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仁裕神道碑王仁裕,字德辇,五代时秦州长道人,其故里在今礼县石桥镇斩龙湾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后周进位太子少保,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开封宝积坊私第。时隔16年之后,由嫡孙秘书郎王永锡护灵柩归葬故里;有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由时任宰相的王仁裕门生李昉撰文,张贺书丹并篆额,王永锡立碑。王仁裕神道碑,有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由一整块巨石雕成,通长3.05米,宽1.14米,厚0.4米。碑额篆“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每行71字,共2500余字。碑文书法苍劲秀丽,刻工……[详细] |
![]() | 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该庙碑位于县城南1里处的赵世延家庙遗址,元仁宗延祐3年(1316)秋建。由龙首、碑身、龟跌三部分组成,碑高3.5米,宽1.3米,厚0.42米.为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奉敕书丹并篆额.面额书“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八字,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文,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刻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碑文记载了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祖孙三代六英,为建立和巩固元朝政权所创的丰功伟绩。赵世延其先世为雍古族人,故称“雍古氏家庙碑。”该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对研究元蒙历史和书法艺术有极高的价值。……[详细] |
![]() | 鸾亭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后牌村北侧,东至燕河,西至鸾亭山山腰,南至后牌村,北至冲沟,遗址位于山顶被挖断的山脊上,坡度比较缓,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海拔约1580米,山上和山下有汉墓,山的第3~4级台地上曾经出土玉戈,也曾采集到“长乐未央”瓦当和冥钱,山顶有祭祀坑和汉代的建筑遗迹,祭祀坑被盗。山顶上散落大量的瓦片、陶片和骨头,另外还留有石头铺制的散水遗迹。曾出土素面泥质红陶鬲足、灰陶罐等。2004年9月至12月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山顶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600平方米。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礼县西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的西汉水北岸山坡上,北与鸾亭山遗址隔刘家沟相望,东距大堡子山遗址13千米。遗址自东北向西南由雷神庙、大雪坪、小雪坪等组成,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出土大量史前和两周时期的灰坑、墓葬以及部分陶窑、灶坑、动物坑、房址、城墙、建筑遗迹等200多处。文化层厚约0.5-2米,采集有仰韶晚期、周代、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陶片,发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西周晚期秦人城址。礼县西山遗址史前遗存的发现,尤其是龙山早期遗存的发现,对全面认识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及其与周边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详细] |
![]() | 高寺头遗址位于礼县石桥镇高寺头村。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3米,1986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遗址有房址、灰坑、灶坑等。出土陶质有泥质红、橙黄陶和夹砂灰陶片,彩陶纹样有施黑彩勾叶圆点纹、网纹,器形有盆、瓮、钵、罐、瓶、人首形器盖等。另出土有陶环、纺轮和陶刀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内涵、发展变化及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
![]() | 四角坪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周家山村,东西长约160米,南北长约180米,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考古发现大型中心祭坛遗址与回廊结构附属建筑三围,遗存有大量柱础、房基、板瓦、散瓦、瓦当等建筑遗迹与构件。四角坪遗址是秦统一后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也是目前仅见秦代唯一代表国家礼仪的系统性建筑实物遗存。……[详细] |
![]() | 盐官盐井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盐官镇新合村旧城南门外的盐井祠内,现存盐井1座,井口面积约4平方米,井深10余米,至今盐水丰盈。当地盐井始凿于西周秦先祖非子在西犬丘牧马时期,战国后期秦国设“西盐”官吏,汉武帝时置盐官,三国时其地称卤城。盐井祠内尚存晾晒盐土制作水盐的场地和工具,井盐制作工艺流程仍有传承。……[详细] |
![]() | 祁山堡址位于陇南市礼县祁山镇祁山村南,城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长约140米,分布面积3.5万平方米,夯土城墙,堡门坐东朝西,是祁山三国古战场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率兵伐魏的驻师之处。堡顶保存有清代重建的武侯祠。……[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