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柳州城遗址位于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为唐代古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420米(包括南北瓮城),东西宽320米;墙体为夯土板筑,最高处13.4米,上宽约3米,下宽12米。夯层厚0.1—0.19米。西北城墙依山形构筑,呈“凸”字形,东北、西南城墙设门,各有瓮城,瓮城口皆面朝东南。城北、东、南墙下有城壕,城四角有圆墩台,四面城墙均有马面,城西北角外100米处有一烽火台。城中有建筑遗迹,城内有地道通西北山下沙河,据考证为汲水通道。地面及出土遗物有瓷器、青砖、瓦当、箭矢、铁链、铁片等。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城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米……[详细]
  兰州黄河母亲雕塑位于滨位于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得“优秀奖”。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北京雕塑厂于1986年4月30日雕成,系一长6米,宽2.2米,高2.6米的花岗岩圆雕,总重40余吨。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详细]
  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旧址位于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河靖村黄河东岸,为丝绸之路黄河古渡口之一,明清时期曾为官渡。渡口处有石崖,崖头向河道突出,形似虎嘴,故以虎豹口命之,又名河包口。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红四方面军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总指挥部和直属总队共21800余名将士在前有黄河天险阻隔、后有追兵的危急时刻,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冒着敌人的炮火轰炸,驶木舟、战恶浪,浴血奋战,冲破重重封锁,成功在虎豹口等处强渡黄河,踏上了征战河西的历程。2014年7月4日,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旧址被公布为白银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崇华沟遗址位于白银市景泰县中泉镇崇华沟村,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文化层厚0.40米—1米。遗址内有多处墓葬,多为石板棺(竖穴土坑)葬,个别为土窑。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也有个别二次葬。出土器物主要有彩陶、夹砂陶、骨珠、骨管、骨匕、骨针、石弹丸、石斧等。出土的彩陶色彩以红黑相间彩绘,纹饰严谨规整,主要为葫芦网格纹、锯齿纹和垂幛纹。崇华沟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景泰县境内远古时期人类活动范围、生产生活方式及先民们创造的辉煌文化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200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位于白银市靖远县五合镇尚树埫村南磨子沟,建于宋代,其北、西、南三面为高山,东临沙河,整个遗址平面呈三角形,按古人因河为池,因山为城的特点,依山势黄土夹砂培筑而成,东低西高,北墙直列培筑,东南、西南城墙在正南弧曲连结,周长约1200米,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遗址城墙基本完整,高2-8米,基宽5-8米,顶宽2-5米。东开一门,外有弧形瓮城。东北、西北角筑有10米高、直径8-10米的馒头形角墩。城墙内、外有环城壕,宽6-10米,深1-3米。城正中有一不规则台地,遍布青砖、黑红陶瓦件、黑釉瓷片、白瓷片、青花瓷片等。……[详细]
  亥母寺遗址 位于武威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西南的祁连山中。据乾隆《武威县志》“亥母洞,城南三十里,山上有洞,深数丈,正德四年修”的记载及出土物判断,该洞窟应开凿于西夏正德四年(1130)。1985年前后,当地农民在洞中挖出一大批西夏文、藏文文书和经卷,以及帛画、唐卡和绣花鞋等。1989年,武威市博物馆对已暴露的洞窟及窟前寺庙遗址进行了初步清理,又发现洞窟三个,洞窟中均发现有藏文经卷、残页、塔婆、瓦当等文物。特别是一号洞窟,除发现以上大批西夏文物外,还有各种泥质和石质造像、瓷器、铁器、藏文石碣、残碑、各种陶范、丝织物以及壁画残片等。……[详细]
  皇娘娘台遗址旧名尹夫人台。在甘肃武威县城西北2.5公里,属“齐家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文化层厚度0.62米至2.3米,内涵丰富,曾发掘出房址9座,窑穴围绕房屋,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3种。出土文物以陶器为最多,石器,骨角器,铜器,卜骨都有。刀,锥为红铜,分铸造,锻打两种。石器以打制为多,磨制石器也有增加。地址:甘肃武威市凉州区西北2.5公里金羊镇宋家园村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全天开放……[详细]
  徽县酒厂旧址位于陇南市徽县伏家镇伏镇村蔡庄社,占地20万平方米,由大门、综合办公楼、3间制曲车间、酿酒一车间、六层粮仓等组成。大门及苏式建筑风格的四层综合办公楼建于20世纪60年代,制曲车间分为原粮库房、稻草库、踩曲房,酿酒一车间为原宋明老窖及陇南春酒老车间,现存老窖池364口,六层粮仓为圆形桶状,以上加盖仿古砖房4间,0-钢构楼梯。徽县酒厂是全省建厂较早的白酒酿造企业之一,1951年在“永盛源”等白酒(烧酒)作坊的基础上组建而成。酒厂沿用明清以来老窖池窖泥,历史悠久,是我省工业遗址较为突出的代表,反映了甘肃省轻工业发展历史。……[详细]
  四家魁星楼 位于民乐县-乡四家村中间。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二十年(1895)因楼倾斜曾维修两次,1921年,村民曾集资维修。魁星楼建在一夯土台基上,台基南北长15.8米,东西宽13.15米,高2.5米,四周用青砖砌筑,底层用石条砌筑。魁星楼为三层六角飞檐攒尖顶式砖木结构。第一层东面辟门,其余五面开窗,正中供孔子牌位,旁列颜、孟、曾等孔门先贤之位。第二层建有木构绕廊,六面砖墙雕有鸟兽,室内塑黄帝、苍颉像;第三层也有绕廊,东面辟门。门为四格扇,上绘山水、花鸟。顶部铁戟上有“大起文明”四字。魁星楼为张掖市保存较好的一座清代建筑。……[详细]
  小坡遗址位于宁县和盛镇杨庄村,有两处遗址,一处在村西100米,是一处多时代复合型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房址、窑址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黑彩鱼纹敛口钵、细绳纹重唇口尖底瓶残片;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划纹单耳罐残片;周代灰陶罐、豆、簋;汉代灰陶盆、甑、罐残片。另一处在村南500米。汉代遗存。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5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网纹、方格纹,器形有圜底罐、盆、瓮等。另有圜底铁釜、铁钉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陇东地区的古文化面貌有重要价值。……[详细]
  位于敦煌市南关。这是我省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结构最齐全的清代粮仓。 据《敦煌县志》,粮仓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原有15座,现存8座,大小相等,每座约160平方米,可存粮40万斤左右。粮仓建在一处地势较高、土质干燥的沙梁上,墙为黄土夯筑,厚1米多,下部基础用青砖包砌。仓顶用红柳芭铺设,抹泥,双面起脊,前后出檐。仓门为板闸式,门宽2.6米,高2.7米。仓库内地面均用30×15×16厘米青砖铺地,仓底有较厚的青沙防潮。 粮仓设计合理、实用,仓内通风效果良好,空气干燥,具有重要的建筑价值及科学价值。……[详细]
  青咀喇嘛湾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南营乡青嘴村东北1公里。唐代家族墓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1945年夏鼐首先在此发掘过墓葬,1980年又清理弘化公主等葬墓6座,均为单室砖墓。出土有灰陶碗、木器、丝织品等遗物。自民国初年至1980年先后发现弘化公主、代乐王慕容明、辅国王慕容宣彻、青海王慕容忠、政乐王慕容熬鬼、金城县主、燕王慕容曦光、元王慕容若夫人、大唐故武氏夫人墓志九方,墓志铭年号从圣历二年(699)至乾元元年(758)。知此墓群为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地。墓群保存较好,是唐墓保存最多的一个地点,对我省唐-古和唐史研究有重要价值。……[详细]
  哈锐宅院位于天水市秦城区澄源巷(13、15、17号)院内。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一进三院,大小房屋40余间。前有大门、硬壁、垂花门,中有过庭,后有两层木构楼两间。该宅院的整体布局、梁架结构及其工艺精美的砖雕木雕为研究天水市乃至陇东地区的清代古民居提供了重要材料。哈锐(1862—1923),字锐庵,回族。清光绪翰林院庶吉士,近代实业家。为官20余载后,辞职还乡,在故里天水兴办实业,同时他还致力教育事业16载,为发展天水教育作出了贡献。1992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哈锐集》,收录了哈锐的部分诗歌、散文、楹联及书法等作品。……[详细]
  红水姜窝子沟岩画分布于白银市景泰县红水镇红沙岘村姜窝子沟的一座山顶上,共计有岩画16幅,总面积约100平方米,为尖硬工具以密集点啄的方式在向阳、平整的石面上敲凿而成。岩画题材主要以反映远古时期原始人类部落的生活场景和人们对自然界的抽象认识为主。姜窝子沟岩画时代久远、内容丰富、保存完整,为研究黄河上游古代先民原始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证据。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岩画所在岩石为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0米。……[详细]
  野麻滩黄河岩画分布于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野麻村境内,共6处70多幅,总面积51平方米。包括人体、人头、人手等人物形象及羊等动物形象,以狩猎、农耕、家庭等内容为主,均为岩石等尖硬工具在光滑的岩壁表面凿刻而成。图案内容丰富,线条简练粗犷,真实再现了黄河两岸远古先民从事狩猎、祭祀等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是甘肃境内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黄河西岸,南、西、北以岩画所处山体岩石基准点为基点向外各延伸50米。……[详细]
  夏北寺照壁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八坊街道办事处王寺社区,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原为临夏清真北寺门前照壁,现仅存照壁,是临夏地区保存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砖雕照壁,平面为“一”字型,长12.3米,高6.6米,厚0.8—1.0米,全部由青砖砌筑,墙体磨砖对缝,砖缝致密紧凑。照壁中雕“墨龙三显”,左右两边为“丹凤朝阳”和“彩凤昭月”,寓意“龙凤呈祥”,刀工精湛,栩栩如生,堪称河州砖雕鼎盛时期的艺术精品。临夏北寺照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反映了多民族文化既相互影响又交相辉映的真实面貌。200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照……[详细]
  北山坪遗址 位于舟曲县城关镇坝里村东500米。面积约7.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3米,暴露有窖穴、白灰面居住面、墓葬、陶窑和灰坑等遗迹。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施黑彩的漩涡纹、平行线纹、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钵、瓶、罐、盆等;另采集有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桔红陶、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刻划纹,器形有大耳、罐、盆等;还有寺洼文化的夹粗砂红陶、灰陶片,器形有马鞍口罐、豆、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齐家和寺洼三种文化的分布区域、文化内涵及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八峰崖石窟位于陇南市西和县石峡镇高灯村。石窟凿建于距地面160米的一处长约60米,高4—15米的天然岩穴内,岩穴仅有一条依崖壁开凿的栈道与山梁相连。现存窟龛为唐代,各类泥塑造像70余身,壁画约50平方米,明、清碑刻5通。八峰崖石窟对于研究唐宋以来陇南地区民间雕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明清以来陇南地区佛教传播情况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2007年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窟基准点为基点,向东、西各延伸200米,向南、北各延伸100米。……[详细]
  梁坡遗址位于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是一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8--4.4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房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泥质红陶敛口钵、泥质红陶、桔黄陶斜线纹葫芦口尖底瓶残片和宽带纹、几何纹彩陶盆残片;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罐、桔黄陶线纹重唇口尖底瓶及弧线圆点纹彩陶盆残片;齐家文化夹砂红陶、泥质灰褐陶篮纹、绳纹罐及石刀、石斧、石铲、石环等;另有周代泥质灰陶盆、鬲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与发展和齐家文化的关系及周文化有重要价值。 ……[详细]
  九站遗址位于合水县蒿嘴铺乡九站(后九站)村。属寺洼文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遗址区和墓葬区。遗址区破坏较严重,文化层厚0.5--1.6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和居址,地表散布大量夹砂和泥质红、灰陶片。1984年发掘遗址75平方米,并发掘80多座竖穴土坑墓,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等700余件。陶器主要有鬲、豆、钵、壶、簋、马鞍口双耳罐及深腹罐等,多为夹粗砂素面陶,质地松散。器表多呈土黄色或褐色,火候偏低且不均匀。另出有戈、钏、刀、剑等青铜器。斧、锛、刀、纺轮等石器。骨器有锥等。该遗址对研究寺洼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