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 > 巍山县旅游

巍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毁于战乱,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玉皇阁旧址上创建文华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阁。玉皇阁与文华书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阁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为山门、前厅、中厅、大殿共四进三院及两厢组成。大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前檐饰如意斗拱,装饰华丽。后殿建于月台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上下层檐下均饰七踩三昂斗拱,门窗雕工精细,为巍山清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宇。书院则位于玉皇阁之左,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占地……[详细]
  蒙舍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庙街镇古城村南侧,与太和城遗址直线相距仅40公里。史载该城系蒙舍诏第一个首领细奴逻于公元七世纪中期的650年前后专门为让国于己的张乐进求而建的居所,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又被做为软禁被南诏征服的其他民族头领及其宗族之用。该城址是迄今仅见的两座南诏方形城址中的一座,1988年被公布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大致东西向,地势东稍高而西略低。从地表隆起疑为城墙的轮廓线来看,城址分为东西两城,两城相连各呈方形,东城西墙与西城东墙共用同一道城墙。东城面积稍小,边长约100米;西城面积较东城大,边长约160米。两城总面积约35600平方米,城墙外轮廓周长约840米,加上两城之间长100米的隔……[详细]
  文庙在古城西门内,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庙毁,随即重建。清代咸、同年间(1851年—1874年),杜文秀大理政权驻蒙化守将李芳园、马国忠等复加扩建。民国初期设劝学所,1938年开办中学至今。文庙规模宏大,占地约10000平方米。呈坐北向南,前设照壁,上镶“万仞宫墙”大理石匾。大门开于左右二侧,在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石桥、棂星门、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经阁等;东西二侧有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兴文祠、承祭斋、学官署、射圃等。现存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大成殿前设月台、环以石栏,殿面阔七间,进深15.6米,高1……[详细]
  星拱楼又名文笔楼,位于巍山古城正中,为明代蒙化府府城中心过街楼。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咸丰七年(1857年)毁,咸丰十年(1860年)由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将领左参军马国忠重建。楼顶中梁尚存“太岁纪年”题记。楼通高11米,由木结构城楼与砖石结构基座两部分组成。基座面阔、进深均为18.7米,通高6.3米,基座石砌,四向贯通,门洞作券顶。楼作亭阁式,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梁架,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9.75米,楼底层四周设廊,内外均饰斗拱,四面悬“瑞霭华峰”、“巍霞拥鹤”、“玉环瓜浦”、“苍影盘龙”匾额,绘写巍山四环景色,凭栏可望巍山全景。城楼上下比例匀……[详细]
  永济桥又名巡检桥,位于永建镇巡检村南巡检河上。始建于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历代曾多次维修。桥头山墙砌有明代著名学者李元阳撰《永济桥碑记》一通,桥为木构风雨桥,桥长15.6米,宽3.25米,高6.9米。其结构为用直径0.3米的五根大圆木架于两岸,上面铺木板,再在两岸各安木斜撑二根以支木架,上建人字顶瓦屋三间。桥面两侧安木栏杆,并设长木板凳。永济桥用斜梁悬挂支撑中点的方法,解决了大跨径木桥受力问题,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1987年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年久失修,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香港爱国人士詹益邦先生捐资落架维修。……[详细]
  东岳宫又名东岳庙,位于巍山古城东门外,始建于明末,由陕西人梁好德捐资修建,清康熙、道光年间有修,咸丰年间毁,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并在东岳宫之西建十王殿和太保殿。东岳宫坐北向南,占地5632平方米,由东、西两条并列的轴线组成,东轴线为山门、大殿,西轴线为十王殿、太保殿。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举架较高,屋脊高耸,檐下设七踩斗拱,山花和墀头做工精巧。东岳宫格局保存完整,建筑工艺精湛,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12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东岳宫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东岳宫修缮保护后向公众免费开放(逢周一闭宫)。……[详细]
  巍山古城拱辰楼原为蒙化卫城的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原为三层,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维修时改为二层。拱辰楼建在长47.1米,宽26.6米,高8.1米的砖砌城墙上,楼下为城门洞。拱辰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25.76米,进深15.7米,高16米,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撑,四面出厦,楼四周设廊,整个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较平缓,出角短,起翘小,一字平脊,更显气势雄伟、浑厚。南北城墙有城垛。登上顶楼犹入云天,东看文华层叠山峦,南观巍宝名山文笔塔,西望瓜江垒玉,北眺苍山积雪,全川村落,万家灯火,尽收眼底。拱辰楼南面檐下悬挂“魁雄六诏”大匾,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详细]
  利克村传统民居建筑群位于庙街镇营盘村委会利克村,坝子和山地交界处,背靠青山,前面临箐,布局井然有序,民居依山势递升,分上、中、下三排,共30余院,东南西北各建有一个栅门,所有民居既为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颇有营寨之感,体现出当时规划建设村落时,明显受到规划人军事思想的影响。民居院落布局或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细致精巧,工艺精湛,且多有主人书画于照壁及门窗,散发出浓厚的书卷气息。原数户大门门额上曾悬有古匾,现仅存清道光二十七年“盛世耆英”匾一块。与民居群相对的小山包上,建有郑氏宗祠和土主庙,郑氏宗祠保存了清代所制的祖宗牌位三个,土主庙现存明代观音老祖和土主石像各一尊。民居群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格局……[详细]
  圆觉寺俗名大寺,位于巍山县城东灵应山,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万历年间重修,后焚毁。天启二年(1622年)重建,清代康熙重修。寺座东向西,依山而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南北为观音、文昌、地藏、伽兰等殿。共有十个院落,其布局巧妙而引人入胜,把寺庙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层层升高,步随景移,且在有限的山坡上,向中轴线两侧发展,体现出小中见大的建筑格局。双塔分列于寺门南北二侧,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为方形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17.8米,大小结构相同,塔基石砌,设二层砖砌须弥座,上建塔身,第一级四面各设塔龛一个,置大理石佛像各一尊,塔身密檐以菱角牙……[详细]
  东莲花传统建筑位于巍山县永建镇永和村委会东莲花村,包括清真寺和马如骥大院两处。清真寺始建于清初,经光绪、民国及1987年重修并扩建,形成今日之规模。清真寺座西向东,占地5866平方米,主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宣礼楼、朝真大殿,两边为管理用房。宣礼楼为四重檐歇山顶建筑,檐下饰五踩如意斗拱,翼角飞翘,巍峨秀丽。朝真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十一间,前设廊道和月台,后设窑殿,檐下饰五踩斗拱,内墙均书有--,宝顶为星月图案,古朴雄伟,气势非凡。马如骥大院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大马锅头马如骥所建。大院座北向南,占地约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由北院、南院和西院三个院落组成,既相互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