学者都慕名而来。学生来源于失学、失业青年、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是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昆明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详细] |
![]() | 玉碑地遗址位于铜都街道玉碑地村。东川玉碑地遗址位于昆明市东川区铜都街道办事处营盘村南,处于金沙江支流的碧谷江西岸一独立台地上,遗址面积约18000平方米。玉碑地遗址的发掘丰富了云南青铜时--古学文化内涵,初步确定该遗址为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包含青铜冶炼的)聚落遗址。已有的迹象表明其文化面貌(尤其陶器群)和已知的石寨山文化(滇文化)不同,极可能是金沙江支流小江流域一支新的考古学遗存(文化),进一步的认识有待对该遗址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测年分析以后才能确定。该遗址的居民极可能从事冶炼(铸)行业,对研究石寨山文化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玉碑地遗址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详细] |
![]() | 八街文庙位于八街街道西隅。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建。民国年间,曾为八街小学、景秀中学校址。1950年以后,文庙又作为义八区解放委员会及原安宁县第一区人民政府的驻地。八街文庙坐西向东,原大门朝北,名“大迎门”,门内有泮池。今大门和泮池已无存,仅残存原大门两侧的一对石刻楹联。联云:“水暖春池龙门鲤跃,风生月窟桂院飘香。”落款为“邑人仙舟再笔”。八街文庙现存牌楼、中殿、大成殿及南北厢房等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牌楼为“品”字形三开间,挑檐飞角,琉璃瓦顶。中殿为抬梁式木结构,两侧设过道通后院。大成殿建在后院一高台基上,台基两侧设石级,可登上殿前的月台。大成殿居高临下,左右有耳房、厢房1……[详细] |
![]() | 国立艺专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安江村玉皇阁。其整体兴建于晚清至民国时期,融合了中、西建筑技法。 国立艺专旧址占地面积1161.6平方米, 四周为荷塘,建筑坐北朝南,由阁楼、大殿、前后天井及东西厢房构成。整座建筑均无彩绘,东西面均为土木结构。 旧址上保留有多栋民国时期、清朝时期的古建筑。 国立艺专在昆明及安江村期间,开展了多项艺术活动,成为云南抗战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研究中国艺术界抗战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2002年1月,国立艺专旧址被晋宁区(原晋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晋宁区(原晋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9月11日,国立艺专旧址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昆明市第……[详细] |
![]() | 凤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筑位于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方旺社区,有3栋历史建筑,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凤凰山天文台于1938年秋破土动工。1939年春天落成。3栋建筑物为砖木结构,一栋(A栋)为办公及科研用房,含变星仪圆顶室和太阳分光仪观测暗室;另一栋(B栋)为职工宿舍,与A栋遥遥相对;还有一栋为宿舍及厨房,现已不存。20世纪50年代末建成一幢红砖圆顶观测室(C栋)。其中A栋、B栋为抗战时期建筑遗存,C栋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平面呈三角状分布。20世纪50年代后,又相继建成了各类天文研究观测室与观测研究设施,包括国内外古天文及云南民族天文展厅、天象厅、天文科普望远镜观测楼、4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详细] |
![]() | 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两百多年历史。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由当时石屏在昆明的行商者和学生倡议,石屏在昆同乡会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集谷捐资,由云南状元袁嘉谷先生和知名人士张芷江先生直接组织重建,主要目的是照顾石屏在昆明读书的无住房学生和旅游、行商之人住宿及商贸--。石屏现代很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会馆内住过,并留下了珍贵的墨迹,如袁嘉谷先生亲笔手书题写的“石屏会馆”四个石刻大字,原清代道光年间云南总督林则徐题写的“三岛淳风”匾。石屏会馆整体建筑以传统民居建构为主,局部融入了西式建筑元素,是目前昆明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会馆建筑。作为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石屏会馆于2003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详细] |
![]() | 张天虚故居位于呈贡区龙街中段,建于1890年,2008年修缮。坐东向西,占地193平方米。为四合院二层楼民居建筑,前三间临街为铺面。张天虚于1911年12月8日诞生于此。张天虚(1911—1941),原名张鹤,呈贡龙街人,中国共产党员,著名“左联”作家,著有《铁轮》等文学作品300多万字。曾在日本亲理挚友聂耳善后,主编《聂耳纪念集》,携其骨灰回国。抗战时期,赴延安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战地演出。1938年随六十军参加台儿庄等战役,1939年赴缅甸仰光,担任《中国新报》,进行抗日宣传。1941年8月10日在昆明病逝。郭沫若盛赞:“西南二士,聂耳天虚”。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详细] |
![]() | 兰茂墓及兰公祠位于嵩明县杨林镇老城村委会南街村,是我省明代著名的音韵学家、医学家兰茂(1397——1470)的墓及祠堂。兰公祠分为前院、祠堂、后院三部分。祠堂始建于1470年,历代均有修葺,民国年间重修为由正殿、东西厢房、门楼组成的四合天井式建筑。1988年,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12.2万元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祠堂。兰茂墓位于祠堂后院,为弧形条石砌成圆形土冢,墓直径4.7米,高2米,墓碑题刻为袁嘉谷撰书。1985年,嵩明县在祠堂内成立了兰茂纪念馆。多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兰茂学术资料,开辟了三个兰茂生平陈列室供游人参观。于1983年1月13日被公布为我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兰……[详细] |
![]() | 嘉丽泽洪痕海拔石刻位于牛栏江镇罗邦村与黑山村之间的鲇鱼洞洞口左侧石壁上,石壁最高5.5米,最宽6米。石刻记录了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嘉丽泽洪水水位痕迹,并标明了水位的海拔高度。石上还刻有李若瑜题的“民元洪水令人惊,四十八村尽当心。河泊毕屋梯三级,全仗春收度长生”。石刻为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一日“嘉丽泽水利工程处制”。该石刻不仅是研究解放前嘉丽泽及嵩明坝子水文环境的实物资料,同时也证明了新中国建立后嵩明人民治理嘉丽泽及嵩明坝子水患取得的成就。2002年7月,嵩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