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峡口军垒位于宜昌县西陵区西北下牢溪口。位于下牢溪汇入长江处东岸的低山台地上,是“于峡口二垒以备蜀”的军垒之一。南朝梁陈时期曾设关筑城,宋代维修。军垒依山而建,南北长10.4米,东西宽9.5米,墙高2.3米、厚1米左右,以几何花纹砖、蓝纹素面砖砌筑。东、西、南三面砖墙保存较好。(第三批)……[详细] |
![]() | 五峰兴文塔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南门外稻场拗山上。清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传说五峰城及其周围地脉轻浮,毗邻长阳城及其周围地脉凝重,地气外溢难出栋梁之才,因建此塔以镇之。塔基石建,身砖砌,顶铜制,七层六角,通高30余米。底层塔门上嵌长3尺许,宽2尺余石额,镌“兴文塔”三字,左右嵌石条,刻“云梯直上欣题雁,天阙遥开稳步鳌”对联,并注建塔时间与人名。字体遒劲苍古,人多临摹。二层至六层,六面设石质圆窗,顶层六面置圆门,刻以各种花纹,设计精细,结构缜密,风格古雅,姿态稳健。交通:宜昌乘班车到五峰,然后转车到景点。湖北宜昌……[详细] |
![]() | 龙门桥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黄花村,清代桥梁。单孔石拱桥,长20.50米,宽7.2米,净跨9.4米,高8.5米,拱顶至桥面厚2米,由人工凿制的长方形灰石砌筑而成。桥拱中部嵌有双剑八卦图,桥南北两面的券脸石处雕饰有龙头龙门等图案,并刻有对联“咸池地德□□”,“□善桥动众济”。该桥在选址、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有一定讲究,对研究三峡地区民间桥梁建筑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
![]() | 红花套遗址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杨家畈村长江右岸的一级台地,东临长江,南靠清江纸业有限公司,西接荆门山大道,北邻宜红茶叶有限公司。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70米,核心区面积25亩,文化层厚1.5米,遗址保存情况较好,是长江中上游大溪文化的典型代表。1973—1977年,由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持全国二十多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面积2825平方米;2003年,宜昌博物馆主持发掘500平方米,六次发掘面积3325平方米。历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大溪文化中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早中期的房址、灰坑和墓葬、壕沟等遗迹以及大量陶器、石器等人工制品,尤其是大溪文化中晚期的祭坛、水稻田、居住区等高等级遗迹在……[详细] |
![]() | 宝华寺遗址由宝华寺、海会塔院、妙高精舍等三处建筑遗存组成,分布在0.5平方公里范围内。三处建筑遗存之间有石板铺设的古道联通。据清·同治五年《远安县志》卷五·寺观载:宝华寺在县西三十里甘霖洞旁,宋·隆兴间(1163~1164年)建寺,有八景,邑侯金芝润有诗。在民间一直流传着“玉泉寺的铁塔,清溪寺的水,宝华寺的香炉,鹿苑寺的茶。”足以说明宝华寺的规模和名气。龙藏山宝华庵开山建塔碑记上记载:宝华寺初名宝华庵,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至明弘治三年(1490年)竣工时,建成有大雄绀殿、祖师殿、伽蓝殿、监院、斋堂、廊庑等佛寺建筑,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弘治三年(1490年),在寺后西……[详细] |
![]() | 双路遗址位于远安县洋坪镇双路村,由双路遗址和双路墓群共同组成。东距沮河1公里,南临洋坪砖瓦厂,西距周家山710米,北距南襄城遗址约10公里。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5年发现,村民在遗址南600米处李源清家旁取土时,出土有国家二级文物玉柄铜剑,国家三级文物玉玦、牛角玉觿、玉剑佩饰、长条形八棱玉管、幼蝉纹玉佩、龙形玉佩。该遗址文化层厚50厘米,采集陶片陶质为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纹饰均为绳纹,出土较多板瓦。双路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时代跨度较大,发展脉络清晰,对于探讨早期楚民族生存活动、迁徙演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早期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保护范围:以……[详细] |
![]() | 江口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马家店街道办事处江口社区更生路东北端烈士陵园内。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攻克宜昌战段中负重伤牺牲的29位革命烈士,葬于江口镇弥陀寺(原江口中学)北坡。1963年5月,原中共江口镇委、镇政府为之修建革命烈士塔,并迁葬烈士遗骨其中。1993年8月,塔体作局部修缮,塔顶由尖顶改为红旗顶,塔身采用大理石饰面,塔南北向,高10米,基座占地20平方米,底座占地45平方米,塔座四周设有青石围栏,东西长27米,南北宽25米,塔南设有瞻仰通道台阶11级。塔身南面有晏子为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行书金色大字,塔座北面镌刻有魏碑体纪念碑碑文。2018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详细] |
![]() | 三游洞南宋军事遗址位于宜昌市西陵区三游洞风景区。以城门为中心,两边城墙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城门长约1.8米,宽约1.1米,墙体高约2.1米。根据三游洞后山上的摩崖石刻内容以及《湖北通志职官志》,初步推断该遗址为三游洞城之局部。该遗址是三峡区域内一处重要的南宋时期军事防务建筑遗址,是研究三峡地区军事文化史的重要实物材料。……[详细] |
![]() | 兴山川汉铁路桥墩位于兴山县水月寺镇。为晚清时期兴建川汉铁路时的遗存,包括斑鸠窝铁路桥墩、三拱桥、学堂坪铁路桥礅、青树包铁路桥礅、白石湾口铁路桥墩。1903年,清政府筹划兴建川汉铁路;1908年,川汉铁路总公司宜昌工程局成立,詹天佑任总工程师;1909年12月,川汉铁路开工。武昌起义后川汉铁路工程全部停工,桥礅即废弃。川汉铁路是清代末年引进外资兴建的最大工程,因四川暴发“保路运动”等原因,动工后仅三年全面停工。武汉新军调至四川镇压,至使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成功。故此,这条铁路亦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川汉铁路桥墩是当时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实物资料。……[详细] |
![]() | 川汉铁路上风垭山峒遗址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街办姜家湾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5月,清政府筹划兴建由四川成都经重庆和湖北宜昌至汉口的川汉铁路,由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任总工程师。1909年动工,1913年停工。仅完成了汉口至宜昌以及宜昌至小溪塔间7.5公里线路。上风垭山峒是现存最为完好的部分,洞口石砌拱顶,洞门高10米,宽9.5米,洞长约3000米,洞门正上方题“上风垭山峒”。该遗址对研究中国早期铁路建筑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批)……[详细] |
![]() | 汉寿亭侯点军碑位于宜昌市点军区点军街点军公园内,清代碑刻。清光绪十一年(1885),时任宜昌总镇的罗缙绅为纪念关羽在该处点军而立。碑质地为青石,通高2.88米,碑身宽1.05米,厚0.21米,碑额宽1.13米,厚0.24米。碑身阳面刻“汉寿亭侯点兵处,乾隆丙寅岁陈镇军纶所镌字也。其地上控巴夔,下制荆襄,为侯平生据险扼要立功之所,沿古遗迹书以识之,宜矣。惜制度狭小,摩挲片石,半蚀风霜,绅惧其日销沉也,为易丰碑,并讠志数语,刻手书虎字于末,非有附骥之私亦向往之不能置耳。”阴面刻“虎”字。碑额下端正中部刻“万古不朽”。该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详细] |
![]() | 百顺桥碑位于五峰县湾潭镇岗坪村西南1公里。刻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青石质,圆首,方座。通高1.86米,宽0.86米,厚0.23米。楷书,阳面书“百顺桥”3字,阴面碑文1000余字,记建修“百顺桥”原因和经过,容美骠骑将军田舜年撰文。桥早年被水冲毁。(第三批)……[详细] |
![]() | 川汉铁路是晚清政府兴建的连接湖北、四川两省,贯通长江上中游地区的重要动脉工程。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该段自宜昌沿长江北岸,经小溪塔、雾渡河、大峡口、香溪至秭归,全长160公里。 发掘遗迹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夷陵区、西陵区、兴山县、秭归县等地,包含涵洞、隧道、桥墩、车站、桥梁、路基和挡土墙等共有26处之多。这些遗址不仅是宜昌近代史上的骄傲,步入现代化征程的见证,弘扬特色文化的教材,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更是近代史上中国的一处有形的工业技术遗址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线路。保护范围:(1)黄花场川汉铁路桥墩。以鑫源宾馆广场上的两个桥墩中心为基准,向东延伸至4号桥墩以东3米,向西延伸10米,向南、北……[详细] |
![]() | 洋房子位于兴山县峡口镇黄家河村。1911年,由兴山县乡绅文氏兄弟所建,因其建筑风格具有西式风格,俗称“洋房子”。占地636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左右对称,呈开放式布局。有正屋7间,偏房各3间,砖木结构,穿斗式构架,硬山青瓦顶。门、窗均为圆拱形。该建筑是鄂西山区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第五批)……[详细] |
![]() | 石佛庵佛像群石佛庵位于远安县旧县镇巷子村。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道光年间均有维修,上世纪50年代被毁。现存石雕佛像34尊,高约1米,或结跏趺坐或善跏趺坐。另存有清代记事碑十余通。这些造像数量众多,造型丰富,是研究鄂西佛教发展史的重要实物。(第五批)……[详细] |
![]() | 李发轫夫妇墓位于长阳县渔峡口镇高峰村。建于1921年。为当地居民李发轫与妻子覃凤英的合葬墓,由墓主生前所建,俗称“生寄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5平方米。由封土、碑楼、石亭、院落四部分组成。该建筑形制独特,石刻工艺精湛,是研究土家族丧葬习俗和工艺水平的重要实物。(第五批)……[详细] |
![]() | 新坪悬棺墓群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新坪村,时代为战国、宋、明。共两处,分别置于棺木岩和笔架山的半岩上的天然洞穴内,共有船形棺和圆形棺数十具。(第四批)……[详细] |
![]() | 聂家河古兵塞遗址位于宜昌市夷陵区聂家河村一、二组羊岭头,明、清时期。兵塞建于孤峰岩石上,范围25公里,依地势布局,均为石块垒砌,石墙厚12-1.5米,护城墙内壁修有50厘米宽的哨巡走道,石墙每间隔3米设有了望口。塞内砌有兵室、战壕、箭垛、烽火台等军事设施。(第四批)……[详细] |
![]() | 英驻宜领事馆旧址位于宜昌市西陵区红星路42号,建于1892年,欧式风格建筑。坐北朝南,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整体平面近正方形,面阔19米,进深18米。前廊宽2米,用六根方柱支撑至二楼楼顶;所有外墙墙体及立柱都是青砖拌水泥石灰砌成,外涂桔红色墙面,墙上窗为圆弧顶方形窗框;楼顶正面为三角形墙体,中间有一圆形通风口,上镶1892金色阿拉伯数字;顶错落铺盖红色大缸瓦,顶中有一砖砌的方形天窗,为室内壁炉的出烟处。该旧址是宜昌被外国列强侵略的见证,也是宜昌对外开放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建筑风格独特,也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