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寺登街古建筑群位于剑川县沙溪镇,年代为民国。类别为古建筑。寺登街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大理万人冢位于下关老市中心的万人冢,是安葬唐天宝之战剑南留候李宓及阵之将士的大型墓冢,墓冢呈圆型上包,两层基石全部用青麻石砌成,四面围着两道大理石围栏,占地约360平方米,墓冢前立着刻有"大唐天宝战士冢"的大理石墓碑。明云南点兵官邓子龙为其题诗云:"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并刻成石碑立于墓前,1986年对古墓冢进行了修复,整个天宝公园沉浸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详细] |
![]() | 坐落在奶尖山下的本主庙,是常年供奉本主的“行宫”。上沧本主庙明代建在村北沙沟甸,清乾隆年间山洪冲毁后上迁600多米到奶尖山脚的一块平台上,坐南朝北,单檐歇山顶,现有大殿三间,左连子孙殿,右挂山神殿,东西为厢房,北砌围墙大门居中, 占地面积468平方米,近似白族“三坊一照壁”的格局,既有明清建筑的秀雅,又不失白族民居的严整。本主庙南倚乳山麓一脉,占尽风水之气象,庙内的洪信爷本主木雕像雕制于明代,整尊雕像由一整块木料雕刻而成,高约1.5米,雕刻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当地白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本主像是大理州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木质雕像,对研究大理地区的古代雕刻艺术有着重要价值。1998年11月云……[详细] |
![]() | 通京桥通京桥俗名大波罗桥,现名“解放桥”。位于云龙县城北长新乡大波罗村,横跨江上,距县城38公里。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通京桥为伸臂式单孔木梁桥,全长40米,宽4米,净跨径29米,高12.5米。桥采用木方交错架叠,从两岸层层向河心挑出,中间用长长12米的五根横梁衔接,上铺木板组成桥面。桥上瓦顶桥屋,桥内两侧平置两排木凳供人歇息。桥外两侧用高约1米的木板遮挡,以作为桥面的围栏。桥两端建有牌楼式桥亭,亭高5米,通面阔6米,内连一条长5.5米的石梯甬道.通京桥建筑奇巧,雄伟壮观,是今大理州境内的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桥。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东莲花传统建筑位于巍山县永建镇永和村委会东莲花村,包括清真寺和马如骥大院两处。清真寺始建于清初,经光绪、民国及1987年重修并扩建,形成今日之规模。清真寺座西向东,占地5866平方米,主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宣礼楼、朝真大殿,两边为管理用房。宣礼楼为四重檐歇山顶建筑,檐下饰五踩如意斗拱,翼角飞翘,巍峨秀丽。朝真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十一间,前设廊道和月台,后设窑殿,檐下饰五踩斗拱,内墙均书有--,宝顶为星月图案,古朴雄伟,气势非凡。马如骥大院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大马锅头马如骥所建。大院座北向南,占地约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由北院、南院和西院三个院落组成,既相互联……[详细] |
![]() | 赵藩墓位于剑川县金华山,年代为1928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赵藩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金华山石刻位于剑川县金华镇,年代为大理国。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金华山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虎头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据《虎山碑记》载:“虎头寺原有一间山神庙,清道光年间陆续建老君殿和财神殿等寺观。清咸丰七年(1857年)又毁于兵燹,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复并建了张仙祠、王母寺等”。虎头山山石峥嵘,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庙道观沿山势修建,有虎头寺。在寺庙之间有曲径石廊、石桥相通,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杨名扬书写“虎”及“石门八景”的诗碑,虎头山寺庙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每逢节日游人众多,是重要风景旅游区。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该崖画地处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金牛村东南方向约距三公里外的点苍山半坡吃水箐,海拔2070米。该地形略呈交椅状,中横一缓坡,绘有崖画的巨石卧于缓坡顶上。巨石系花岗岩质。宽19.9米,高8.25米;崖顶有崖房,画面基本平整;北偏东59度走向;崖下系泥质平地。崖画长5.6米、宽4米,总面积22.4平方米。崖面分别以土黄色和赭红色线条绘制,其内容共分为五组。由于崖画风化剥落及岩浆淋覆,可以辩认清楚的图象有人物、动物、植物手摸印等200多个,以及表意图象等,内容有:放牧:采集(摘野果)、狩猪、舞蹈、房屋(干栏式)等。反映了先民生动而丰富的原始生活……来自全国各地的崖画专家普遍认为该崖画系西汉之前……[详细] |
![]() | 灵泉庵岩画位于剑川县甸南镇,年代为明。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灵泉庵岩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云龙盐井遗址,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至明 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云龙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比苏县,属益州郡,主要原因是云龙盛产食盐,到了明朝,云龙县境内共开凿石门井、诺邓井、山井、大井、师井、顺荡井、天耳井、金泉井八处盐井,称“云龙八井”,是滇西乃至缅甸北部一带地区的主要食盐供应地,名遐滇西。“云龙八井”是研究云龙山地白族和其他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居住、交通、生态等方面的最重要的物证。……[详细] |
![]() | 大理市下关街道人民街113号白族民居四合院,建于20世纪40年代。整体布局和工艺体现了民国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建于20世纪40年代,为喜洲 “复春和”商号尹氏古宅。1950年为大理地委办公、住宿院;1981年成立大理州文化局时,作为文化局办公院一直沿用至2004年。2004年后曾作为大理白族文化传习所。2015年,院落修葺完毕,辟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该建筑坐西向东,为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相结合的合院式民居建筑,整体布局由正房、南北厢房、照壁、南北耳房、南北门楼、后花园组成。大门位于院落南端,院落北门楼为东北漏角的随墙门。正房为二层单檐硬……[详细] |
![]() | 圆觉寺俗名大寺,位于巍山县城东灵应山,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万历年间重修,后焚毁。天启二年(1622年)重建,清代康熙重修。寺座东向西,依山而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南北为观音、文昌、地藏、伽兰等殿。共有十个院落,其布局巧妙而引人入胜,把寺庙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层层升高,步随景移,且在有限的山坡上,向中轴线两侧发展,体现出小中见大的建筑格局。双塔分列于寺门南北二侧,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为方形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17.8米,大小结构相同,塔基石砌,设二层砖砌须弥座,上建塔身,第一级四面各设塔龛一个,置大理石佛像各一尊,塔身密檐以菱角牙……[详细] |
![]() | 金殿窝是1982年7月经本县业余文史工作者考察发现的古城遗址,位于弥渡红岩镇北约2公里的新发村(原名大铺地)后,跨河而上的“铺山”上,依定西岭下,顺山而上,仰对悬香崖、先锋营(头营盘)、白王寨、三营盘,构成一条南北轴线,西南白崖城,其间有鸡鸣村桃园火葬墓地,东北傍小王寺、马军厂,总面积不下10余万平方米,“金殿窝”是当地百姓对“铺山”的传统称呼。在“金殿窝”范围内,其南端有“跑马场”(也叫撒马场)。经实测,面积约1万平方米。“跑马场”之后由南往北台升为缓坡,是“金殿窝”的中心区。据考察金殿窝所属地理位置、金殿窝范围内各建筑场所布局、金殿窝范围内所发现的南诏有字瓦和铸码砖,以及采访口碑的材料分析……[详细] |
![]() | 白崖城,又谓彩云城,或文案洞城,俗称红岩古城。1979年经弥渡县革委会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大理州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今弥渡红岩镇西北2公里处,古城村左前方,定西岭南隅,迤西古道北侧,历史上是通往南诏统治腹心——洱海区域的门户,一度成为南诏统一六诏的大后方。六诏统一后,阁罗凤因唐王朝诸权臣施行压制政策,被逼不得已叛唐,为加强南诏门户—白崖的防卫,便“设险防非,凭隘起坚城之固”,于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重新修建了白崖城。……[详细] |
![]() | 云南驿机场旧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下川坝,是滇西抗战时期的一个重要军事设施。在抗日战争期间,云南驿机场作为中美空军的一个重要基地,发挥了关键作用。机场的修建和扩建主要依靠人力完成,没有现代化机械,老百姓用石碾子压实跑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不屈精神。机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当时国民政府修建了云南驿机场。随着滇缅公路的开通和怒江以西被日军侵占,云南驿机场的战略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机场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的重要前线基地,大量战机在此起降,支援前线作战。今天的云南驿机场旧址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包括战机机库和跑道等。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那段艰苦岁月的纪念……[详细] |
![]() | 利克村传统民居建筑群位于庙街镇营盘村委会利克村,坝子和山地交界处,背靠青山,前面临箐,布局井然有序,民居依山势递升,分上、中、下三排,共30余院,东南西北各建有一个栅门,所有民居既为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颇有营寨之感,体现出当时规划建设村落时,明显受到规划人军事思想的影响。民居院落布局或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细致精巧,工艺精湛,且多有主人书画于照壁及门窗,散发出浓厚的书卷气息。原数户大门门额上曾悬有古匾,现仅存清道光二十七年“盛世耆英”匾一块。与民居群相对的小山包上,建有郑氏宗祠和土主庙,郑氏宗祠保存了清代所制的祖宗牌位三个,土主庙现存明代观音老祖和土主石像各一尊。民居群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格局……[详细] |
![]() | 邓赕诏遗址为邓赕诏所在地。该城由邓赕诏主皮逻邓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前所建。《蛮书》卷五载:“邓川城,旧邓川也,南去龙口城(今上关)十五里,……城依山建、东距泸水,北有泥沙”,自被南诏战败后,阁罗凤及异牟寻皆填固增修,作为防御吐蕃的城堡。《重修邓川州志》又载:“德源城,唐邓赕诏之城。开元间南诏欲吞五诏为一、因星回节莛五诏火之,令各妻寻夫骸以归、初,邓赕妻慈善止夫勿行,弗得。乃以铁钏绔其臂。至是寻钏获夫之骸,南诏嘉其有慧,欲强娶之,慈善曰:‘夫亡未葬,岂敢轻嫁’,乃坚闭其城,南诏发兵围之,三月食尽而亡,南诏悔1瞿,乃旌其城曰:德源’,故有德源城名。”德源城遗址周长1.2公里,四周筑有夯……[详细] |
![]() | 石窦香泉位于邓川西面的云弄峰山腰。石窦香泉以石窦流出的水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极负盛名,更以洞内的《段信苴宝摩崖碑》而著名云南。明朝通判徐震诗曰:“石岭嵯峨一窦穿,窦间自昔泻灵泉,鸣琴漱玉涓涓响,溅石跳珠颗颗圆,味胜醍醐堪去疾,香侔甘露可延年。源源不舍来何处,浸说西天法雨传”。石窦香泉有两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庙,本主庙靠西的溶洞比较深,洞内奇石异景:石幔、石笋,石柱举目可见,顺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岩上,奇石悬挂,别有一景;石状如一群猪拥挤在一起,细看似有一石佛像紧镶于石缝中。这里风景优美,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洱源.邓川一带的人,几乎在读小学,中学时都游览过此地。信男善女更是络驿不绝。登临此地……[详细] |
![]() | 大理城隍庙大殿位于大理古城苍屏街东段南侧,是为供奉大理城的守护 神-城隍而建。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 初,明正统年间知府贾铨重修,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0年)李元阳主持重修。 清同治年间受损,光绪年间重修。民国年间,殿内塑像被毁。城隍庙座西向东,原建筑有大门、两厢房、大殿。解放后,大门、南厢房被拆除,仅存大殿及北 厢房。……[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