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坐落在武汉市江岸区球场路2号,为纪念在阳夏战争汉口保卫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而建。占地面积4326平方米,是武汉地区现存辛亥首义烈士陵园中保持较为完好、安葬辛亥首义烈士最多的一处。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武汉三镇相继光复。清王朝为挽回灭亡的命运,起义将士为捍卫革命成果,于1911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汉口刘家庙(今二七路)、大智门(今车站路)一带展开了殊死搏斗。当时阵亡的2000余名起义军将士遗骸,由战时红十字会出面收集,分成六座大墓冢合葬于此,名“赤十字会义冢”,俗称“六大堆”。次年2月,红十字会在每座墓冢前立“国殇”石碑,以志纪念。1913年,红……[详细] |
![]() | 汉口美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车站路。建于1905年,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平面矩形带凸凹变化,居中设主入口,沿江立面呈弧形,形成内聚的动势。该建筑不但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形式,而且受武汉传统建筑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第五批)1861年4月,汉口被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的第二个月,美国即在武汉设立了领事馆。开馆之初,馆址在汉阳。1905年,随着这座红色的巴洛克风格的领事馆大楼落成,美国领事馆迁至汉口。这幢108岁的老房子,主体建筑为三层混砖结构,临江主立面由三个层高不同的建筑体呈阶梯状层叠向上。三个入口,正中……[详细] |
![]() | 孙中山先生铜像在汉口六渡桥的三民路、民权路、民族路交汇处,武汉人都知道有一个“铜人像”,他就是孙中山先生铜像。此铜像是继武昌阅马场孙中山铜像后,在武汉塑造的第二座铜像,建成于1933年。1992年定为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铜像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整体高约7米。四围环以花坛与护栏。地起用麻石建5级底座,成园形围绕基座。基座、像座呈四方形,花岗岩砌成,高4米余,铜像高2米多。孙中山先生身着中山服,右手执仗,左腿向前,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远方。铜像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在3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由宋庆龄、何香凝、孙科、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恽……[详细] |
![]() | 钟子期墓位于新农马鞍山南麓的凤凰嘴上。有“楚隐贤钟子期墓”残碑1座,系光绪十五年(1889)所立。1980年重修旧墓,墓高1.3米,直径4.7米,依山傍水,矮山护冢。1987年,又按原碑文重新立碑,碑高1.5米,宽0.7米,并筑有知音亭。钟子期系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民间流传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动人传说。……[详细] |
![]() | 放鹰台遗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新石器时代、周代遗址。为一椭圆形台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处放鹰捕鱼,放鹰台由此得名。1956年发现,1965年和1997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器、陶器以及稻谷壳。该遗址是武汉中心城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址,对研究武汉市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景点位置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天鹅路……[详细] |
![]() | 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明、清时期。现存民居40余栋,建筑布局呈向心形。硬山式,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砖石砌体皆使用传统的糯米伴石灰砌筑。该村保存有较好的雕花睡床、钦赐寿匾、“雍正朱批谕旨”木盒、“嘉庆二十二年”石碾等器具。民居周边还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墓葬。(第四批)据《余氏族谱》载,大余湾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婺源、德兴迁居到此。大余湾先民认定古代琴师俞伯牙为余姓祖先,并传岳飞的世系曾到此隐居,故有“俞伯牙先祖发祥地,岳鹏举后昆遁隐村”的说法。家族发展史上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明清时,村里诞生过10……[详细] |
![]() | 戢岗墓群位于武汉市新洲区辛冲镇戢岗村、寨山村、柏林岗村、毛铺村,战国至汉代墓群。分布在四个村的岗地,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土墩65个。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过勘探,发现有土坑棺椁墓和砖室墓,后多次配合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大量珍贵遗物。该墓群面积大,墓葬数量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详细] |
![]() | 汉口电话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合作路。建于1915年,英商通和有限公司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施工。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仿麻石粉刷,做横向线槽。上部窗间墙竖向划分。入口置于正中,用古典柱式强调、上方顶部做有一个三角形牌面。三层设水平腰线,临街面设有出挑阳台。该旧址是武汉城市工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详细] |
![]() | 湖北共进会旧址位于汉口江岸区楚善里28号,是当时全国共进会湖北分会的总机关部,建于1909年春。1907年9月8日,留寓日本的部分同盟会员,在“奉孙中山为总理”的前提下,在日本东京清风亭成立共进会。翌年10月派孙武、焦达峰等人归国运动会党,策动长江沿江各省武装起义。1909年初,孙武、焦达峰抵汉口,设立了共进会湖北分会。其中心工作是发动新军士兵,先后有2000多名新军士兵加入共进会,且在军营建立了标、营代表制。同时,还注意对学界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联络,发展会员600余人,初步奠定了发动和组织群众工作的坚实基础。1911年10月9日,孙武在共进会机关试制炸弹时不慎发生0,直接导致了次日震惊中外的……[详细] |
![]() | 汉口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黎黄陂路。建于1913年,四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546.99平方米。属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整座建筑以中部为轴,两侧对称布置。正立面为纵向三段式划分。主入口居于正中,并用双肢爱奥尼克柱加以强化。该旧址是武汉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的代表作。(第五批)……[详细] |
![]() | 辛亥铁血将士公墓位于汉阳扁担山公墓南九区与南十区中间的半山腰,沿石阶上蹬180余级,看到麻石所围一墓园。墓园门占地510平方米。园门楼书“辛亥铁血将士公墓”,墓园后面翠柏护坡。墓园里树立4座墓冢及碑,刻有民国二年黎元洪题“铁血精神鄂军起义阵亡诸烈士之墓”15字。该墓是民国政府为辛亥首义时期,在阳夏保卫战中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将士而修建的公墓。1913年始建于龟山西南麓补乾亭(六角亭)。1955年因建武汉长江大桥,迁至扁担山。1956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机关旧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店乡姚家山村。由大礼堂旧址、李先念、陈少敏旧居、后勤部旧址、参谋部旧址、印刷厂旧址、修械所旧址、医院旧址、造弹厂旧址组成,保存较完好。姚家山新五师司政机关旧址是武汉市唯一保存较完好的近现代革命文物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详细] |
![]() | 武汉防汛纪念碑位于武汉市汉口滨江公园内。1954年,武汉人民战胜长江特大洪水,毛泽东题词祝贺。1969年,湖北省委、武汉市革命委员会为题词建碑。碑通高37米,碑基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它是解放后武汉人民第一次抗洪斗争的重要见证。(第五批)武汉防汛纪念碑在武汉市汉口滨江公园的江堤上,建于1969年,是为“毛泽东同志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而建的纪念碑。防洪纪念碑面向大江,台基高4.9米,正面与两侧设宽大台阶,四周围以护栏。碑身高37米,碑顶立直径1.8米五角红星,下饰红绸、葵花簇拥天安门图案。碑身正面镶嵌乳白色大理石,上有用铝板镀金制成的毛泽东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详细] |
![]()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1938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于此成立,郭沫若任厅长。旧址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紧靠凤凰山。抗战初期,该楼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在地。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是1938年初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武汉成立的。除了厅长郭沫若,五处处长胡愈之;六处处长田汉,掌管艺术宣传,下设三科:第一科科长洪深,主管戏剧音乐;第二科科长郑用之,主管电影;第三科科长徐悲鸿,主管绘画木刻。据称,蒋介石考虑三厅需要有一个在思想界、文化界威望高的人主持,认为郭沫若是最佳人选。郭沫若了解蒋介石的为人,开始时拒绝。周恩来找郭沫若谈……[详细] |
![]() | 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岳飞街。建于1904年,原为法国侨民的住宅,1907年转给和利冰厂,并进行了改造。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86平方米。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阳台与窗台均挑出半圆形,整体呈波浪式弧线,是武汉优秀的工业遗产建筑。(第五批)1891年,英商柯三、克鲁奇合资20万元,在汉口中山大道与岳飞街交界的法租界开设机器制冰厂,名为HankowIceWorks,中文名字“和利冰厂”。这是老汉口第一家机制冰块厂。1920年,柯三又在厂东侧购置了一大块土地,创办“和利汽水厂”,生产“和利牌”汽水。“和利冰块”和“和利汽水”,当年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冷饮市场。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为乳白色……[详细] |
![]() | 汉口俄商新泰大楼位于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建于1924年。景明洋行设计,永茂昌营造厂施工。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三段式构图,中立圆柱,上建塔楼。新泰砖茶厂是武汉地区最早的近代工厂之一,是研究湖北茶叶贸易的重要实物。(第五批)……[详细] |
![]() | 楚望台及清新军军械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位于武昌首义路梅亭山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院内。楚望台紧邻起义门,同处首义路南端。在武昌解放路沿首义路向南行15分钟即可到达。楚望台及军械库原址已无存。遗址上立有高2米、宽1.2米的文物保护标志,以示此地为楚望-械库之所在。楚望台的来历有史可鉴。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进军武昌曾驻扎梅亭山,在此闻报得第六子,高兴地说:“子长,以楚封之。”朱元璋当皇帝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桢就藩武昌,在梅亭山树立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并建“封建亭”。朱桢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遥望帝京,故又称“楚望台”、“楚王台”。清末,清军在此……[详细] |
![]() | 洪山宝塔原名灵济塔,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年间改名宝通寺塔,清同治年间重修。七层八角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基边长4.7米,各级诸面均设券门,塔顶径4米,上设铸铜宝刹。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分。内有石阶盘旋上至顶层。外壁嵌元代塔记七方。(第一批)洪山宝塔位于武汉市宝通禅寺后山,始建于元朝大德十一年至延佑二年,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故又名灵济塔。塔为七级八方,砖石仿木结构0式建筑,通高44.1米。宝塔坐北朝南,建筑在山腰的一块石坪上。整个塔通体暗红色,出檐较短,腰檐和平座下为石雕斗栱,造型十分精美。塔二层以上,每层有四个塔门,两个一组,每组相对,每层相错,其余各面为佛龛。塔每层外围有飞檐护栏,塔底……[详细] |
![]() | 汉口平汉铁路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建于1911年,4层建筑,结构砖木,外墙为青灰色铁砂砖砌筑,平面呈王字型布局,中部入口设门斗,两翼突出做成骑楼,行人可从底层空廊中通过,其建筑特色对丰富城市街道空间具有特殊的作用。(第五批)……[详细] |
![]() | 作京城遗址位于黄陂区李集镇京城湾村,汉代城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40余米,夯筑城垣基宽约30米,顶宽约12米,残高6米左右,东、南、北三面有城门遗迹。城内散布大量绳纹筒瓦、板瓦残片。……[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