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玉溪市 > 通海县旅游

通海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通海文庙位于云南省玉溪通海县文星街,文庙始建于元代,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通海文庙于1998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通海文庙,始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重修通海庙学记碑》载),于明万历年间迁建于后址,后存建筑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特别文明坊(建于雍正十一年)气势壮伟雄强。从整体看通海文庙,给人以殿阁层层迭起,庄严肃穆之感。清朝时期,在通海庙学中曾经培养出朱嶟(礼部尚书),公孙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书法家阚祯兆等。通海文庙于1998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通海文庙经明、清两代扩建,主体建筑布局依地势高低顺序排列在纵向中轴线上,东西廊庑以对称格局配于正殿两……[详细]
  圆明寺(WonmyongTemple)位于通海县城以西14公里的善应山麓,始建于元代,清光绪年间重修,内设大雄宝殿、玉皇阁、天王殿等建筑。1964年该寺被定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1988年11月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寺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兵患,光绪年间重建。位于距通海县城14km的河西镇,东接九龙池公园,西北与新蒙蒙古族镇相邻。周围环境优越,绿树掩映,小桥流水,是宗教文化旅游的极佳场所。已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以来,政府对大雄殿、玉皇阁、瑞莲池进行了维修。附近乡神投资30余万元对大雄宝殿的十八罗汉、匾联、释加牟尼和观音座进行维修,用金镀之,甚是富丽堂皇。庙在原址上修建……[详细]
  通海三圣宫三圣宫位于云南通海县杨广镇小新村,距县城6公里。三圣宫始建于元末,据清乾隆《重修三圣宫碑》载:“洪武初旧有寺宇”。历经明清历代重建重修,现为清初和清末的建筑。寺中保存下一堂(六扇)木雕槅门,出自清末滇南木雕艺术家高应美之手,槅子门中的构图、布局、人物造型,刀法的巧运均达到了美轮美焕的境地,被省内外学者称之为“海内第一木雕”。三圣宫布局为三进式两院,由大殿、后东西两厢、中殿、前东西两厢、前殿(重檐)及前、中、后的六个躲间组成,外设围墙并呈船形,墙外双溪环绕而过。难怪木雕槅门中、高应美用竹叶凑成的一首诗写道:“水绕楼船起圣宫,双龙势发脉丰隆。春山拥翠千年秀,不赖丹青点染工。”诗中充分地赞……[详细]
  河西大兴福寺位于云南省通海县河西镇(城)中,座西向东,一进院,由大门、两厢、大殿组成,占地530平方米。大兴福寺建于元朝末年,据《河西县志》载“洪武间旧有福寺”,经明·天顺、清·康熙、光绪间的重修。有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的河西举人马敬《旧城兴福寺》诗:“刹留元至正,盛世又康熙。客问前朝事,年深五百奇。野花开未了,溪水不西之。那堪迟暮眼,悠悠人代移。”此诗明确地将大兴福寺的建筑年代告诉后人,是元朝的至正年间所建。如今大兴福寺重檐大殿的梁柱斗栱和屋面的瓦都保存了元代的风格。寺中保存一尊石雕山羊。经专家鉴定为元朝的遗物。大兴福寺面积虽然不大,但从保存的建筑格局来看,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大……[详细]
  四街常氏祠堂(常氏先祠)位于玉溪市通海县四街镇四街村。据考证,该祠堂为明朝开国元勋、开平王常遇春的直系后裔流落云南河西(今通海)后,为纪念先祖集资建盖。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经过历代修葺扩建,最终形成云南省内一座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具有太庙结构)的宗祠群体建筑。祠堂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坐落西北面朝东南,传统土木结构,呈长方形一进三院封闭式庭院布局。由大殿、中殿、前殿、大门和左右两侧24间大小厢房组成,围墙外有一块练武场。大门头为重檐牌坊式,前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构造(原有一尊常遇春全身塑像),中殿为两层楼宇厢房及碑廊,大殿为明三暗五硬山顶结构。……[详细]
  河西文庙: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内东南部,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治所迁此后重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修。占地9000多平方米,大成殿,五间通宽19.2米,进深11.3米,高11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檐下坊雕刻花鸟图案,古狮古柱,文明坊为牌楼式样,高8米,宽13.5米,四棵飞天圆柱直承屋顶,中间两础石上前后有石雕狮子、麒麟各一对,青石雕刻护栏板夹柱,屋架用小型斗拱叠架支撑,宏伟壮观,2001年4月30日,列为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杨广法明寺位于通海县杨广镇所在的凤山之上,座西向东,由大殿、中殿、两厢,大门组成,占地1231平方米。大殿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法明寺于2003年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寺中现存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修建法明寺碑记》载:“粤稽(查阅)古碑志,寺创自元朝,迄今四百余载。”该寺自元朝至清·道光以前都是作为佛教的活动场所,到了清·光绪年间,因受义和团的影响,杨广一些老百姓将其作为“神坛”使用。建国后作为学校使用至今。法明寺的中殿原始地保存了元代的建筑风貌,虽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中殿的全部结构仍保存了始建时的古貌。……[详细]
  马家大院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大回村,是民国初年由马帮商人马同柱、马同宽四兄弟及其父亲马原武共同创建的。大院由三座宅院组成,总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其建筑规模和院落之大实属罕见。马家大院采用典型的滇中“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同时巧妙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精巧设计。三大宅院各自独立,通过巷道相互串联。尽管空置多年,但随处可见的贴金彩画依然保持着昔日的辉煌色彩。 一号大院,即102号院,修建于1932-33年,是云南传统明三暗五、走马转角楼合院建筑的代表。最外面是一座传统云南式大门,起脊飞檐。进入合院的民国西洋门,上面的罗马柱与峨山大白邑清真寺的叫拜楼非常相似。门上还可……[详细]
  位于通海县城中央,阁为攒尖顶式四方单体三重檐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清·康熙时一次大火被毁,继而恢复。至清·光绪二年,因民屋起火,阁又被焚毁,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而成并保存至今。占地226平方米。因为建聚奎阁时所需木料都采用了南方铁栗树,并且是中国营造法式的榫铆结构。建阁至今135年间,通海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公元1915年、1970年),城中大部份民居都垮塌,而聚奎阁却安然矗立城中,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当然也包括用料的珍贵。上世纪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