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飞泉洞摩崖石刻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光辉村湖塘埔自然村后山崖壁上(土名:石寨)。山崖南面为溪涧,溪水从高处潺潺流入水潭,犹如清泉注入杯中,故此处风光又称“曲水流杯”,明永乐年间就有“增江八景”之一的美誉。潭边为崖壁,崖壁上上现存有文字石刻十处,以水流为中心分南北,北崖三处,南崖七处,每处自成一幅。其中有纪年的石刻中,最早的刻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最晚的刻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其间还有南宋乾道四年(1168)、明天顺三年(1459)、明正德十六年(1521)和明万历四十年(1612)的文字石刻,前后共跨越五个朝代计710年。飞泉洞摩崖石刻字体多种,有楷书、行书、行草、隶书等;体裁有……[详细] |
![]() | 牌坊近似牌楼,本是用来装点或庆贺用的建筑物。但在封建社会里,牌坊却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它是历代统治者表彰显宦节妇、功臣世家而建立的,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巨大的石牌坊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而且也反映了大家族盛衰变迁的历史。今天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建造牌坊,广州市几乎每个村都有牌坊,人们见多不怪,习以为常。不过,在海珠区龙潭村有一座“乐善好施”牌坊,因这座牌坊是秉承皇帝旨意修建、上刻“圣旨”二字,又称“圣旨牌坊”,这广州市并不多见,故而曾经令人称奇和仰慕。今天,它成为广州市的历史文物之一。一座牌坊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是一个故事。龙潭村这座牌坊是为表彰白纶生……[详细] |
![]() | 龙潭村古建筑群,在海珠区华洲街龙潭村,含兴仁书院、东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迎龙桥、利溥桥、汇源桥、康济桥。龙潭村位于海珠区东南部,远古时是古海海底,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才渐渐浮现为陆地。在清代,龙潭村属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河南堡管辖,慢慢发展壮大,成为珠江南岸一条有名的水乡村落。但令龙潭村声名远扬的,是一位叫白纶生的慈善家,他使龙潭村拥有了广州唯一一个慈善牌坊,村里的白氏宗祠,也是广州市内清代建筑中保存最完善的。此外,龙潭村沿河还有黄氏大宗祠等多座祠堂,百年细叶榕也遍布村中,堪称一景。……[详细] |
![]() | 粤海关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粤海关税务司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粤海关大楼(俗称大钟楼)就位于广州沿江西路。它原建于1860年,是两层简陋的楼房。1872年,楼房因被白蚁蛀蚀改建。1899年又遭火灾毁坏重建。民国元年12月9日,又遭大火,楼层严重受损,已难修补。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民国五年落成。1913年政府重建,于1916年秋建成。粤海关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建成一座白色古罗马风格的建筑,成为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之一……[详细] |
![]() | 友兰公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1年)、民国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2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1年)、民国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2米,总进深39.4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门前地坪宽阔,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边有2棵粗壮的龙眼树,树下竖有旗杆夹两对,分别为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乡试第五名副榜黄湛莹、咸丰三年(1853年……[详细] |
![]() | 省港-委员会旧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南东园横路一号。1925年,为-帝国主义制造的上海“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工人清除东园的野草瓦砾,盖起了一座座葵蓬竹寮,东园成为世界-史上时间最长的-——省港大-的指挥部。在东园大门挂着“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委员会纠察队本部”两条长匾。苏兆征任委员长,何耀全等任副委员长。廖仲恺、邓中夏、黄平受聘为顾问。-委员会下设干事局、法制局、审计局、会审处、财经委员会、监狱、医院、学校等办事处机构。-坚持长达16个月之久,--了香港,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这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详细] |
![]() | 史坚如墓,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3月公布。史坚如墓位于黄花岗公园内。原墓葬在先烈路青菜岗,1913年建成,1978年因建设需要,迁葬至现址。现墓园门楼石额为原物,上刻“史坚如先生祠”,上款为“民国二年”,落款“胡汉民题”。过一花岗岩石砌的三级平台和石阶,置史坚如立像。像与方形石座均由白云石雕成,基座的正面刻有烈士的生平简介,末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年七月孙文等公建”,均是从原墓葬迁来的。……[详细] |
![]() | 明增城湛若水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镇陂头的天蚕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筑,气势恢弘。随山势而下分成四级,每级平台低下0.55米~0.85米,逐级扩展。从第一级的坟头而下至第四级的池座总长21.3米。坟头由高2.2米、墙体厚0.6米的版筑墙绕成半圆筒形,口宽5.5米,正中处为一座四柱三间的碑楼,分上下两层。下层宽广,正间辟碑龛,高1.46、宽0.76米。上层亦四柱三间,四面缩减,两层的立面如“凸”字形。上层正间有篆文“谕葬”二字。第二级为拜台,左右两边的版筑墙上分列双钩篆文“山斗八座贞儒千载”,“九十五年全归不朽”16字。拜台在正中间,版筑,横长5.15米、宽2.55米、高1.13米,墓主棺具深埋在拜……[详细] |
![]() | 纶生白公祠(亦称白氏公祠):此祠座落于新滘(现华洲街)龙潭村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祠为本村白姓后人为纪念其先祖白纶生而建。白出身贫苦,后经商致富。他宅心仁厚,为社会作过许多善举。曾设寿材店河南,凡贫苦而无法成殓者都施赠棺木。有一年湖南水灾,他当即汇去大笔款项救济。一次邻村西滘遭灾,农民因交不出地租而被地主强行收去土地,他便斥出巨资买下这些土地,免租转给农民耕种,还资助农民恢复生产。他的善举为清廷所悉,赐给了他一座“乐善好施”的牌坊,以表褒奖。后人为纪念他乃建有此祠。祠宇规模宏大,建筑精致,祠内有以各种动植物图像与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石、木、砖、灰雕,俱栩栩如生,其建筑风格与“陈家祠”颇为相似,……[详细] |
![]() | 柯拜船坞遗址位于黄埔区长洲街道黄船社区黄埔造船厂,年代为1845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99年7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船坞遗址边界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30米。……[详细] |
![]() | 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位于越秀区文德北路71号。年代为1933年。1927年6月,当时的市政委员长(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林云陔提出筹建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后获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国1.5万名华侨捐赠20多万美元(合当时的广东毫洋30多万元),最后定址久负盛名的广府学宫———此地从宋绍圣三年(1097年)起,先后是广州府儒学(文庙)、番山书院、万木草堂所在地。工程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克明设计,于1933年10月落成,系宫殿式建筑物,绿瓦朱檐,颇为壮丽。1938年,广州被日军攻陷,幸而早在抗战之初,该馆就将藏书中的珍善本及重要资料5万余册疏散到市郊龙归及广西象县保存。1946年图书馆复馆,接收……[详细] |
![]() | 清广州石井桥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东西向,长68米、宽3.8米,为6墩的梁式石桥。桥的两旁有石栏。桥的两端原来各建一亭,亭为歇山顶,绿琉璃瓦盖。桥两头有“道光岁次辛卯”纪年石刻;两侧还有“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一副石刻对联。此桥至今尚保存完好。它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咸丰六年九月(1856年10月),英国以“亚罗”号船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战争。次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于十二月十三日(1858年1月27日)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广东巡抚柏贵等官员投降,英法联军组成“三人委员会”对广州实行控制,清官府成了地方……[详细] |
![]() | 卢廉若墓,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双溪别墅后面的青龙岗上,为卢廉若及其妻妾合葬处。墓葬虽建于1927年,但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岗石砌筑,为抄手墓,分坟头、山手、月台和后土护岭等部分。墓依山势而建,气势恢弘。墓葬虽建于1927年,但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岗石砌筑,为抄手墓,分坟头、山手、月台和后土护岭等部分。墓依山势而建,气势恢弘。墓碑文刻:“清诰授资政大夫廿一世廉若卢公封夫人卢母陈太夫人合墓”。山手两边立石碑。石碑文:“廿一世庶妣卢母郭氏张氏黄氏孺人墓”,左碑文“廿一世庶妣卢母区氏陈氏孺人墓”。民国卢廉若墓坐西北朝东南。由花岗石砌筑。交椅墓。分坟头、坟山手、月台、后土护岭等几部分。前后总长3……[详细] |
![]() | 民国广州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位于广州市沙河燕塘广汕公路侧的牛眠岗。坐东向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砌花岗岩石,高约38米。全碑分两部分,下部是长方体台座,内为1-3层,四周建有气窗,底边长15.2米、宽12.9米;上部4-9层是碑身,呈方锥形,第4层边长各6米。碑身正面最高处饰“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正中镌刻“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十一个大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年款。1917年孙中山南下-,虽有海军支持,本身并无基本武装力量,被桂系掣肘。为此以原省防军20营约5000人为基础成立粤军,陈炯明为总司令,邓仲元为参谋长。成立后即进军“援闽”,1920年回粤,克复广州,驱走桂系……[详细] |
![]() | 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陵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马头岗,面积100多亩,由公墓、纪功亭、纪念塔3部分组成。 由著名设计师杨元熙设计,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陵园内的纪念塔矗立在一座平台上,方型的底座高4米多,正面开有一门进入塔内。门的上方镶嵌着孙立人题写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石碑。新一军驻防广州期间,孙立人用3千日本战俘修建了位于白云山马头岗的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该公墓由著名设计师杨元熙设计,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公墓原面积100多亩,由墓门、纪功亭、纪念塔3部分组成 。新一军征缅阵亡烈士公墓,四柱纪念塔与竖井墓……[详细] |
![]() | 柏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 12 号西座 1—2 层。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的始创地。“史语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研究院负责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机构,由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顾颉刚于1928年创立于广州。史语所是中国第一个以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近代人文科学的起始点,贡献和意义都十分重大。柏园分为东西两座,中部是伊斯兰风格的拱门,室内保留着民国时期的花砖地面和色彩艳丽的满洲窗。一楼内部则是一个免费的图书馆。二楼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常设展,这个展览分为三大部分,清晰地讲述了史语所在广州的历史,史语所的创办、研究,对柏园的保护修缮……[详细] |
![]() | 南石头监狱遗址与海港检疫所旧址位于海珠区南石头街道棣园社区,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南石头监狱遗址与海港检疫所旧址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仲元图书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越秀公园越秀山镇海路,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将领邓仲元而建,占地面积253平方米,1930年建成。1927年由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提议创建,由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式样仿北京的文华殿,民国十八年(1929)奠基,次年建成。坐北朝南,大楼占地面积253平方米,总面积76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富丽典雅,具有民族特色。门楼建在正面小山冈前,立柱采用水磨青砖砌建,铁门和柱顶装饰为中西合璧建筑的特色。主楼总面阔41米,总进深22米,建筑面积2241平方米,高两层,重檐庑殿顶,绿色琉璃瓦。水磨青砖砌墙,花岗岩石墙脚,以水泥仿木构斗栱和飞檐翘角,额枋、雀替用彩绘的瓷片装贴,门框饰雕……[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