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务川自治县龙潭村AAAA ![]() 在仡佬族的母亲河——洪渡河畔,由前寨、中寨、后寨三个自然村寨组成的龙潭村,居住着的215户837人的仡佬族人,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龙潭村古名“火炭垭”,早在秦汉时期即已有人聚居于此开采朱砂,流风所布,千年积淀,造就了仡佬族独具特色的丹砂文化,龙潭也因之成为中国丹砂文化的中心。迄至明清时期,寨内修筑大量建筑,一度繁盛,申姓仡佬族在此繁衍生息七百余年,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仡佬族聚落发展的文化脉络。龙潭村,已成为全国仡佬族同胞寻根问祖的圣地,游客体验仡佬文化和丹砂文化的中心,感受黔北渝南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目的地。龙潭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寨前一方水塘,四季不干,荷香满塘,龙潭村由……[详细] |
![]() | 罗峰书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前身是敷文书院.清道光初年县城贡生唐士柬捐银建修,院址下学(时县署左,今老干局宿舍楼),木瓦房一栋五间。书院建成,随即推举山长(书院掌教人),开科讲课授生。县儒学学官教谕、训导每月亦到院讲课。道光十六年(公元1835年),江苏嘉定举人冯子龄(绍彭)任知县,捐钱五百千文(每一千文为一吊),迁敷文书院于城东门之右山麓(今县中心幼儿园),并购置学田.收取租谷给养师生,名“课读”费,包括教师薪金,学生的生活补贴、纸笔、灯油、炭火费等。凡在读生员(秀才)、童生均可享受。同时制订“励学规章”,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学上进。书院授课以生员自学研读为主,学官、山长定时开讲,……[详细] |
![]() | 瓮溪桥瓮溪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1586~1588年)间,陕西西安府兴平县-商陈君仁“自备己财、鸠工命匠”修建。桥位于大坪镇瓮溪(今务川汞矿电厂山后),单石拱桥,宽约2米,长约15米,高约30米,跨两山岩壁之间,深溪之上。两山皆岩石,山顶相距约50米,从山顶到溪底深约100米。从北山(电厂)下到桥头要转五个拐,一路石梯,宽l~2米不等。第二拐靠石壁上凿有长20厘米、宽9厘米、深15厘米的一个孔。钻迹清晰。过桥后再转四拐上到山顶。溪沟两岸怪石嶙峋,水竹荆蔓丛生,桥下水湍涛涛,回声震耳。那个年代,务川已是“砂坑之利,商贾辐辏,民庶殷实”,但从板场过瓮溪至县城的路却崎岖逼窄……[详细] |
![]() | 务川池水申氏民宅位于柏村镇通木村池水组,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申祐祠位于都濡街道务星社区环城北路,年代为明代,类别为古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九龙箐红军战斗遗址位于红丝乡先进村桥头,年代为1934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金银洞墓位于涪洋镇涪洋社区瓦厂坝,年代为宋代,类别为古墓葬,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遵义市务川自治县被称为仡佬之源、丹砂古县,务川大坪朱砂采冶遗址就位于该县大坪镇,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的祖辈长期使用蒸馏技术和比重原理采砂炼汞,积淀出了独特的丹砂文化。务川大坪朱砂采冶遗址分布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大坪镇板场、岩峰脚、木悠厂等地最为集中。遗址的重要价值在于大坪汉墓群出土的许多朱砂颗粒都出自当地,其中最早的墓葬为西汉初期。由此可知,早在秦汉时期务川就已大规模采冶朱砂用于陪葬等。务川大坪朱砂采冶遗址遗迹丰富,主要包括大坪汉墓群,明清瓮溪桥、板场水银场税课局遗址、红夜壶洞,以及现代务川国营汞矿工业遗址等。此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务川自治县境内,曾开展过多次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详细] |
![]() | 宋墓(宋金银墓)宋墓(宋金银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涪洋镇瓦岩坝公路旁边。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当地一张姓农民在犁土时,翻动石板而后发现墓室。当时墓室后壁龛上有3个罐,一个储金、一个装银、一个盛水,张好奇饮水而死去。世称此墓为金银洞。墓室长6.5米,宽1.8米.高3.2米,均以整块青石榫接而成,无灰缝。两扇青石门高2米.宽0.7米。墓室左右门的浮雕花纹,有团花图案、单狮戏球、手捧荷花的老人造型等。后壁龛下刻力士像一尊,双臂上托莲花宝座。璧正中为墓主肖像,“0”中被凿除。墓顶为八角形藻井,上小下大.顶部刻龟背负荆浮雕。墓中棺木长2.2米,宽1.08米,厚0.25米。该墓自发现至今.墓……[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