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段信苴宝摩崖碑位于邓川镇新州后云弄山的石窦香泉,距县城二十五公里,石窦香泉有两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庙、本主庙靠西的溶洞比南洞深,洞内奇石异景,石幔、石笋、石柱举目可见,顺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岩上、奇石悬挂,别有特色,石状如一群猪拥挤在一起,细看似有一石佛像紧镶于石缝丫。段信苴宝摩崖碑就刻于南洞内约高3米处,全碑共四百一十三字,碑宽零点六九米,高零点九米,文十八行,行二至三十三字,楷书、阴刻。该碑是洱源县年代最早的元、明白文碑(汉字白语碑)。内容是记载捐田建寺的经过、所以又叫《舍田碑》。《新篡云南通志》金石考里对该碑有著录,从碑文首行的“大元国奉训大夫都元帅段信苴宝我立记丘系系似”来看,……[详细] |
![]() | 南涧县公郎镇回营村是一个回民聚居的古老村落,全村现有村民400余户2100多人。据《蒙化府志》、《蒙化志节稿》记载,早在元代时期就有回族的先民入籍公郎回营村。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边之战”结束后,明军中的回回军人多留居在定边县境的要隘地带(今公郎镇回营村)。在明朝“移民就宽乡”时,也有一些从事工、商的回回入户,从南京、江西等地迁来南涧定居。清代乾隆时,甘、青回民起义失败后,有一些回民的子女迁来云南,其中有部分被迁至南涧。此外,也有少量的回族由沿海或中原地区流入南涧。该村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位于村中心的大清真寺,该寺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建筑宏伟、精致,远近驰名,礼拜堂的格子门使用……[详细] |
![]() | 介绍:宝相寺又名石宝寺,位于佛顶山险峻的悬崖上,被称为“云南的悬空寺”。起先这是一座道观,后来佛教兴盛,除玉皇阁,大多庙宇均祭佛像,便成为一个佛道合流的场所。这里的风景无须过多描绘,只需点出宝相八景,便可见一斑,所谓宝相八景即为:密林藏寺、石桥古坊、鸟鸣幽谷、耸岩含阁、飞瀑垂帘、夕照宝崖、古木悬藤、红叶似花。在宝相寺景区,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观便是以这里为中心每年秋季举行的石宝山歌会。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届时,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清净的山野成了白族欢歌的海洋。云南宝相寺与石钟寺石窟,同在石宝山上,相距约……[详细] |
![]() | 旧州三塔旧州一塔、制风塔、象鼻塔通称为旧州三塔。尽管它们建造年代和建造风格不同,但三座塔于1988年同时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州一塔位于旧州村北一公里处。塔为密檐式十一级方形砖塔,铜质宝顶,石质基座(边长各5.5米,高2。2米)塔身最下层长宽各2.5米,全塔约高15.4米,每层出檐,结构以及窗洞、龛塔与大理弘圣寺塔相似,根据塔的建筑结构、塔砖大小、砖上的纹饰铭文:又根据古晟撰写的《一塔寺募捐启》记载:“云南大理古称佛国,境内有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云号,当时合今大理,邓川治之,故大理佛教之兴隆、即邓川佛教之兴隆也,在建立大理三塔的同时,又在邓川建一大……[详细] |
![]() | 大波那墓地在祥云县云南驿坝的东北部的刘厂镇大波那村东。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西南设置益州郡,益州郡下辖二十四县,云南县为之一,县治在今云南驿坝。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名,故改称祥云县。为“云南”省名之源。2013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墓地发掘列为所内设课题《洱海区域早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主要目的为构建洱海区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大波那墓地发掘研究即为课题中青铜时代遗存分析的重要内容。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对西区、东区约50000平方米范围进行钻探,取得较大的收获。基本探明西区墓地的范围,西区遗址、墓地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本次发掘的东区也……[详细] |
![]() | 滇西保山市与永平县之间的澜沧江上的霁虹桥,近年来经专家们考证,确认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铁索桥。追溯这座古桥的历史,既能窥见云南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又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云南古代的交通状况。澜沧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东北部。经西藏进入云南省境内,向南流经迪庆、丽江、大理、保山、临沧、思茅和西双版纳,然后出境,国外称为湄公河。澜沧江从西藏进入云南的1000多公里流程中,穿过横断山脉的千里纵谷,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水量随季节变化,给航运带来不便。“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详细] |
![]() | 杜文秀墓位于大理市七里桥乡下兑村。创建时间:建于1917年纪念价值:为杜文秀女婿张志勋所建。1856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下,滇西爆发了回、汉、白、彝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义,回族杜文秀被推选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起义军攻下了滇西、滇南的53座城池,所到之处,“杀官安民”,军纪严明,大展生产,减轻税赋,重视民族团结,深受群众的拥护。但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集中兵力进攻,大理政权日见危急。杜文秀为了力挽狂澜,亲率10万大军东征昆明。由于指挥不当,围城一年多还未攻下,清军援兵渐至,只好退守大理。1872年11月26日,杜文秀在重兵围城之下,为救城中数万百姓免遭-,在全家服毒后吞下孔雀胆,穿上大礼服,……[详细] |
![]() | 巍宝山在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山顶海拔2509米,山势雄伟,气势磅礴,自东北向西南走向。开辟于汉代,唐代为南诏国的发详地。1987年12月,云南省公布巍宝山古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中存留与南诏有关的一处遗址、两座殿宇,遗址在前山北坡山麓的前新村,两座殿宇为南诏土主庙(巡山殿)和老君殿(又叫青霞观)。《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巍宝山列为中国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根据史籍记载,巍宝山在汉代就有孟优(孟获之兄)导师在山中传教。明清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宝山,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巡山殿、文昌宫、主君阁、老君殿、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详细] |
![]() | 云鹤楼大理州鹤庆云鹤楼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鹤庆州通判署府事佟镇倡导建楼,中置钟、鼓各一,俗称钟鼓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再重建,更名为“云鹤楼”。大理州鹤庆云鹤楼砖砌城门,上为木结构楼阁,楼高19.4米,东西宽18.6米,南北长16米,鹤庆云鹤楼下城门通道长16.7米,大理云鹤楼外观三层重檐,内则为四层楼。四角梁柱直通屋顶,大理州鹤庆云鹤楼内四面架斗纵横交错,对缝对榫,外则四面出檐,飞阁,雄伟壮观。1951年冬,大理旅游景点鹤庆县发生强烈地震,大理州鹤庆云鹤楼仅向东北偏0.5米,近年又进行加固维修。楼顶铺……[详细] |
![]() | 云龙桥云龙桥位于漾濞县城西边的漾濞江上。志书赞为“濞江飞虹”。云龙桥始建于明代,为博南道古津梁,现已更换为钢缆吊桥。桥长53米,宽2.3米,高12.9米。9条钢缆临江飞跨,上复栎木访板作桥面,左右各是一缆当扶手,两岸均建有桥亭。云龙桥以险要壮观而成为漾得县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漾濞是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这段古道中,要数漾濞江峡谷地段最为惊险。江边栈道人马难行,江流湍急舟揖难渡。明代曾有诗形容其险要道:过了漾濞渡,阎王清上簿;到得龙尾关(即今下关),才是到人间。以往,为了开拓漾濞江峡谷与外界的交通,当地民众曾不止一次在怪石磷峋的峡谷间扯溜索、拉藤绳、架木桥。但这些交通设施或毁于洪水,或毁于兵燹。……[详细] |
![]() |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毁于战乱,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玉皇阁旧址上创建文华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阁。玉皇阁与文华书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阁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为山门、前厅、中厅、大殿共四进三院及两厢组成。大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前檐饰如意斗拱,装饰华丽。后殿建于月台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上下层檐下均饰七踩三昂斗拱,门窗雕工精细,为巍山清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宇。书院则位于玉皇阁之左,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占地……[详细] |
![]() | 杨氏宗祠名人题刻,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城东60公里的平川镇盘谷村。杨氏宗祠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竣工。杨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建筑面积837平方米。现存祠堂、东、西厢房、过厅、百岁亭等建筑,其中百岁亭是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氏宗祠题刻保存有蒋中正、胡汉民、于右任、李根源、谭泽闿、蔡元培、朱培德、章炳麟、袁嘉谷、陈荣昌等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政治人物、文化名人和云南本土的诸多文化名流等50余人的题刻,是云南省迄今民国时期要人题刻保存最多、最集中、最为完好的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杨氏宗祠题刻的作者有许多题刻……[详细] |
![]() | 蒙舍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庙街镇古城村南侧,与太和城遗址直线相距仅40公里。史载该城系蒙舍诏第一个首领细奴逻于公元七世纪中期的650年前后专门为让国于己的张乐进求而建的居所,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又被做为软禁被南诏征服的其他民族头领及其宗族之用。该城址是迄今仅见的两座南诏方形城址中的一座,1988年被公布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大致东西向,地势东稍高而西略低。从地表隆起疑为城墙的轮廓线来看,城址分为东西两城,两城相连各呈方形,东城西墙与西城东墙共用同一道城墙。东城面积稍小,边长约100米;西城面积较东城大,边长约160米。两城总面积约35600平方米,城墙外轮廓周长约840米,加上两城之间长100米的隔……[详细] |
![]() | 关于观音塘,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汉时官兵进犯大理,观音大士化作一老妇,用草索背着一块大石头在路上与敌兵相遇,入侵兵看见了,觉得非常惊讶,心想:这里的老妇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力气,更何况是青壮年呢?于是,敌兵不敢再犯,鸣金收兵。这就是著名的“负石阻兵”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观音保境安民,便在大石上建了一座观音阁,阁内供奉观音像,继而扩建为观音塘。观音塘位于下关和古城之间,在大理市五里桥乡观音塘村,距离下关9千米,距离大理古城约5千米,在滇藏公路的西侧,是大理有名的佛教古刹之一。观音塘整个建筑严谨有致,殿宇巍峨;院内树木繁茂,花草斗艳;阁内香烟缭绕,木鱼声声。这里不仅是香客云集之所,也是文人墨……[详细] |
![]() | 文庙在古城西门内,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庙毁,随即重建。清代咸、同年间(1851年—1874年),杜文秀大理政权驻蒙化守将李芳园、马国忠等复加扩建。民国初期设劝学所,1938年开办中学至今。文庙规模宏大,占地约10000平方米。呈坐北向南,前设照壁,上镶“万仞宫墙”大理石匾。大门开于左右二侧,在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石桥、棂星门、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经阁等;东西二侧有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兴文祠、承祭斋、学官署、射圃等。现存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大成殿前设月台、环以石栏,殿面阔七间,进深15.6米,高1……[详细] |
![]() | 在大理州祥云县,位于刘厂镇王家庄村的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是云南省著名的红色景点。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距刘厂镇政府驻地3公里,距县城35公里、320国道公路4公里。故居所在地王家庄村,背依青山,绿水环绕,被誉为“北大骄子,一门三烈”的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这里。大哥王复生第一个走出了家乡云南,走向了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成为一位共产主义火种的传播者。之后,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带到了北京,三兄弟在革命的大潮中,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最为壮丽的一页。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属于当地传统木结构民居院落,建于清代末期。故居前、后院为小花园,两层土木结构,其建筑设计巧妙,一架楼梯跑两院通四楼……[详细] |
![]() | 马家祠堂,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镇果胜村委会大果村,重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马家祠堂属典型的白族四合五天井建筑格局,坐西朝东,土木结构,青瓦屋顶。由大殿、南北厢房、门楼和侧门合围成四合院,四角设耳房(俗称漏阁)。整院南北宽约26米,东西长约45米。西为大殿(前有月台),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抬梁式梁架;南北厢房和东面房,均为三开间单檐悬山顶楼房;大门从东面房中间进入,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属白族典型的三叠水式大门)。四角设耳房,均为二开间楼房,楼房前均设小天井。在东面房的北耳房天井处有一道侧门,时代特征明显。整院祠堂内外均有彩绘,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无论是墙体还是木构件上……[详细] |
![]() | 红军长征过宾川旧址,位于宾川县城南15公里的州城镇周官营村,所在的李家院建于民国初年。李家院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由正房、南厢房、北厢房、照壁等建筑组成,为典型的大理白族三坊一照壁建筑格局。1936年4月20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率领的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宾川时,红二军团四师政工队驻扎在李家院,在北厢房西山墙和北厢房及北耳房间的围墙上题书“打倒--的南京政府!红二政宣”的标语。2015年对李家院进行修缮时,在照壁上发现了《毛泽东去安源》壁画,这幅壁画绘于文革时期,高2.1米,宽1.5米。红军标语和壁画保存完好。红军长征过宾川旧址的这条红军标语,是大理州保存的唯一一条红军标……[详细] |
![]() | 南薰桥,位于宾川县城南12公里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州城镇南。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桥为单孔石拱风雨桥,全长15.6米,宽5.16米,孔高4米。桥为两头牌楼式门,桥廊中间起歇山顶方形亭阁1间。明代李元阳、清代黎洪熙为桥作过碑记。南薰桥是我县建筑时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桥梁。1936年4月20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率领的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宾川时,在此打响了攻打宾川县城的战斗,经过1天的激战,红军以毙敌178人、击伤129人、俘敌300人的战果,取得了战斗的全面胜利。该战役为红二、六军团途经滇西最为激烈的攻坚战,红军攻克州城后继续北上。南……[详细] |
![]() | 凤羽古建筑群位于洱源县凤羽镇境内。凤羽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文墨之乡”之美誉。2001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被公布为云南省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10年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建筑群是明清以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古建筑群以古庙、古寺、古塔、古牌坊、古民居和照壁等众多古代遗迹为主,十四院古民居院落是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典型代表。建筑布局巧妙、古朴典雅、错落有序、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白族建筑特色。古建筑群分别为:凤翔书院、凤羽武庙、三教宫、鹤林寺、帝释山古寺建筑群、镇水塔、留佛双塔、凤羽文庙照壁、施介故居、尹四海宅、赵培寿宅、赵寿坤宅、李双和宅、张灼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